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傳說故事

梅關在古代有“南粵雄關”的稱譽,是嶺外進入嶺南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連接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最近的陸上通道。歷朝歷代加強中原與嶺南的文化、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使南蠻之地的嶺南最終跟上中原的步伐,成為有朝氣的一方沃土。

這種獨特的位置,使梅關成了古代形形色色的社會名流的必游之地。因此,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

(一)夫人廟的故事

在梅嶺梅關古道的南坡,有一座夫人廟,是為了紀念唐朝丞相張九齡夫人戚宜芬建的廟宇。

傳說唐開元四年,張九齡主持開鑿擴展梅關古道,連開七七四十九天,工程毫無進展,白天鑿開的石頭,晚上又自然合攏。第四十九天夜晚,張九齡登上梅嶺峰巔,昂頭長嘆。

突然間,一位童顏白發(fā)老翁走近前來,問道:“相公,這里是山神所管轄的地方,要用孕婦之血祭祀才能破開,否則,任您再干十年,也是白費力氣。”

張九齡回來后,整日愁眉雙鎖、悶悶不樂。張夫人在一天晚上偶然聽到神石最怕臨盆孕婦的鮮血。她掐指一算,自己正是快臨盆的孕婦呀,心想:難道天意要我成全相公修路的大業(yè)嗎?于是她偷偷地寫好遺書,便在深夜時候自殺在神石旁,使得神石得以離開,并使道路最終開鑿完成。

張夫人舍棄自己和孩子,幫助丈夫完成了一項功德圓滿的好事,使張丞相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有許多人為,從群山之中開鑿出通向嶺南的道路付出了辛勞和慘痛的代價,因此,當?shù)乩习傩諡榧o念那些筑路先人的功績,便在張夫人傳說的自殺處建廟宇,世代供奉紀念,所以廟宇就叫夫人廟。

(二)梅嶺紅梅的傳說

梅嶺地勢險要,奇峰疊秀,逶迤數(shù)百里。在這片鐘靈毓秀、令人神往的土地上,有一個個與景相關的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為構筑梅關而獻身的梅絹夫人紅梅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有趣的是,紅梅夫人的獻身,帶來了梅嶺上紅梅花優(yōu)美而又古老的傳說。

相傳,秦朝末年江西鄱陽東北令吳芮,率領越人起兵,并派遣部下將領梅絹,隨劉邦入關。由于吳芮和梅絹驍勇善戰(zhàn),作戰(zhàn)有功,劉邦登基稱帝后,吳芮被封為長沙王;梅絹被封為十萬戶,為列侯。因為那時梅絹已駐扎在臺嶺,即梅嶺,所以命她為臺侯。

梅嶺山峰連綿不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梅絹帶著妻子紅梅夫人和女兒小梅巡視這座山嶺后,決定在梅嶺上筑一大關,在梅嶺右側筑一小關。大小關隘分別由紅梅夫人和小梅帶兵修筑。

梅絹則帶兵在梅嶺腳下、贛江邊修筑大本營。三人分手后,都晝夜不斷地帶著士兵抓緊施工。但不知什么原因,紅梅夫人筑的大關和小梅筑的小關總是倒塌。紅梅夫人和小梅心急如焚。

因為漢朝得天下不久,四方偏僻地區(qū)許多土王不服,仍虎視眈眈,妄想侵犯中原。大庾嶺是中原和南蠻的分界嶺,也是民族矛盾的前沿陣地,隨時都可能遭受土王的攻擊。雖說四方土王在大軍壓境下,大敗而歸,并表示臣服,可現(xiàn)在漢軍已回朝復命,誰知土王們的心思如何。

想到這里,紅梅夫人沉沉欲睡。突然,漢皇托夢給她,說四方土王心懷不軌,窺視我天朝,要不惜血筑嶺關,維護中原統(tǒng)一。

紅梅夫人驚醒后,仔細回味皇上的旨意,她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帶上護兵,連夜巡山。果然,夢境成了真。四方土王已經(jīng)悄悄地在梅嶺腳下十公里外的小嶺布兵。稍后,他們借口朝貢和為三夷王向小梅求親,來到紅梅夫人的帳營放迷魂陣,迷惑漢軍。

