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①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共:即“拱”,拱衛、集中的意思。轂:車輪中心車軸穿過的圓木。

② 當:正是之義。無:空無,空虛。

③ 埏:攪拌,揉合。埴:泥土。

④ 戶:原義為單扇的門,后來也用于門的泛指。牖:窗戶。

⑤ 利:便利。

⑥ 用:作用。

【今譯】

車輪上的30根輻條集中到一個車轂中,正是因為它有了中間空虛的地方,才有了車的用處。揉合泥土制作陶器,正是因為陶土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制作房屋,正是因為門窗的空隙,才有了房屋的用處。因此,“有”帶來便利,“無”帶來用處。

【解析】

“無”的用處

老子在這一章集中闡述了一個問題:“有”和“無”的辯證關系。關于“有”和“無”,第一章就提到過,在第二章,老子更是直接提出:“有無相生”,而本章就可以看作是老子對“有無相生”這一論點的進一步闡發。

老子舉出了三個例子:車、器和室。車的最關鍵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呢?是輪子,車可以沒有其他的部件,而唯獨不能沒有輪子,有了輪子才能叫做車?,F在的車輪有多種不同的種類,而古代的車輪是比較單一的,它是由輻條構成的,一般是每個車輪三十根輻條,這些輻條全都集中到輪子的中央,這個中央的部位就叫做“轂”,這就是“三十輻共一轂”的含義。輪子怎樣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是通過轉動來發揮作用的。不只要轉動,還需要通過軸心將輪子固定起來,這樣,軸心之處就必須是空的。即使是現在,車輪多種多樣,但是不論是哪一種車輪,它的軸心部位也一定都是空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發揮車子的作用。

對于器呢?器,就是器皿,指各種用來盛裝東西的用具,特別是指陶器,因為在上古時期材料科學還很不發達,用來制作物品的材料遠沒有現在這么豐富,所以用泥土制成的陶器是應用最多的器皿。揉合泥土做成陶器,只有做成空的,才能發揮出器皿的作用,不然,也就沒有辦法盛東西了。

對于房屋也是一樣的,里面是空的,才能住人,才有房屋的用處。中國古代有一個官職的名稱可以說是對于這一點做了很好的說明,這個官職就是“司空”, “司”是掌管的意思,因此有很多官位都以“司”來命名,如司寇、司馬、司徒、司士等,而“司馬”之類的復姓也就是由官職轉化而來的。那么,“司空”是掌管什么的官職呢?是工程建設。這顯得很有趣味,“空”與“建設”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毕胍ㄖ裁?,都得進行挖空的工作,所以這個官職才叫做“司空”。

總而言之,這些東西給人們提供便利,是因為“無”才發揮了它們的用處。試想一想,如果車轂不是空的,車輪也就不能轉動,那么車也就無法運行了;如果陶器和房屋不是空的,里面也就不能盛東西和住人,那么,是不是它們也就沒有陶器和房屋的用處了呢?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各種“有”在提供著便利,可實際上發揮作用的卻是各種“無”。這就是“有”與“無”的辯證關系。

實際上,“有”與“無”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有”的發揮作用,依賴于“無”,同樣,“無”的發揮作用也依賴于“有”。失去了“有”,也就無所謂“無”;失去了“無”,也就無所謂“有”?!坝小薄盁o”一定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作用。以老子所舉的例子來說,車子、器皿和房屋,都是因為“無”才能發揮各自的用處??墒?,從另一面來看,也正是因為它們的“有”才發揮了用處。所謂的“無”,都是因為“有”才形成的。車輪的軸心是空的,可它的周邊卻是實在的;陶器的內部是空的,可它的外圍卻是實在的;房屋的里面是空的,可它的邊框卻是實在的。正是有了這些實在,它們才有了各自的作用。同樣,“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效果也是以“有聲”作為背景才得以實現的,如果一直都是無聲的,那還談什么勝有聲呢,那還能叫做音樂嗎?對于一幅畫來說,如果完全都是空白,片墨皆無,那不就成了一張白紙嗎,還談什么美術欣賞呢?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如果說一個字都沒有寫,一點兒表露都沒有,哪里還談得上什么含蓄蘊藉呢?

