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名著全知道
- 文若愚
- 2706字
- 2019-01-03 13:34:33
傷寒雜病論
成書年代:東漢
作者:張仲景
地位:中醫“眾方之祖”
作者簡介
張仲景(約150~219年),原名機,字仲景,以字行。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鄧縣穰東鎮)人。據史料記載,年輕時曾跟從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青出于藍,醫術遠超其師,終成漢代貢獻最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醫術精湛,素為諸家所稱頌。相傳漢獻帝初,張仲景被舉孝廉,建安年間官居長沙太守,因此被人呼為張長沙,他的方書亦被稱為“長沙方”。相傳他經常在公堂之上為人診病,如今的“坐堂醫”由此得名。張仲景一生的著述十分豐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傳了,只留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綜稱為《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一書,撰成于東漢末年,然而其具體之年份卻難于考證。今多據其自傳推斷,其著述應始于建安10年(205年)之后,終于建安15年(210年),另有觀點認為,“建安紀年”為建安12年,則著書應是在建安20年以后。尚有人認為建安乃建寧之誤,則著述應始于建寧10年(178年)之后。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被后世尊稱為“醫圣”。

張仲景像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以其卓越的療效而廣為流傳,歷久不衰,被后人尊為“醫方之祖”。圖為河北安國藥王廟供奉的醫圣張仲景塑像。
作品評價
《傷寒雜病論》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融理法方藥為一體,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創中醫臨床醫學之體。自唐代以來,仲景學說傳播于世界各地,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日本、朝鮮等國人民稱他為醫學“先師”。《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的著作畢竟已經1700多年了,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某些歷史的局限性。
背景介紹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其時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逼民反,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統治者糾集武裝力量瘋狂鎮壓,戰火綿延,天災頻仍,疫病流行,到處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嚴酷的現實迫切需要解決傷寒病的防治問題。張仲景因此立志發憤鉆研醫學,“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攻讀經典古代醫書,并結合當時醫家及自己長期積累的醫療經驗,終于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部臨床醫學名著。
名著概要
《傷寒雜病論》共16卷,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該書流傳至宋代,后由林億等人整理校定為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中藥方劑方面,《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方劑269首,使用藥物達214種,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眾方之祖”。
名家點評
清代的《醫宗金鑒》評價該書:“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誠醫門之圣書。”
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
《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了漢朝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記載了對疾病的各種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和治療各種傳染病和雜病的藥方,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該書把病癥分成若干條目,每條先介紹臨床表現,然后根據辨證分析,定為某種病癥,最后根據病癥提出治法與藥方。
《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綜合論述傳染病、流行病理論與治療規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
《傷寒論》在大量治療傳染病、流行病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對其發病因素、臨床癥狀病候表現、治療過程與愈后等等之共性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綜合分析,從而創造性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學說,即將當時幾乎年年常發的許多熱性病,按其發病初期、中期、末期不同的臨床表現,以及不同治療的反應與結果,分為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此即歷代所稱的“辨傷寒六經病”,由此構成了該書的主體內容。有的學者視六經病為六個征候群以幫助學者學習理解。實際上,太陽病所論基本上是綜合論述了許多傳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發的癥狀、征候表現,以及切脈等四診之要點和治療之原則方法等。在這些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張仲景以其淵博的學識,以及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依據各種傳染病、流行病與不同病人體質等不同反應所表現的千變萬化的征候,作出了頗富科學思想的綜合、分析、論述和預見性結論。與此同時,張仲景還以“平脈法”、“辨脈法”、“傷寒例”(一說為王叔和整理時所加),集中論述了傷寒的切脈與切脈診斷等問題。

張仲景墓
在河南南陽張仲景故鄉。
《傷寒論》的理論體系即六經病證的辨證論治體系。它以六經辨證為綱,方劑辨證為法,對六經傳變過程中之征候、脈象等各階段的審證、辨脈、論治的結果,給予遣方、用藥等,進行了有規律性的論述。世稱《傷寒論》113方、397法,雖不盡確切,但其逐條評述傳染病、流行病不同發展時期不同表現的因素、病理、癥狀、體征以及據以診斷的依據,治療處方用藥的原則與具體方法,無不條分縷析。
《金匱要略》是《傷寒雜病論》的組成部分,專論內科等雜病,共3卷。全書共分25篇,所論述之內科雜病有:痙、濕、暍、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瘧、中風、癘癤、血痹、虛勞、肺癰、咳嗽上氣、消渴、黃膽、下痢等40多種;外科、骨傷科方面疾病有:癰腫、腸癰、浸淫瘡、刀斧傷等;此外,還有婦科病癥等專門論述。
該書認為上述疾病之發作,其病因不越三條,即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為外因;七情(喜怒哀樂悲驚恐)過甚為內因;金刃、蟲獸咬傷與飲食偏頗而造成傷病者為不內不外因。張仲景對內科等雜病之認識,重視一個病一個病地進行比較具體的敘述,在診斷上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多以臟腑經絡為重點,運用營衛氣血、陰陽五行等學說,以指導臨床治療之實施。該書共收方劑262首,其特點與《傷寒論》之方劑一樣,藥味精煉,配制嚴密,多富有針對性。該書記載了對自縊患者的搶救,其所敘述的原則要求、技術要領,特別是對人工呼吸法全過程的生動描述,幾乎與現代之人工呼吸法沒有什么兩樣,甚至更富有綜合性技術要求。
閱讀指導
相關鏈接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撰。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原籍四川,后遷于山陰。此書共計64卷,收方2624首,成書于1624年,是一部綜合性的醫學著作。該書首先提出了“陽非有余,真陰不足”論,對前人觀點提出了批評。書中說:“若以生死聚散言,則凡精血之生皆為陽氣,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此實性命之化源,陰陽之大綱也。”在治療上,該書主張慎用寒涼,勿損陽,慎用攻伐,勿損陰,善用溫補法,后世稱之為“溫補派”。除了溫補理論外,該書還對前此諸家治療理論、婦科、兒科、外科、痘疹等均有所發揮,頗值得借鑒。
《傷寒雜病論》是一部臨床醫學著作,不同于《千金方》等。所以在閱讀時,要更多地注重對內科病、外科病等病癥的診治。對六經病證的辨證論治體系要深刻領會:以六經辨證為綱,方劑辨證為法,論述六經傳變過程中之征候、脈象等各階段的審證、辨脈、論治的結果,給予遣方、用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