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猶太人智慧大全集
  • 蔡春華 融智
  • 1718字
  • 2019-01-03 13:51:38

卷二 猶太人的處世智慧

猶太人的格言說:“山峰永不相遇,而人卻時時相逢。”猶太人非常重視人際關系,重視處世的智慧,他們相信:人的專業本領往往只能帶來一種機會,而處世智慧則可以帶來百種千種機會;專業本領只能利用自身能量,而處世智慧則可使你利用外界的無限能量。

第一章 首先做一個生活的智者

——猶太人處世智慧一:會生活的人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

過有節制的生活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財產越多,好夢越少;妻子越多,安寧越少;女仆越多,貞潔越少;男仆越多,治安越亂。(《塔木德》)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強烈的暴風雨,偏離了航向。

到次日早晨,風平浪靜了,人們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個美麗的島嶼。船便駛進海灣,拋下錨,作短暫的休息。

從甲板上望去,島上鮮花盛開,樹上掛滿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麗的綠陰,還可以聽見小鳥動聽的歌聲。

于是,船上的旅客分成五組。

第一組旅客,因擔心正好出現順風而錯過起航時機,便不管島上如何美麗,靜候在船上;

第二組旅客急急忙忙登上小島,走馬觀花地瀏覽了一遍盛景,立刻回來;

第三組旅客也上島游玩,但由于停留時間過長,在剛好吹起順風時急忙趕回,丟三落四,好不容易占下座位;

第四組旅客一邊游玩,一邊觀察船帆是否揚起,而且認為船長不會丟下他們把船開走,故而一直停留在島上,直到起錨時才慌忙爬上船來,許多人為此而受了傷;

第五組旅客留戀于美麗的風光,留在島上。結果,有的被猛獸吃掉,有的誤食毒果生病而死。

猶太人認為,第一組對人生的快樂一點也不體會,人生缺少樂趣;第三組、第四組人由于過于貪戀和匆忙,吃了很大苦頭;只有第二組人既享受了少許快樂,又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這是最賢明的一組。

正是出于這個道理,猶太人認為享受人生樂趣是人類的特權和義務。漂亮的衣物、漂亮的家、賢惠的妻子、聰明的兒子,這會使人心情愉快,工作中也是力量倍增。所以,拉比們把發誓不喝酒的人認為是“罪人”和“傻瓜”。

但拉比們在對酒的態度上也體現了猶太人那種掌握適度的分寸感,故而他們也認為,酒這種東西最忌過度,一喝多了,麻煩就來了。“只要不沉溺于酒杯,就不會犯罪”。想一想生活當中那些因爛醉如泥而丟盡臉面的人,更覺猶太人的態度非常有道理。

所以猶太人認為,當魔鬼要造訪某人而又抽不出空的時候,便會派酒做自己的代表。

當然,完全放棄享受,一味地拼命工作也不應提倡。所以,猶太人推崇真實,順其自然,即使有不好的念頭但只要不去做就是高尚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

猶太人認為,不但要承受遭遇到的困難,還要讓自己享受生活中的快樂。先賢們為幸福而感激的時候從不猶豫,鼓勵人們從擁有的一切事物中尋找幸福。

《傳道書》中這樣贊美美好的生活:

“美麗、力量、財富、榮譽、智慧、年老、成熟和孩子氣都是正當的,而且就是世界。去吧,高高興興地吃面包,快快樂樂地喝酒,你的行為早已得到了上帝的恩準。把你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頭上永遠不要缺了香油。和你鐘情的女人共浴愛河吧,一生中飛馳而過的歲月都是在陽光下賦予你的——你所有飛馳而過的歲月。僅僅為此,憑著你在陽光下所獲得的權利,你可以盡力發掘生活。

“不管什么,只要在你權利許可的范圍內,你就用最大的力量去做。因為在你即將進入的未來世界里,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學問,沒有智慧。

“即使一個人已經活了很久,也要讓他盡情享受,要記得將來黑暗的日子會多么漫長。那惟一的將來是一片虛空!”

在猶太人看來,世間除了快樂之外,還有罪惡跟在后面,因此人們應防止過度貪婪。

例如,當一個人習慣了高高興興地吃喝,一旦吃喝不了,他就會感到失望,他就會為了錢財奔波,只為了保有他已經用慣了的餐桌。這引發了狡詐和貪婪,隨之而出的是偽誓和其他一切由之而來的罪惡……然而,如果他不受到快樂的引誘,他就不會墮入這些罪惡的深淵。

正如《塔木德》所示的一樣:

“肉越多,蛆越多;財產越多,好夢越少;妻子越多,安寧越少;女仆越多,貞潔越少;男仆越多,治安越亂。”