“無為”是老莊思想中的重要命題,它對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既深且遠。把握無為的思想,既是我們了解歷史、洞察世事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在世上生存發展的有效策略。

當有則有,當無則無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一對極其重要的概念,叫做“陰”“陽”。“陰”“陽”的實質就是對立統一,這從太極圖中可以最為直觀地看出來,“陰”和“陽”既相互分割,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統一在一起。而“有”與“無”,就可以看作是“陰陽”關系的一種代表?!坝小迸c“無”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有”中就包含著“無”, “無”中也包含著“有”?!坝小敝浴盁o”為用,“無”之亦以“有”為用。而單純的“無”和單純的“有”都是失之于偏頗的,也就難以最好地發揮作用。

《莊子·山木》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這段話的背景是,一次,莊子在山中行走的時候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可是伐樹的人卻停留在旁邊而不去砍伐它。莊子問為什么不去砍這棵大樹呢,伐樹的人說:“這樹沒有什么用處。”莊子由是感慨地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叫童仆殺鵝來款待他。童仆問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天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可是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來對待呢?”莊子說:“我莊周呀,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莊子的這種觀點表達的是為人處世要把握好一種分寸,做到應時而順變,不可拘泥于一方,應當爭求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說,人要通過這種隨順的處世原則來過一種悠游自得的生活,役使外物卻不為外物所役。

知曉了“有”與“無”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做事的時候就要充分地掌握好“有”“無”的分寸,在需要“有”的時候,就將“無”轉化為“有”,而在需要“無”的時候,則將“有”轉化為“無”,做到當“有”的時候則“有”,當“無”的時候則“無”。

那么,在現實中如何才能處理好“有”與“無”的關系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事例。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關于這個人,孔子有過這樣的評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也就是說,寧武子這個人呢,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表現得很聰明,可是在國家政治很混亂的時候就表現得很糊涂。表現得聰明,是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這種聰明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很好地發揮用處的,它需要的前提是國家政治的有序運行。比如說,對于一把刀,正常人用它來切割東西,所以刀使用在正常人的手里是越鋒利越好,可是如果刀掌握在暴徒的手中,那么它越鋒利,傷害性也就越大了。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很強,在他輔佐的人很賢明的情況下,就會給天下帶來很大的益處,可是如果他輔佐的人是一個毫無仁德的家伙,那么,他的才智發揮得越好,給社會所造成的害處不就越大嗎?

孔子的賢徒冉求,就因為幫助季康子斂財而受到了老師孔子的嚴厲批評。在孔子看來,季康子已經非常富有了,可冉求還在幫他搜刮天下的財富,他一個人的財富增加得越多,廣大百姓所擁有的財產就會變得越少,這是很不應該的事情??鬃訉ψ约旱钠渌降苷f,冉求不是我的徒弟,你們可以敲著鼓去攻擊他。在古代,擂鼓是戰爭中進軍的號令,代表著征討,孔子認為,冉求的這種有嫌“助紂為虐”的行為是應當受到征伐的。所以說,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只有在適逢其時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發揮其用處。這就是“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的原因。

而“邦無道則愚”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當亂世之時,“愚”不失為一種明智的保身之道。

清代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鄭板橋有一幅十分著名的匾額,上面題寫的是四個字:“難得糊涂”。人們常常稱贊某個人真是聰明絕頂,可是,聰明不易得,糊涂則更難得,因為這種糊涂不是真的糊涂,不是智力沒有開化的那種糊涂,而是超越了普通的聰明的那種糊涂,是看似糊涂,實為大智,人們常講的“大智若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關于這一點,孔子也評價寧武子說:“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本褪钦f,他的聰明是別人可以達到的,而他的糊涂卻是別人達不到的。對于寧武子來說,邦有道的時候就有智,邦無道的時候則無智,如此,在有智與無智之間自如地轉換,則無論邦有道還是無道,自己都可以游刃有余地來應付,這就是合理地運用“有”“無”之妙而帶來的有利效果。