早有防備的紅梅夫人識破詭計,將計就計,一說感謝他們的朝貢心意,二說女兒小梅的婚事可以考慮。

謝過以后,紅梅夫人囑人安排他們在山下扎下營盤休息,然后下令全體將士夜不解甲,刀箭不離身,并加派了哨位和哨兵。

三更將近,土王突然舉兵偷襲漢軍。紅梅夫人聞報后,飛快地從墻上取下柳葉雙刀,領兵抵住南蠻軍。雙方激戰(zhàn)四個多小時,難分勝負。土王見東方漸白,怕援軍到來,便施計叫三王、四王抵住紅梅夫人,他與二王去攻打右寨。

聽說他們去打女兒的寨子,紅梅夫人略一分神,就被大夷王偷放的飛刀擊中。她也趁機放出兩支連環(huán)鏢,擊中了三、四夷王,又忍痛去幫助女兒護寨。

一路上,紅梅夫人的傷口血流如注,灑在地上,可她顧不了這些,沖到烽火臺上,先點燃了狼煙,向大本營的丈夫報警,而后又騎上快馬追趕大夷王,為女兒解圍。在右寨的激戰(zhàn)中,紅梅夫人因救女心切,體力不支,被土王再次投放的飛刀擊中她的前胸,撲倒在地。

這時梅絹帶領大軍趕到,全殲了土王軍的殘部。回到大本營,紅梅夫人已奄奄一息,梅絹傷心自責。

聽到哭聲,紅梅夫人睜開了眼睛,對梅絹說:“剛才在冥冥中,我又接到了皇上的圣旨。皇上說,我們一家是國家忠良,只要沿我的血漬筑關定能筑成,而且永不倒塌。皇上還說,我一門忠烈天地可鑒,那關就叫大梅關。我想,大關叫大梅關,那女兒筑的就叫小梅關吧。”

紅梅夫人去世后,梅絹帶著兒女及士卒在山上沿著紅梅夫人的血漬,果然筑關成功。他還按夫人的要求把她葬在了梅嶺上。自打敗了四方土王后,這里一派太平。嶺南、嶺北人民和睦相處,走親訪友不時來往。

這年冬天,經(jīng)過臘風吹拂,霜雪煎熬,山上千百棵往年開白花的梅樹,都開出了紅花。守嶺將士都說:“這是紅梅夫人的鮮血浸潤、染紅的啊!”

(三)珠璣巷的故事

梅關一帶不少鄉(xiāng)村氏族的族譜、家譜,都記載他們在新會的始祖是南宋末從南雄,即當時的保昌縣珠璣巷遷來的。追源溯流,要從南雄珠璣巷說起。

南雄珠璣巷原名宗巷。唐敬宗年間,巷里居民張昌一家,七代同居,篤愛和睦。皇帝恩賜一批珠璣寶物給他以示嘉獎,因此改為珠璣巷。

唐末宋初,中原百姓因兵災、天災而徒遷嶺南,過梅關入南雄,有的人就留居珠璣巷,使此地繁榮起來。

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臨安,一部分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普通百姓為數(shù)當然更多。他們先遷到南雄,后來又遷到珠江三角洲,是很自然的。南宋咸淳年間珠璣巷發(fā)生過一次大遷徙,這次大遷徙的原因,傳說是由一位皇妃落難珠璣巷引起的。

據(jù)新會瀧水《麥氏家譜》記載:宋度宗皇帝趙禥咸淳九年,寵妃蘇氏貌美而自私,因觸犯帝怒,被打下了冷宮。此后,她趁宮禁不嚴,潛逃出宮,裝成一個乞丐,流落到市井。

當時南雄保昌縣牛田坊有個富民叫黃貯萬,正運糧到臨安灣,蘇氏下船乞食,黃貯萬看見她后,喜歡上了她,就把她帶回家,納為妾。以后黃貯萬知道蘇氏是皇上妃子,可已經(jīng)木已成舟,只得把她改姓為張氏,希望瞞過去。

