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名勝古跡
- 虎踞梅嶺:梅關(文化之美)
- 孫軍 鄭明武編著
- 8855字
- 2016-07-07 16:07:30
梅關不僅具有重大的軍事歷史價值,它還是一處風景名勝。
在梅關景區內,悠悠古道穿關而過,淡淡梅香撲鼻而來,紅色故事傳奇動人,“形勝、路奇、梅香、地靈”的梅關景區融合了“古、紅、綠”三色旅游資源。景區主要景點有精品梅苑、梅花詩碑林、庾將軍祠、梅關關樓、云封寺、六祖廟、陳毅隱蔽處等景觀景點,充滿了無限的魅力。
(一)梅嶺的梅花
梅嶺位于大余縣城南十公里處,是江西省同廣東省的分界線、分水嶺。這里地勢險要,奇峰疊秀,而且山峰連綿不斷,逶迤數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為二,所以地理學家們把這里稱為“一山分割兩邊天”。
在古代,這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分界線,它還是兩個古代民族、兩種不同文化區域的分界線。梅嶺北面屬于中原地區漢民族居住的區域,歸屬于比較發達的漢族文化;梅嶺南面則是古代南部邊疆民族居住的區域,屬于邊疆民族部落文化。
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在梅嶺交匯相融,使這里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特有的歷史文化風情。
梅嶺自古以來以梅花著稱于世。自西漢初年,梅嶺就開始種植梅樹,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幾經歲月興衰變遷,如今的梅嶺山上山下,古道兩旁,梅樹擁簇,紅梅、白梅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寒冬臘月,銀裝素裹、白梅開放、傲雪斗霜,紅梅展妍、清香四溢,點點飛紅、嬌艷迷人,吸引著無數游人為之流連忘返。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為之揮毫撥墨,題詞賦詩,使梅嶺留存下眾多的詠梅佳句。正如元朝吏部侍郎聶古伯寫的詩:
黃金臺上客,大庾嶺頭春。
如是無詩句,梅花也笑人。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歷史上眾多文人學士因為觸怒權貴,抗擊朝廷,被貶官去職,發配嶺南,他們途經大余梅嶺時,都對這里的梅花景色驚嘆不已。
三國東吳大將陸凱奉命率軍前往海南途經梅嶺時,留下了一首《贈范曄》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樹春。
據考證,這是最早贊嘆梅嶺梅花的詩句,他開創了梅嶺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嶺風景區內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以示對陸凱的緬懷紀念,這便是現在“一枝春”贊譽梅花的由來。
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詞人蘇東坡也曾經貶謫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經過梅嶺古驛道時題賦了好幾首梅花詩,其中最有名的是《庾嶺梅花》,詩中寫道:
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唐朝的張九齡、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湯顯祖、清朝李如筠等眾多詩人,都曾經為梅嶺梅花題詩賦詞。“花以文名,文以花傳”,使得梅嶺梅文化在我國詩壇占據了重要地位。
梅嶺的梅花,不僅數量多,滿山遍野,有“梅國”之譽,而且由于氣候原因,曾出現過同一枝梅樹“南樹凋零,北枝始開”的奇特景象。雖然這一景象現在難以見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過關口的廣東年年種梅樹,就是不開花。
(二)梅關古驛道
梅嶺不僅以梅花稱奇,更以梅關古驛道聞名于世。悠悠千年的梅關古驛道。它彎彎曲曲地伸向梅嶺山頂,穿過頂端山坳約四米。
不要小看這樣一條小路,在以前它可是我國江南唯一的一條“國道”,是中原地區同東南沿海相溝通的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人都要經過這里。梅關古驛道保存了原始的風貌。
古驛道開鑿的時間是716年,到現在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當時驛道是為唐朝經濟發展的需要才開通的,被稱為“水上絲綢之路”。梅嶺驛道就是這條“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陸路通道。