一個人不過是一個使自己的感覺、精神和物質追求都服從自己的王子,他統治著它們……

他適合做領袖,因為他是國家的王子,他對待肉體和靈魂都一樣公平。他征服激情,把它們控制起來,同時也給予它們應得的一份滿足,對待食物、飲酒、清潔等都這樣……

那時,如果他讓每一部分滿足(給主要器官所需的休息和睡眠,讓肢體蘇醒、運動,從事世間的勞作),他召喚自己的集體就像一個受人尊敬的王子召喚自己紀律嚴明的軍隊,幫助他一起達到神圣之境。

猶太人這種把自我滿足和自我約束給合起來的生活方式正是其偉大高明之處。

舌頭是善惡之源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語言的價值是一個塞拉,沉默的價值是兩個塞拉。

沉默對聰明的人有好處,對愚蠢的人則更有好處。(《塔木德》)

猶太人強調,盡管舌頭沒有骨頭,但也應該特別小心。因為話一旦說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

猶太人常常對他們的孩子講這樣一個故事,拉比西蒙·本·噶瑪利爾對他的仆人塔拜說:

“到市場去給我買些好東西。”

塔拜去了,帶回來一個舌頭。

西蒙又對塔拜說:“到市場上給我買些不好的東西。”

塔拜去了,又帶回來一個舌頭。

拉比對他說:“為什么我說‘好東西’你帶回來一個舌頭;我說‘不好的東西’,你還是帶回來一個舌頭?”

塔拜回答說:“舌頭是善惡之源。當它好的時候,沒有比它再好的了;當它壞的時候,沒有比它更壞的了。”

從這則猶太故事中可以看出舌頭的重要性。人之所以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巴,是為了讓人多聽少說。于是,那些懂得聽話藝術的人總是讓人尊敬,而那些只知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的人只能讓人更厭惡。

猶太人認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賢者卻總是隱藏自己的知性。基于這樣,猶太人堅信:“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樂的話,就應該從鼻子里充分吸進新鮮空氣,而始終關閉你的嘴巴。”

猶太人有一句俗話說:“當傻瓜高聲大笑時,聰明人只會微微一笑。”因為善于聽話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歡表現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

一個波斯國王快要病死了。他的醫生告訴他,喝母獅子的奶是存活的惟一希望。國王轉向仆人們,“誰去把母獅子的奶給我拿來?”他問道。

“我愿意去!”有個人回答說,“條件是讓我帶上10只山羊。”

那人帶著羊群上路了。他找到一個獅子洞,那兒有一頭母獅子正在給幼崽喂奶。第一天,這人遠遠站著,把一只山羊扔給母獅子,它很快就把山羊吃掉了。第二天,他走近了一些兒,又扔過去一只山羊。這樣他一點點往前走著。到第10天,他和母獅子成了朋友。最后他取了一些它的奶。這人就返回來了。

走到半路,這個人睡了一覺,夢見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吵了起來。他的腿說:“要不是我們走近母獅,這個人就沒辦法取到奶。”

手回答說:“要不是我們擠奶,他也沒有辦法取到奶給國王。”

“但是,”眼睛說,“要不是我們指路,他什么也干不了。”

“我比你們都好!”心喊叫著,“要不是我想到這個辦法,你們都沒有用。”

“而我呢,”舌頭回答說,“是最好的!要不是我,你們還能干什么?”

“你怎么敢和我們比?”身體的各部分一起叫起來,“你整天在那個黑暗的地方呆著,你甚至連一根骨頭都沒有。”

“你們早晚會知道的,”舌頭說,“到那時你們就會承認我是統治者。”

這個人醒過來,繼續趕路。當他走進國王的宮殿,他宣布:“這是我給你帶回來的狗奶!”

“狗奶!”國王咆哮道,“我要的是獅子奶。把這人帶走吊死。”

在去刑場的路上,這個人身體的各個部分都顫抖起來。這時舌頭對它們說:“如果我救了你們,你們會不會承認我統治你們?”它們都忙不迭地同意了。

“把我送到國王那里去。”舌頭沖著劊子手大喊。這人又被帶到國王面前。

“為什么你下令把我絞死?”這人問道,“你不知道有時候母獅子也叫做母狗嗎?”

國王的醫生從這人手里接過奶,檢查后發現真的是母獅子奶。國王喝了以后,病很快就好了。

這個人獲得了豐厚的獎賞。現在身體的各部分都轉向舌頭:

“我們向你致敬,你是我們的統治者。”它們謙恭地說。

從這則猶太故事可知,話應該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對。適量的言語可以一針見血,但是用量過多就會有害。警惕自己的舌頭,如同慎重地對待珍寶一樣。使自己的舌頭保持沉默,人生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擁有自己的一份強過擁有別人的九份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擁有一份自己的比擁有九份別人的能讓人更高興。(《塔木德》)

正如猶太傳說中的先賢和智者阿卡瑪雅·本·瑪哈拉雷爾所說:

“人正如來自母親的子宮,終究還要離開,和來的時候一樣赤條條。”

