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章 長而不宰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釋】

① 載:有三種解說,其一,“載”為句首助詞,無意義;其二,“載”,即抱的意思,在同一句話中,同一意義常常用不同的字來表達,因此在這一句中,用“載”來代替“抱”字;其三,“載”,為承載之義,“載”營魄,也就是將營魄安頓好。營:魂的意思。抱:保持之義。一:合一;又說,這里的“一”,指的就是“道”。

② 離:離開。

③ 專:結聚,集中。氣:氣息,精氣。致:追求,達到。柔:柔和。

④ 滌除:洗凈,排除。玄:微妙之義。覽:又作“鑒”,就是鏡子,這里含有觀照之義。

⑤ 疵:瑕疵,毛病。

⑥ 天門:“天”含有自然之義,“門”指的是與外界接觸的通道,“天門”即天賦的通道,指人體的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闔:同“合”,閉合之義。

⑦ 雌:指母性中的溫柔、寧靜等特點。

⑧ 畜:養育。

⑨ 有:占有。

⑩ 為:幫助。恃:仗恃,居功。

? 長:作為首長,含有引導之義。宰:主宰,控制。

? 玄德:玄妙的道德。

【今譯】

精神與形體相配合,持守住“道”,能夠做到不離開嗎?集中精氣,達到柔和,能夠做到像嬰兒一樣嗎?滌除雜念而深入觀照,能夠做到沒有瑕疵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夠做到無為嗎?自然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能夠做到寧靜平和嗎?明曉各種事理之后,能夠做到不使用智巧嗎?滋生萬物,養育萬物。生養了它們卻不據為己有,幫助了它們卻不自恃有功,引導了它們卻不進行宰制,這就是玄妙的道德?。?/p>

【解析】

純潔無染的嬰兒狀態

“載營魄抱一”,說的就是魂魄合一,“營”就是魂的意思,現在“魂魄”常常用作一個詞,但“魂魄”原本是兩個詞的。簡單地說,魄,代表著人的形體感覺;魂,代表著人的精神思維。因此,“營魄抱一”就可以理解為精神與身體的合一。老子問,精神與身體合而為一,能夠不相分離嗎?對此,我們要進行反觀,精神與身體是可以分離的嗎?表面上看來,精神與身體就是合一的,是不可分的,魂靈出竅之類的說法是不科學的,精神只能依從于身體而存在,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精神與身體必然是合一的,談不上分離不分離。可是,如果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講,精神與身體的確會出現相互分離的情形。人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說辭,叫做“身不由己”。什么叫做“身不由己”呢?也就是說自己的身體不能由自己來控制。對于這一說法,當分作兩種情況來看。在一種情況下,身不由己是由外力的迫使所造成的,一個人不喜歡做那樣的事,但是有著某種外在的壓力逼迫著他不得不那么去做;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并不存在什么外在的壓力,身不由己完全是自我的控制力薄弱所造成的。這就涉及到自制力的問題。古羅馬的基督教神學家圣保羅曾多次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心里是愿意的,但身體是軟弱的。”這話乍聽起來很矛盾,可在現實當中,很多人的確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心志很堅強,能夠對自己的心中意愿做到徹底的身體力行的人是比較少的。因此,超強的自制力才被看作是一種寶貴的品質;因此,老子才問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在老子看來,使得精神與身體相合為一,正是“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老子提出的第二種詰問是:“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氣致柔”,指的是集中精氣,達到一種柔和的狀態。老子認為,柔和的狀態才是符合“道”的。晉代名將劉琨在《重贈盧諶》一詩中寫道:“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意思是,哪曾想到,原本那么堅硬的鋼鐵,千錘百煉之后卻柔軟得可以在指間纏繞。劉琨的原意是表達自己身為久經沙場的英雄而今卻無用武之地的悲慨,可是這兩句詩卻往往給人以另外一種角度的啟發,那就是原本強硬的性情,經過辛苦的磨煉之后,可以變得平和柔順。這種“柔軟”的境界是比“強硬”的境界更高一籌的,套用老子的思想,“繞指柔”的狀態才是符合“道”的精神的。其實,這并非僅僅是老子一人的見解,甚至也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看。英國人以風度優雅著稱,因此被譽為紳士的國度,而英語中的“紳士”一詞是如何表達的呢?是gentleman,這個單詞由gentle和man兩部分構成,gentle是溫柔的意思,而man就是男人的意思,從構詞上來講,所謂紳士,也就是溫柔的人、和善的人,而這種溫柔和善的性情是與高貴的品質聯系在一起的。而在老子這里,柔和隨順就更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老子問道,柔和隨順,能做到像嬰兒一樣嗎?《老子》一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嬰兒”一類的詞語,例如,第四十九章,老子說道:“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五十五章,老子又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痹谏厦鎯删湟闹校昂ⅰ焙汀俺嘧印迸c“嬰兒”都是同類的含義。在第二十章,老子也曾說道:“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兮,若無所歸。”那么,老子為什么經常以嬰孩來作比喻呢?這就是因為嬰孩有著特殊純樸的品質,沒有經過任何世俗的沾染和人為的教導,心中毫無雜念,不會懷有任何巧詐的意圖,一切隨順自然,而這,正是符合老子的“無為”之道的??墒?,一個人既已長大之后,又如何能夠回復到嬰兒的那種心理狀態呢?老子這么來比喻,當然不是要人們的智力發展階段都停留在嬰兒的水平上,而是強調心地的純潔。