開鑿這條驛道的人是唐朝內供奉張九齡。張九齡是廣東省始興縣人。年輕時進京考科舉,經過梅嶺只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小道上有許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著擔子過往梅嶺。這種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當時他就下了決心,要在梅嶺開出一條通往四海的大道。
后來,張九齡考中進士做了朝廷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當時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請“開鑿庚嶺驛道”?;实劾盥』部紤]到這條路的重要性,很快就批準奏請,并命張九齡率當地民工鑿修。
關于張九齡開通這條古驛道,還有一個傳說。
梅嶺一帶有一個鎮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張九齡帶領民工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的艱辛勞作,好不容易把驛道開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修好的驛道不見了,梅嶺山頂依然原樣,好像沒開鑿過。
張九齡的夫人知道這是妖精在作怪,便舍身祭山。從此,驛道就開鑿成功了。后人為了紀念張九齡夫婦,在梅嶺南側建了張公祠和夫人廟,紀念他們的功勛。
位于接嶺橋東梅嶺腳下,有一座半環形的仿古建筑,這叫驛站。驛站是古代為過往的驛使、官員提供休息和飲馬的場所,同時也是供文人學士飲酒作詩的地方。
宋朝時期蘇東坡被流放到嶺南做官,后來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過這驛道時,就曾在這驛站里喝過青梅煮的酒,揮筆寫下《庚嶺紅梅》的詠梅詩,傳為佳話。
驛站的后面有一個倒馬坑,據考證是因掩埋長途跋涉運送貨物累死的馬匹而得名。
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敘述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喜歡吃嶺南荔枝,詔令八百里快騎把新鮮的荔枝從嶺南飛馬傳送到長安以博貴妃歡心。據傳說,嶺南荔枝就是經這個驛站傳到長安的。
現在驛站是依照客家圍屋結構重建的,是一個觀賞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風景區里面休息、娛樂、購物的主要場所。
(三)陳毅的詩碑
從驛站向上走十幾米有通詩碑,刻的是《登大庾嶺》詩,這是陳毅在這里打游擊戰時期寫下的。
這首詩寫道:
大庾嶺上暮天低,歐亞風云望欲迷。
國賊賣盡一杯土,彌天風火舉紅旗。
1935年夏天,國民黨代表何應欽與日本駐華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簽訂協定,把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讓給日本。
這一消息傳出,引起全國上下的憤慨。陳毅聽到這一消息,心里怒火頓起,揮毫寫下這首詩,表達當時的氣憤心情,同時也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
這詩碑旁是一棵古楓樹,我們把它稱作“千年古楓”,相傳是鑿修驛道時栽種的。當地人把它當作“樹神”來朝拜,每月逢農歷初一、十五都有人來這里燒香。
(四)秀美的憩云亭
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宋時初建,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時改名。以前這個亭還有個稱謂叫“介梅亭”,是1946年,蔣介石游梅嶺而建的,但因該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眾對此不滿,“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眾毀掉。
現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撥款而建,面積27平方米,六角形,邊長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頂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圖案,輕巧秀美。
亭柱楹聯摘錄了清代亭聯,其聯這樣寫的:
過來共飲虔南水