一只狐貍,發現了一座葡萄園,到處圍著籬笆,只有一個很小的洞口。

它試圖進去,可是進不去。

它3天沒有吃東西,變得瘦骨嶙峋,然后從洞里鉆了過去。它在葡萄園里大吃起來,變得肥胖了。

想離開的時候,它沒法鉆出那個洞。所以它又餓了3天,直到又變得瘦骨嶙峋。

然后它出去了。

走的時候,它回頭看看這個地方,說:

“唉,葡萄園啊,葡萄園啊,你的一切都值得贊美。可是你給了我什么享受呢?誰進去了,都得離開。”

這個世界,也是這樣,就像一個結婚禮堂。

一個男人走到華沙的小酒館。晚上,他聽到音樂和跳舞的聲音從隔壁的房子里傳來。

“他們一定是在慶祝婚禮。”他自己這樣想著。

但是第二天晚上,他又聽到了這樣的聲音。第三天晚上還是這樣。

“一戶人家怎么能有這么多的婚禮呢?”這個人問酒館主人。

“那個房子是一個結婚禮堂,”酒館主人說,“今天有人在那里舉行婚禮,明天還會有別人。”

“這個世界也是這樣,”一個哈西德派拉比說,“人們總是在享受,不過有時候是這些人,有時候是另外一些人。沒有誰是永遠快樂的。”

因為生活為一切而存在,為世間的每一種經歷而存在。

有顛覆之時,有建設之時;有哭泣之時,有歡笑之時;有哀號之時,有舞蹈之時;有擁抱之時,有分離之時;有收獲之時,有失落之時;有保存之時,有丟棄之時;有生之時,有死之時;有播種之時,有收割之時;有殺戮之時,有救助之時;有撕裂之時,有縫合之時;有沉默之時,有言笑之時;有愛戀之時,有憎恨之時;有戰爭之時,有和平之時。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莫因所獲渺小而放棄,要知足常樂。

一條落入網中的小魚對漁夫說:“我太小了,不值得你一吃。你把我放了,讓我再長長,滿兩年以后我一定來讓你吃。到那時候,你就會在老地方找到我,發現我大多了,比從前胖了7倍。那時,如果你把我煮在水里,你全家一定像過節一樣開心。”

漁夫回答說:“與其將一個巨獸讓我的鄰居們管制一年,還不如有條小魚就抓在我自己的手中。”

每個人都能說出故事的含義:

別人手里一堆堆的希望也比不上你自己手中把握著的小小滿足。

在籬笆上蹦蹦跳跳的兩只鳥,還比不上關在籠子里面的一只鳥。

《塔木德》說:“抓住好東西,無論它多么微不足道;伸手把它捉住,不要讓它溜掉。”

勿盜竊時間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今天就是最后一天,永遠不要等待明天,因為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子。(《塔木德》)

在猶太人看來,時間和商品一樣,是賺錢的資本,因此盜竊了時間,就等于盜竊了商品,也就是盜竊了金錢。

猶太人把時間看得十分重要,在工作中也往往以秒來計算時間。一旦規定了工作的時間,就嚴格遵守。下班的鈴聲一響,打字員即使只有幾個字就可以打完,他們也會立即擱下工作回家。因為,他們的理由是“我在工作時間沒有隨便浪費一秒鐘,因此我也不能浪費屬于我的時間”。

瞧!這就是猶太人的時間觀念。

他們把時間和金錢看得一樣重要,無緣無故地浪費時間和盜竊別人金柜里的金錢一樣是罪惡的事情。一個猶太富商曾經這樣計算過:他每天的工資為8000美元,那么每分鐘約合17美元,假如他被打擾而因此浪費了5分鐘時間,這樣就等于自己被盜竊現款85美元。

猶太人的思想觀念里,時間是如此重要,千萬不可以隨便浪費。即使一些看來是必要的活動,也被他們簡單化了。比如客人和主人約定時間談事情,說好在上午10:00~10:15的,那么時間一到,無論你的事情是否談完,都請自動離開。猶太人為了把會談的時間盡量壓縮。通常見面后,他們便直奔主題:“今天我們來談談什么事情……”而不像其他民族,見面就談一些“今天的天氣不錯”之類的客套話。在猶太人看來那些是毫無意義的,純粹是在浪費時間,除非他覺得和你客套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才跟你客套幾句。

約定時間,請務必準時到達,即使差一分鐘也是不禮貌的;一進辦公室,立即進行談話,這樣才是禮貌的商人。在規定的時間把話題說完,如果需要,請你來之前作好談話的準備,但是既然來了,切勿拖延對方的時間,這就是禮貌。

錢可以再賺,商品可以再造,可是時間是不能重復的。因此,時間遠比商品和金錢寶貴。

猶太人把時間看得那么重,是有其道理的。時間是任何一宗交易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達到經營目的的前提。與對方簽訂合同時,要充分估計自己的交貨能力,是否能按客戶要求的質量、數量和交貨期去履行合約。如果可以辦到,就與其簽約;如果辦不到,切不可妄為。