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得意弟子神秀禪師曾經吟過這樣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當時尚未研究過佛學、后來成為弘忍大師繼承人的慧能法師則說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痹诨勰芸磥?,明鏡臺之所以要時時地去拂拭,是因為心中存有塵念,如若心中無此概念,本不招惹,又何須去拂拭呢?慧能法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木辰缡桥c老子所講的“道”有著共通之妙的。但是這所謂的“無一物”,并非說是毫無感知,而是講心地純潔。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在青年時期所寫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中表述了這樣的觀念:“經驗要豐富,心地要純潔。”而老子所講喻的“嬰兒之狀”,也就恰同于此,一個人,你的人生經歷可以很復雜,你的思想可以很豐富,你可以知道得很多,你也懂得很多的行事技巧,你也懂得權術韜略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你并不會因為這些而使得自己原本純潔的心地遭受污染,即使你受到了別人的欺辱,你也并不會因此而去欺辱別人,而是對他人依然以善美之心相待,這就是老子所詰問的“能如嬰兒乎”的現實意義。

省視自己的內心

“滌除玄覽”說的是排除雜念,而進入心靈的深處進行認真的觀照。老子問:當你深入考察自己的內心之時,能做到毫無瑕疵嗎?就是說,自己能否做到凡事皆問心無愧呢?《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曾參“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說每天都多次地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是否在哪方面做得還不夠好呢?這與老子所說的“滌除玄覽”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里所提到的一個很為獨特的概念叫做“玄覽”, “玄”字是《老子》一書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它是與“道”密切相關的,表達的是精微深奧的含義,而“玄覽”就是一面很玄妙的鏡子,它喻指的是人的心靈。

老子這里所講的自省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要求人們通過自省來體悟大道。在老子的哲學里,道雖不可名,但是可以被體認。大道玄遠深奧,同時大道又無處不在,體認大道是高度的思維活動,沒有內心的深入思考是感受不到的。而這種思考,就是內省的功夫。

其次,人的心靈就宛若一面鏡子,世間一切都通過人心反映出來,沒有任何能夠躲藏得了,當一個人面對內心的時候,才會看到真正的自我,人們常講“捫心自問”,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人生之初,處于嬰兒狀態,心靈純潔而美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各樣的塵埃污垢開始侵染我們的心靈。對物質的追求,對美色的欲念,對他人的嫉妒,莫名的煩惱,難忘的仇恨,種種雜念、妄念乃至惡念困擾著我們的心靈,焦慮和緊張折磨著我們的神經,使我們的身心受到極大損害。而要解除這種不良狀態,內省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一個經常做自我反省的人,他日常不論接觸任何事物,都會變成修身戒惡的良藥。其實,不僅老子,儒家和佛教也都是強調內省的,并且把它列為重要的功課。比如,宋代瑞嚴和尚每天都要問自己:你頭腦清醒嗎?然后自己回答說:清醒。這樣才算安心。這樣自我警醒、細細問心,受到朱熹和張岱的肯定。

人們的心中本是純潔清凈的,可惜卻被物欲雜念給封閉了,被一些妖邪的歌聲和艷麗的舞蹈給迷惑了。所以必須排除一切外來物欲的引誘,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尋求本性。而內省的作用是極其明顯的,洪應明在《菜根譚》里談到,“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就是說,夜深人靜之時,獨坐靜思,省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往往會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進而能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這種感受讓人心曠神怡,精神舒暢。但是,在感到真心之時,也會感知到妄念難消,以致慚愧不安。

