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二章 圣人為腹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釋】

① 五色:指青、紅、黃、白、黑這五種顏色,代指顏色的繽紛多樣。目盲:指眼花,并非完全看不見的意思;下句的“耳聾”與此相類。

②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五種樂音。

③ 五味:指苦、甜、酸、咸、辣這五種味道。爽:與當今習用的含義不同,這里指麻木的意思。

④ 馳騁:縱馬疾馳。畋獵:打獵。

⑤ 行妨:指一切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這里尤指偷竊、搶掠等行為。

⑥ 為:追求。腹:這里為飽腹之義,代指內在的滿足。目:這里為悅目之義,代指外在的追求。

⑦ 去:舍去。彼:即“為目”。取:留取。此:即“為腹”。

【今譯】

繽紛多彩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動聽的聲音使人聽覺遲鈍;多種可口的滋味令人口感麻木;縱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稀有的物品,令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只求飽腹而不求炫目。所以舍去外在的誘惑,而只留取內在的滿足。

【解析】

美色妙音,迷人心智

這一章,老子先說出了五個排比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五個句子,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前三句說的是人的感官,第四句就深入到了人的心理,而最后一句更進一步地提到人的行為。“五色”、“五音”、“五味”也是幾個這樣的詞?!拔迳保傅氖乔唷⒓t、黃、白、黑這五種顏色;“五音”,指的是宮、商、角、徵、羽這五種樂音;“五味”,指的是苦、甜、酸、咸、辣這五種味道。其實,也可以不必這樣拘謹地來理解,“五色”、“五音”和“五味”可以看作是泛指一切色彩、音樂和味道,尤其指悅目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和可口的味道。

我們或許會認為,在生活中擁有這么豐富的色彩、音樂和味道是一種很享受的事情,然而,老子是怎樣看待這些的呢?他說:繽紛多彩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動聽的聲音使人聽覺遲鈍;多種鮮美的滋味令人口感麻木。表面上看來,似乎這話說得很沒道理,人們都為生活的單調而苦惱,哪還會因為生活的豐富多彩而不高興呢?可是只要我們深入一些去想,就會發現老子所講述的道理是非常實在的,因為過分地陶醉于聲色之中的確是有傷于健康的。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事實,古代與現代相比,生產力可謂十分低下,能夠將肚子吃飽就很不錯了,至于美味,往往都是奢求。但這只是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的,至于那些達官貴人,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在古代,權力最大、財富最多的莫過于皇族,不是有這么句話嗎,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币簿褪钦f,整個天下都為帝王一人一家所有,這就是所謂的“家天下”。天子擁有著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大財富,生活可以說是最為優渥的了,聲色之想、口腹之欲的滿足當然不在話下,然而查一查歷史就會發現,古來君王大多壽命都不是很長,排除遭受謀害的那一部分,單就那些壽終正寢的君主來說,平均壽命也是很短的。

誠然,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遠沒有現代人的高,但是,古代人壽命低的基本原因就是生活條件的惡劣,想一想,如果連吃飽穿暖都很成問題,又哪里談得上養生健體呢?至于缺醫少藥,更是極為常見的事情。但是對于帝王來說,并不存在這一方面的問題,即使說古代的醫療技術還不夠發達,但至少在當時,帝王所能享有的應當是最佳的醫療條件。如此說來,帝王們的壽命應當是比較可觀的,然而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在中國兩千多年間所產生的幾百個皇帝中,活到了七十歲以上的帝王只有十人左右。

其實,古代高壽的人并非罕見,比如說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就活了102歲。而先秦時期的幾大思想家,孔子、孟子、莊子、墨子、荀子等人每一位都活到了七八十歲,只有韓非子,僅活了五十幾歲,但他是被害而死的,并非自然死亡。

