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道德經大全集
  • 文若愚
  • 7590字
  • 2019-01-03 14:13:16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形,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

① 夷:連同下文中的“?!焙汀拔ⅰ保际抢献用枋觥暗馈钡牟豢筛兄谋拘缘膶iT用語。

② 搏:觸摸的意思。

③ 致詰:追問。

④ 混:混同。

:明亮。

⑥ 昧:晦暗。

⑦ 繩繩:渺茫之義。

⑧ 執:根據,把握。御:駕馭,利用。

⑨ 紀:綱紀,規律。

【今譯】

看它卻看不見,這叫做“夷”;聽它卻聽不到,這叫做“?!?;摸它卻摸不著,這叫做“微”。這三者,無法進一步追究,因此它們是渾然一體的。它的上面并不明亮,它的下面也并不晦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狀,又回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叫做無狀之形、無物之象,叫做若有若無的“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也見不到它的尾。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來駕馭當前的一切,也能夠了解最為古遠的開始,這就是“道”的規律。

【解析】

神秘不可捉摸的道

在這一章,老子繼續描述了大道的玄妙之狀:“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薄耙摹?、“?!?、“微”,都是老子為了描述“道”的樣態而采取的專用名詞??偠灾?,這三句指出,“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能看得見日月星辰的運轉,但是,對支配它們運行的內在規律是看不見的,這就是簡單的“夷”;我們可以聽到莫扎特、貝多芬的美妙音樂,但是,對音樂之所以美妙的內在原因是聽不到的,這就是簡單的“?!?;我們可以觸摸到桌椅器物,但是,對于它們內在的原子結構是摸不著的,這就是簡單的“微”。老子描述的“道”,更在這些簡單規律之上,它是世界的本源,包容著萬事萬物,是超越所有運行規律的最大規律,所以,更是看不見、聽不到和摸不著的。接下來,老子說:“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意思是,“夷”、“?!薄ⅰ拔ⅰ边@三者,無法進一步追究,因此它們是渾然一體的。這實際上指出,“道”乃一體之“道”,卻又能夠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變化都是本源于“道”的。

“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边@是在接著描述“道”,它的上面并不明亮,它的下面也并不晦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狀,又回到無形無象的原始狀態。而“無狀之形,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蔽覀儸F在將模糊不清的狀態稱作“恍惚”,即源出于此,只是字序變換了一下。這個“惚恍”,與前面所提到的“夷”、“?!薄ⅰ拔ⅰ?,名號不同,但所指為一,說的都是“道”的不可感知的特點。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接著說,“道”啊,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也見不到它的尾??鬃右娎献又?,就對他的學生們說:“我知道鳥能飛,魚能游,獸能跑。飛著的鳥能夠用箭去射它,游著的魚可以用線去釣它,跑著的獸能用網去捉它。如果說到龍,我就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對付了,因為龍是乘風騰云上天的。我今天看到了老子,才知道他大概就是龍啊?!笨鬃訉献拥目捶?,與老子對“道”的看法頗為類似。也就是說,道就像神龍一樣,首尾都不可見。至于把握運用它,那就更難了。

上面所有這些描述可以總括為一句話,那就是,“道”是神秘莫測而不可形見的。這與老子在前面的章節中所言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湛兮似或存,無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及后面的章節中所言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等提法都是一脈貫穿的。

那么,老子為什么如此反復地強調“道”的玄秘色彩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個概念,而“道”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道”是具有超越性的,這從開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之中就已經表現出來。正是因為“道”具有著超越性,它才能夠涵蓋世間的一切,才能夠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法則,也才能夠在道家的學說范疇中占居至高無上的位置。可以說,“道”的玄秘特質是老子學說的根本,老子所闡說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以此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所以,老子不惜在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頗費筆墨,大書特書,“道”是如何的玄妙,是如何的不可知解。

其實,老子反復言說道的神秘性,運用各種事物來打比喻加以說明,正是想讓后來者深刻體察道的本質,全面理解道的無所不在,廣泛認識道在萬事萬物中的具體體現。目的只有一個,讓后人理解道,循道而為,獲得解決問題的高度智慧和圓滿幸福的人生。

當然,要想體悟大道,就需要有大智慧,正如《菜根譚》所說:“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之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意思是:就整個宇宙的無限空間來比,我們居住的地球只不過是一粒塵埃,可見地球上的小小生物和無邊的宇宙一比,真是塵中之塵;就漫長綿延無限的時間來說,我們的軀體猶如短暫的浪花泡沫,何況那些比生命更短暫的功名利祿,如果和萬古不盡的時間來比,真像過眼煙云鏡花水月。一個沒有高深智慧的人,是無法明白這種道理的。

把握大道,駕馭一切

對“道”的玄秘盡情地描述了一番之后,老子說出了本章最為重要的一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來駕馭當前的一切,也能夠了解最為古遠的開始,這就叫做“道”的規律。