時間的價值還顯示在趕季節和搶在競爭對手前獲取好價格和占領市場方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誰能在一個市場上一馬當先,把質優款新的產品搶先推出,誰就一定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時間的價值還表現在生意的全過程。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高低,是與其經營費用水平的高低息息相關的。如一個企業一年的營業額為10億美元,其資金年周轉率為兩次,言下之意,該企業每年占用資金為5億美元。按通常的銀行利息為12%(年息)計算,一年共支付利息達6000萬美元。如果該企業能把握一切時間和進行有效管理,使資金周轉達到一年4次,那么,其支付的利息就可節省3000萬美元,換句話說,該企業就可多盈利3000萬美元了。除此之外,加快貨物購入和銷出,加快貨款的清收等,都體現出時間的價值。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善于擠,就總會找出來。商人的時間更是如此,要想賺錢,首先就得有賺錢的時間。有空閑才能集中精力經商。會賺錢的商人,就應該是一個管理時間的高手。

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它不像金錢和寶物,丟失了可以再找到或者賺回來,而時間只要被浪費掉了,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人最不該浪費的東西就是時間,對人而言,時間就是命運;對于商人而言,時間就是金錢。要經商,首先就要保證自己擁有充足的時間。

猶太人喜歡緊迫地工作,一分鐘都不可以放棄。因為要經商就要有時間,必須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讓你支配,否則是不會輕易成功的。成功是經過大量艱苦的勞動得到的。他們善于利用和把握時間。

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后一天吧。猶太人就是這樣緊迫地看待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是絕對不可以隨便浪費的。猶太人說“不要盜竊時間”。

一個商人要賺錢,首先就要考慮好如何合理地安排好時間。

正因為對時間有了這樣一種認識,猶太商人在做生意也好,工作也好,對時間的使用極為精打細算。

所以,猶太人在商業活動中非常注意時間安排。公司每天上班開始的一小時內,是所謂的“發布命令時間”,將昨天下班后至今天上午上班前所接到的一切業務往來的材料或事務處理或做出具體安排。在這段時間里,不允許任何外人的打擾。而外人即使是商業上的聯系,也必須事先約定。“不速之客”在猶太人的商務活動中,幾乎等于“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不速之客會打亂原先的時間安排,也會浪費大家的時間。

日本某著名百貨公司宣傳部的一位年輕職員,曾經為了進行市場調查,來到紐約市。當他想到自己應該有效地運用自由時間,就直接跑到紐約某個著名猶太商人的百貨店,貿然叩開了該公司宣傳部主任辦公室的大門,向門房小姐說明來意。

門房小姐問:“請問先生您事先預約好時間了嗎?”這位青年微微一愣,但馬上滔滔不絕地說:“我是日本某百貨店的職員,這次來紐約考察,特意利用空閑時間,來拜訪貴公司的宣傳部主任……”

“對不起,先生!”小姐打斷了他的話說。

就這樣,這位職員被拒之于冰冷的大門之外。

這位職員利用閑暇之余,主動地訪問同行人,從某個角度看,應該值得表揚。但猶太人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為什么呢?這仍然和“盜竊時間”的警言有關。對于貫徹“時間就是金錢”的猶太人來說,在工作時間里,放棄幾分鐘而跟一個根本沒有把握的“不速之客”去談判,是根本不可想像的。猶太人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生意,因此,“不速之客”在猶太人看來是妨礙他們工作的絆腳石。只有拒絕他,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暢通無阻,直奔“時間就是金錢”的主題。

現在來看看猶太巨商摩根是如何有效利用時間的。

摩根的辦公室和其他人的辦公室是連接在一起的。摩根這樣做就是為了經理們有什么需要請示的事情,他直接就在現場告訴他怎樣處理哪個問題。如果工廠出現了什么問題,也可以直接來找他解決問題,他不會讓問題隨便拖延哪怕一分鐘。

摩根和人會面的時候,就是猶太人這種處理方式。他直接地問你有什么事情要處理,他一般簡明扼要地交代三兩句,就把來人打發了。他的經理們都知道他的這種作風,于是給他匯報工作的時候,都必須干凈利落地說明問題,任何含糊和拖泥帶水的行為都會遭到他嚴厲的批評。他也很少和人客套寒暄,除非是某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來了,他才說幾句客套的話。但是他有個原則就是與任何人的聊天時間不超過5分鐘,即使是總統來了,他也一樣對待。

時間足可以使財富“無中生有”。

巴奈·巴納特是一個舊服裝商的兒子,出生于佩蒂扣特港,以后就讀于一所專為窮人孩子建立的猶太免費學校。成年后,巴納特帶著40箱雪茄煙作為創業資本來到南非。他把這些雪茄抵押給探礦者,獲得了一些鉆石,從而開始了鉆石買賣。巴納特的贏利呈周期性變化,每個星期六是他獲利最多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銀行較早停止營業,巴納特可以放心大膽地用支票購買鉆石,然后趕在星期一銀行重新開門之前將鉆石售出,以所得款項支付貨款。