這說明了,只要保養得宜,即使在古代,一個人也完全可以高壽。而享有高壽條件的歷代皇族的壽命卻很令人們失望。就拿最近的清朝來說,雖然出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高壽的皇帝乾隆,但是短命的皇帝也沒有少出,順治帝活了24歲,咸豐帝活了31歲,同治帝活了19歲,光緒帝活了38歲,如果不計清朝滅亡時只有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那么在有清一朝的11個皇帝中,就有四人在40歲之前就死掉了。再看一看最高壽的乾隆皇帝的兒子們,乾隆帝共有17個兒子,在這17人中,有7人還不到10歲就夭折了,長到成年的10個人中還有四人只活了二十幾歲,壽命在30歲以上的僅有6人,而活到了七八十歲的僅有兩人。乾隆時代是清王朝的鼎盛時代,在歷史上以盛世著稱,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是在乾隆時期奠定下的,當時可以說是一片四海升平的景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皇家自然更是富不可言,精神上的憂慮也很少,因為不必像王朝初創之時那樣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也不必像動蕩的末代之時那樣為自家的江山如何保住而苦苦憂愁。那么,這些貴為金枝玉葉的皇子們卻如此短命,問題出在哪里了呢?除了部分政治斗爭中的人為因素外,恐怕就出在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上。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物質財富還相當貧瘠的時代,但是他已指出了過當的享受所給人帶來的危害。近年,有一種“富貴病”的提法,所謂“富貴病”,指的就是由于飲食營養過剩以及運動減少等因素而導致的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癥等病癥,因為這些病癥高發于生活條件較為富裕的地區,所以稱之為“富貴病”。幾十年前,很多中國人還因為吃穿而愁慮,現如今卻已步入了初步富裕的小康社會,而與此同時,富貴病的多發也顯示出一種令人堪憂的跡象。據統計,中國目前有高血壓患者一億六千萬到兩億,脂肪肝患者一億三千萬,糖尿病患者五千萬到七千萬……并且,染患這些疾病的人數還在日益增加。另外,由于學生課業負擔的沉重和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近視的發生率也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這正體現了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這句話。還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疾病誘因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而這種污染和破壞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因為人們的貪欲而引起的。這些都說明,人類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額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高昂的代價。

玩物喪志,懷璧招賊

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前一句說的是過度的娛樂會擾亂人的心志,人們常說的“玩物喪志”,就是這個道理;后一句說的是珍奇的東西會令人行為不軌,人們常說的“見財起意”,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么說“玩物”會“喪志”呢?現在有一則流傳很廣的寓言:一只青蛙,如果把它扔進很燙的熱水里,它會奮力地一下子就跳出來,可是如果將它放進冷水之中,它因為不感到燙,當然也就不會掙扎著跳出來。這時,給冷水慢慢地加熱,青蛙就會在舒適的溫水中很得意地享受著,當溫度升高到令青蛙不能承受的時候,它再想往外跳就已經無能為力了,等待它的結果將是被煮熟。有人反駁說這是一個偽寓言,因為據其本人的親身實驗,將青蛙扔到很燙的水里,一下子就被燙死了,哪還會有氣力跳出來?而將青蛙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熱的時候,青蛙一旦感到不適,隨時都可能跳出來,哪里會傻傻地呆到水燙得不得了的時候才想起往外跳呢?也許這個寓言只是杜撰的,并不是根據自己親見的事實來闡說的,也有可能二者實驗的具體條件不同,因而產生了這種結果迥異的現象。但是不管怎樣,這個寓言所說的道理還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孟子所言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當然,孟子并不是說,生存必然都是憂患的,一旦安樂起來就會死亡,而是說,安樂的生活會讓人喪失掉警惕之心,使得自己即使身處危險之中也毫無察覺,而憂患則會使人兢兢業業地奮力進取。既然如此,就應當引以為戒,“馳騁畋獵”等能夠“令人心發狂”的活動當適可而止。

在第三章,老子就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边@一章,老子又提到“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可見,老子對“難得之貨”是非常抵制的,抵制的原因就是“難得之貨”會“使民為盜”,會“令人行妨”。在第三章的解讀中我們已經分析過,“難得之貨”是一種必然的存在,人們看重“難得之貨”也是一種天然的心理,因而,想要在整個社會的范疇內消滅“難得之貨”,消解人們對“難得之貨”的求欲之心,是不現實的,也是消極的。但是在個人意義上講,“不貴難得之貨”還是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的。在前一章“陳平赤身脫險”的事例中,兩個船夫就是因為貪圖金錢,才生起了殺人害命之心;而陳平就是因為身無長物,什么貴重的東西都沒有帶,才得以脫離險境的。而所謂的“藏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著避免他人“行妨”之考慮的。