一個人首先要認識自我,但認識自我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認識到自己的劣根性以后,就要根除自己的劣根性,認識自我就是為了戰勝自我。培養自己的克制力和意志,與發展自己的智力同樣重要。如果沒有強迫自己干完一件好事情的自制力,那么任何理想都不能實現,不管你有多么聰明。老子說:“自制者強”, “強行者有志”,的確是千古不變的至理,值得我們三思。

一個人沒有過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每天都能反省并且成為一種習慣,那么,他將是過失最少的人,也可以相信他是天下最完美的人。反省是一面鏡子,反省是一劑良藥,反省是所有美德中最值得珍視的美德,擁有反省也就意味著擁有完美。

而后,老子又接連問道:“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都可以看作是對“無為”觀念不同角度的表述。愛護國家和治理人民,應當持守“無為”之道;自然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要做到平和寧靜;明白各種事理之后,也能夠不使用機巧。

這里著重闡釋一下“雌”的概念。與“嬰兒”一詞相似,“雌”在《老子》一書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在第二十八章,老子又說道:“知其雄,守其雌。”那么,“雌”含義是什么呢?通過直觀的體驗,我們可以感知到,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雌性或者女性,都是比較溫柔的,所以,“雌”象征著陰柔、嫻靜的性情特點。老子一再強調,做人要收斂鋒芒,要功成身退,這都是要求人們以保守、退讓的態度來處事,而雌性的陰柔正是符合此道的,所以,老子提倡“為雌”。

【為人之道】

坐懷不亂的柳下惠

“坐懷不亂”作為一則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各種誘惑面前毫不動心的令人敬佩的表現,尤其指在男女關系方面沒有非分之想。這則成語源出于歷史上的一個典故,而“坐懷不亂”所說的人物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為魯孝公的后裔,姓展,名獲,字禽,而之所以稱作“柳下惠”,是因為他的食邑(即封地)為柳下,而他死后得謚號為“惠”。柳下惠曾在魯國擔任士師,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卑微職位。當時魯國公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因而屢屢得罪權貴,先后多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但是柳下惠對于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待遇從無怨言,而是召之即來,棄之即去,只要是身居其職,就勤勤懇懇、認真地將工作做好;一旦遭受罷免,也不會有什么不滿的表示。柳下惠雖然在魯國的官場上很受排擠,但是他的聲望非常之高,其他各諸侯國爭相遣人來邀請他,并許之以高官厚祿,然而柳下惠都一一拒絕了。有人對此表示不解,柳下惠解釋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立身正直。如果堅持這種為人做官的準則,到哪里能免于遭受罷黜的結果呢?如果放棄了這樣的原則,在官場上曲意逢迎,那么在魯國也同樣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又何必離開生養我的父母之邦呢?可見,柳下惠對自己的為人與仕途的得失之間的關系看得非常清晰,他并非不通世故,不曉得升官之術,但是他寧可不做官,也要保持自己為人的原則,正因為如此,他才將自己的屢遭罷免看作很正常的事情,于是也就不會怨天尤人。

還有一件事,也有力地體現出柳下惠正直的品行。齊國與魯國相鄰,但是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齊國屢屢對魯國表現出欺凌之意。一次,齊國又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當時的魯國國君是莊公,他當然舍不得將此寶物白白地送與齊國,可是如若不送,又得罪不起齊國。正在為難之際,有人提議,何妨鑄一假鼎獻與齊國?魯莊公有意采納此項建議,不料,齊國方面提出,為提防魯國用假鼎欺騙齊國,只有令以真誠正直而聞名天下的柳下惠來做擔保,齊國才肯相信鼎是真的。于是,魯莊公便派人去請柳下惠??闪禄菡f:“信譽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寶,如果我說了假話,就等于自毀珍寶,讓我毀掉自己的珍寶而保留魯君的珍寶,這樣做是不是太不公平啦?”無奈之下,魯莊公只得將真正的岑鼎送給了齊國。