【從政之道】

陳平赤身脫險

陳平(? ~前178),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是西漢的開國重臣之一,曾在漢惠帝和漢文帝時受封丞相,在建立漢朝和保衛漢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是由陳勝和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不日之間,起義軍就以星火燎原之勢威脅著大秦王朝的統治,與此同時,原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反抗暴秦者,一呼百應,千里河山,遍地狼煙。陳平就身處這個轟轟烈烈的歷史時代,他最早投奔的是魏王咎,后來因為遭受讒害而轉投于項羽的帳下。陳平是一個頗富才華的人,少年時代也是飽讀經籍,但在項羽的手下卻長期沒有受到重視,很不得志。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秦朝的都城咸陽,但是當時權勢最大的仍是項羽,劉邦雖然攻破了咸陽,卻不敢自居為王,為了表示卑下而掩藏自己的野心,他親自到項羽的營中謝罪。劉邦與項羽的這次會見在歷史上被稱作“鴻門宴”,就是在這場宴會上,陳平第一次見到了劉邦,他敏感地發覺到劉邦是一個可成就大事的人物,而項羽之徒則不足與謀,于是心中暗暗生起了叛楚歸漢之意。

不久之后,劉邦被項羽困在咸陽,難以脫身,當此一籌莫展之際,張良決定鋌而走險,去找陳平進行秘密會晤,以尋求幫助。令張良未曾想到的是,陳平與他一見如故,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十分爽快地答應幫助劉邦脫難。

項羽雖然號為天下諸侯之首,但是勇而寡謀,很容易上圈套,不過,他手下的范增是個足智多謀之人,一般的計策大抵是瞞不過他的。為了成功地營救出劉邦,必須暫且讓范增離開項羽的身邊。于是,陳平給項羽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給楚懷王加上義帝的尊號,然后遣送他回郴州去養老,這樣,項羽就可以對天下發號施令了,再不必因為楚懷王在身邊而有所顧慮。這個提議正中項羽的下懷。陳平知道:遣送楚懷王,是一件大事,非派得力之人不可,而此人非范增莫屬。果不其然,項羽向范增表達了自己的這一意向。范增對此表示同意,也認為這件事應當由他去做,但是,范增在臨走前叮囑項羽一定要答應他,千萬不可放劉邦回漢中,因為漢中是劉邦的根據地,放他回去,就等于放虎還山,遺患無窮。項羽應諾,范增才放心而去。

估計范增已經走遠了,不會再知道咸陽這邊的消息,陳平就對項羽進言:“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下來,社會生產還沒有恢復,必須節約用度才是,而現在各路諸侯齊聚咸陽,每日軍餉耗費巨大,莫如遣散各路諸侯趕緊回國,各守一方,如此,就不必再為此擔憂了。”項羽覺得陳平言之有理,于是立即下令:天下諸侯,路遠者給十天的期限,路近者給五天的期限,在限期內速速做好回國的準備。但是在命令中項羽又附加了一條,唯獨劉邦要留在咸陽,以陪王伴駕。

項羽不放劉邦回漢中,這在陳平的意料之中,于是陳平授意張良,采取了一個聲東擊西的策略,令劉邦上書項羽,請求回老家沛縣省親。項羽對此猶疑不決之時,張良獻言,說劉邦若回沛縣,恐怕就在那里落足生根了,莫不如放他回漢中,然后再去沛縣取他的家眷做人質,這樣,劉邦就不敢亂來了。陳平又說:“劉邦既已受封漢王,如果不放他回漢中,恐怕不能服天下人之心,以為大王言而無信,不如就依張良所說,放劉邦歸漢中,再扣留他的家眷做為人質。這樣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約束劉邦,豈非兩全其美?”項羽遂同意放劉邦回漢中,劉邦乃得脫身。