漢靈帝光和五年(183年)十二月,中山無極(今河北石家莊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喜獲第五個女兒,不幸的是,在小女兒年方三歲的時候,甄逸就病歿了。在眾兄弟姐妹中,小妹最為聰穎,長到九歲的時候,就十分喜愛讀書,而且見到陌生的字就認真地記下來,還常常使用兄長的筆硯。他的兄長對她開玩笑說:“你一個女兒家,應當學習女紅才是,現在卻天天以書為學,難道想當女博士嗎?”她回答說:“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兄長聽了,覺得小妹確非泛泛女流。時值東漢末年,靈帝昏庸,寵信閹宦,朝政十分晦暗,惹得天下人積怨頗深,終于引發了激蕩天下的黃巾大起義。后來,黃巾起義雖然被平弭了,但是在平定農民起義過程中崛起的各方軍閥混戰不休,漢王朝再無力號令天下,已經名存實亡了。天災人禍之下,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因而常常將自家的金玉珠寶拿出來賣。甄家因為儲存的谷物較多,家境較為富裕,就買進了不少寶物。她家的小女兒長大一些后,就對母親說道:“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饑乏,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全家聽了,無不贊同。這句話中提到的“匹夫無罪,懷璧為罪”,蘊含的道理就是老子所講的“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當其亂世,人人自危,大家連肚子都填不飽,為生存所迫,難免做出越軌之事,這個時候,如果你家里獨富一方而對鄰里不與周濟,也就難免令人產生為富不仁之感,而人們“仇富”心理的產生,正是源自于富者的不仁。所以,甄家小女的建議可謂十分睿智。后來,這個小女兒被望族袁家納為兒媳,她的公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袁紹,丈夫是袁紹的二兒子袁熙。然而,數年之后,袁家在與曹操的爭戰對峙中一敗涂地,甄氏也為曹軍所俘獲。是日,曹丕率軍攻入袁家府邸,見到一個婦人蓬頭垢面,暗自垂泣,模樣十分不堪。其實,這是甄氏為了避免自己在亂軍之中遭受侮辱而采取的保全之法。曹丕令她將臉洗凈,將發髻理好,見其姿容十分映麗,遂上奏其父曹操,納甄氏為妻。人稱,見財起意,見色思淫,甄氏正是通過掩藏自己的美色,才躲避了他人的不軌之圖。由此觀之,老子所述之理甄氏實為深諳其幼時曾言“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視其日后所為,可知此言不枉。

不可放縱私欲

這一章的最后,老子說:“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薄盀楦埂焙汀盀槟俊保际谴?,“為腹”指的是追求吃飽、穿暖之類的基本欲望的滿足;“為目”指的是追求聲色犬馬之類的奢侈欲望的滿足?!叭ケ巳〈恕?,指的也就是去掉“目欲”而留取“腹欲”,換一種說法,也可以講成“去奢取寡”,實際上,老子在這一章所倡導的觀念就是寡欲。