柳下惠正直的行跡不可勝數,而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坐懷不亂”這個典故。柳下惠一次外出的時候寄居在城門之外,當天夜里非常寒冷,忽然有一個找不到地方住的女子前來投宿,這個女子的衣著十分單薄,已經被凍得不成樣子,柳下惠好心地收留了她。但是由于天氣過于寒冷,而這個女子穿得又太少,她在屋里也還是感到很冷,可柳下惠臨時外出,身邊也沒有多余的衣物,于是,他便解開衣襟,讓女子坐在自己的懷里,從而讓她溫暖一些。就這樣,女子在他的懷里坐了一夜,直到天亮之時女子離開,柳下惠沒有發生任何越軌的行為。這一事跡傳揚開來,此后人們就常常以“坐懷不亂”來形容某人在色誘面前毫不動心的正直善良的表現。

西漢學者毛亨在注釋《詩經·小雅·巷伯》時還提到了這樣一件事:在魯國的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個單身的青年男子,他的鄰院住著一個年輕的寡婦。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風,寡婦住的茅屋被大風掀倒了。如此一來,寡婦無處安身,就去敲鄰家男子的門,請求借宿一晚。這個男青年隔著門對站在門外的寡婦說:“如果你我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住在一個屋里也無所謂,可是你很年輕,我也很年輕,孤男寡女同處一室,實在是不方便啊,所以我不能讓你進來。”這個寡婦急著說:“難道你就不能學學柳下惠嗎?”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接納你這樣的女子,但是我不能;我這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柳下惠學習啊?!惫褘D沒有辦法,只得再找遠一些的地方去投宿。

柳下惠的人品,就如同老子所說的“嬰兒”一樣,他并非不知男女之事,但是對于坐在自己懷里的女子卻毫無非分之想,心地純凈得仿佛初生的嬰孩。至于那個青年男子,雖然他的人品也是很端正的,但在心念中還與柳下惠有著很大的差距。柳下惠可以“坐懷不亂”,但是那個男子卻不敢保證能在難以抵擋的誘惑面前毫不動心,所以,與其讓自己去做那種沒有把握的事情,莫不如干脆就讓自己避開那種誘惑好了。他拒絕寡婦進屋,也是為了避免非禮行為的發生,因此,他說自己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學柳下惠。但是柳下惠之所以能夠“坐懷不亂”,是因為他的心地毫無雜念;而那個男子讓自己遠離誘惑,則是出于禮法的要求,所以他對柳下惠只學得其表,卻未學得其實。

每日三省其身的曾參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濟寧市嘉祥縣)人,與父親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同為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孫子孔(字子思)的老師,而孟子又受傳于子思的門人,因此,曾子是孔孟之間承前啟后的一位儒學大師,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在后世共同被尊譽為五大圣人。

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一個核心觀念,而曾參就以孝道著稱,在中國舊時非常流行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一則有關曾參嚙指痛心的佳話。曾參年少時家貧,常上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當時只有曾參的母親一人在家,一時焦急,她就用口咬自己的手指,而在山中打柴的曾參覺得心中不安,就匆匆返回了家中,問母親何事。母親就把剛才的事情告訴了曾參。于是曾參很好地接待了客人。“嚙指痛心”的故事表明,曾參在心中時時牽掛著母親,即使相隔遙遠,也能與母親心心相系,很靈敏地感受到母親的悲喜憂樂,從而能夠盡快地為母親分解憂愁,而這正是一種至孝的表現。

同“孝”一樣,“信”也是儒家思想中極為看重的一點。關于誠信,曾參也有一個故事廣為流傳。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小兒子哭著鬧著非要一起去,可帶著小孩子去趕集就不方便了,于是孩子的母親安慰他說:“你好好在家待著,等娘回來了,給你宰羊吃。”曾參一見到妻子從集市上回來,立即就去宰羊。妻子趕忙阻止了他,說:“不過是哄哄小孩子的,你怎么就當真了呢?”曾參很嚴肅地對妻子說:“小孩子是不能隨便跟他開玩笑的,他自己還沒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做事情都是向父母學習的,全聽父母的教導?,F在你欺騙了他,就等于教他做騙人的事情。當母親的欺騙兒子,兒子以后還會相信母親嗎?這不是教育的方法??!”說完,就將羊給宰了,然后煮好了肉給兒子吃。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一點兒不假,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在這方面,曾參給普天下為人父母者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在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孝經》中還記載了一則“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參陪同坐在老師孔子的身邊,孔子問他:“古時的圣賢之王有著至高無上的德行和精微奧妙的道理,用之來教導天下人,人們都能和睦地相處,君臣之間也沒有嫌隙,你知道這些德行和道理是什么嗎?”曾參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笔艿嚼蠋熖釂柕臅r候避席而立,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后來人們都向曾參學習,現在,學生在受到老師提問時也還要起立回答,可以說是對曾參之范舉的傳承。