歸去咸推嶺北云
(五)重來梅國石碑
梅嶺上有一通石碑,碑長2.7米,寬0.6米,上書有四個字:“重來梅國?!边@是梅嶺比較著名的古跡之一。
重來梅國石碑立于清朝同治年間,是清朝太平天國運動在大余活動的見證。1858年,太平天國因上層人物之間的相互猜疑引起大分裂,著名戰將翼王石達開遭天王洪秀全排擠后,率十萬精銳太平軍脫離南京回到廣東。
1863年,石達開為了向江西轉戰,派賢王李士賢率軍強攻大余縣城,緊要關頭因天降大雨,太平軍無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敗。當時守城的清軍領頭是劉勝祥,得知太平軍不攻自退,自鳴得意。
第二年,太平軍又轉戰大余,但因守城清軍強大,也未能攻破,主動離開。清軍劉勝祥阻擊太平軍得勝,于是連夜向朝廷要功請賞。朝廷也因他阻擊太平軍有功,而提他做清軍總兵,執掌兵權。
劉勝祥進京做官幾年后,一次巡視來到大余,故地重游,來到梅嶺看梅花,心情很好,隨即叫人拿來筆硯,寫下“重來梅國”四個字。
“梅國”是大余古代的一個美稱。大余的梅國之稱實際出自南安新太守趙孟適。那是在1268年,南宋咸淳年間,新來的太守趙孟適早聽說梅嶺梅花之名,上任后就到梅嶺觀賞梅花。
當時正值臘月,下了鵝毛大雪,梅花綻放,山上山下茫茫一片,白雪覆蓋的梅嶺,分外妖嬈,看到這幅景象,趙太守當即叫人拿來紙筆,親手題寫下了“梅花國”的字匾,后人便把大余簡稱為“梅國”。
(六)庾勝將軍祠
庾將軍祠是為了紀念西漢初期大將軍庾勝而建立的。它坐南朝北,前方有一個旗臺,是西漢士兵用來鎮軍揚威,表達守軍一心向著國家的一種方式。
漢朝初期,梅嶺以南有一個南越國,南越王手下有個臣相名叫呂嘉。漢武帝時期,他擁王自立,意在反叛漢廷。漢武帝派遣樓船將軍楊樸率軍出橫浦揮師南下,庾勝就是楊樸將軍的前鋒將領。
庾勝率軍一路沖鋒陷陣,英勇驍戰,直到消滅了南越國,為漢朝一統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武帝為表彰庾勝將軍,封他駐守臺嶺,把守梅關。
庾勝駐守梅嶺后,在這里修建兵營,日夜把關,并熱心傳播中原優秀文化和先進的耕作技術,造福這里的百姓,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因他排行老大,所以人們叫他為大庾。
后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在這里建立他的祠堂,并把他駐守的臺嶺改稱為大庾嶺。1957年,大庾改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這兒永遠吉祥安康。
(七)梅關古樓
梅關古樓俗稱“一腳踏兩省”。這里石壁對峙,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又是南北來往的重要關卡,所以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秦始皇時期,在這里修通南越道,筑橫浦關,并有軍隊守關,是梅嶺最早的關樓。后來年久失修,橫浦關倒塌了。唐代張九齡鑿通梅嶺驛道后,因為是太平盛世,經濟繁榮,梅嶺再也沒有設立關卡,軍隊駐守也是時有時無。
到了宋代,廣鹽入贛,為加強管理,增加關稅收入,南安知軍蔡挺才于1063年在這驛道口建筑關樓,并命名為梅關,并且與他的哥哥廣東轉運使蔡抗協議,以磚石分砌南北嶺路。因此,這里就有“唐鑿路、宋立關”的說法,梅關驛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體現。
梅嶺驛道自唐朝修通之后,歷經宋、元、明、清,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商人、官人從這里經過,成為繁榮昌盛的“商貿走廊”,千余年不衰,盛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五口通商之后,這里的驛道逐漸衰落,關樓也失去它應有的作用。
現在看到的就是宋朝建立,有上千年歷史的關樓?,F在的梅關樓,門洞深5.5米,內寬3.3米,高3.5米,洞門內兩側留有閘門縫道和閂門洞眼。北面記得有“南粵雄關”,南面記得有“嶺南第一關”,城門兩側有“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對聯,是光緒年間李化所題。從這副對聯也可以想象當年梅關所起過的重要作用。
北面東側是登關樓的唯一通道。西側豎立一塊赭紅色大石碑,上記得有“梅嶺”兩個大字,碑高2.7米,寬1.2米,為清康熙年間知府書題,字剛勁有力。
在這里,還可以把大余縣城盡收眼底。玉帶似的章水自西向東,穿城而下,岸上是棟棟新樓﹑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農田,以及西華山選礦后的人造沙漠等等,還有滿山遍野的梅花,就像一幅幅美麗的油畫。
(八)梅關詩碑林