寡欲,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個思想傳統,不僅道家這樣提倡,儒家也同樣提倡寡欲,例如,孟子曾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倍乙餐瑯映珜Ч澯谩⒐澰帷⒎菢返染哂泄延再|的主張。為什么這些先賢圣哲們不約而同地都強調寡欲呢?其原因概有兩點:其一,在于人類欲望的特殊性。欲望本是一種生物本能,但在于人的身上卻與動物大有不同,一方面因為人類世界較動物的世界遠為復雜,相比于動物的單純欲望而言,人類的欲望呈現出紛繁之狀;另一方面,動物的欲望追求僅限于幾種基本的生理欲望的滿足,而生理欲望一般而言都是有限度的,不會產生過度膨脹的問題,人類的欲望則不然,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很好地表現出人的欲望與動物的欲望的區別,鳥為食而奔逐,人則為財而爭斗,食者為一腹之欲,食量再大也是有限度的,有了一定的食物就可以滿足;而財則是一種無限的欲望,人對財的追求是沒有界限的,也就是說沒有“滿足”的可能,所以在于人類有貪得無厭之說,在于動物卻不大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人們在形容某人貪婪的時候往往以虎、狼喻之,其實這是不大恰當的,人若貪婪起來,虎、狼又怎可比擬呢?而人類這種欲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人要常常遭受欲望得不到滿足之苦(事實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人的欲望必然是永遠都不會獲得徹底滿足的),而與此同時,又有一些人因為追逐欲望不擇手段而給社會帶來罪惡與危害。這樣,如何正確處理欲望的問題就成為思想家們所必然要認真面對的一大人生困局。既然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是難以得到徹底滿足的,那么也就要從逆向來找尋對策,約束人們的欲望之心,就如同孔子對顏回的稱贊一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雖然身處貧苦,但是卻依然能夠自得其樂,而無奢欲得不到滿足的憂苦,如此一來,豈不人心自怡,而天下自安?當然,這并非提倡大家都以苦為樂,不去謀求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而是說人們對待貧苦的生活應當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富貴雖然是人人都渴望的,但是若非以正當的手段得來,對于自己來講也就全無所謂了,即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所謂“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呢,寡欲主張的提出又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還很低下,整個社會能夠創造的財富很有限,談不上過多的積累,如果能夠平均分配,一般的年景還是可以做到“無人不飽暖”的,可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無人不飽暖”的情狀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理想罷了,幾乎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有大批的人難以吃飽穿暖。這其中固然存在著個人的原因,但是基本的原因還在于社會分配制度的不平均,豪強貴族們憑借既已占據的優勢地位和手中掌握的暴力工具,分割了社會上的大量財富,他們占有的財富數量遠遠地超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更多地是用來享樂,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就是最顯著的說明。而孟子曾經講過這樣的話:“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币簿褪钦f,在社會生產穩定而有序的前提下,五十歲的人才可以穿上帛制的衣服,也就是絲織品,而當時的大多數百姓還只能穿價格低廉的麻布衣服;七十歲的人才能吃上肉,因為肉制品的成本要比素食的成本高很多,所以百姓們還普遍都吃不起肉;這里提到“百畝之田”,也就是說好好地種百畝之田,一家的幾口人才能免于饑餓。雖然古代的計量單位可能偏小,但百畝之田也一定是很大的一片田地,種那么多的地才夠一家幾口人吃的,可見當時田地的單位產量是相當低的??傊献拥倪@幾句話表現了上古社會的這樣一種事實,那就是普通百姓們想要吃飽穿暖還不是那么輕易的事情,與此相應,“酒池肉林”又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呢?雖然紂王的奢侈可能是一個極端,但是這卻代表了統治階層的一種奢豪縱欲的普遍取向。而這些思想家們所一再強調的寡欲,主要就是說給這些貴族統治者聽的,因為有機會讀書、有機會受到教育的正是這些貴族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那些窮苦的平民連肚子都吃不飽,還一個勁兒地向他們鼓吹寡欲,又會有什么意義呢?那不是相當于勸導一個“麻桿兒”式的人去減肥嗎?

宋代的理學家曾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這里所言的“人欲”實際上指的是超出人的基本生理欲求的過分的欲望。通過比照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存天理,滅人欲”不過相當于是老子所言的“為腹不為目”的另一種的表述而已。其實質也無非是強調自來已久的寡欲觀念而已,但是其字面表述卻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其真正的內涵,一說“滅人欲”,讓人聽起來就好像是要把人的一切欲望全都滅絕掉,而這并非此語的本意,如果那樣的話,人的什么欲望都給剝奪了,人又怎樣生存呢?它說的是“滅人欲”,卻又悄悄地給“人欲”來了一番特有的界定,指出“為目”者,才是“人欲”,而“為腹”者,則劃歸為“天理”的范疇。這樣的劃分,雖然頗有可議之處,但還是存在著一定道理的,因為它將“人欲”給純粹化了,即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而言,這種界定將“為食”(等同于老子的“為腹”)的一類歸為“天理”,而“為財”的一類才稱得上是“人欲”,它的可取之處是看到了人與動物的實質區別,但是它的提倡卻是倒行逆施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它將人的欲望與動物的欲望區分開來,卻又將動物的欲望視作“天理”來肯定,而反過來要將人的欲望給杜絕掉,這實際上就相當于將人當作動物來要求了,人只要做到不冷不餓也就可以了,因為這是“天理”;可是如果你再想穿得漂亮一些,再想吃得可口一些,那對不起,這就屬于“人欲”了,是人所不應當有的。既稱之為“人欲”,卻又主張“人欲”是人應當杜絕的欲望,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悖謬。如其所言,服飾文化和烹飪技藝的發展也就全都無從談起了,因此,這種提法是落后的。