不料此事被家仆告發(fā),朝廷就派兵前來圍剿,于是珠璣巷連同周圍數(shù)十里的民眾紛紛逃離家園,大舉南遷;而蘇氏自感連累大家,投井自盡。數(shù)年后,重返家園的鄉(xiāng)民為紀念蘇氏,在井旁建了一座石塔,塔高3.5米,實心,七層八角,由17塊精雕細刻的紅砂巖砌成。

由于珠璣巷在歷史上,地處中原到嶺南的交通要道,因此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很早就成為較繁榮的居民定居點。自從唐朝宰相張九齡開通梅關驛道后,珠璣巷更成為古驛道上的重鎮(zhèn),客棧、酒樓遍布街市,商賈云集,朝廷曾經(jīng)在這里設金沙巡檢。

(四)老酒坑的傳說

相傳古時在梅關附近的珠璣巷北,有一個名叫“老酒坑”的村子,村旁就是驛道。有一對姓江的老夫妻在驛道旁擺了一片茶寮賣茶,收入勉強可以糊口。

有一天,一位鶴發(fā)童顏的仙翁云游到這里,見老兩口為過往客人燒水端茶忙個不停,很憐憫他倆,便用錫杖在一泓清泉中點了一點,泉水立即變成了又醇又香的美酒。從此,吸引了更多的過往旅客,在這兒歇腳飲茶,品嘗醇香美酒。

江老夫妻的茶寮每天從早到晚顧客盈門,生意興隆,老兩口的日子越過越美滿。

不久,珠璣巷一帶發(fā)生了一場瘟疫,死人很多。有的人想臨死前喝一碗酒,就跑到老酒坑。他們飲了江老漢的酒,居然病也除了,瘟疫也消了。消息傳開,來這里飲酒除瘟的人越來越多,江老漢的茶酒生意越來越好,不久,江老漢成了一個小富翁。

隔了幾年,這位仙翁又云游到這里,問老頭子日子過得怎樣。江老漢說:“酒太好賣了,我倆生活過得也很寬裕,可惜有酒沒有糟。我想有酒又有糟,這樣能養(yǎng)出更多的大肥豬,就滿足了。”

仙翁聽了,說:“天高不為高,人心更加高;泉水化為酒,又嫌無酒糟。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于是,他又用錫杖向泉水點了點,霎時間,酒變?yōu)榇祝崃恕O晌虛P長而去。

老酒坑就這樣變成老醋坑了。不知過了多少年月,到了元代,官兵侵凌珠璣巷,百姓紛紛南逃,老醋坑也荒蕪冷清了。

明嘉靖年間,李坤伍一家搬遷到這里,開墾繁衍,如今這里已發(fā)展成三個自然村,有一百六十多戶、八百多口人,“老醋坑”再也不叫了,都叫“老住坑”。

(五)張氏宗祠受皇恩

當年,朱元璋率領紅巾軍與陳友諒的黑衣軍在鄱陽湖大戰(zhàn),朱元璋兵敗想投湖自殺,被左右部將救起,朱元璋便收拾殘兵敗將準備退回安徽老家。為了避開陳友諒的黑衣軍追殺,朱元璋取道贛北山區(qū)瑤里,并在瑤里梅嶺作短時休整,以招集被殺散了的兵將。

梅嶺的百姓深受陳友諒官兵的欺壓,見朱元璋所率的紅巾軍雖然是潰敗之軍,但是依然軍紀嚴明,對百姓毫無侵擾。因此,梅嶺百姓紛紛捐錢捐物犒勞紅巾軍。

當時,由于多年征戰(zhàn),百姓的生活也極端艱苦,但是,梅嶺百姓仍節(jié)衣省食,用準備打年糕的糯米制作麻糍為糧,以腌齏煮豆腐為菜招待紅巾軍。另外一些青壯年還紛紛參加朱元璋的紅巾軍。

朱元璋在梅嶺經(jīng)過半個月的休整和招兵買馬,紅巾軍又擴充至一萬多人。最后,朱元璋憑借這支紅巾軍,轉戰(zhàn)南北,終于打敗了包括陳友諒在內的諸路王侯,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大明朝,并定都金陵。