老子剛剛說過,“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可是這會兒卻又提起“執古之道”,“執”,也就是把握的意思,既然“道”是無形無象的,又如何來把握呢?在下一章,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彼^“善為士者”,也就是“善為道者”, “道”是不可感知的,但是它能夠從“善為道者”的身上得以體現,“道”既無形無象,卻又無所不在,它不能夠通過感官來認知,但卻能夠通過心智來體悟,若非如此,“道”也就無從講起了。

這里有似乎一對矛盾,老子強調道是神秘而難以知曉的,但他又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言下之意,道是可知的。其實,二者并不矛盾,難知不等于不可知。說道難知,旨在強調感知道、體悟道、把握道是有條件的,它需要人們一方面體察萬物,在實踐中總結客觀規律;另一方面要深入修道,在靜思中進行超越性思維。

要想把握大道,應該有對社會全面的觀察和深入實踐的精神。所謂看破紅塵,首先應該從紅塵中滾過;能視金錢如糞土,必須自己曾經擁有過。沒有觀察實踐,很難超越與超脫。古人云: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也就是說,在人的一生中有苦也有樂,只有在苦與樂交替的反復磨練中得來的幸福才能長久;在求知修道中既要有確鑿的信念,也要有敢于懷疑的精神,遇到值得懷疑的事就要去仔細求證,只有這樣,才能悟得真道與大道。

悟道要有超越性思維,它要求我們要保持平淡天真的心態。莊子和東郭子探討過有關道的問題,莊子說:“道是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讓我們順任變化,無為而處吧。恬淡而寧靜,漠然而清虛,安豫而閑適。我心志寂寥,不知去向哪里,也不知返歸何處,來去都不知道哪里才是歸宿。馳騁在虛曠廣漠的境界里,不知何處是終極。大道與萬物是沒有界限的。萬事萬物之間雖有區別,那也只是具體事物之間的差異;萬物之間,從本質上看是沒有區別的。這些有界限的事物中,包含了無界限的道。至于說到充盈空虛,衰敗滅亡。是道使萬物有充盈空虛,而道自己則無盈虛;是道使萬物有衰敗滅亡,而道自己卻無衰亡;道使萬物有始有終,而自己則無始終。道使萬物有聚合有離散,而道自己則無聚散?!?/p>

修道悟道,要靜心沉思。明朝的洪應明也曾說過:“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币馑际且粋€人在寧靜平淡的安定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到人性的真實面目。他還說:“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說人只有在寧靜中才會心緒像清澈之水,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在安詳、閑暇的氣度中才會發現人的真正靈魂;人在淡泊之中內心才會平靜安適,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由此可知,要想觀察和體悟真正的世界大道和人生正道,靜、閑、淡是最好的方法。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只有那些心情恬靜的人能夠欣賞到;水漲水消,草木榮枯,只有那些有閑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中規律。江河流水,白云出岫,在這種景觀里,人們才能悟出從有我進入無我境界中的玄機。修道也是如此,大道無處不在,關鍵就在于我們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而人心往往會妄動,妄動則會失真。只有摒棄所有雜念,靜坐凝思,才可以體會到真正的妙境,感悟到道的真正妙機。

老子認為,“道”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如果能夠把握這原本就存在的“道”,就能夠用來駕馭當今的一切。不是有句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兒”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看似新事物層出不窮,可那些無非是表象的、形式的變化,而其內容、其實質,則是相當穩定的,因此,人類歷史是可以進行前后觀照的,“以史為鑒”的說法就是源出于此,而人們研究歷史的根本意義,也正在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為人之道】

渾沌之死

《莊子·應帝王》一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地一片混混沌沌,清的和濁的大氣渾在一起,不斷地變化著。其中自然也有很多怪異的生靈,這些怪異的生靈不僅習慣了混沌和黑暗,有許多還化為了神。混沌就是這樣一個神,他生活在距西部山系的頭山崇吾山以西三百五十里的叫做天山的地方?;煦绲男误w象黃囊,和大象的軀體一樣龐大,但是比大象多兩只腿;六只腳像熊掌,卻不像熊掌那樣堅實;皮色紅,像丹火;背上還長四個翅膀;有像狗一樣的尾巴。他既沒有面部,更沒有耳目口鼻,但能欣賞歌舞,能聽得懂混茫中的聲音,能判斷出從自己身邊經過的是好人還是惡人。他行動起來如一團不透明的影子,龐大而艱難。也許混沌正在化生天地的精氣,涵蓄宇宙世界誕生的能量。

有一天,生活在海里的兩個時間神“”和“忽”路過天山時看見了的混沌,就來和他說話?;煦缒苈牰麄兊脑?,也待他們很友好。兩個神覺深深地為混沌感到遺憾,因為混沌和他們不一樣,沒有眼耳口鼻,他們想不出混沌是怎么在天地中生存的。他們決定幫助混沌,用斧頭、鑿子等工具為混沌開七竅。

