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寵辱兩忘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④,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⑤;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⑥。
【注釋】
① 寵:得寵。辱:受辱。
② 貴:重視。
③ 下:卑下。
④ 及:等到,在這里含有假設之義。
⑤ 若:即“乃”,古聲韻中“若”、“乃”相同,在這里為才可以的意思。寄:寄托,交付。
⑥ 托:委托。
【今譯】
得寵與受辱都好像受到驚嚇一般,重視大的禍患就如同重視身體一樣。什么叫做寵辱若驚呢?得寵是卑下的,獲得它時很驚恐,失去它時也很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么叫做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沒有了這個身體,我又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將天下交付給他;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天下的人,才能夠將天下委托給他。
【解析】
寵辱不驚
在這一章,老子談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面對寵辱,另一個是如何看重自己的身體,其實也可以說成是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之中的榮辱得失。
老子解釋了“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崩献诱f,得寵是卑下的,這乍聽起來令人難以理解,因為受寵是被別人看重的表現啊,怎么會是卑下的呢?原因就在于關系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所謂“寵”者,是一種上對下的關系,而下對上,無論怎樣愛戴,都不能叫做“寵”。在古代,“寵”又特別用于皇帝對他人的賞愛,還有一個與“寵”很相近的詞叫做“幸”,皇上去某地,或者寵愛某人,就叫做“幸”,而“寵”、“幸”二字也經常連用。我們可以很明顯地體察到,受寵或得幸是被動的,只有地位在上者對自己給予青睞,自己才能夠得到寵幸,說到底,得寵是一種接受施與的關系,而一談到施與,也就有失平等了。
談及“寵幸”,在古代用到這一詞語最為頻繁的可能也就是皇帝的那些妃嬪們?;实弁兄鴶盗勘姸嗟腻?,但是他不大可能對每個人都平等待之,其中必然有某些人得寵,而又有某些人不得寵,還有某些人既得寵而又失寵。由此,得寵者榮耀加身,而不得寵者則會成為冷宮怨婦。當年,楊貴妃受到唐玄宗的寵幸之后,楊氏一家都受到封賞,楊貴妃的父親追封為太尉和齊國公,叔叔擢升為光祿卿,母親封為涼國夫人,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別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族兄楊、楊
和楊釗(即楊國忠)分別封為鴻臚寺卿、御史和右丞相。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睏罴乙粫r榮耀無比。到馬嵬兵變之時,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一家人多數落得可悲下場。一榮一辱,真是天差地別,但是,這榮辱皆不由己。
白居易還在詩中也寫道:“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边@說明后宮妃嬪眾多,而得寵者實為寥寥,一人得寵的背后,是三千佳麗的遭受冷落。極少數的得寵者是幸運的,然而絕大多數的未得寵者則是十分不幸的。與白居易同時期的詩人元稹有一首題作《行宮》的詩,詩中寫道:“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些宮女們在自己最為美好的青春時節被送進宮掖,可是入宮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白居易的另一首名作《上陽白發人》的詩中窺見一斑:“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边@些當年“臉似芙蓉胸似玉”的如花少女們,只得在禁閉的宮中日復一日、空虛寂寥地枉然度過自己寶貴的一生。她們固然不愿就這樣毫無意義地令自己“紅顏暗老白發新”,可是她們對此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她們是沒有條件施寵于人,自身只是可憐地等待著他人寵幸的被動者,她們的命運是掌握在別人的手中的。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寵為下”的深刻的現實意義。
老子提倡出世,看淡世俗榮耀與恥辱。在《莊子·徐無鬼》中,有這么一段話。徐無鬼靠女商的引薦得見魏武侯,武侯慰問他說:“先生一定是極度困憊了!為隱居山林的勞累所困苦,所以方才肯前來會見我?!毙鞜o鬼說:“我是來慰問你的,你對于我有什么慰問!你想要滿足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惡,那性命攸關的心靈就會弄得疲憊不堪;你想要廢棄嗜好和欲望,退卻喜好和憎惡,那么耳目的享用就會困頓乏厄。我正打算來慰問你,你對于我有什么可慰問的!”武侯聽了悵然若失,不能應答。
