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展翅高翔:開動想像力(3)
- 智商決定智慧下(解讀人生智慧密碼)
- 仲侯主編
- 4925字
- 2016-07-23 15:58:36
聯想在復雜回憶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什么是聯想?由當前一種事物(或形象)想起與之相關的另一種事物(或形象)的心理活動,即聯想。在想像過程中,聯想是由一種記憶表象想到有關的其它記憶表象,它在表象之間起連接作用。這種作用促使認知學習發生變化,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認知水平。一位學生在寫命題作文《記市中心的廣場噴泉》時,由于他不曾看過廣場噴泉,他就沒有相應的記憶表象,因而沒有想像的素材。后來,他親自去市中心廣場仔細觀察了噴泉,記下它的外形,噴泉的水柱高度,泉眼的數量,以及周圍襯托的景物和氣氛。這些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回來后終于寫出了廣場噴泉的真實面貌。加之對外省市噴泉的聯想,開拓了他的寫作思路,把一個仙境般的“廣場噴泉”描繪得栩栩如生。
聯想不僅連接多種記憶表象,而且還揭示各種表象之間的內在關系,比如:
接近聯想揭示記憶表象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近。如在考查某一化學元素的特征時,學生可以通過它在化學周期表中的位置把它想出來,而且能想像出它的特征。
類似聯想揭示幾種記憶表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教師要求學生說出化學元素“溴”的特征時,學生可以根據與它同一族的其他元素如氟、氯、碘的特點把它想像出來。
對比聯想揭示幾種記憶表象的異同關系。如學習哺乳動物的特點,不妨與非哺乳動物鳥類或魚類的特點相比較,就很容易想像出哺乳類的所有特點。
總之,由于聯想的中介作用,促使青年認識更多事物之間的關系,這有利于對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豐富想像的內容,提高青年認知學習的質量和水平。
3.綜合運用表象,發展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是認知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青少年綜合運用表象,順利完成想像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綜合運用表象包括獲取表象、儲備表象、提取表象、改造表象等多種能力的結合。這樣的綜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必須經過環境的影響和教育訓練以及個人的不斷努力才能獲得。
(1)獲取表象的能力
獲取表象的能力,即留心生活,觀察事物和積累表象的能力。前面已經說明,表象是感知的事物形象在人腦的再現,感知事物則要求深入生活,留心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然后記錄整理。
認真觀察。獲取表象要求人們準確感知事物,親自掌握第一手材料。
記錄整理。現代科學技術可以保證人們用多媒體手段來獲取和保留已經得到的表象。如錄像(視覺表象),錄音(聽覺表象),畫成圖表或圖畫,為想像活動提供更多的素材。
(2)儲備表象的能力
儲備表象的能力,即借助思維過程對原有表象給予整合并加以保存的能力。儲備表象不僅保存已得到的表象,還可使表象序列化。為此需要青少年學會歸類,其具體做法是:
分類概括。對已有表象從內容上加以簡化和概括,消除不重要的枝節,保留那些主要特征和形象。
理解升華。對已經保留的表象的內容和意義進行理解,并且在概括基礎上,對個別表象和一般表象加以區分。由于思維參與了整個過程,可以使青少年的想像水平得到提高。英國心理學家巴特萊特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生動的實驗:他讓許多被試閱讀一篇“魔鬼的戰爭”的文學故事。過了一些時間,再讓他們把故事回想出來。這些被試都在自己頭腦里原有表象的基礎上,依據故事內容進行想像。由于每個被試理解水平不同,對重現的表象就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變。經常閱讀鬼怪故事的被試,想像內容增加了許多關于鬼的內容和細節;而受到過邏輯學訓練的被試者,其想像內容中卻刪去了大量鬼的內容,使故事想像得更合乎邏輯。這個實驗說明儲備表象的過程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記憶表象受到思維活動的整合,使想像表象內容獲得升華。
(3)提取表象的能力
提取表象的能力,即利用信息交流促使表象活躍起來,充分發揮效能。提取表象最主要的渠道是信息交流和討論思辯。
信息交流。人經常生活在群體之中,溝通信息是群體的重要功能。信息交流包括傳遞信息和理解信息兩個部分。傳遞信息首先要求青少年學會組織信息。當提取頭腦中儲備的表象時,需要利用想像,對記憶表象加以整理,然后決定傳遞什么和怎樣傳遞。當接受他人信息時,把這些信息盡快納入自己的記憶表象之中,加以積極思考,對信息中的內容和意義進行概括。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可能進行加工和重組,為改造表象打下基礎。