當年,參加朱元璋紅巾軍的梅嶺青壯年中,出現(xiàn)了許多戰(zhàn)功赫赫的戰(zhàn)將,被封官封侯的大有人在,其中最有名氣的要屬平陵侯。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回想起梅嶺百姓當年對自己的幫助,特地恩準平陵侯回家鄉(xiāng)梅嶺重修張氏宗祠,準以王家標準建造。這就是現(xiàn)在流傳的“朱地張祠”之說,梅嶺宗祠稱為“江南第一祠”的緣故。

此外,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在吃膩了宮廷內的山珍海味后,又想起了當年落難梅嶺時所吃的麻糍和腌齏煮豆腐。于是他下旨特令平陵侯進貢梅嶺麻糍和腌齏煮豆腐,以解嘴饞。因此,作為貢品的梅嶺麻糍和腌齏煮豆腐在繞州和徽州一帶名氣很大,成為了這一地區(qū)很有名的地方小吃。

(六)狀元祖墳軼事

傳說的狀元祖墳坐落在梅關古驛道的半山腰路旁邊。那是一個很不顯眼的墳,墳上面用了些土堆了個小土包,前面橫放了一塊長方條石塊,石塊上方用水泥分了塊平地,橫著寫了“狀元祖墳”四個紅字。

據(jù)民間傳說,此墳的主人當年在梅嶺路上有段十分有趣的佳話,而今斗轉星移,山川依舊,朝代更迭,是真是假,確是個很難說得清楚的事。

如清史傳有記載,此墳的主人是清朝的狀元戴衡亨,大余人,7歲能詩文,17歲鄉(xiāng)試中舉,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考殿試一甲第一名,出任江南、湖北省考官,后晉升為太子少師。戴衡亨的父親戴第元,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登進士,授修編。

上述情況,很清楚地說明了當時戴氏父子均為科甲出身,都是朝廷大官。假如主人平日外出,也少不了從仆丫環(huán)隨身跟著,但傳說戴衡亨的母親只身背著小孩回娘家省親,是不合這位官太太身份的。

據(jù)說乾隆二十五年,一個梅花盛開的季節(jié),大余通往廣東的必經(jīng)之路,彎彎曲曲的梅林古道上,行人不斷。當時江西、廣東等地的貿易,只有用人力肩挑經(jīng)古梅關,入廣東,此時正是秋末,早晚溫差較大,挑著貨的人們在通往山頂?shù)墓诺郎希裎浵佀频钠D難地一步步向前,很像童子拜佛的姿勢。

中午時分,大部分行人都在山腳下的陰涼處歇腳,偶爾有少數(shù)人為趕時間在山路上走動。這時在梅嶺古道的半山腰上,有位少婦背著已滿周歲的孩子,滿臉是汗地從山上下來。她兩眼不停地往地上看,一看便知是在找丟失的東西,剛到轉彎處見有位挑著籮筐貨的壯年漢子,一步不停地向山上來了。

兩人一個上山,一個下山,遇個正著,當時路窄,壯年漢子只有放下?lián)樱屵@位背著孩子的少婦過。誰知,少婦也停了下來,靦腆地問這位壯年漢子:“大哥,你一路上可曾拾到了鞋?”壯年漢子抬頭一看,見少婦有禮,有貌,背著小孩,滿頭是汗。小孩在她背上亂抓亂踢,很是可愛。

這人就想,原來山腳下休息處,撿到的那只小鞋是她孩子的,怪不得她這么著急。因為當?shù)氐拿耖g習慣,認為鞋是小孩的根基,所以丟不得。幸好自己替她拾到了,不然她背著孩子上、下山夠苦的了。

壯年漢子等少婦說完,便伸手從籮筐里拿出一只和她背上小孩那只穿在腳上一模一樣的小布鞋。對這位少婦說:“大嫂,是這只嗎?”