老子講的是“寵辱若驚”,而實際上要告誡人們的是“寵辱不驚”。為什么應當做到“寵辱不驚”呢?因為寵和辱都是外在的,無論是得到了寵愛,還是遭受了侮辱,都只意味著他人對待你的態度而已,于你本身并沒有什么改變,而對你最為重要的是什么呢?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如何,而是你自身所具有的真實價值的高低。一個人最高的滿足不是從外獲得的,而是得自于自己的內心。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十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在這一理論中,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五個層次。若經分析可以發現,在這五個需要層次中,前四種需要大體上是通過外在的關系而獲得的,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源自于一種內在的體驗。什么叫做“自我實現”呢?“自我實現”說的不是自己想要擁有多少財富,或者其他的什么東西,然后自己獲得了,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不叫做自我實現,這只是滿足了自尊。那么,真正的自我實現是什么呢?它指的是當一個人自身的潛能得到極大發揮的時候在內心深處所感受到的生命的滿足感。馬斯洛為此特別提出了“高峰體驗”,所謂“高峰體驗”,指的是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而超然的情緒體驗。馬斯洛認為:處于高峰體驗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認同,最接近自我,更深刻地說,是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達到了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格或特質的頂點,自我的潛能發揮到了最大的程度,另外,獲得了高峰體驗的人,或者說達到了自我實現的人,會更少地關注物質財富和地位,他們更可能去尋找生命的自在意義。通過馬斯洛的理論來反觀老子對于寵辱的敝棄,就可以更加明了,為什么說寵和辱都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菜根譚》中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边@句話,可以說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
要有忘我之心
與“寵辱若驚”相并列,老子又講了“貴大患若身”?!昂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什么叫做“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沒有了這個身體,我又會有什么禍患呢?乍看起來,這說的似乎是廢話,一個人連身體都沒有了,還會有什么大患、小患的呢?可再一琢磨,老子說的并不是那么回事。為什么呢?因為一個人是不可能沒有身體的,沒有了身體,這個人又如何存在呢?其實,這里的“無身”并不是指沒有身體的意思,而是指的“忘我”,是忘卻掉自己身體的存在。莊子在《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边@里所提到的“無己”、“無功”和“無名”,就相當于老子所講的“無身”,在老莊看來,“至人”、“神人”、“圣人”,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進入了這一境界之后,也就無所謂榮辱,無所謂有患與否了。
其實,世人之所以會產生那么多嗜好和煩惱,都是因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古人告誡我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庇衷疲骸爸聿皇俏?,煩惱更何侵?!币馑际钦f,“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知道物的可貴呢?”“假如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么世間還有什么煩惱能侵害我呢?”這個說法,是對老子大道的領悟,堪稱至理名言。
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指出:中國傳統哲學是關于人生境界的學問,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處于自然境界的人,做起事來,“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碧幱诠辰绲娜?,“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碧幱诘赖戮辰绲娜耍蜁紤]到社會的利益,會“正其義不謀其利”,所做的各種事情都是符合社會道德的。處于天地境界的人,就“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這種境界已經超越了道德。生活在道德境界的是賢人,而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則是圣人,也可以叫做至人、神人,這樣的人,就已經是無身、無己、無功、無名的了。