討論思辯。在群體中展開討論,是提取表象的主要過程之一。參與討論的各方,不僅為了溝通信息,還包括反饋信息,聽取反方意見,可以對原有表象進行補充或改進,使自己獲得的表象更準確鮮明,有利于創造想像。例如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根據一份別人整理過的二十頁檔案材料,受到啟發而展開創造想像,構思出一部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享譽全世界。
(4)改造表象的能力
改造表象的能力,即采用不同的變通方式對原有表象進行深加工的能力。變通方式有如下幾種形式。
第一種變通方式是鏈式。它是在一個方向上遞進式的加工。例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少年時代酷愛讀書,并且有一套很好的讀書方法。第一遍讀個大概,第二、三遍逐步加深體會。他喜歡讀古代名著,《聊齋》是他最喜歡的一部書。起初,有很多生僻的字看不懂,而且又無處查,但他總是堅持讀下去;書中人物、情節所留下的表象,經過兩三遍的理解和加工,達到了熟和精的地步。這種加工方式就是鏈式。
第二種變通方式是環式。它是由一種活動開始,對頭腦里的表象做循環式的加工。仍以蘇步青讀書為例。他酷愛數學,覺得要想全部讀懂數學書非常不容易,于是就采取邊讀、邊聯想、邊做習題的方法。到了讀最后一遍時,練習題全部做完,內容也就都明白了。他認為:書要讀到你曉得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這才算讀好、讀精了。這就使頭腦中儲備的數形表象得到多次錘煉,達到精確的程度。
第三種變通方式是輪式。它是圍繞一個中心對多種表象進行深加工的能力。還以少年的蘇步青為例。上中學一年級時,他用創造想像構思,以《左傳》的筆法寫出一篇作文,令老師感到震驚。這時蘇步青已經看出教師疑惑的眼神,于是他告訴老師自己會背《左傳》。老師聽后立即任選一篇讓他背,他果然很快背出來了。他能背誦多篇古文,并且都能理解其中心內容。他在掌握《左傳》中心意義的基礎上,對其記憶表象做了多種加工,創造出了一系列成果。
第四種變通方式是綜合式。由于客觀事物本身是復雜的,有時對原有表象所進行的深加工,實際上已經是上述三種方式的綜合了。
四、培養想像力的途徑與方法
1.淵博的知識是想像力的基礎
想像力是一種認識能力,與另外幾種認識能力融會起來,可以幫助青少年有效地掌握知識。學習活動也是認識活動,掌握知識需要想像力的支撐。其作用可從兩方面表現:一方面是想像力自身的力量,用以加工各種表象;另一方面想像力與思維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結為“合力”,對學習知識技能發揮綜合作用。從它對學習活動的多方面影響來講,我們認為想像力是知識學習的必要條件。
想像力又是在掌握知識技能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家知道,數學家張廣厚在少年時代學習成績并不優秀。據資料介紹,他考初中時曾因數學不及格而沒有被錄取。其家境也很清貧,但他沒有被各種困難所嚇倒,他給自己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別人在一天時間能學好的,他就花兩天時間學,后來逐漸地趕上了別人。以后他竟然超越了其他人,人家學一天,他學半天或更少時間就掌握了。第二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初中,并且在中學時已經在數學方面展露出非凡的才能。他看了許多參考書,僅《范氏大代數》這本書就連續看了幾遍,演算了上萬道習題;與此同時,他的想像力也獲得高度發展。考入北大數學系后,他開始走上數學家的成才之路。人的才能都是在知識學習基礎上形成的,積累知識可以豐富想像力,從而打開智慧的大門。
掌握知識的多少與想像力的發展水平有相輔相成的作用。知識是人類生活和經驗的總結,是青少年進行中介聯想的基礎。如果沒有知識框架和整個體系,聯想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創造想像能力,可以使知識在較高水平上進行重新組合,甚至將無聯系的知識經驗,通過信息加工改造,而想像出新的知識組合,使青少年的知識面更寬廣。只有掌握較多的知識,才能對新問題有所發現,進行高水平的想像活動。但有時也出現相反情況,如有些人獲得的知識經驗較多,其想像反而可能會受負面影響,因為有些傳統的知識經驗,能使人產生學習上的定勢,阻礙人們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想像,所以影響想像力的正常發展。一位女學生在高考前夕,曾經閱讀了大量“中學生優秀作文選”,原本想積累些素材,以便高考時借題發揮,然而,卻事與愿違。考試遇到新題時,她總是想用優秀文選的一種模式去生搬硬套,結果并沒有想像出合適的內容。可見,知識經驗的豐富,與想像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成正比關系,豐富知識經驗只是提供發展想像的可能性,要讓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需要其它因素。
