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深層加工:發展思維力(4)

即使嘗試的各種方法都以失敗告終,即使大腦繼續停滯不動,即使不知道從哪里入手激發自己去思考,即使不能使大腦沿著某種方向持續思考,千萬不要放棄!下面列出了幾種啟動大腦的方法。它們具有非常強大的刺激作用,即使面對的是最懶惰的、最一片空白的頭腦,它們也能發揮作用。

那么,運用下列四種方法啟動大腦,無論遇到的事情多新、多難、多乏味,人們都不會再在某個地方卡住而無法開始思考。

①把注意集中于自己似乎不可能去認真思考的情境、信息或問題;②對自己說:“對我來說,哪些是要點、重點或難點?”然后,花時間認真尋找答案;③對自己說:“這讓我想起哪些我曾學習或經歷過的事?我過去學習或經歷過的哪些事情和它相似?”繼續花時間尋找答案;④對自己說:“其中有哪些讓我疑惑的事物?”繼續花時間尋找答案;⑤對自己說:“在這些問題和答案中,我認為決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同樣,花時間思考并尋找答案。另外,如果我們不能向別人清楚地表述我們的想法,這些想法再精彩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對我們又有什么用呢?

5.綜合運用三種思維方法

多數人認為自己的“頭腦”算不上偉大,但他們相信自己能進行一些常識性的、簡單的思考。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成功的傳奇人物,并不比平常人聰明多少,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而已。我們總假定創造性人才必定擁有高智商。然而,在對各階層突出的成功人士進行一番研究后,心理學家發現,智商和成就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因為每個人有進行簡單的常識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每個人都已經擁有爭取成功的資本,雖然,我們每個人成天都在運用這種能力,但是,卻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但有時我們會發現,某些情境需要我們進行“結構化”的思考,如參加一次非參加不可的測驗,完成一份重要的分析報告,向一位重要客戶展示產品等。當時,我們不知所措,很緊張。我們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好。我們焦慮不安,渾身不自在,認為自己會作出錯誤的選擇,認為自己會浪費時間,認為自己會慢得出奇,認為有比自己善于思考的人能作更好的決策。難怪我們的腦子里會一片空白,難怪我們的想法會混亂不堪,含糊不清。

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思考能力。每個人都一直在運用思考能力。問題在于,與其他用腦技能一樣,從來沒人教過如何去思考。上學時沒人教過,畢業后仍沒人教。

回頭想想自己上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日子。肯定會驚訝地發現,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大學畢業的那一天,許許多多事情浮現在我們的腦海里,但其中卻沒有一分鐘用來教我們如何去思考。一旦掌握某些簡單的技巧,即刻就能學會以這種方式思考。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清楚地進行著常識性的思考,只是沒有意識到,這種思考有三種不同表現形式:①邏輯思考——二加二得四;②歸納思考——從一系列相關事實中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③演繹思考——從一個有效前提得出一個結論。而我們要學會的是在什么時間、按什么順序、如何運用這三種思維。為表達清楚起見,下面對三種思維方式進行分述。

(1)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聽上去似乎很難、很麻煩,與有一定天賦并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弄懂的事物有關。實際上,邏輯思考非常簡單,連小孩都會。

和其他形式的“結構化”思考一樣,邏輯思考是一個人每天都在運用的智力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比向別人問一些問題,自己努力尋找合情合理的答案更復雜更可怕。

什么叫“合情合理”的答案?那就是在清醒的每一分鐘里為自己作出的決定。如果靜下心進行一番思考,就會發現它包含這樣一些要素:答案是否與事實相符,答案是否在自己認為可能的范圍內。

那么,怎么知道“思考”是怎樣進行的呢?其實這是大腦天生的另一種能力。

“思考”就是在我們大腦所占有的事實、物品、人物、特征及其他事物之間“建立聯系”或“進行比較”。有些事物是大腦收集來的,有些是一直存儲于大腦資料庫中的。首先在腦子里選出某個事實,對自己提幾個有關的問題;然后,到周圍外部世界或在內心深處尋找一些可能與之有關的事物。最后,對自己提一些有關這些事物的問題,把它們和第一個事實進行對比和比較。如果它們和該事實吻合,那就把它們保留下來;如果它們與該事實不相符,那就拋棄它們。

