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歷史
- (美)湯姆·斯坦迪奇 楊雅婷
- 2467字
- 2019-01-03 07:26:57
前言
沒有全人類的歷史,只有關于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歷史。
——卡爾·波普爾
國家的命運取決于人民吃什么樣的食物。
——布里亞·薩瓦蘭
你所不知道的真相——隱形的叉子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看待歷史:一張列出重要日期的大事年表,皇室的更替或帝國的興衰,或是對于政治、哲學或科技進展的敘述。本書從另一個迥異的角度來看歷史:將它看成一連串由食物導致、促成或影響的轉變過程。古往今來,食物所發揮的作用不只是讓人填飽肚子而已。在社會轉變、社會組織、地緣政治競爭、工業發展、軍事沖突和經濟擴張等轉化過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從史前時代至今,這些轉化的故事構成了整部人類的歷史。
食物的第一個轉化性角色,體現在其可作為一切文明的根基。農耕的推行使定居的新生活方式成為可能,也促使人類邁向現代文明。然而,支撐初期文明的主要農作物——近東的大麥和小麥、亞洲的粟米和稻米,以及美洲的玉米和馬鈴薯,并不只是碰巧被發現的。相反地,這些作物中一些優良的性狀被早期農民挑選并繁殖,歷經了復雜的共同進化過程而逐漸成形。事實上,這些主要農作物是人類的發明:那些精心施用的耕種技術,顯示出人類介入的成果。實行農耕的故事,訴說著古代的基因工程師如何發展出強而有力的新工具,使文明本身成為可能。在此過程中,人類改變了植物,而植物反之也改變了人類。
食物提供了平臺,讓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接著,它又成為社會組織的工具,協助塑造并建構逐漸成形的復雜社會。在古代社會,從狩獵時代到初期文明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結構,都是以食物生產與分配的體系為基礎的。農產品生產過剩,以及公共糧食儲存與灌溉系統的發展,孕育了政治集權;祈求五谷豐登的儀式,演變成國家宗教;食物成為支付和征稅的媒介;人們舉辦盛宴來獲得影響力并展現地位;食物的施舍被用來界定并強化權力結構。早在貨幣被發明之前的古代世界中,食物便是財富,對于食物的控制便是權力。
一旦文明在世界各地出現,食物便成為它們之間的橋梁。食物貿易的路線成為國際間交流的網絡,促進商業交易之余,也促進文化和宗教交流。橫跨舊世界的香料路線,促進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學和宗教等領域的交融。早期的地理學家開始對遠方的民族與風俗產生興趣,編纂出最早的世界地圖。食物貿易所造成的最大轉變,顯然是歐洲人為防止阿拉伯人壟斷香料所采取的行動。這一過程導致了“新世界”的發現,開啟了歐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貿易路線,并讓歐洲國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同時,它也揭開了世界的真面貌。
隨著歐洲國家競相建立跨越全球的帝國,食物也協助引發了人類史上的下一波巨變:通過工業化推動經濟發展的大潮。蔗糖和馬鈴薯強化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其重要性不亞于蒸汽機。西印度群島農場中的蔗糖生產模式,可說是工業化生產的雛形,盡管它所依賴的是奴役。
同一時期,歐洲人克服了一開始對馬鈴薯的懷疑,把其作為主食;與同樣耕種面積上的谷類作物相比,馬鈴薯能產生更多的熱量。蔗糖和馬鈴薯攜手為工業時代的新工廠勞工提供了便宜的糧食。在工業化進程的發源地英國,人們曾爭論這個國家的未來是寄托于農業,還是工業。出人意料地,徹底解決這個爭議的竟然是1845年發生在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
無論什么時代,人們都會使用食物作為戰爭的武器。然而,18世紀、19世紀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卻將這種做法提升到新的層次。食物在18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獨立戰爭,以及19世紀60年代的南北戰爭這兩場決定美國歷史的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在歐洲,拿破侖的興衰與他供養龐大軍隊的能力息息相關。20世紀,戰爭的機械化意味著,有史以來,以燃料和火藥供給機器首度成為比喂養士兵更重要的考慮。但是,食物接著又擔任了新的角色: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冷戰期間,它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武器,最終影響并決定了沖突的結局。在當代,貿易、發展和全球化皆與食物引發的爭端密切相關。
在20世紀,人們將科學與工業技術運用于農業,食物供應大幅擴增,世界人口也相應劇增。所謂的綠色革命造成了環境與社會問題的惡化,但若沒有它,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很可能會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廣泛蔓延的饑荒。食物供應速度超越人口增長的速度,為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末高速發展的工業化打下了基礎。相較于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對人口數量要求較低,因此,在21世紀結束之前,世界人口將達到巔峰,然后逐漸減少。
關于許多個別食品、與食物有關的習俗和傳統的故事,以及某些國家的菜品如何發展出來的故事,都已經被講述過了,但食物對于世界歷史所造成的影響還沒有受到重視。這本書并不認為任何一種食物是了解歷史的關鍵,也不試圖概述一部完整的食物史或完整的世界史。這本書運用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包括遺傳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植物學與經濟學,并特別將重心集中在食物史與世界史的交集上,以便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哪些食物在塑造現代世界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最大?它們又是如何做到的?采取長期的歷史觀點,也使我能夠以新的方式介入當下與食物有關的諸多討論:轉基因生物、食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食物本地化運動的興起、使用農作物來制造生物燃料的做法、基于各種原因將食物作為獲取政治支持手段的有效性,以及減少現代農業對環境影響的合理途徑等。
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初次出版。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舉世聞名的比喻:作用于參與者(他們全都在尋求各自的最佳利益)身上的諸多市場力量,其影響力是人們看不見的,亞當·斯密將這種影響力比作一只“看不見的手”。同樣,食物對于歷史的影響,也可以被比作一把隱形的叉子:在歷史的好幾個關鍵點上,這把叉子戳刺人類,并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即使人們當時通常不會察覺其影響。過去許多對于食物所做的選擇后來經證明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并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幫助塑造了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在目光敏銳的人看來,食物對歷史的影響處處可見,而不只是出現在廚房里、餐桌上,或超市中。食物在人世間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似乎令人感到奇怪;但是,倘非如此,才更加不可思議:畢竟,古往今來,我們每個人能完成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不折不扣地是由食物來提供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