在古代,有許多文化學士和達官貴人因觸怒權貴而被貶謫,或流放嶺南,他們經過這里時留下了許許多多贊詠梅花的詩詞,粗略統計,共有一千余篇。1996年,當代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將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十首詩書寫雕刻成碑,組成梅關詩碑林。
第一首是《自題紅梅詩》:
去年南郡賞元宵,歌舞聲中度畫橋。
爛漫新詩誰記得,紅梅云落路遙遙。
這是明代書法家張弼所寫的。張弼是明成化二年的進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他來南安的第二年就離任。他在江蘇太湖畔與朋友賞梅時想到在梅嶺賞梅的情景,所以寫下這樣一首詩。
這里有文天祥所寫的《南安軍》。文天祥是江西吉水縣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民族英雄。1278年,文天祥率領義軍在廣東省的五坡嶺抗擊元軍,因為力量懸殊,文天祥兵敗被俘。
元軍統治者因仰慕文天祥的才學、正氣,想引誘他投降,把他從廣東押往大都,經過梅嶺時,他想已快到家鄉了,希望自己不投降元而能終埋故里,所以從梅嶺開始絕食,詩中“饑死真我志,夢中行采薇”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文天祥這一行動沒有實現,因后來被押解的元兵發現了,強行喂他進食,后來他被押到大都后,關在牢里,忠貞不屈,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寫下了《正氣歌》,不久于1283年就義。
文天祥的《正氣歌》寫道: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九)陳毅隱蔽處
梅關一帶不僅梅花眾多,古驛傳奇,而且還是座革命的名山。這里有一處景點名為“陳毅隱蔽處”,就是梅關作為革命勝地的見證。
上世紀30年代,在中央紅軍進行長征之時,陳毅與項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從中央蘇區突圍,來到梅關一帶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當時我軍的處境非常不利,在敵人不斷的進攻圍剿小,陳毅等人需要采取游擊戰,以各種靈活的方式展開和敵人周旋。其中,隱蔽住所也是靈活斗爭的一部分。
陳毅隱蔽處位于梅嶺半山窩,過去這里林莽繁茂,茅草叢生,一派凄涼景象。由于驛道廢置,行人稀少,梅嶺地勢較高,從這里可以察看到大余縣城白軍的動靜,有利于開展游擊戰爭,也是較好隱蔽的地方,所以陳毅選擇此處,作為臨時住所。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陳毅帶領部隊,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在此期間他寫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和《梅嶺三章》等光輝詩篇。
后來,由于叛徒出賣和革命形勢的變化,陳毅離開了這個隱蔽處,也離開了梅關。但他隱蔽之處,若干年后卻成為了梅關附近的又一勝境——陳毅隱蔽處。
(十)千年古楓
古楓是梅嶺一大景觀?,F尚有三株千年古楓,站立在驛館前,株株枝桿挺拔、葉茂如蓋、郁郁蒼蒼的古楓大樹,高聳入云。
尤其驛館西側的那棵古楓,幾乎遮住了半個山嶺。樹高約四十多米,樹徑兩三個人才能合抱;驛館下邊,云封寺前那兩棵古楓高近四十米,左右聳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對守候著山門的衛士,十分壯觀。
古楓是驛道的歷史見證,是梅嶺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詠嘆。
元代大司農呂思誠在途經梅嶺時寫道:
西風百里南雄道,綠樹丹楓滿意看。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在《秋發庾嶺》詩中寫道:
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
梧云初掩靄,花露欲霏微。
嶺色隨行掉,江光滿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
湯顯祖把梅嶺秋色,描繪得栩栩如生。
梅嶺的古楓也和梅嶺的梅花一樣,與一般紅楓不同。一般的楓樹到了秋天總是紅葉飄,但梅嶺的楓樹卻依然披茸婆娑,只是葉色由青變黃,再轉橙紅,變紫,一棵樹上五顏六色,構成一幅秋風、紅葉、夕陽、霜滿天的畫圖,很是好看。
(十一)望梅閣
望梅閣最初建于宋代,原稱望梅亭。明天啟五年重建,改名望梅閣。