然而,盡管如此,老子所講的“為腹不為目”也還是有著很大合理成分的?,F如今,時代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已經較為富足,已經走過了孟子所描述的那種貧苦微薄的簡陋狀態。但是,也應當意識到,生產力的發達和物質財富的豐盈都是相對而言的,時至今日,消除貧困仍是世界性的話題。所以說,當前世界的物質財富還遠遠沒有達到極大豐富的程度。而即使將來有一天,我們的生活確實全都已經相當富裕了,寡欲的提法也并不會從此就失去意義,原因就是如前面的第一點所言,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任何時候,欲望的滿足都是相對的,貪求奢欲,永遠都是一種潛在的危害。

【從政之道】

齊桓公之死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位43年,曾多次會盟諸侯,以“尊王攘夷”為號令,南征北討,一匡天下,建立了赫赫昭彰的一代霸業。然而,同其他很多帝王一樣,隨著功勛日隆,齊桓公驕傲自滿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并且也開始貪圖享樂。他吃遍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可不論多么珍貴的食物,都是乍吃起來覺得新鮮,吃得多了之后,也就全都覺得無味了。一天,齊桓公對自己的廚師易牙說:“天下的珍饈美味寡人都吃遍了,就是還沒吃過人肉,你會做人肉嗎?知道人肉是什么味道嗎?”其實,齊桓公這話只不過是戲言,并非真地想要易牙做些人肉來吃。可是呢,易牙聽了這話卻很放在心上,花了很多心思去想怎樣才可以做一些人肉給桓公吃。一次午餐上,齊桓公吃了一種從沒有吃過的肉,覺得味道非常好——當然,之所以有這種感覺,只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吃——于是就問易牙:“今天做的是什么肉???”易牙淚流滿面地哽咽著說道:“這是臣的兒子,獻給大王嘗鮮!”齊桓公聽了十分震驚,覺得易牙為了侍奉自己竟然都能將他的兒子殺掉,真是忠心難得,因而此后對易牙非常地寵信。

齊桓公手下還有一個叫做開方的臣子,他本是衛國的公子,卻遠離家鄉,甚至連做太子的機會都放棄了而來侍奉齊桓公,在齊桓公的左右親隨十五年而沒有回返衛國,自己的父母去世也都沒有回去奔喪,因此,齊桓公認為開方對自己很忠誠,所以對他也很寵信。

還有一個叫做豎刁的人,來到宮里充當齊桓公的內侍,為了能夠取信于桓公,不惜自行閹割,以示絕無他念,要死心塌地地侍奉桓公。桓公對此十分感動,對豎刁也就越來越寵信。

公元前645年,輔佐了齊桓公達41年之久的管仲病逝。管仲病危之時,齊桓公親往探望,并且詢問相關的后事,說道:“群臣孰可為相?”管仲說:“知臣莫如君。”齊桓公問:“易牙如何?”管仲說:“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來侍奉君主,這是背離人情的,他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還有什么做不出來的呢?所以,這樣的人不可重用?!饼R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說:“背叛了自己的雙親來侍奉君主,這是違反人情的,他連父母撫養自己的恩情都不顧,又怎么會對別人忠誠呢?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可接近的。”齊桓公再問:“豎刁如何?”管仲說:“自宮其身來侍奉君主,這是不合人情的,他連自己的身體都能傷害,傷害起別人來又怎么會有惻忍之心呢?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可親近的。”而后,管仲推薦了為人忠厚正直的隰朋。