說到底,巴納特其實是鉆了銀行停止營業一天多這個“時間”空子,然而只要他有能力在每星期一早上給自己的賬號上存入足夠兌付他星期六所開出的所有支票的錢,那他就永遠沒有開“空頭支票”。所以,巴納特的這種拖延付款,是在吃透了市場運行的時間表,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合法權利的前提下進行的。

巴納特靠打“時間差”生財,真可謂精明到了極點。在此,時間成了商人手中的“王牌”,“一寸光陰一寸金”已不再是一個隱性的比喻,而成為了一種現實的陳說。

商業競爭就是時間的競爭。學會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這是商人最大的智慧。

光明總在黑暗后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么只讓透過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塔木德》)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女兒對父親抱怨她的生活,她不知該如何應付生活,想要自暴自棄了。

她的父親把她帶進廚房。父親往一只鍋里放些胡蘿卜,第二只鍋里放入雞蛋,最后一只鍋里放入碾成粉狀的咖啡豆,他將它們浸入開水中煮。

女兒不耐煩地等待著,納悶父親在做什么。大約20分鐘后,父親把火閉了,把胡蘿卜撈出來放入一個碗內,把雞蛋撈出來放入另一個碗中,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個杯子里。轉過身問女兒:“親愛的,你看見什么?”“胡蘿卜、雞蛋、咖啡。”她回答。

他讓女兒靠近些并讓她用手摸摸胡蘿卜。她注意到它們變軟了。父親又讓女兒拿一只雞蛋并打破它。將殼剝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雞蛋。最后,他讓她啜飲咖啡。她品嘗到香濃的咖啡,女兒問道:“父親,這意味著什么?”

父親解釋說,這3樣東西面臨同樣的逆境——煮沸的開水,但其反應各不相同。胡蘿卜入鍋之前是強壯的,毫不示弱,但進入開水后,它變軟了,變弱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殼保護著它呈液體的內臟,但是經開水一煮,它的內臟變硬了。而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后,它們倒改變了水。“哪個是你呢?”他問女兒,“當逆境找上門時,該如何反應,是選擇做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

這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面對逆境,猶太人是如何反應的呢?

猶太教的信念告訴他們:“只要不斷地保持希望的燈火,就不怕忍受黑暗。”黑暗過去就是光明,這是他們存活下來的希望,因此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他們都不會絕望。只要還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著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么只能透過其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通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也是從苦難和黑暗開始,最后才到達幸福和光明的境地。不要害怕痛苦,因為一個人只有痛苦到了極點,才能品嘗到甜美的果實。這些都是《塔木德》告訴他們的。

猶太人的意識里面永遠充滿了痛苦的觀念和深深的憂患。

當他們被生下來的時候,大家不是為他的降臨人世而高興,而是為他而哭泣。猶太箴言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出生時我們覺得高興,有人去世時我們感到悲傷。其實應該反過來才對。因為孩子出生時不知今后的命運如何,而人死之時一切功業已蓋棺論定。”猶太的先知們認為人的一生分為6個階段:

1歲時是國王——家人像扶持國王一樣扶持他,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

2歲的時候是頭小豬——喜歡在泥巴里面玩耍;

18歲的時候是小羊——無憂無慮地歡笑、跳躍;

結婚時是驢子——背負著家庭的重擔,低頭緩行;

中年時是狗——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搖尾奉承,乞求他人;

老邁時是猴——行為和孩童無異,然而再沒有人去關心他了。

綜觀人的一生,猶太人認為困難和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樂只占人生命運的十之二三。既然這樣,也就不必懼怕痛苦和人生的失意。

來看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德國納粹占領東歐的時候,在一個小鎮上,有個猶太家庭,全家五口躲在一間倉庫的小閣樓上。

每當納粹巡邏隊或不懷好意的市民走進倉庫,他們全家人都得屏聲斂氣,一點聲音都不敢弄出來。時間一長,他們學會了比手畫腳,完全以動作來交換思想,傳達感情。

為了生存,父母和叔叔要輪流外出尋找食物和水。三個月后的一天,母親外出覓食未歸,關心他們的市民說:“你們的母親被德國兵抓住了。”過了兩個月,父親又一去不返。半年后,叔叔剛出門不久,兩個孩子就聽到一聲槍響。

三個大人相繼死后,尋找食物的重擔就落在了姐姐的肩上。每當倉庫附近有風吹草動的聲音,姐姐就掩住弟弟的嘴巴。姐弟倆相依為命。一個多月后姐姐又沒有回來。從此以后,凡聽到異樣聲響,弟弟只有自己掩住嘴巴。最后,弟弟終于幸存了下來。