少婦一見便知是自己孩子已掉的那只鞋,高興地說:“謝謝你,大哥!”伸手接過壯漢手中的那只鞋。

這位壯漢嘴里說得蠻高興,但鞋卻牢牢抓在手中沒還給少婦,少婦望著壯漢也不知所措。這時壯漢笑嘻嘻地對少婦說:“妹子還你鞋可以,但你得答應我一個小小的要求。我要和你睡一下,不然就不給你。”

山郊野外,少婦遇上這樣的人實在無奈,就勉強答應了壯漢的要求,少婦好言勸壯漢,做這種事不能急,得歇歇,到窩內喝點泉水,降降體溫,才不會傷身體。

壯漢聽后以為少婦是有意支開他,想溜走,誤會了少婦的好意。哪顧得路途勞累,迫不及待地與少婦在半山腰路旁睡了一下,誰知壯漢和少婦完事后躺在地上永遠起不來了。

少婦自知出了人命,可又無法,只有壯起膽子,拆了樹枝把壯漢的尸體掩蓋好,背著小孩又返回娘家。

這位少婦原本心地善良,想起這位壯漢,雖行為不當,畢竟是為自己送了命,便生了惻隱之心,并及時告訴家人,她在梅嶺路上丟鞋一事,幸虧遇見一個好人才撿到,沒想到,這人因天熱中暑倒地身亡了,要家人派人把他給埋葬了。

家里及時派了人趕到半山腰,四處卻沒找到尸體。只見離路三四米處有一新的螞蟻窩,邊上放著一擔籮筐,籮筐上寫有江西某地字樣,眾人才知道這人是江西人,他的尸體被山間螞蟻衍土給埋了。為了日后有個標記,他們在路邊挖起一塊鋪路的石條,橫放在螞蟻窩頭上,便下山回家了。

乾隆二十六年夏末的一天傍晚。一朵紅云向戴家屋頂上飄來。不一會兒,一聲響亮的娃娃啼哭,一個孩兒降生了。這就是去年秋末回大余娘家省親,和梅嶺半山腰長眠的壯漢,有過一次奇緣的少婦,為他生下了他倆唯一的兒子。

兒子出生了,少婦既高興又內疚。高興的是壯漢雖長眠九泉,但后繼有人了。愧疚的是孩子有父不能認,自己的眼淚只有往肚子里流。

少婦的丈夫姓戴,祖居廣東南雄。兒子取名衡亨。這孩子天性聰明,這對戴家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舊時皇帝制,如查得沒有這樣的風水,便認為是妖怪亂世,殺頭問罪,戴家出了狀元,朝廷自然也要派國師勘查。

就在戴家張燈結彩,慶祝高中狀元之時,國師受皇帝之托來到了戴家,查來查去,都是些平庸的風水,根本就出不了狀元。戴家上下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狀元的母親更是又驚又怕,在無計可施時,她回想起戴衡亨原本不是戴家的種,莫非壯漢葬的地方能出狀元?

第二天一早,她向國師奏明:狀元還有一個繼父葬在南安和南雄交界的梅嶺半山腰上,因時間長,一時難以想起,麻煩國師去細查。國師是個有道有德的忠臣,也吝惜戴衡亨的才華,于是乘轎隨眾人來到古驛道,到了大余梅嶺,從山上慢慢往下,來到了壯漢葬的位置,舉目一看,拍手連聲叫好!這兒如下山螞蟻!

從山上往下望去,見遠處路上的行人不絕,沿著彎彎曲曲的古道行走著,天天數(shù)以千計的人如螞蟻牽線向山上涌來,行人挑著沉重的擔子,一步一步向山上走來,又如童子拜佛,有“日受千人拜”之格。

再望向南安,城內房屋盡收眼底,如果是在夜間,一定會有萬盞燈火的壯觀。國師贊嘆說:“真是個日受千人拜、夜受萬盞燈”的絕妙佳穴。

國師回朝奏明天子,龍顏大悅。此時國家正是用人之際,賜新科狀元戴衡亨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戴衡亨不辱君命,在朝為官時口碑甚佳。

戴衡亨在中狀元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根在江西,為了報答父恩,每年在南雄老家都要舉行一次流水宴席來招待江西過往的商客。