2.美育活動是發展想像力的條件
美育活動是通過審美需要的過程而實現的。它包括審美感知、審美聯想、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的全部活動過程。例如,青少年在繪畫學習活動中,當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像時,首先讓他們感知的是畫家筆下的女性美,然后,很自然地聯想到周圍女教師、女學友的秀美氣質。這是因為畫家以柔和的筆調、優雅的線條,創造了一個富有深刻情感內涵的溫柔、美麗的女性形象,使人賞心悅目。在審美過程中人們會得到啟發,學習模仿偉大畫家的筆法,創造出讓人們感動的美好形象。
美育活動的實質就是審美過程,想像在其中發揮著四種功能:
(1)引發審美感知
當我們想像某種事物形象時,要捕捉該事物與頭腦里經歷過的事物之間的特征和關系,而腦子里的事物形象,要靠觀察去獲得,觀察的過程就是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青少年參與審美活動,可以從中悟出許多新的知識。
(2)激起審美情趣
由于審美聯想貫穿活動始終,聯想是想像的初級形式,所以,使參與美育活動的青少年廣泛地涉獵知識,引起對許多新事物的學習和探索,可以增添求知的樂趣。美育的知識多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這更可激發青少年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深化審美情感
情感是審美活動中最有感染力量的因素。美的事物能使人產生滿足和肯定的情感體驗,它是審美活動的一種推動力,促使審美想像和創造活動持續下去。想像以情感為中介,溝通表象與表象之間的聯系,并加以重新組合,因此,可以說沒有情感也就沒有想像,想像和情感相互交織,使審美活動不斷深化。
(4)加強審美理解。
任何審美活動都有審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沒有審美理解,這種學習就不會成功。理解美的內容應當和直覺印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對自然美的理解就總是和桂林山水之美的直覺印象結合在一起的。
因此,青少年應在審美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想像力。首先是發展多種愛好,廣泛的興趣和愛好,能使人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樂趣,想像也因此就有了廣闊的天地。有的人對任何美育活動都不感興趣,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受環境影響的結果,有的是受個性特征的束縛。但是,人的生活情趣是通過活動逐漸培養起來的,例如閱讀文學作品,就能為自己開辟一片藝術天地。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閱讀文藝作品,這是想像的最好學校,這是培養想像的有力手段。”參與一種藝術活動,就是讓自己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增添審美情趣,以便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其次是嘗試學習摹仿發展想像力的直接方式,就是學會摹仿。摹仿是伴隨著人的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的活動。例如學習書法,無論是柳體、顏體,雖其風格各異,但都應以臨摹字帖為先。摹仿得越接近字帖,表明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能力越強,這是因為通過摹仿把握了各種字體的風格特點及其聯系,自覺地將字帖上的字與自己臨摹的字加以對照,體驗美的特征,并且在前人書法基礎上加以創造,走出自己的新路。這一臨摹的過程就是再造想像乃至創造想像的過程,人們在摹仿的過程中提高了想像力。
3.養成富于想像的個性品質
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少年時代就有“獨出心裁”的志向。在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就讀時,她的文理科學習均是優等。有一次國文教師在她的作文上批示了“眼高于頂,筆大如椽”八個字,稱贊她獨特的立意和文筆以及超人的創造想像力。人的創造想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必須經過長期的熏陶、教育和鍛煉,其方法就是培養創造想像的意向。意向也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活動,它對人的活動起著特殊的作用,它可以指引活動的目的與方向。創造想像的意向主要指這種“獨出心裁”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