齊桓公應允了管仲的建議,把易牙、開方和豎刁這三個人都驅逐了??墒侨兆右婚L,齊桓公就覺到身邊少了這三個人,生活就變得索然寡味了,甚至連吃飯都沒有味道。到了第三年,齊桓公終于忍不住了,他想:“仲父(這是對管仲的尊稱)的話說得過于嚴重了吧?”于是就將這三個人重新召入宮中,這三人從此得勢,專斷朝政,相互勾結,為所欲為,而此時的桓公,早年的英氣已經消褪得蹤影皆無,而變得庸碌昏聵,對這幾個佞臣的胡作非為毫不管顧。不久之后,桓公病倒,易牙、開方和豎刁就將桓公所居的宮室封閉起來,又在四周筑上高墻,不許人們出入。有一個善良的宮女因為惦念齊桓公,就偷偷地爬墻進入宮室,去看一看齊桓公。這時的齊桓公,已經有幾天沒吃東西了,身體極其虛弱,模樣十分可憐,見到有人進來,急忙以非常微弱的聲音呼叫著要吃東西。這個宮女應著說道:“可是這兒沒有吃的東西呀,我什么都找不到。”桓公強打著精神問:“怎么會這樣呢?”宮女就將易牙等人為惡作亂的事情講述了一遍?;腹犃丝婚L嘆,淚流滿面,說出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兩句話:“嗟乎,圣人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此時,他想起了管仲的忠告,覺得自己愧對仲父,然而,雖然自己懷著滿心的憤恨,可到了這個地步,對于一切,自己都無能為力了啊!說過這話之后,桓公就用衣袖將自己的臉蓋上,不久之后就在缺醫少食之中凄慘地病餓而死。一代霸主,最后竟在如此荒唐的情景下結束了自己的人生,豈不可笑、可憐亦可嘆??!齊桓公如果不是因為貪想口腹聲色之欲,又何以會親幸易牙這幾個小人呢?又何以會不顧管仲的忠言,重召這幾個人入宮呢?正是因為過多的貪欲,齊桓公才給自己帶來了如此悲慘的結局??!

然而,齊桓公晚年犯下的錯誤給齊國帶來的惡劣影響并沒有隨著他自己的身亡而終止,在他死后,由易牙等人導演,齊國又爆發了一場內亂,造成了齊國王室兄弟之間的相互殘殺。

齊桓公有六個兒子,本來公子昭早已被確立為太子,但是易牙因為與公子無虧的母親長衛姬的私人關系很密切,于是就多次向桓公稱頌公子無虧是多么地賢能,并且請求改立公子無虧為太子。齊桓公竟然非常糊涂地答應了易牙的請求。公子昭聞知此事,擔心自己受到迫害,就逃到了宋國。然而,公子無虧的太子地位并未得到大家的認可,因此,在桓公病重的時候,五個公子各自拉攏了一批大臣,力圖為自己爭得君位,齊國宮中一時十分混亂,加之易牙對內宮的封鎖,齊桓公病死在內室之中都沒人知道,幾個公子爭得不可開交,根本就顧不上去看一看自己的父親,因此,齊桓公死了很多天都沒有人去打探一下。

經過幾十天的爭戰,公子無虧取得了君位之后才想起去處理一下父親的尸體。而到了這個時候,齊桓公的尸體已經在原地停放了有67天之久,腐尸上生出的蟲子都爬到了寢宮的外面,令人見了作嘔不止。

公子無虧雖然暫時登上了君位,但是他的統治并未就此穩固,第二年,宋襄公聯合曹、衛、邾等國軍隊一同討伐齊國,支持公子昭回國繼位,而國內反對公子無虧的勢力也乘機而起,公子無虧旋即被殺。然而,無虧雖死,另外的四個公子卻又聯合起來抵制公子昭回國,又經過了幾個月的交戰,宋國軍隊最終取得勝利,公子昭才得以回國登基,是為齊孝公。

【為人之道】

狄德羅的袍子

法國著名的文學家狄德羅曾經寫過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題目叫做《與舊睡袍離別的痛苦》,文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好朋友送給他一件睡袍,這件睡袍的質地和做工都非常精良,這令狄德羅感到十分的歡喜,當晚睡覺的時候就將它穿在了身上。可是這件華美的睡袍剛一穿上身,狄德羅就發現了問題,什么問題呢?不是袍子本身的問題,而是狄德羅感覺到,與這件高貴的睡袍比起來,自己的被子實在是太破舊了,袍子和被子放到一起,對比實在是太鮮明了,于是,第二天一早,狄德羅就去買了一套新的被子回來。當他滿心歡喜地換掉自己的舊被子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這次又是什么問題呢?原來啊,狄德羅把舊被子一挪開,就露出了已經用了很多年的床,不僅被子舊,床也很舊了,此前舊被子和舊床一起用,沒覺得什么,現在被子換了新的,床的破舊就給突顯了出來,以新配舊,怎么看怎么不順眼,于是,狄德羅干脆把床也換成新的了。但是問題并沒有就此而止,新床一進來,桌子、椅子、柜子什么的,就都顯得舊了,狄德羅索性就將所有的家具都換成了新的,然后又將墻壁、地面、天花板、窗戶、門等等又都重新裝修了一番。工程告竣之后,整個屋子煥然一新了,除了他這個人是舊的之外,就再找不出其他什么是舊的了。生活用品和居所雖然全都變成新的了,但狄德羅也因此花費了一大筆錢,為了和那件華貴的睡袍相匹配,狄德羅更換的用品也全都是同樣高檔的,花費了無數精力。為此,狄德羅深有感觸,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并且指出了這樣一種情形:人們在單一地擁有了某件特別的新物品之后,總是會想辦法配置更多新物品與之相協調,從而完全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生活處境。這一結論后來在心理學上被稱作“狄德羅效應”,又稱“配套效應”。