當年發(fā)生在梅嶺上的風流佳話,就在民間代代傳了下來。

(七)皇姑墓傳奇

這是一座江西省最大的地表墓,因為墓內主人的身份與皇親有關,因此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的眼球,又因為墓內躺著的是一對“靚夫丑妻”,所以,民間衍生出許多與這對夫妻愛情有關的傳奇。

從梅嶺風景區(qū)內太平鄉(xiāng)老上自然村的合水橋西出發(fā),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谷小路攀援而上,大約兩公里處,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地表墓葬赫然顯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據(jù)史料記載,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的墓地,是迄今為止江西省罕見的大型地表墓葬。

穿過一道修竹茂密的綠色屏障,可見一排由麻石砌成的狹長石梯通道,后邊是一條由150塊麻石修成的臺階,順著山谷中軸線陡直而上。從山腳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一對掩映在雜草叢中的牌坊座基依稀可見,石梯通道沿山而上與墓廬槽門相連,通道兩旁有石龜、石羊、石獅、石馬和翁仲各一對。

在一篇題為《蒼茫皇姑墓》的文章中,對這些石像是這樣描述的:石階兩旁依次排列著石龜、石羊、石獅、石馬和翁仲,神態(tài)各異,肅穆莊嚴,雕法古拙,歷經(jīng)二百余年的風風雨雨、雪雪霜霜,它們似乎對世事滄桑毫不縈懷,沉默而忠誠地守候著墓主人。

石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墓地能修建到這種程度,墓內主人的身份肯定很是顯赫。

皇姑墓曾歷經(jīng)兩次近乎毀滅性的摧殘,重新修復后,下面成圓柱狀,上似圓錐形,占地約四十平方米,墓的頂部蓋有一圈圈側瓦片,墓圍用磚塊和水泥澆筑砌成,墓碑高一米多,寬約一米,上刻有隸書:裘文達公、一品夫人熊太君合葬墓。

墓前方有一個石拜臺,東西各立了石闕。據(jù)史料考證,墓前原有兩塊石碑和四支華表分立兩旁。用瓦片堆砌墓頂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防止雜草叢生;二是可以不讓雨水滲透到墓中去,起到保護墓中什物的作用。

站在墓前寬敞的祭臺上,視野極為開闊。雪后的山谷中積雪尚未完全融化,點綴在草叢間的石像泛著白光,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皇姑墓所在的山巒,猶如一張面向東南方向的太師椅,整座墓地恰似坐在椅子上的一位沉睡了兩百多年的老人,默默地俯瞰著這片銀色的世界。

據(jù)史料記載,1739年,新建雙港裘家村的一介書生裘曰修,高中殿試二甲第七名進士,由此邁進了官場,先后任過庶吉、編修、侍讀學士、禮部、刑部和工部尚書、左中允、軍機行走、順天府尹、五典鄉(xiāng)試正考官等要職。

裘曰修善詩文,在平剿邊疆分裂勢力的戰(zhàn)爭中立了功。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是治水,凡南北河渠水利,無不了如指掌,常出使江南,河南、直隸諸省查堪水利,盡心籌劃,頗有成效。

然而,裘曰修的宦海得意和這些成績的取得,卻與一位丑陋的女子息息相關,如果沒有這位女子的相助,裘曰修也許早就含冤屈死在獄中了。這無疑是一段快被歲月湮沒的歷史。當翻開這段封塵了整整兩個多世紀的歷史時,會發(fā)現(xiàn)墓主的身份里,竟然昭示著一段恩愛纏綿、相敬如賓的愛情故事。

據(jù)民間傳說,裘曰修文弱白凈,是個美男子;而和他從小定親的妻子南昌縣人熊氏,卻粗黑面麻,額上長著七顆排列得猶如北斗七星般的麻子。兩人從未見過面,洞房花燭之夜,新郎揭開新娘頭上的面紗時,心中喜氣頓時全消。悶悶不樂的新郎踱到書案前提筆漫無邊際地寫著,久久不肯上床就寢。