”和“忽”對混沌說:“混沌呀,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知道你是蘊涵了天地精華的神,靠億萬年和天地的親密接觸你也能聽到和感知到事物,但是你知道嗎,天地中的生物都是有眼耳口鼻的,眼睛能把世界看得清楚,耳朵能更好地聽見世間萬物的涌動,有了口可以嘗到天地精華孕育的美味,鼻子能分辨百味……”

混沌動心了,允許他們為自己開竅?!?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D124/47223179046027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94_0003.png?sign=1756310823-SKS6wmGKsDPiGEihE5Nglg5PoejvotEd-0-8070c558700dbfd63ec1b25aaf7801c2">”和“忽”先用兩天的時間在混沌前面兩個翅膀和兩條前腿之間的比較平的部位鑿了兩只眼睛,第三、四天他們又在眼睛的下部鑿了兩個鼻孔,第五天又在鼻子下面鑿了一個嘴巴,第六、第七天又在眼睛和左右下方分別鑿了兩只耳朵。七天過去了,混沌神擁有了七竅。然而,令他倆沒有想到的是,七竅鑿開之后,渾沌不僅沒有得到視聽之娛、食息之樂,反而悲慘地死掉了。

實際上,這是莊子精心編撰的一則寓言,“”、“忽”和“渾沌”都是莊子虛擬的人物,這三個人物怎么給起了這么奇怪的名字呢?這就要談到名字的寓意,就如同老子講的“夷”、“希”、“微”、“惚恍”一樣,“”、“忽”和“渾沌”也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忽”蘊含的都是急躁、匆忙的意思,而“渾沌”則是指渾然一體、不可辨識的狀態,恰如“惚恍”的含義。這“渾沌”代指的就是“道”,而“”和“忽”則指的是人們對于“道”所持有的不正確的態度?!皽嗐纭睕]有五官七竅,恰恰象征著“道”的微茫渾然、玄不可識的特點,可是人們卻偏偏以為“道”是可見、可聞、可觸的,因而想著通過感官的作用去捕捉大道。然而,一旦“道”成了五官可以感知到的東西,也就不是“道”本身了,而渾沌之死的寓意就在于此,即五官不可知者方為“道”,而五官可知者就遠離“道”了。在第一章,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可道”者,可以理解為通過感官可知者,既“可道”,則“非常道”矣,而“常道”,才是“道”的本來面目。

道是一種超越性的智慧,是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認識、體悟與把握大道,需要的是超越性的思維。道如渾沌,渾然一體,片面地從一耳一目來認識它,就不可能理解其本質,如果把握不住本質,在運用它認識和解決問題時必然會失之偏頗,徒有其表。所以,只有深刻領會,全面理解,才會靈活運用就是這個道理。

司馬遷發憤著書

司馬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是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據司馬遷自敘,其祖先早在西周時期就世任史官,到漢武帝時,其父司馬談出任太史令,又恢復了先祖的職業。太史令是掌管文史星歷等皇家檔案的官職,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因此,司馬遷的家學淵源十分深厚,另外,他還曾師從著名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而且青年時期游歷四方,遍覽祖國山河。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在游覽中并不僅僅是觀賞山光水色,而且更承載著文化的使命,堪稱一場實實在在的“文化苦旅”。在游歷過程中,司馬遷親自來到了當年大禹、孔子、屈原、秦始皇等知名的歷史人物所生活過的地方,并且投注了極大的主觀情感在其中。就這樣,司馬遷在心中蘊蓄了極為深厚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情感,而這些都為他日后修史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司馬談有志編纂一部古今通史,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開創性工作,繁難程度非比尋常,因此,司馬談生前未能將這一宏愿予以實現。這對一位終身以史為業、有志于史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極大的憾事。帶著這種遺憾,司馬談在臨終的時候對自己的兒子諄諄囑誡,教諭司馬遷若可繼任太史令,當牢記此事于心中,勿忘父志,勿負祖先。這樣,父親臨終的囑托就成了司馬遷一生的使命。

父親去世后不久,司馬遷果然繼承了太史令的職位。正可謂“在其位而謀其政”,何況還有父親的遺志時時激勵著自己呢,所以,司馬遷未敢有須臾遲延,隨即利用職務便利,開始著手編寫這部規模空前的國家通史。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司馬遷的著史工作有序進行、前景可矚的時候,厄運突然降臨。