而成為圣人,正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也是哲學所要完成的最為崇高的任務。換一種角度說,天地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最后,老子說道:“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彼园。裰匾曌约旱纳眢w一樣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將天下交付給他;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天下的人,才能夠將天下委托給他。《莊子·讓王》一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韓國和魏國爭奪邊境上的土地,子華子就拜見韓國的昭僖侯,昭僖侯正為此而憂心如焚,寢食難安。子華子對昭僖侯說:“如今讓天下所有的人都來到你面前來書寫銘誓,誓語說:‘如果左手抓取東西,那么右手就被砍掉;如果右手抓取東西,那么左手就被砍掉,不過抓取東西的人一定會擁有天下。’君侯會抓取嗎?”昭僖侯說:“那我當然是不會抓取的。”子華子說:“很好!由此來看,兩只手臂比天下更為重要,而人的自身又比兩只手臂重要。韓國比起整個天下實在是很微小的,如今兩國所爭奪的土地,比起韓國來又更是微不足道的了。你又何苦愁壞了自己的身體、損害著自己的生命而去擔憂那邊境上的彈丸之地呢?”昭僖侯聽了這話,豁然開朗,欣喜地說道:“說得好!勸我的人那么多,還從沒有一個人說過如此高明的言論啊?!庇谑?,昭僖侯果斷地放棄了與魏國的邊境爭執。
其實,世事變幻無常,不論官位、財富、權勢都是如此,即使是自己的四肢軀體也屬于上天賦予我們的形體,假如我們超越一切物相來看客觀世界,不論是父母兄弟等骨肉至親,還是天地間的萬物都和我屬于一體。一個人能洞察出物質世界的虛偽變幻,又能認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價值,才可以擔負起救世濟民的重大使命,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人世間一切困擾你的枷鎖。
【從政之道】
林則徐進撫衙
大家都十分熟悉“虎門銷煙”這段歷史,而主持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則備受人們的敬重和景仰。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出生時家境貧困,但父親是個讀書人,所以林則徐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更加上天性聰穎,因此少小之時學業就十分優異。考中舉人之后,22歲的林則徐應房永清之聘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
一天,房永清突然接到福建巡撫發來的加急公文,通令拿辦作惡多端的大盜林則徐。房永清大吃一驚,因為他此前就與林則徐相熟,對林則徐的人品非常了解,怎么向來堪稱道德楷模的林則徐一下子就成了盜賊呢?盡管帶著這樣的懷疑,但是巡撫的命令不可違背,然而他還是不忍心將林則徐關押入獄,于是就親自去告訴林則徐,想讓林則徐趕緊逃跑??闪罘坑狼鍥]有想到的是,林則徐對此處之泰然,他說,自己即使跑了,不還是要被抓回來的嗎?更關鍵的是,自己無罪,又何須逃跑呢?因此,房永清就帶著林則徐一同去面見巡撫。不想,福建巡撫張師誠見到林則徐,毫無動怒之意,反而是熱情地迎接了他,并且拿出了一份新年賀稟,問是不是林則徐所寫。
原來,張師誠在各地屬僚發來的新年賀稟中見到林則徐寫的這一份文辭和義理都遠超出眾人之上,于是引發了招此人進撫衙效勞的想法。為了考驗一下林則徐的膽量,張師誠就虛擬了一道逮捕令,看一看林則徐會不會就此被嚇跑。令他欣喜的是,林則徐沒有讓他失望,由此看來,這個年輕人不僅才華出眾,而且襟懷磊落,膽氣不俗,的確是一個可塑之才。從此,林則徐就轉到了撫衙工作。
到了年底的時候,巡撫也需要寫賀稟給皇帝,而在張師誠這里,這一任務就由林則徐來承擔。林則徐為了趕回家鄉與母親一起過除夕,就抓緊時間將文稿趕制了出來,盡管是提前完成的,但是卻沒有絲毫的馬虎??蓮垘熣\看過之后,卻略略地改動了幾個字,又讓林則徐重寫一份。其實,那幾個字根本無關緊要,改了之后也并不比原來的字樣高明,但巡撫的旨意,身為屬員的林則徐不便違抗,于是就連夜又將賀稟重寫了一遍。天亮之時,張師誠看到了新謄寫過的賀稟,頗為高興,并且深切地贊許說:“你今后一定會比我發達得多,可謂前途無量啊,我愿意把我的子孫托付給你?!?/p>
因為要重寫賀稟,林則徐回家的日期就被耽擱了一天,所以他在路上就更是焦灼得很,不知母親會如何惦念,可是當他到家之后,卻發現母親的心情很平靜,似乎他的晚歸完全在母親的意料之中。原來,張師誠昨天就已經派人送信說,林則徐要遲一天才可回來,并且還送了二百兩銀子給林母。林則徐這時才知道,改寫賀稟的事情,又是巡撫對自己的一次考驗。
蘇軾在論說漢朝開國名臣張良的《留侯論》一文中說了這樣的一番話:“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睆纳厦鎯杉轮锌梢钥闯?,林則徐就是這樣一個“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后來,果然如張師誠所言,林則徐不久即考中了進士,此后不斷得到擢升,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并且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官階之顯貴、身份之榮耀已可謂人臣之極。