熊氏長久不見夫君有動靜,只好起身走到裘曰修面前,見他在紙上寫了“抬頭不見月”五個字,便說:“為妻愿續(xù)之。”說完,展紙運筆一氣呵成。

裘曰修定睛一看,熊氏所寫的是“遙見滿天星,眾星拱北斗,牛女朝帝京”,字跡挺拔俊秀,令裘曰修頓生欽佩之情。“不見月”是裘曰修感嘆他的妻子臉龐不美;“滿天星”是熊氏指自己臉上有麻子;“朝帝京”則隱含著熊氏愿全力助夫君的意思。

當晚,裘曰修被妻子的氣度、胸襟和才德所感動,對自己唯貌是求后悔不已。于是,夫妻倆攜手進羅帳,成就百年之好。第二天裘曰修起床,發(fā)現(xiàn)床頭兩雙鞋雖有男女之別,卻無大小之分,方知自己娶了個沒纏腳的女子。正是這雙罕見的大腳板,后來卻救了裘曰修的命。

在丑妻的協(xié)助下,裘曰修高中了進士。從此,他在官場上更是春風得意。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場上春風得意的裘曰修,從開始的犯“糊涂”,到后來目中無人,導致他得罪了權貴,被人誣告陷害打入了大獄。

在家苦候的熊氏得知夫君入獄的消息后,立即打點出門。她撒開那雙驚世駭俗的大腳板,千里爬涉,歷盡萬苦,直赴京城。

在赴京救夫的路上,熊氏巧遇鑾駕出宮的皇太后,于是,便撲向前跪倒在地,高喊“有冤”。太后掀開簾子,見熊氏相貌酷似她那死去的愛女。于是,太后便收熊氏為干女兒,并把熊氏帶入了皇宮。熊氏因此成了乾隆皇帝的義妹,誥封一品夫人,而裘曰修也由罪臣變成了皇親國戚。死后他們夫婦合葬在了這里。

據(jù)說皇姑墓前的元寶石是神仙送給熊氏赴京的路費,墓前的溪流是熊氏在丈夫入獄時避難于此,流淚形成的。

從山腳到皇姑墓有石階百余級,名叫“百步金階”,曾有四柱牌坊、兩對華表、一對對石龜、石羊、石獅、石馬、翁仲樹立于兩旁,墓前是一個石柱圍欄的祭臺。

在墓旁有用石頭圍成的石室,傳說裘曰修蒙冤期間,熊氏在這里避難,遇上大雨無處藏身,由于她的行動感動了玉皇大帝,就派大力神搬來了巨石為熊氏遮雨。正是這個原因,裘曰修夫婦死后才葬在了這里。

(八)婦女戴頭帕的傳說

在梅關一帶,這里的婦女有戴頭帕的習俗,關于這種習俗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呢。

據(jù)說梅關一帶婦女的頭帕是仙人呂洞賓所賜。在一個明媚的春天,呂洞賓騎著一匹白馬在紅梅驛遛跶。看到一農夫插秧,便說:“插秧郎,你這樣蒔田,一天可以插幾千幾萬行呢?”

這一問,把農夫嚇住了,心想一天能插幾百行就了不起了,哪能插這么多呢?農夫難以對答,只顧插秧。呂洞賓含笑而去。

日落西山,農夫回家,一進門便把這天發(fā)生的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聽了,笑了笑,說:“傻鬼!他明天如果再來,我自有辦法。”

第二天,農夫的妻子也隨農夫一起去插秧。

果然,呂洞賓又來了。他還是這樣問:“插秧郎,插秧郎,你究竟一天能插上幾千幾萬行?為何不告訴我一聲?”

農婦伸直了腰,笑吟吟地說:“老翁呀!你的馬兒的的嗒,一天能跑幾千幾萬個足跡?”

這一問,反使呂洞賓啞口無言。他沉思片刻,下了馬,轉身抬起右腿作乘下馬狀,問農夫:“你看,我這姿勢是上馬還是下馬?”

聰明的農婦靈機一動,左腳前移一步,反問道:“你看,我這是上田還是下田?”