其中的難點在哪兒?在于人們自己不能控制整個過程。人們的大腦天生就處于不停運轉的狀態,以便對看見的、想到的、感受的、聽到的或嘗到的一切事物作出反應。大腦的運轉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人們很可能對此習以為常,意識不到自己在思考。但是,人們都是在經常比較不同的冰淇淋店的服務,比較兩個雇員的工作方式,比較不同工作的發展前景,比較自己喜歡的影星新拍的兩部影片,比較周圍人們回家途中的開車習慣,等等。

這不是邏輯思考的全部,也許有人會爭辯。還有一些非常困難的成分,如判斷和得出結論。正是它們才使智力成熟者與不成熟者有所區別。智力成熟者善于得出結論和決策。

所以,人們必須知道自己已掌握了邏輯思考的所有關鍵部分。而且,若是很擅長邏輯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通常是毫不費力地進行這種思考,因此,從不會停下來分析自己在做什么或是怎樣做的。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某人開車經過一條綠陰滿地非常安靜的街道,發現道旁一家午餐攤點生意很興隆。他問自己它靠什么吸引了這么多顧客。一拐彎,他發現那兒是一個新建的辦公區。哦!他找到一個重要的新事實,并把它與午餐攤點聯系在一起。他對它們進行比較,發現彼此吻合,于是他得出結論,午餐攤點之所以生意興隆,要歸功于那些天天路過它去辦公區上班的人們。

然而在現實中,有些人會驚惶失措,認為自己是個傻瓜;而且,由于不知道該從哪兒入手,不知道自己能否輕易應付這些事情,因此他會覺得自己被打敗了,在還沒有開始嘗試之前就放棄了。或者,他認為自己要完成這一過程會很費勁,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要求,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很笨。

然而,這種情形可以得到改變,人們能冷靜地發揮大腦天生的能力,像直覺進行的那樣,有意識地進行有效的邏輯思考,下面列出了能使人們做到這一點的方法:(1)對自己提問;(2)收集相關的事實;(3)比較它們的異同;(4)讓事實為自己作決定。

(2)歸納思考

人們總是在進行歸納思考,通過觀察一些事、一些項目、一些情境,然后提出一個一般性的假設,這就是歸納思考。舉一例子:一位女商人要對一種新型全天然殺蟲劑進行市場調查。她在三個地區分別采用三種宣傳手法,考察其市場銷售情況。在第一個地區強調該產品是對環境有利的全天然殺蟲劑;在第二個地區強調該產品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殺蟲效果;在第三個地區突出該產品的價格優勢。她得出的假設是消費者對宣傳殺蟲效果的廣告反應最好,于是她就用這種廣告在全國推廣那種新型殺蟲劑。

首先,她通過實驗和觀察發現了一些事實。然后,她根據事實歸納出她的假設:人們購買殺蟲劑時只對它的功效而不是對其他感興趣。

歸納思考有一個缺陷。如果觀察有誤或事實不全,先前提出的假設就會出錯。假如上述有關殺蟲劑的調查只在南方進行,情況是否會有些不同?眾所周知,南方的害蟲非常猖獗,也許北方地區的消費者對強調價格優勢的廣告會作出更好的反應。

為確保通過歸納思考得出的假設是正確的,我們必須不斷對這些假設進行檢驗,一旦發現與假設相悖的事實,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對原有假設進行修正。那位女商人可以就殺蟲劑的宣傳策略做進一步的市場調查,或者她再通過一些調查以確定該殺蟲劑具有這樣那樣的優勢,然后再在廣告里宣傳這些優勢。

這種形式的歸納思考包括觀察事實或收集資料,基于事實或資料得出一個結論,并對結論進行檢驗。它分為三個步驟:(1)觀察;(2)提出假設;(3)檢驗假設。

觀察事實,提出并檢驗假設,這是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地做著這些事,如,假設冰淇淋的味道很好,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或者有人給電腦裝進某種程序后,假設它會出現某種功能,它的確就表現出那種功能。再如,有人信心十足地假設把鑰匙插進汽車引擎,期望車子發動起來,而它卻沒有,事實證明他的假設錯了,等等。

(3)演繹思考

夏洛克·福爾摩斯是一位為全世界喜愛的、虛構的偵探,他曾經沖他的搭檔大聲吼道:“我親愛的華生,這都是些基本的東西!”故事中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歸功于他高超的推理能力。給他一些線索,他就能從中推斷出殺手的身份。