與“狄德羅效應”相仿,還有一個“鳥籠定律”,就是說一個人原本并不養鳥,可是當有人送給他一個鳥籠之后,他就一定會養起鳥來,盡管他自己也許并不喜歡養鳥。因為如果他把一個空鳥籠掛在屋里,別人見了就會問他為什么里面沒有鳥,那么他就要頻繁地向人解釋,而這會令他感到厭倦,索性就養了一只或兩只鳥在里面,也就免卻了別人的煩問,從而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輕松感。這一定律表明,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并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地繼續添加更多的自己原本并不需要的物品。

其實,狄德羅的發現以及“鳥籠定律”的提法并不新鮮,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已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了,這個人就是商朝紂王的叔父箕子。一天,箕子到紂王這里來匯報工作,偶然見到紂王的生活有了一點小的變化,這個細節在別人看來,也許會毫不經意地就滑過去了,可是箕子的見識卻非同一般,他見此情景之后,真可謂誠惶誠恐,大驚失色。那么,是一個什么樣的細節令箕子如此驚怖呢?表面看起來,完全沒什么大不了的,箕子所見到的啊,就是紂王用餐之時的筷子換成了象牙的。大家都知道,象牙筷子是很奢華的,但是紂王身為天下之君,用一雙象牙筷子不是太正常不過了嗎,哪個帝王不是披金戴玉的啊,箕子又何必如此大驚小怪呢?原因就在于,紂王早年的生活是很樸素的。在人們的習慣和印象里,帝王們一個個揮金如土,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歷史上,也有個別帝王很具有樸素精神,比如說開啟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就是一個相當儉樸的皇帝,在生活方面甚至不比普通百姓優越多少,可謂是粗衣疏食,在建造自己陵墓的時候連金屬都不要用,而只用材料遍地可取的磚瓦即可;再如清朝的道光皇帝,也是節儉得出了名的,穿的衣服是補了又補,簡直可以叫他“花子皇帝”了。而紂王呢,一提起他來,人們都會想到“灌酒為池”、“懸肉為林”,想到炮烙之刑,想到豪貴的鹿臺,想到他的昏庸和殘暴,但是就史實而言,這只是后期的紂王,前期的紂王恰恰相反,是一個積極有為的好君主,而且在生活上也保持著樸素的作風,只不過,紂王沒有能夠善始善終,沒有將這種良好的作風保持到他執政的最后。而這種轉變,就從這雙小小的象牙筷子上體現出來。箕子為什么對紂王改用象牙筷子感到如此驚心呢?也就是因為他意識到,這雙象牙筷子會起到“狄德羅的袍子”一般的效應,這就叫做見微知著。果不其然,自此而后,紂王的生活就變得日益奢侈起來,真是欲盡天下之財以供一己之用而仍嫌之不足。雖然箕子、比干等忠臣屢次苦苦地勸諫,但是奢欲之心已經膨脹起來的紂王哪里聽得進去這種逆耳的忠言呢?結果,一批赤膽忠臣相繼被流放、囚禁或殺害,而紂王也最終成為了一代亡國之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垣县| 亳州市| 伊金霍洛旗| 泗洪县| 丽江市| 雷波县| 且末县| 双鸭山市| 天峨县| 区。| 灵寿县| 宜兰县| 高清| 迁安市| 泸定县| 洛浦县| 杂多县| 拜城县| 若尔盖县| 天等县| 长宁县| 平远县| 西乡县| 玛多县| 沐川县| 天长市| 龙南县| 嘉荫县| 八宿县| 白河县| 远安县| 通河县| 环江| 浙江省| 乐都县| 平阴县| 北宁市| 乌海市| 望谟县| 青河县|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