【為人之道】
以酒色自戕的咸豐皇帝
清朝的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但是到了道光晚年的時候,前三個兒子都已經先他過世了,而后三個兒子年齡還都很小,五阿哥又過繼給了親王綿愷,這樣,實際上可以立為儲君的就只有四阿哥奕
和六阿哥奕
。為了考驗這兄弟兩個,道光就選了一日,令他們到南苑騎射,從而比試一番。在個人能力上講,奕
是高過奕
的,射獵也是他的所長,一天下來,獲得的獵物頗為豐富,道光見了,非常高興,覺得奕
確實有本領。再看奕
呢?兩手空空,一無所獲。怎么會這樣呢?是他連一件獵物都打不到嗎?奕
的射獵雖然不是很佳,但也還并非無能到此種地步。
原來,他的老師杜受田知道奕的射獵本領不如奕
,如果正面交鋒,奕
肯定是要吃虧的,于是他就逆其道而行之,索性讓奕
什么也別打,就空著手去見道光。道光一見奕
這個樣子,很不高興,就質問他:“你這是怎么回事???”奕
趕忙很謙恭地回答道:“父皇常教導兒臣要以仁愛治天下,方今之時,春光正好,也是很多母獸孕育幼仔的季節,如果將它們射殺了,那么尚未出生的幼仔也會跟著一同死去啊,因此兒臣實在是有所不忍。”要說這一招,說它高明也可,說它拙劣也不為過,因為一方面,這避免了顯露自己的短處,而顯揚了自己的長處;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呢,這無非就是一種掩飾自身無能的小把戲,弄不好,還會適得其反的,到底效果如何,還是要取決于用在誰的身上。但是不管怎么說,對于這番言辭,道光皇帝是深以為然的,覺得還是四阿哥奕
更富仁憫之心。
此后又有一次,道光皇帝在生病的時候分別召見了這兩個皇子,對他們說自己已經年邁,恐不久于人世,將來的大清江山,就得交付給他們兄弟了,然后向他們考問治國之策。奕是先被召見的,面對父皇的提問,就將自己平時所學的滿腹經綸很好地發揮了一番,說得頭頭是道,講得滔滔不絕,充分地顯露出了自己不凡的見識。而后奕
進見的時候是怎么表現的呢?他的老師杜受田又將秘訣傳授給了奕
。原來,奕
不僅武功不如其弟奕
,在文才上較奕
也是有所遜色的,這樣,如果進行正面的較量,奕
還是得甘拜下風,但是杜受田有對策,皇帝大人不是歡喜仁憫之心嗎,那好,就來個對癥下藥。這樣,奕
在面對道光皇帝之策問的時候,不是口若懸河,極力表現自己的治國才能,而是痛哭流涕,啞然失聲。道光對此感到驚異,奕
就對父親說:“兒臣只希望父皇永壽康寧,方才聽到父皇傾訴老病之意,心中悲不能止!”這又令道光非常地感動。
經過這兩番較量,道光皇帝終于決定密立奕為儲君。1850年,69歲的道光皇帝駕崩, 20歲的四皇子奕
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豐。然而,道光皇帝經過深思熟慮而慎重選擇出來的新君在繼位之后的表現卻頗令國人失望。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這十一年間,大清王朝呈現出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誠然,在咸豐繼位之時,帝國的盛世就早已成為記憶中的懷望之景,當時的大清國已是處于內憂外患的窘境之中,但是咸豐統治時期,卻令這個國家敗落的程度加速了許多。咸豐一朝,內部,有太平天國在席卷著大清的東南半壁江山;外部,有一群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列強,1856年,英、法兩國聯合對中國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前后持續四年,國都北京一度失陷,英吉利和法蘭西軍隊的鐵蹄在大清皇都縱橫蹂躪,同時,俄國從中漁利,鯨吞我國東北和西北邊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然而,在國家面臨如此危厄的時刻,咸豐皇帝又在做些什么呢?
其實,在這種憂患的格局之下,咸豐在新蒞天下之時,是寄予了勵精圖治的殷切希望的。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衰微已久的國勢決非三日五日可以扭轉得了的,加之咸豐自身的個人能力又很有限,在執政之后不久,就感覺到自己對于國家的危難之局沒有挽救之力,于是很快就心灰意冷,由勵志圖強轉為縱情享樂了。
當英法聯軍進軍北京之際,咸豐皇帝沒有號召京城軍民,眾志成城,共同保衛自己的國家和首都,他沒有留下來堅持抵抗,而是早早地以“巡狩”為名逃到了熱河行宮,也就是現在的承德避暑山莊。到了承德之后,咸豐也沒有組織將士,積極商討御敵之策,而是盡情地沉湎于酒色享樂。看一看咸豐“巡狩”所攜帶的最為重要的隨行人士是哪些呢?是宮女和戲班,咸豐就是這樣每日縱肆于美色絲竹的夢鄉之中。不僅如此,他還酗酒無度,幾乎是每日必飲,而每飲必醉,醉后還要鬧得不可開交。此外,他還吸食鴉片。如此折騰自己,身體還能好得了嗎?因此,雖然清廷屈辱求和,外國軍隊不久就撤出了北京,但是咸豐皇帝還沒有來得及返回皇宮,就在熱河行宮一命嗚呼了。咸豐皇帝撒手西去之后,將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留給了他六歲的小兒子,也將一個風雨飄搖、破敗不堪的國家留給了多災多難的國人。
老子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币粋€愛惜自己身體的人,才可能愛惜天下,才可以將天下交付給他,而視咸豐皇帝以酒色自戕的行為,我們就更可以體會到老子此言的寄意之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