再說陳平,雖然已生起了歸漢之心,但畢竟還欠缺一個得宜的時機,并且那時楚漢之爭還沒有正式展開,項羽和劉邦還并非彼此敵對。然而不久之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對立就公開化了,此時,又發生了一個意外事件,就是項羽手下的司馬卯歸降了劉邦。項羽因此遷怒于陳平,陳平也心生惶恐,如若繼續留在項羽帳下,不僅難以見用,反而容易招惹殺身之禍。更為重要的是,他已完全看清了項羽乃一介莽夫的真面目,遂決心去找在劉邦營中謀事的好友魏無知。

傍晚時分,陳平偷偷來到了黃河岸邊,請船夫送他過河。船行駛到河當中的時候,從船艙里又出來一個船夫,兩個船夫對陳平打量了一番,然后又彼此交換了一下眼色。看見這一情形,陳平覺察到這兩個船夫并非善類,而且有意加害于他。陳平知道,他們之所以生出歹心,乃是懷疑自己身上帶了貴重的財物,從而欲謀財害命,可是自己身上恰恰沒有帶什么錢財。想到這里,陳平就將衣服脫了下來,并且動作很明顯地將衣服摔到船上,將腰間也清理得很干凈,以表示衣服里并沒有藏著什么值錢的東西。那兩個船夫親眼見到陳平身上并沒有帶什么財物,也就收起了謀害他的念頭,只管將陳平送過河便了。

在一般的情況下,錢財總是對人有益處的,可以給人帶來很多方便,然而在某些特殊時候,過多的錢財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害處,陳平在遭遇歹徒之時,正是機智地示之以“無”,才化解了一場兇險。這就是“無”的利處。

渡過黃河之后,陳平順利地抵達了漢營,經魏無知的引介,拜見了劉邦,兩人相談甚為投機,陳平很快成為劉邦集團中的一個重要謀臣,英雄終于尋得了用武之地。

名相李泌

談到對道之“有”“無”的理解和運用,再也沒有比李泌用得更深刻和靈活的了。李泌乃唐朝名相,在安史之亂后,以其大智大勇,使陷入動亂的唐王朝安定下來。

李泌幼年時便有神童之譽,受到名相張說、張九齡的賞識。有一次,張九齡準備提拔老實聽話但才能不高的官員,恰好李泌跟在他身邊。李泌很率直地對張九齡說,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手握大權,向來正直無私,怎么會喜歡低聲下氣而缺乏節操的人呢?張九齡聽后非常驚訝,改口叫他小友并糾正了錯誤。

成年以后,李泌精研學問,尤其喜歡《易經》和《老子》,非常博學。他經常往來于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訪仙求道。此外,他還喜歡與佛門中人交往。相傳他在修道期間,遇見一位名叫懶殘的和尚,習得高深佛法。天寶年間,唐明皇忽然想起這位當年的神童,特召他進宮講《老子》,并任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所以,李泌結識并交好了諸位皇子。

安史之亂后,唐明皇倉皇出走川蜀,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肅宗即位后,知道李泌是大才,到處找他。此時,李泌已看到天下大亂,又得知肅宗即位,正是用人之際,便主動來到靈武。肅宗見李泌到來,大喜過望,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戰局。李泌全面分析天下大勢,并進行了全盤謀劃。

他首先為叛軍定性,認為安祿山、史思明等人,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圖謀天下的野心,不過想劫掠一番而已。不出幾年,就會衰敗。對付他們的最好辦法是不求速勝,務求徹底肅清,不留后患。至于具體戰略,他認為應派大將李光弼駐守太原,出井陘口。命郭子儀攻占馮詡,進入河東地區,阻斷范陽與關中叛軍的聯絡。密令郭子儀故意開放華陰一線,讓叛軍溝通關中。這樣一來,叛軍既要北守范陽,又要西救長安,在千里戰線上往來奔波,精兵銳卒必然會被拖成疲憊之師。而唐軍則以逸待勞,反復截殺追擊,消耗其有生力量。此后,再征調各路兵馬,會師扶風,與太原朔方軍聯合攻擊長安。派皇子建寧王李為范陽節度使,屯軍長城一帶,與李光弼互為犄角,以攻取范陽。如果他們得手,叛軍就會喪失老巢,最終必然會在河南一帶被諸將消滅。肅宗聽罷,照單全收。可惜的是,由于急功近利,肅宗沒有完全按照這個策略執行,致使河北留下后患。