天漢二年,即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軍三萬攻打匈奴,結果慘敗而歸,李廣利倉皇逃回,而他所帶領的軍隊則幾乎全部殞身在沙場上。而在另一戰場,當時擔任騎都尉的李陵率兵五千與匈奴單于親自帶領的三萬精銳作戰,李陵指揮軍隊殺掉了匈奴五六千騎兵。單于沒有退兵,增調了更多的人馬過來。而李陵一方,援軍卻遲遲不到,這樣一來,敵眾我寡的對比就更加懸殊。盡管如此,匈奴軍隊仍然未能制服李陵。在李陵的卓越指揮和堅毅勇猛精神的感召下,幾千漢軍與數萬匈奴兵周旋對峙,毫無懼色。見到這種情形,單于打算撤軍。就在這關鍵時刻,漢營有一個士兵叛逃匈奴,將漢軍的內部情況如實地告知了單于。因此,單于改變了主意,繼續圍困李陵的軍隊。就這樣,在突圍不得,外援不至的情況下,李陵終因寡不敵眾,被匈奴軍擒拿而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傳到朝廷,漢武帝非常震怒,眾多的大臣見此紛紛落井下石,譴責李陵。但司馬遷力排眾議,講出了事情的另一番道理。他說,據自己平時對李陵的觀察,此人素有“國士之風”,常常能夠奮不顧身以報國家,這樣的人對漢朝的一片忠心,實乃天日可鑒。由此推斷,李陵的投降實在是萬不得已之下的權宜之計,他一定是想著保存力量,等待時機。司馬遷還指出,李陵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是難能可貴的,據此觀之,李陵也決非叛降之徒。其實,司馬遷將李陵的為人講得如此之好,并非出于什么私人的情誼,因為他平時與李陵的關系并不親密。他之所以挺身而出,慷慨陳詞,是因為不滿朝臣的借機誹謗,而想伸張正義。

司馬遷的這番言論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合乎實際的。然而,此時完全為怒氣所控制的漢武帝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智,哪有精神平心靜氣地聽司馬遷講道理呢?因此,司馬遷為李陵的辯護惹惱了漢武帝。他怒不可遏,下令將司馬遷投入獄中。

按說,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一代雄主,他雖然將司馬遷關押起來,可事情過后,心情平靜下來,還是能夠大體判明事情的真相的。如果李陵真的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投降匈奴是假,伺機報漢是真,漢武帝也就不會怪罪于司馬遷了。但是很不幸,司馬遷剛一入獄,就有消息傳來,說李陵率匈奴軍隊攻打漢朝。這就證明朝堂之上司馬遷所說的全是一派胡言,不僅違背了事實,甚至有居心叵測之嫌。在這種情形之下,漢武帝下令將李陵的全家統統處斬,并且夷滅三族。司馬遷受此牽連,被施予了極為殘忍的腐刑。當然,后來證明李陵率軍攻擊漢朝的事情純屬謠言,但這一謠言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致使李陵從此與漢朝徹底地斷絕了關系。李陵雖然不幸,但他的不幸畢竟還要歸自于他的投降之罪,而司馬遷又何罪之有呢?他只不過出于善意講了幾句正義的忠言,卻遭此橫禍。

在古代,人們一般認為,一個人所遭受的侮辱,最重者莫過于腐刑。然而,司馬遷所遭受的又豈止腐刑,在獄中,他還承受了來自其他方面的百般折磨。后來,他在寫給朋友任安的信中這樣描寫當時的遭遇:“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比怏w的摧殘和精神的羞辱,使得司馬遷痛不欲生。然而,想到父親的遺志還沒有完成,自己此前所做的那些著史的準備工作還沒有結果,便忍辱負重,堅強地活了下來。

后來,司馬遷自述道,我雖然怯懦軟弱,想茍活在人世上,但還是很能夠辨識棄生就死的界限的,哪會如此含垢忍辱地偷生?再說奴隸婢妾尚且能夠自殺,何況像我這樣的人!我之所以茍活下來,陷在污濁的監獄之中卻不肯去死,是因為我內心的志愿還沒有實現,如果就這樣平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夠流傳于后世。

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崩献釉唬骸皥坦胖酪杂裰??!闭沁@些先賢志士,為后世的困頓乖蹇之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司馬遷從他們那里汲取了無比寶貴的精神營養,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了正確的方向,對生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在歷代圣哲強大精神感召下,司馬遷忍辱負重,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得以出獄。出獄之后,司馬遷繼承父志,發憤著書,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這就是《太史公書》——后來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德阳市| 韶山市| 柳林县| 大田县| 廊坊市| 罗源县| 屏山县| 云南省| 车险| 达拉特旗| 灵璧县| 兴山县| 庆城县| 喀什市| 兴和县| 崇义县| 襄汾县| 定襄县| 凉山| 琼海市| 林西县| 广东省| 江安县| 突泉县| 廉江市| 镇平县| 永春县| 武平县| 延津县| 遵义市| 抚松县| 蒙山县| 衢州市| 香格里拉县| 政和县| 广德县| 城固县| 林西县| 江都市|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