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
成書年代:東漢
地位:道教基礎理論經典之一
作者簡介
《太平經》的流傳主要有三種:即齊人甘忠的《包元太平經》(12卷),于吉的《太平清領書》(170卷),張道陵的《太平洞極經》(144卷)。現今的太平經主要是綜合以上三書而成。甘忠無考,于吉一作干吉,三國吳瑯邪人,初住東方,后至吳會,以燒香讀道書治病為事,信者甚眾。為孫策所殺。張道陵(? ~156年)原名張陵。東漢沛國豐人。本太學生,博通五經。曾任江州令。后以儒學無益于年命,乃棄儒習道。順帝時入蜀。得道后,作道書,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創立教派。入道者需輸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徒尊稱為“天師”。后裔襲承道法,居江西龍虎山,世稱“張天師”。

張天師像 清 樊沂
背景介紹
西漢時期,儒家思想確立了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之后,道家思想受到了嚴重影響。盡管這樣,道家思想仍繼續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地發展著,尤其到了東漢中后期,這種發展的步伐加快。隨著道教的形成,除了闡發道家思想的著作之外,一些早期道教的理論著作也相繼出現了。《太平經》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部。
作品評價
《太平經》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它的社會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義和方術,對道教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太平經》的思想,一方面在東漢階級矛盾激烈的情況下可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有利于封建統治者的長久統治,另一方面,這些思想往往被壓迫者加以改造熔冶,從而鍛造出反壓迫反剝削的思想武器。《太平經》在中國哲學史和中國道教史上都是一部有重要意義的著作。
名著概要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 《太平經》曾三次出現于洛陽而聞名于世:第一次是在東漢順帝(126~144年在位)時,瑯琊宮崇到洛陽獻此書,朝廷認為“妖妄不經”,收藏了之;第二次是在桓帝(147~167年在位)時,隰陰人襄楷到洛陽上奏又推薦此書,朝廷以其“誣上罔事”下獄治罪。第三次是在靈帝(167~189年在位)即位后,認為襄楷推薦的《太平經》有道理,后此書遂流行天下,巨鹿人張角獲有《太平經》,并以此組織“太平道”發動起義。
《太平經》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17卷,共計170卷,366篇。《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時,僅存57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
該經卷帙浩繁,雜采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讖緯之學以成篇,除宣揚神仙信仰方術外,還觸及世俗的社會政治問題。其主要內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一、“太平世道”的社會政治思想。《太平經》以“太平”名書,有其解釋:“太者,大也。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也,無復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凡事悉理,無復奸私也。”《太平經》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無災異、無病疫、無戰爭、君明臣賢、家富人足、各得其樂的太平世道。主張帝王當行道德,黜刑禍,理政應法天地、順自然。它將帝王分為上君、中君、下君、亂君及兇敗之君。認為帝王是天然的統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的明君治理天下,實行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滿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稱天心。它還強調君、臣、民三者關系的協調,認為君明、臣良、民順“三氣悉善”,是太平長治的根本條件。“君導天氣而下通,臣導地氣而上通,民導中和氣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國。還以陰、陽、和比擬君、臣、民,君陽臣陰,應依陽尊陰卑之則,各居其位。陽盛則陰衰,君盛則臣服。陰、陽、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太平不移時”,太平盛世即可實現。
《太平經》還主張選賢任能,廣開言路,下可革諫其上;反對賤視和殘害婦女,提倡人人應力作以獲衣食;反對為富不仁,提倡救窮周急;反對以智欺愚,以強欺弱,提倡孝忠誠信,主張斷除兵戈武備等。它的社會政治主張即襄楷上疏所稱的“興國廣嗣之術”,主要反映了當時處于苦難之中的廣大農民向往太平盛世的思想。
二、“奉天地順五行”的神學思想。《太平經》稱“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綱,道之信,道之所因緣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長,德之紀,德之所因緣而止也”。告誡信道者當“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順天意。天可順不可違,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帝王為天之貴子,尤應順承天道;順天地者,其治長久,否則當遭天罰。“天人感應”是《太平經》的基本理論依據之一。天人之感應,表現為自然界之變異災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災異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諫”,若不聽從,必降重殃。認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賞善罰惡,具有無上的權威。

飛升圖
相關鏈接
《云笈七簽》,北宋張君房編。張君房,安陸人。北宋真宗景德進士,曾任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等職。《云笈七簽》內容豐富,其中包括經教宗旨、仙真位籍、齋戒、服食、煉氣、內外丹、方術,乃至詩歌、傳記等萬余條。基本上是摘錄原文,不加論說而復有刪節。該書不僅是北宋以前道藏集大成者,而且還保留了不少現已失傳的道教經籍片段。《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類例既明,指歸略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賅。《道藏》精華,亦大略具于是矣。”
陰陽五行說是《太平經》的主要理論基礎。認為:陰陽五行體現天道之理則,恒常不變,人須絕對順從,不可失其道。“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陰一陽之理,遍于天地,為道之用。事無大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兇。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陰陽之關系可互生互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得,道乃可行。
三、善惡報應思想與承負說。《太平經》認為天地及人身中皆有眾多之神,受天所使,鑒人善惡,掌人命籍,“善自命長,惡自命短”。對人之善惡,天皆遣神記錄在簿,過無大小,天皆知之。天賞罰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惡不止,則減其壽算,不得天年;或使兇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善惡之標準,最重要者為孝、忠。行孝忠者可被薦舉,現世榮貴,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誅,天地鬼神皆惡之,令其兇夭,魂神受考。
《太平經》在《周易》“積善余慶,積惡余殃”說的基礎上,提出承負說。何謂承負?“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后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即為善可遺福子孫,作惡將遺禍后人。承負的范圍是:承負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國家政治也相承負,前朝綱紀失墮,后朝遂被其災。但承負代代積累的結果,也可能出現力行善,反常得惡;或力行惡,反常得善的現象。《太平經》認為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所致。承負說是道教立教的理論依據之一。
四、長壽、成仙、祈禳、治病諸方術。《太平經》認為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積德行善,為長壽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須神、氣結合,或精、氣、神俱備。如長期保守精神與形體的結合,使神不離身,就可達到長生久視。此方法為“守一”,也就是守神。“守一”可度世,乃至長生久視。此外,還有食氣辟谷、胎息養形、守靜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術,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兩種成仙形式。
《太平經》記載的符咒祈禳諸方術有:卜占決吉兇,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頭解過,依星宿而推祿命等。《太平經》中所謂“法”、“訣”,皆與道術有關。《太平經》載后圣李君授青童大君《靈書紫文》,內有二十四經訣,不外符箓禁咒與服食煉養之術。
《太平經》還載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術。灸刺即針灸,以調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病。禽獸蚑行之屬謂之生物方。草木能相驅使,謂之草木方。認為動植物內均含有“精”,具有療病之神效。它還闡述靜功內養及保健之法,其要旨為:樂和陰陽、守柔不爭、安貧無憂、慎用飲食、勿犯風寒、清靜存神和內視守一。
閱讀指導
《太平經》是一部深奧難懂的道家經典,如果直接閱讀原文,難度更大。初讀者可以找一些注釋《太平經》的書籍,作為參考,也可直接讀一些比較好的注釋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