在《論語》中有一句極其著名的話,叫做“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的提出者就是曾參。曾參還舉出了自我反省的三項具體內容:“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說,替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老師的傳授有沒有及時復習?其實,自省的內容完全可以不必拘謹于此三點,以上所言只是舉例,實際反省的內容應當包括日常生活中自我的一切行為,這與老子所講的“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是相通的,人就要經常地這樣反省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問一問自己在哪方面做得還不夠好,發現錯誤,及時更正,這樣,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

【從政之道】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典故,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祁黃羊秉公薦舉、不持偏見的故事。

一次,晉國的南陽地區缺少一個長官,晉平公就去問祁黃羊,委任誰比較合適。祁黃羊非常干脆地推薦道:“臣認為解狐是最合適的人選。”晉平公聽了,感到很驚訝,為什么呢?因為解狐正是祁黃羊的仇人,哪有薦舉自己的仇人去做官的道理?。科铧S羊知道了晉平公的疑惑,就平靜地解釋說:“您問的是誰擔任這個職位合適,并沒有問臣的仇人是誰啊。解狐是擔任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至于他與臣有私人之間的仇恨,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臣不能因為他與自己有仇而耽誤了為國家薦舉能人啊?!睍x平公聽完,對祁黃羊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心想:若是寡人的臣下都像祁黃羊這般,以國家為先,而置私人的恩怨于度外,晉國豈有不強盛的道理啊!

后來又有一次,晉國軍隊中需要選拔一個尉官,晉平公再去咨詢祁黃羊。祁黃羊回答得同樣干脆:“擔任這個尉官,祁午最合適不過了。”晉平公聽了,又是吃了一驚,怎么回事呢?原來,這受推薦的祁午不是別人,正是祁黃羊的親生兒子啊。對于仇人,人們因為怨恨而不去薦舉;可對于親人,出于避嫌的考慮,人們也是不會去推薦的啊。這一次,晉平公不僅是驚訝,還有些生氣,于是他厲聲向祁黃羊呵斥道:“真是太不像話了,寡人來征求你的意見,你卻毫不客氣地推薦自己的兒子來升官,這也太偏心了吧,難道你就不怕別人恥笑嗎?”祁黃羊聞聽,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誠如大王所言,您向臣征詢的是擔任尉官的人選,而臣考慮的只是誰的能力最可勝任這個職位,至于這個人與臣的關系如何,是不在這一問題的考慮范疇之內的,他是臣的兒子也好,不是臣的兒子也罷,都應當是與此問題無關的啊。臣當然知道祁午是自己的兒子,但是怎么可以為博得一個不徇私情的美名而影響了國家官員的正常選拔呢?”晉平公聽了這番話,頓時怒氣全消,心中對祁黃羊更加地敬佩了。

這兩次,晉平公都接納了祁黃羊的建議,而解狐和祁午兩人也不負眾望,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充分地證明了祁黃羊非凡的慧眼。但是,祁黃羊如果只是具有識人的眼力,而在薦舉問題上無法擺脫個人情感的干擾,恐怕也就不能偏正無私地推薦出最合適的人選了吧。表面上看來,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是很不通情理的做法,然而實際上,這其中卻蘊藏著一種大智慧,祁黃羊做到了對世俗觀念的跨越和私人情感的超脫,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鬃訉ζ铧S羊的這種精神也是極其地推崇,曾毫不吝嗇地贊佩道:“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什么叫做“公”呢?大家知道,漢字是一種表意字,也就是說漢字的本身可以表達出一定的意涵來。那么,這個“公”字有著什么樣的涵義呢,它又是怎樣得來的呢?從字形上可以很顯然地見到,“公”字與“厶”字是正相對應的,而“厶”就是“私”的古字,所謂“公”者,就是將“厶”公平地分開,是去掉“厶”的意思,而老子所講的“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正與此意相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通城县| 乐清市| 建湖县| 台南县| 沁水县| 黄浦区| 南靖县| 宜春市| 平南县| 通州区| 兴海县| 南平市| 武义县| 仪征市| 布尔津县| 昌黎县| 清原| 勃利县| 股票| 息烽县| 怀化市| 义马市| 顺平县| 巫山县| 霍邱县| 新乡市| 丽水市| 霍城县| 安阳县| 三台县| 高州市| 休宁县| 遵化市| 新民市| 尉氏县| 灵川县| 白朗县| 康保县| 隆化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