現在的亭子是1990年重建的,位于梅關北部山坡,距驛道25米處,倚石壁而建。閣樓分兩層,高6米,底層2.5米,為開放型廊柱式結構;上層西半段為東西向長廊,長約7米,寬4米,兩邊有欄桿,水泥長凳可供游人息坐,兩根紅色立柱上撰有對聯:
紅白花開兩樣雪
往來人占半邊山
入閣正門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書寫的“望梅閣”題匾。東半段為雙重檐正方亭,邊長4.7米,亭柱聯為:
珠簾幕卷西山雨
閣道回看梅嶺花
在閣樓上,人居高臨下眺望,大余縣城一帶可盡收眼底。蜿蜒曲折的公路、一片片的農田、五里山一帶的紅土山岡和西華山選冶廠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獅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更有趣的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兩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歲寒三友》圖,令人賞心悅目。
春落梅枝頭,一年一度的賞梅季節到來。早春賞梅,尋訪賞梅勝地,領略那縹緲浮動的幽香,疏影橫斜的風韻,歷來是一種高雅的游樂。
梅嶺的梅花有一千多畝。每逢初春,正是滿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時,可賞梅之千般風姿,可品梅之萬種情韻,那樹樹紅梅撩撥得古今多少文人騷客心海漲潮,留下幾多諸如“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熟紅梅”的名詩佳句傳誦至今。
臘梅花開時節,梅花怒放之時,只見數百畝梅園,秀枝橫逸,百態千姿,競麗爭妍,呈現出一派“入山無處不花枝”的景觀。游人慕名而來,漫步鄢陵的鄉野,猶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橫碧玉,蕾破黃金,分外迷人。
游人登上望梅閣,不僅可以領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宏偉氣勢,還能看到梅花凌寒綻放,暗香浮動的景象。
(十二)云封寺
云封寺又名掛角寺,原寺在關樓南坡六祖廟東對面的一空地上。寺內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劈嶺、修驛道的功績。
現在的云封寺,已經遷移到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掛角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創寺弘法。于是他云游到廣東翁源一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嗇吝,不但未施舍銀錢,還提出了一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里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
和尚正一無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洞賓見正一垂頭喪氣而來,便主動問正一:“為何愁眉不展?”
正一如實奉告。呂仙聽后便拉著正一,再回到財主家施討。
那財主見了他們兩人,大笑著說:“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們能連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
呂洞賓這時追問:“不是戲言吧?”
財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決不悔言?!?
于是呂仙便作法,把這100間房屋,用根木棍挑起,騰空而飛。
要飛越梅嶺關口時,恰好來了另一個和尚,向呂洞賓討房子說:“你也留一間給我在這里修行吧!”因此,呂洞賓便敲下一間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掛角寺。其余99間就放在丫山,成為靈巖寺。
掛角寺有聯寫道:
掛角何時,偶為嶺上主人,猶想像千秋風度
舉頭欲問,可許山中置我,試管領萬樹梅花
(十三)六祖廟
由梅關向南沿驛道下約二百米處東側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六祖廟,西側是卓錫泉。這里流傳著一段佛家故事。
六祖是指佛家禪宗六相慧能,今廣東“南華寺”的開山祖,達摩在中國的第六代傳人。相傳武則天時,禪宗五祖弘忍圓寂前想在眾僧中選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個從僧都作一偈,并許諾:“誰的偈能參透佛的要義,就把衣缽袈裟傳給誰,繼為六祖?!?