他告訴華生,他最著名的案子中有一件和一天晚上沖盜賊狂吠的狗有關。“但那天晚上,狗并沒有叫。”華生反駁說。“完全正確!”福爾摩斯說。他推理的結論是:那條狗一定認識那個盜賊。

夏洛克·福爾摩斯對演繹思考的熟練運用并不是令人震驚的事。演繹是我們天生就有的一種內在思維能力。福爾摩斯只是比平常人用得更頻繁一些。

演繹和歸納剛好相反,它不是先收集資料,再得出結論,而是恰好相反,先有一個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結論。如根據購買某家公司的許多軟件的經驗,先認定這家公司出的軟件很好,然后,把這個普遍結論運用到具體事件上,認為該公司最新出版的軟件也非常好。

也許正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思維過程,所以我們不能有效地思考——藏在上述簡單演繹背后的只有三個基本規則。這些規則代表了演繹過程的基本步驟。這三個基本規則是:①一個大前提或概括性的敘述;②一個小前提或概括性的敘述;③一個結論或推論。

演繹很像是“一加一等于二”。通常把大前提和小前提相加就能得出結論。

演繹有和歸納一樣的缺陷。如果前提正確,推論就不會有問題,但如果前提不正確,那就會得出錯誤結論。和歸納思考一樣,對演繹而來的結論也必須檢驗、檢驗、再檢驗。

但是,進行了有效思維之后,還不能把想法與實踐統一起來。那么,如何才能把所思所想付諸于實踐呢?

有許多這樣的人,似乎對所有事情都有所了解,但他空有滿腦子的知識,就是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以取得成功。他將來即使沒有一敗涂地,也永遠不可能取得人們所想像的那種成功。通常人們會認為擁有那么多知識就一定會取得了不起的成功。

當然,這不一定是他們的過錯。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并不是一回事兒,它們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很像把信息儲存在硬盤上,要按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運行、儲存和輸出這些信息,就必須掌握特定的程序和知識。

例如,有人打算購買一套公寓,于是他對該地區的房地產價格、周圍社區的發展前景進行了一番調查;他還了解了周圍學校的情況,因為在他的長遠打算里是準備要小孩的。終于,他該坐下來對已收集到的大量事實和數字進行一番思考了。此時,他的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不知該從何入手。

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我們掌握了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但在需要應用這些知識時,我們的大腦卻不知從何入手。有很多方法教我們怎樣學習、記憶、閱讀和傾聽,這些方法只是告訴我們該如何吸收新觀點和新資料,卻不告訴我們該怎樣應用我們所學的東西。它們常假定,人們“自然而然”就會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做,怎樣在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應用已經獲得的知識。

然而,從理論到實踐,從知識到應用,這中間需要很大的一步。那么,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來填補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應用間的鴻溝呢?

有六種思維方式從下列不同角度思考所遇到的情境,能使腦力提高六倍:①客觀地思考;②批判地思考;③積極地思考;④創造性地思考;⑤直覺地思考;⑥對方法進行思考。

客觀地思考是指對所獲得的有關某個情境的所有事實、數字和其他客觀信息進行有條有理的檢驗;批判地思考是指仔細地考察某個情境,尋找每一個可能與該情境有關的問題、疑點、缺陷,以及消極后果;積極地思考是指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一個情境,尋找成功的可能性、解決問題的辦法、各種機會、好上加好的特點及各種益處;創造性地思考是指提出可能使情境變得更好的、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解決辦法,對事物進行創造性的聯系;直覺地思考是指把內心深處的反應與情境協調起來,發現“內心的感受”、“心靈深處的語言”、情緒的細微差別、預感,及來自于無意識的其他各種信號;對方法進行思考是指監控自己對某個情境的想法和感受,看看這些想法和感受怎樣影響到自己對這個情境的看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丰城市| 北安市| 百色市| 安康市| 乐东| 大宁县| 昌江| 亚东县| 察隅县| 高青县| 长顺县| 阿克| 江北区| 武冈市| 大田县| 惠来县| 建瓯市| 图片| 冷水江市| 平舆县| 城市| 双牌县| 调兵山市| 阳城县| 汝阳县| 同心县| 枝江市| 平遥县| 尉氏县| 靖远县| 龙泉市| 高要市| 永靖县| 大连市| 沅江市| 郁南县| 恩平市| 正阳县| 合山市|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