呂洞賓十分嘆服,說:“民家女,真聰明,來來來!仙家賞給你一條頭帕。”說完便騰云駕霧而去。后來這種頭帕就在梅關一帶廣泛流行了起來。

(九)關樓楹聯(lián)的由來

在梅關關樓南面拱門兩側,有一副對聯(lián):“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相傳,題寫這副對聯(lián)的是清光緒年間閩南的一個叫李化的商人。一個商人怎么為異地寫對聯(lián)呢?這里邊有一個故事。

李化,福建長汀人,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商人家庭。其父早年歷經(jīng)磨難,好不容易才掙下一份產(chǎn)業(yè),企盼兒子能用功讀書,科舉成名,致官仕途,光宗耀祖。

然而,李化雖然資質聰穎,卻生性頑皮好動。有一天,李化的父親接到一位要好朋友的信,好友說他在廣東韶州做生意,盡管時局較亂,但生意還是不錯的,特邀請他去一同經(jīng)商。

可李化的父親不想去,他對兒子說:“化兒,為父知道你不是一塊讀書的料,也不勉強你了。如今我有一個朋友在廣東韶州做生意,好像做得蠻大,他來信叫我去他那里,我想叫你代為父前去,既見見世面,也跟他學學如何做生意,將來好圖個發(fā)展,你可愿意去?”

“愿意,愿意,呆在家中真是悶死了。”李化好不高興地答道。

父親叮囑李化:“要去可以,帶點土特產(chǎn)去,一來作為禮物送給那位大伯,二來作為本錢賺回一些本地沒有的貨物挑回家。但出門在外,要格外小心行事。”

幾天后,李化帶了一個仆人,挑著貨物上路了。入贛南大地,溯章江而上,一路風塵仆仆,終于來到南安府。因從南安到嶺南不通水路,必須徒步挑運貨物翻越梅嶺至廣東雄州,才能順湞水到達韶州。李化抵達南安后,由于旅途勞累,沒有細細打聽梅嶺的情況,就在客棧里早早安歇了。

第二天清早,李化與仆人匆匆上路。行至梅嶺腳下,行人更是一路稀少。走到梅嶺驛站,驛使見他們只主仆兩人,就告誡他們,由于戰(zhàn)亂,加上不少地方鬧饑荒,南面尤重,有些饑民被迫上山為匪,時常出來搶劫財物,要小心為妙。

李化不以為然,心里想道光天化日之下難道會來明搶嗎?我可不信。當他們走到梅嶺南面一個山坳時,果然從山上沖下一伙強盜,將他倆推倒路旁,挑起貨物就走,一會兒就不見蹤影。

李化懊悔得不得了,幸虧強人沒有搜身,還留下一點盤纏,主仆兩人只好空手往韶州而去。到達目的地后,李化父親的朋友聽了李化講述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安排他在店中做事,親自教李化如何識貨、調貨、待客等生意經(jīng)驗。

一晃兩年過去了,李化思鄉(xiāng)心切,就用做工積賺的銀兩選購了一批貨物準備帶回家,李化父親的朋友也贈送了一些物品給他。因貨物較多,價值也大,李化在路上格外小心。船靠湞江碼頭后,他打聽到梅嶺一帶叢林中仍有強人出沒,就請了幾位軍士陪同押送過梅關。正因為這樣,他們才一路有驚無險,終于安全通過梅嶺到達南安府。

李化在南安逗留時,在客棧想起自己往返韶州經(jīng)過梅嶺的情景,經(jīng)過一番醞釀和斟酌,提筆欣然寫下“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一對聯(lián),然后委托店家轉交當?shù)馗霉賳T,其言下之意是希望官方加強梅嶺驛路的防盜工作。

后來,為告誡南來北往的客商,便有好事者將李化擬就的對聯(lián)題寫在梅關關樓上,以警示后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闵行区| 黄冈市| 边坝县| 阿拉善盟| 和顺县| 长寿区| 江城| 抚宁县| 大石桥市| 莒南县| 安化县| 巴南区| 双峰县| 南川市| 金坛市| 唐海县| 大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阿拉善左旗| 静海县| 湾仔区| 鸡泽县| 正安县| 上饶县| 克山县| 隆德县| 巫山县| 沈阳市| 衡阳市| 晋城| 云浮市| 池州市| 乌什县| 榆林市| 郎溪县| 南乐县| 新平| 虹口区| 德清县|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