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與減肥同在,秘密在體質
為什么同樣是減肥,結果卻不同?一種人是面如菜色,猶如大病一場;一種人是青春健康,猶如回到了20歲?這個秘密就在于體質。
肥胖的真面目
不管是在辦公室的聊天中,還是在聚會的餐桌上,甚至是在公交車上,你都能聽到女人之間關于減肥的話題。
現在,減肥也不再是年輕女人的專利,從幾歲的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對苗條的身材有著向往和渴求。
女為悅己者容,我們減肥的理由有很多:為了有魔鬼般的身材;為了能穿進好看的衣服;我想有一雙漂亮的小腿;生完孩子后,腰上就留下一堆肥肉;馬上就要拍婚紗照了,所以要減肥;為了健康,等等。
其實有時候,肥胖并不是肥胖者最大的痛楚,社會輿論、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壓力猶如三座大山,壓在肥胖者的身上。
我們總能聽到女人喊自己胖,但究竟什么是肥胖,怎樣才算肥胖呢?
通常我們會用BMI值(身體質量指數或體重指數)來衡量自己是否屬于肥胖。BMI值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
BMI=體重(kg)÷身高2(m2)

例如,一個女人體重48公斤,身高160厘米,那么經過計算,她的BMI值為18.75,對照上表,說明她的BMI處于正常范圍內。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于這個公式,如果有人屬于以下情況,BMI便不適用。
·未滿18歲
·運動員
·正在做重量訓練
·處在懷孕或哺乳期
·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
即使適用于BMI的標準,也不一定就能斷言一個人肥胖的具體情況。要明確一個人身體的狀態,還需要另外一個數值來輔助衡量——身體脂肪率。所謂的身體脂肪率,就是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等在體重里所占的比率。
身體脂肪率(%)=體內脂肪量(kg)÷體重(kg)×100%

如果你根據以上標準證實了自己屬于肥胖人群,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屬于哪種肥胖。中醫將肥胖分為幾種類型:

胖不僅僅是外在的痛,也是健康的殺手,一旦胖得過度,就成了肥胖病。肥胖病有哪些危害呢?
血脂異常。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
脂肪肝。肥胖者體內脂肪合成與轉化的平衡失調,他們脂肪攝入多而消耗少,大量脂肪堆積在肝臟內就形成了脂肪肝。
腦血管病變。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壓、血脂紊亂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壓、血脂紊亂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腦也更容易出問題,容易發生大腦動脈粥樣硬化。他們的大腦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破裂,發生危險的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增加心臟負荷。肥胖會增加心臟的負擔,造成心臟損害。由于肥胖者的血液中儲存了過多脂肪,所以他們的血液總量也相應增多,導致心臟收縮的力量加大。
增加患高血壓的概率。肥胖者高血壓的發病概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
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一個人肥胖的時間越長,患糖尿病的概率就越高。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屬于肥胖體質,喝水都會變胖,便因此自暴自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要什么,只要有心,減肥并不難,自暴自棄只會讓自己更受罪——面臨肥胖所帶來的慢性疾病困擾和生活質量下降。
我們經常能聽到特別拉仇恨的話:“我都煩死了,吃什么都不胖。”女作家亦舒曾說過一句話:“女人25 歲之后就該為自己的容貌負責。”她的意思是說父母賜給你的“天生麗質”只到25 歲,之后就要靠你自己了。所以,在認識到肥胖的真面目之后,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健康與減肥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