彩虹是希望的象征,每經歷一場暴風雨后,天空便架起美麗的彩虹。黑暗過后必是光明——這是猶太人存活下來的信念,也是如今世界上仍有許多猶太人留存下來的真正原因。他們永不絕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為希望而忍耐。

對猶太商人而言,忍耐就意味著在困境中奮斗,于艱難中勃發。成為大富翁的猶太人,幾乎都是由赤貧發家的。投資家喬治·索羅斯從匈牙利到美國時還一文不名,英特爾總裁安迪·汩羅布是從匈牙利空手移民過來的,羅斯柴爾德也是在父母很早過世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起步的。猶太人中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白手起家的,而且都經歷了諸多磨難。但他們都隱忍不發,為以后的崛起蓄養了巨大的力量。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燒開一鍋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滾熱的油鍋旁邊,那只青蛙在快到油面的時候,竟然跳離了油鍋;然而,把這只青蛙放進注滿水的鍋里,下面放火去煮。這只青蛙開始還覺得溫熱,后來水越來越熱,它卻離不開鍋里,最后被水煮死。

猶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鍋的青蛙,他們時刻充滿了危機意識,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著警惕。許多猶太人的一生經歷了許多痛苦和苦難,因此,當他們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忘記曾經受過的苦難的。

猶太人考夫曼能成為股市“神人”,是他頑強忍耐奮斗的結果。他1937年出生于德國,因遭受納粹的迫害,1946年隨父母逃到美國定居。他剛到美國時不懂英語,但他很有耐性,不怕別人嘲笑,大膽地與美國小朋友交談,從中學習英語。他還利用課余時間補習英語,吃飯時和走路時也背誦英語詞句。半年時間過去了,他能熟練地講英語了。他家境不佳,卻以半工半讀形式讀完了大學,并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工作中,他不辭勞苦,從銀行的最底層做起,直至成為世界聞名的所羅門兄弟證券公司主要合伙人,以至首席經濟專家和股票、債券研究部負責人。他對股市料勢如神,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權威之一。

巴拉尼是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的猶太人,他年幼患了骨結核病,由于家貧無法醫治,使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行走不得。但他沒有灰心喪志,反而艱苦奮斗,刻苦攻讀,終于在醫學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除了榮獲奧地利皇家授予的爵位外,1914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他一生發表了184篇很有價值的科研論文。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忍耐是成功的信心表現。成功之途是崎嶇曲折的。成功者的特長之一,是善于處理前進中的障礙,有堅忍不拔的忍耐性。“成功者是踏著失敗而前進的”。

猶太人貝弗里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可以把逆境當成動力,激勵自己頑強地奮斗,去爭取幸福。

猶太人告誡人們,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挫折乃至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失敗而失望,放棄追求。這時必須采取積極的態度,以應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絕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幸福的追求。聰明的做法應當是,審視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敗,使挫折成為成功的階梯。

忍耐是逆商的基本體現,逆境是成功的一種回響。愛迪生成功發明電燈泡,其發明過程失敗了起碼三千多次。后來記者訪問他失敗了三千多次有何感想。他回答說:“我一次也沒有失敗過,因發明電燈泡總共需要三千多個步驟。同時我成功地發現了三千多個沒有效果的方法。”

愛迪生和許許多多的發明家為什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對于每一次失敗的經驗,他們都看成為一種“響應”,這種“響應”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嘗試不同的方法。在他們的信念系統里,他們堅信通過這樣的回饋機制,他們總有一天會成功。

《塔木德》里說:“有10個煩惱比僅有1個煩惱好得多。”因為有10個煩惱的人不會再懼怕煩惱,而擁有1個煩惱的人會覺得整天都很煩惱。

這就是猶太人的人生觀。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要經受痛苦。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人生的某個目標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的,直到人死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結束。

苦難和痛苦充滿了猶太人的一生。他們經歷了最慘絕人寰的屠殺,經歷了被驅逐、壓迫。他們走到哪里,欺凌和侮辱就跟隨他們到哪里。他們四處流浪、衣食沒有著落。

經歷了這一切之后,他們已經不怕任何苦難了。再大的苦難他們已經絲毫不覺得難以忍受了。因此,只要環境相對穩定下來,他們千百年的忍耐與頑強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做出讓世人稱羨的成就。

猶太民族正是憑借著這種生存意志和聰明才智,在各大洲之間輾轉遷移。猶太人對苦難的忍耐力是罕見的,他們就像彈簧一樣對壓力有著極大的韌性。他們認為只有飽嘗苦難和貧窮的人,才能在商場上有所作為,從而摘取生活甜美的果實。

猶太人從《圣經》所講述的故事的時候開始,就遭受無盡的迫害,一部猶太人的歷史簡直就是他們遭受迫害的歷史,而這也造就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性格。

做一個會享受生活的人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會享受生活的人才能夠更好地去創造生活。(《塔木德》)

從前有一位學者站在一個百貨商場門口,目不暇接地瀏覽著色彩繽紛的商品。這時,他身邊走來一個衣冠楚楚的商人,口里叼著雪茄。學者恭敬地走上前,對紳士禮貌地問:“您的雪茄很香,好像很貴吧?”