李泌給肅宗幫了大忙,肅宗要封他做官。他堅辭不干,只愿以白衣之身為朝廷出力。肅宗也只好由他,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稱他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李泌雖然沒有任職,卻“權逾宰相”,為朝廷出謀劃策,居中調度,責任甚重。但他常常做些荒誕不經的事情,比如,常以世外神仙自居,說些什么“麻姑送酒來”之類不著邊際的話。史書上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p>

當時,肅宗喜歡建寧王李準備讓他做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是,當時的皇太子是李,如此安排,有可能動搖太子的地位,不利于國家的穩定。李泌便秘密建議肅宗使太子做元帥,把軍政大權付托給他。肅宗不情愿,但在李泌的說服下最終接受了。

肅宗非常痛恨李林甫,認為天下大亂,都是這個大奸臣造成的,要對他挫骨揚灰。李泌勸他說:“陛下這樣做,不是說太上皇犯了大錯,當年用錯了人嗎?這不是間接地是給上皇大難堪,揭父親的瘡疤嗎。你父親年紀大了,又出奔在外,聽到你這樣做,會受不了打擊而病倒,外人也會認為陛下不能安養老父。如此一來,父子關系就難以處理了?!贝搜砸怀?,肅宗恍然大悟,摟著李泌痛哭。

由于李泌與皇上關系極為親密,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嫉恨。兩京收復,大局已定,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李泌便主動要求退隱,進衡山修道。肅宗準他退休,但賞賜給他了住宅和祿位。

沒多久,唐明皇和肅宗相繼去世。廣平王李豫(即李)繼位為皇帝,是為唐代宗。代宗登上帝位,立即召回李泌?;实鄄粌H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而且賜他府第,又強迫他娶妻吃肉。李泌這次沒有堅持,全部奉命照做。但是,當時的宰相元載非常忌妒他,便找個機會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也很無奈,只得派他外任。對于軍國大事,李泌仍然不遠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議,代宗也必定采用。不久,元載犯罪伏誅,代宗立即召他還京,準備重用。但又遭到另外一位權臣的排擠,再遷任杭州刺史。

建中四年(783年),朝廷發生涇原兵變,唐德宗逃往奉天。危難之際,德宗把李泌召到身邊。不久,李泌正式出任宰相,又被封為鄴侯。貞元五年(789年),一代奇才李泌去世。

李泌身逢亂世,經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歷次參與軍國大計,運籌帷幄,撫平安史之亂,安定唐朝邊陲;勤修內政,協調內部,保全太子,并使國家軍政費用充裕;人事上保全功臣李晟、馬燧,為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安史之亂后,唐朝政局云譎波詭,許多名臣都不得好死。李泌執掌大權,身負國任,遭到許多權臣嫉恨,五次被排擠出朝廷。但是,由于他悟得大道,淡泊寧靜,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高深境界。他能把握住“有”與“無”的關系,該有則有,該無則無,一身絕學,“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既建功立業,又能避禍全身。李泌對大道的理解和運用,對今人有著重要啟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柳林县| 佛山市| 元氏县| 宝清县| 巫溪县| 阳朔县| 星子县| 永安市| 汤原县| 岚皋县| 双牌县| 常宁市| 洞口县| 尼玛县| 恩平市| 化隆| 曲靖市| 县级市| 穆棱市| 呈贡县| 博野县| 崇左市| 合作市| 衡南县| 九龙县| 荣成市| 时尚| 廊坊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克山县| 水城县| 兰州市| 漾濞| 新民市| 博野县| 孟村| 奈曼旗| 关岭| 承德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