因為平時大弟子神秀博得五祖的器重,自以為六祖非他莫屬,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認為他的偈好,點破了修煉的方法。然而,有一個不太識字的和尚慧能,這時卻冒出來,針對神秀的偈,也請人寫了一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后,認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決定把衣缽袈裟傳給他。
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他只是個打雜的和尚,五祖擔心神秀可能不服,日后會加害于慧能。因此,五祖圓寂前,便秘密把衣缽袈裟傳給了慧能,并囑咐慧能馬上離開黃梅,南回廣東避難,三年內不得出來弘法。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五祖圓寂后,神秀發現衣缽袈裟已被慧能拿走,立即召來武僧慧明追拿慧能。
慧能離開師父后日夜兼程,一天他逃到了大余,投宿在東山寺住了一夜,第二天到了梅嶺。正值暑熱天氣,慧能上到山頂時已精疲力倦,想找點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有水?于是慧能把錫杖往地上一頓,說道:“天不絕吾也!”說也奇怪,他這錫杖一頓,地縫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輕爽,正要啟程趕路,忽見慧明已經追上山來。自知不是慧明對手,六祖便把袈裟衣缽等物放在一塊大石上讓慧明拿去。
然而慧明用盡力氣也拿不動這些物品。這時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該取這些法物,又見慧能誠實,便對六祖說:“你趕快走吧,后面還有追兵?!比缓笞约和刈?,并對后面追趕的和尚說:“慧能果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趕了?!币虼耍勰懿艔拿逢P脫險。
日后回到家鄉,慧能隱居16年才公布身份。
傳說慧明放了六祖之后,也沒有回黃梅,而是找了一處山寺,自己修煉去了。
為了紀念六祖在梅嶺的這段險遇,后人便在此興建了六祖廟。
(十四)羅漢嶺洗藥湖
洗藥湖位于梅嶺主峰羅漢嶺上,占地十余畝。相傳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曾帶領弟子來這里采藥、洗藥,所以這里叫洗藥湖。在當地有一個傳說,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在這里洗過腳,所以當地人又叫它“洗腳塢”。
洗藥湖四季常青,氣候宜人。特別是夏季氣溫涼爽,是南昌近郊的避暑圣地。洗藥湖地區夏季平均氣溫極為適宜,此處已建有七家高、中、低檔山莊、招待所,總床位達上千多張,成為梅嶺風景區的避暑度假中心和會議中心。
在洗藥湖避暑度假區的開發過程中,省市領導多次親臨指導。1986年9月1日,中顧委委員白棟材視察山莊,揮毫題詞:“有暑無炎在,景風賽匡廬。”老干部方志純賦詩贊道:
山頂飛鴻洗藥湖,洞天福地展新圖。
長空一色云霓散,綠嶂千重碧波浮。
翠寺毀余名尚在,梅生去后譽仍孚。
氣溫適度景尤美,避暑旅游勝匡廬。
洗藥湖所在的羅漢嶺是梅嶺的最高峰,海拔841.4米,雄踞于贛撫平原上。天高云淡,一望無垠,站在羅漢嶺上可一覽遠近的峰巒、林海、田野、河流、道路和村莊,穹千里之目。朝觀東方云海日出,暮瞰洪城萬家燈火,春賞十里火紅杜鵑,夏納百丈仙臺涼風,秋品千峰野果瓊漿,冬攬萬山玉樹銀花,更是游人的一大樂事。
元朝末年,詩人符尚仁,攜家來羅漢嶺避兵禍,賦詩抒情寫景,詩中有“云連海岱千山雨,風撼云松萬壑雷”之句,描寫了暮春的山頭景色。
羅漢嶺上有洗藥湖、熨斗湖、碓口湖、柳樹湖、東湖、長湖、蒿筍湖、和尚湖等四十八個湖,分布嶺上多處小峰之下,湖隨峰轉,一湖一景。嶺上原有羅漢壇,祀靈官尊者。
羅漢嶺有三奇,一奇是不合一般氣象學的規律;二奇是有時游人會看到佛光現象;三奇是春秋氣溫和山下相關不大。云海日出、佛光、霧凇、雨淞,是羅漢嶺的奇特景觀。
羅漢嶺盛產羅漢菜,云霧茶,史料上均有記載。據《新建縣志·食貨》記載:“羅漢菜出西山香城寺,葉如豆苗,本靈觀尊者自西土攜至?!庇謸段魃街韭浴酚涊d:“羅漢菜一名花菜,又名瓊枝,即越中鹿角菜之類,獨羅漢壇生之稱羅漢菜。陳友諒取以和曲江金花魚作羹,名王葉羹。”歐陽修有這樣的詩:“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羅漢嶺還出石雞、野兔,可烹美味,游人喜愛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