“兩美元一支。”

“那您一天抽幾支呢?”

“10支吧。”

“天哪!您抽煙多久了?”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細算算,要是不抽煙的話,那些錢足夠買這幢百貨商場了。”

“那么說,您也抽煙了?”

“我不抽煙。”

“那么,您買下這幢百貨商場了嗎?”

“沒有啊。”

“告訴您,這幢百貨商場就是我的。”

只有大把地賺錢,大把地花錢,這才是富人的做法。猶太人認為生活要過得幸福和開心,日子一定要有滋潤的感覺,不要怕花錢,相反要大把大把地花錢。猶太人喜歡在那些裝飾考究、豪華的飯店吃晚餐,而且一吃就是兩個小時,吃的極為豐盛。

這讓想要拼命追上猶太人的日本人自愧不如,日本人花錢極其吝嗇,他們一天到晚只是拼命地省錢和拼命地工作。“日本人崇尚早睡早起、快吃快拉,得利三分”,于是,他們的生活里就只有工作,為了工作,連吃飯的時間都要盡量縮短,甚至覺得人應該只干活,不要吃飯睡覺才好。

對于一個商人來說,賺錢的時候,有運籌帷幄的能力,花錢的時候,就大把大把地花。這樣,才顯示出商人的胸懷和自信、氣定神閑、從容不迫,這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商人。

喬治·蕭伯納在他的《巴波拉市長》中這樣說道:“最大的罪行和最壞的罪行是貧困。”

財富是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富有是社會安定的基礎。為了人生的幸福,你萬萬不可貧窮。生活的富裕不但是一種抱負,更是人生的一種義務。擁有了財富,你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你的地位才能顯示,否則,就不被大家所認可。

猶太富豪中有不少人充其量不過三代人的歷史,猶太商人沒有靠攢小錢積累資本的傳統。

一方面,猶太商人集中于金融行業和投資回收較快的行業,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錢生錢”而不是“人省錢”上面。靠辛辛苦苦攢小錢的人是不可能具備猶太商人身上常見的那種冒險氣質的。另一方面,猶太商人在文化背景上沒有受到禁欲主義束縛。猶太人在宗教節日期間有苦修的功課,但功課完畢之后,便是豐盛的宴席。所以,那種形同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并不為猶太商人所推崇。

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猶太商人的經營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照。在業務方面,猶太商人精打細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在生活上,類似于每天吸10支兩美元一支的雪茄,并不是什么罕見的現象。像英國猶太銀行家莫里茨·赫希男爵那樣,在莊園里招待上流社會人物,光是狩獵游戲中賓主射殺的獵物就達1.1萬頭。即使節儉如冬天不生火爐的上海猶太商人哈同,也舍得以70萬兩銀子修造上海灘最大的私人花園愛儷園,并經常在花園中舉行“豪門宴”。

一個猶太人見了另一個人就問對方:“你多大了?”

“我50歲了。”

“那你還可以享受10年呢!”

這個猶太人問一個老人他多大了,似乎很不禮貌。但是他的回答告訴了他的人生態度,他的生命還有10年,應該好好地享受這生命中的最后10年。猶太人始終認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人活在世界上就應該盡情地享受。

“大手大腳地花錢,過舒適的生活,始終記住:不要按你的收入過日子!這樣能使一個人變得自信。”好萊塢巨頭之一的劉易斯·塞爾茲尼就這樣教育他的兒子大衛,大衛后來成為電影《飄》的制片人,這句話后來成為風行好萊塢的經營原則。

笑是風力,哭是水力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思考時請感情離開,因為你需要的是理智。(《塔木德》)

“笑是風力,哭是水力。”猶太人的父母這樣批評他哭泣的孩子。

一個猶太孩子和他的姐姐爭奪玩具,他的姐姐不給他,他于是哭了。他旁邊的父母這樣笑話他:“笑是風力,哭是水力。”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是說笑就像風刮過去一樣消失了,而哭就像水流過去一樣沒有了痕跡。在他們的父母看來,小孩的哭泣是他自己一種不愉快的感情的宣泄。而小孩子任意宣泄自己的感情只是他不肯動腦筋想辦法的一種沒有能力的表現而已。猶太人是很不喜歡這樣單純的感情的需求的,他們需要的是事情的圓滿解決,而事情的解決只能依靠他動腦筋,想辦法。

笑也是一樣的。沒有根據的笑和不解決問題的哭都是一種短暫的感情宣泄,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猶太人始終認為,在任何時候運用理性的思考,想辦法去解決擺在面前的問題,才是真正有用的。而遇到問題就感情用事,是一件很沒有意義、讓人覺得可笑的事情。

用理性看待這個世界,絕不要盲目。這是猶太人的思維方式。而理性摒棄了愚昧和偏見,所以,人應該用理性去恢復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在他們看來,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自己的盲目和沖動造成的。我們任意使用自己的感情才造成了對世界的惶恐、懼怕。

猶太人為我們列舉了生活中我們由于感情的沖動而造成的偏見,“我一點兒都不像自己的母親”、“我忙得實在沒有時間鍛煉”、“我根本不需要治療”、“我不想結婚”等。再如,大家討厭“惡”的行為,但是猶太人卻說:“惡的沖動有善嗎?有,如果沒有惡的沖動,相信就不會有人蓋房子,娶太太,生孩子,或者拼命地賺錢了。”

“沒有根據的憎恨,是最大的罪惡。”猶太人這樣理智地告訴人們,不要輕易地喜歡和憎恨一個人。

猶太人從來不喜歡感情用事,他們認為感情用事只是犯愚蠢錯誤的開始。而理性思考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人。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感情,不再要熱情,只是一味的理性呢?

猶太人把人的熱情分為兩種:一種是感情所煽起的熱情,另一種則是理智所支持的熱情。

猶太人認為,感情所煽起的熱情是很危險的,因為感情不能持久,理智則可貫徹終生。

人的熱情要靠理性來支持。比如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研究,都充滿著熱情,并以理智為基礎,理智促進熱情,使熱情向困難挑戰,終于建造了偉大的理論金字塔。

同時,在猶太人心中,凡是經不起時間折磨,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失去價值的東西,都不珍貴,感情便是這種不堪時間折磨的東西。

猶太人認為同情是一種感情煽動起來的熱情。

猶太人稱同情為“雷赫姆”, “雷赫姆”是“母親的子宮”之意。

拉比們說母親懷胎10月時,不管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她都一定會流露出深切的母愛,“同情”的語源就是這么來的。

《圣經》上說:神本來打算讓這個世界成為只有正義才可以統治的地方,但是沒有成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把“同情”給了人,使人能繼續生存于世上。

猶太拉比告誡人們:絕不可因過度的熱情而引火焚身,毀滅自己。因為這種熱情會使人生的齒輪狂轉,戀愛就是其中的一項。猶太人很少有激烈的熱戀,他們認為,戀愛只不過是為建立家庭預做準備而已。

雖然如此,但并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不重視感情。

《塔木德》中有一句很美的話:“心滿了的時候,就會從眼睛溢出來。”可見《塔木德》是肯定感情的存在。

作為商人,應該是一個純粹的理性主義者,需要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商務上發生的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感情用事。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最注重遵守契約的人,如果有誰違反了這個契約,那他就會被認為是犯了一件絕不可以饒恕的錯誤,這個錯誤是所有錯誤里面最嚴重的。但是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猶太人會怎么做呢?

一次有個印度人和猶太人洽談好了一筆生意,結果最后的時候印度人不能履行合同了。這個印度人和猶太人打過交道,知道猶太人最講究的就是生意的契約。他忐忑不安地去見猶太人,找出了種種的理由,試圖說明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同時他心里還在想對方是不是已經發怒了。可是猶太人簡單地聽了幾句之后,就立即打斷他,平靜地對他說:“哦,你違反了我們的合同,按照協議,你應該賠償我損失,這個損失是這樣計算的……”印度人聽了,覺得簡直不可思議,猶太人居然沒有動怒。

其實,猶太人是聰明的。即便是你再計較契約的嚴肅性,憤怒地譴責他,也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事情已經發生了,現在只有盡快地彌補自己的損失才是最重要的。生意人應該是徹底的理性主義者。因為金錢和利潤是可見的、現實的。而感情是無形的、很快消逝的。

猶太人在經營自己的企業和公司時也是一樣,如果自己的公司連續三個月都沒有贏利,而且可以判斷出三個月后仍然沒有獲利的可能,便會毫不猶豫地舍棄這個公司。而很多人在為當年開創公司時所流的血汗而感到難過,對自己對公司投入的深厚的感情感到難以割舍的時候,猶太人會輕松地一笑:“伙計,公司又不是自己的老婆和情人,有什么好留戀的。”

總之,在處世智慧中,猶太民族是比較偏重理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刚察县| 涞水县| 上饶县| 高陵县| 霍山县| 昭平县| 湟中县| 佛教| 奉贤区| 金乡县| 綦江县| 波密县| 巴塘县| 新邵县| 临颍县| 浙江省| 应用必备| 香河县| 博白县| 毕节市| 郴州市| 昆明市| 沈阳市| 司法| 汤阴县| 崇礼县| 富宁县| 义乌市| 荔波县| 新疆| 博罗县| 西平县| 饶河县| 潼南县| 孟村| 抚远县| 沾化县| 阿图什市| 津市市|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