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簡要概況

作為冷兵器時代軍事要塞的關隘,我國有許多座,而梅關無疑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特別是陳毅的那首《梅嶺三章》更使梅關名揚天下。

梅關的揚名和它的位置有很大關系,它連接贛粵,雄踞梅嶺,為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在梅關及其周圍一帶發生了許多有影響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不僅書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梅關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中國產生了影響。

(一)梅關地理位置

雄偉的羅霄山脈經江西井岡山向南延伸,其末梢到達江西南部的贛粵湘邊,仍一直頑強地向東南伸展。在江西大余縣與廣東南雄縣的邊界上,有一座梅嶺,它為是“五嶺”之一的大庚嶺東段。

大庚嶺橫亙廣東、江西兩省之間,全長兩百多公里。梅嶺海撥只有四百多米,但它處于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梅關就建在這梅嶺上。

從行政區劃上看,梅關坐落在我國廣東省北部的南雄縣,距離縣城約三十公里梅嶺頂部,被稱為是“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

(二)梅關名稱由來

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關于“梅關”一名的出現也是有原因的。

據說,梅關因為其所在的梅嶺而得名。相傳在戰國時期,中原戰亂不堪,大批越人遷往嶺南,其中一支以梅絹為首的越人,翻山越嶺來到大庚嶺上,被眼前的嶺南風光所吸引,決定在梅嶺一帶安營扎寨,他們發揚了越人勇敢頑強、刻苦堅韌的民族傳統,艱苦創業,使這帶迅速興盛起來。

因為梅絹是首率隊的拓荒者,后來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項王封為十萬戶侯,因此,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帶稱之為梅嶺。

在歷史上,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后,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并向嶺南傳播開去。

梅嶺作為一個地面被廣泛認可后,在梅嶺上所建的關隘自然也就被人叫作了“梅關”。

(三)梅關的歷史沿革

梅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粵贛交通的咽喉,兵家必爭,戰事頻仍。數千年來,戰爭硝煙彌漫,戰鼓如雷,壯士捐軀,慷慨豪邁,為詩意梅關平添了縷縷鐵血之色。

1.秦代的梅關 據說在秦以前,梅嶺上就有關隘。先秦時梅嶺為楚之“櫪門”,又叫“南戒門”。

秦始皇統一六國,北筑長城抵御匈奴,南開關隘經略嶺南。為了征服雜居嶺南的閩、南越,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開始筑路,通五嶺南北,兵分五路。其中一路,沿贛江南下,越過大庾嶺,到達廣東南雄。

秦軍民南下多走這條路。從咸陽出發,經過潼關,到達洛陽、汝陽,折下東南,經過南陽,沿白河、漢水入長江,然后轉入鄱陽,溯贛江而上,翻越大庾嶺,出浦關,進入嶺南。從此,這里開辟了后世贛粵交通大動脈的雛形。

秦軍號稱50萬精兵,長途跋涉,戍守五嶺,筑起三道關,即橫浦關、陽山關和湟溪關,其中,橫浦關就是現在的梅關。

據傳在此之前,秦滅楚,越人避秦大舉南遷,其中有位名為梅絹帶領一支人馬擁越王逃到大庾山梅嶺,在梅嶺南麓的河谷披荊斬棘,筑城墾荒。他喜愛梅花,率眾人廣種梅樹,于是漫山遍野,流香溢彩。

梅絹在此效仿他的祖先“臥薪嘗膽”三十余年,休養生息、積糧練兵,對抗秦廷。

2.漢代的梅關 梅關所在的梅嶺在漢代被稱為臺嶺,或稱為庾嶺,也稱為大庾嶺。漢武帝元鼎五年,南粵大臣呂嘉叛亂,武帝派樓船將軍楊仆,從豫章,即今南昌出發,翻過梅嶺,進入廣東平亂。

平叛后,楊仆派部將庾勝兄弟駐守梅嶺,庾勝兄弟還在嶺北筑庾將軍城,庾嶺和現在的江西大余,即大庾縣的名字,就是源于庾勝兄弟。此后,“大庾嶺”這個名字頻繁出現于官方文獻中,沿用至今。

到南朝時,陳霸先率三萬精兵度過梅嶺,北討候景,建立了陳王朝。

3.唐朝后的梅關 唐朝時期,經濟空前發展,對外輸出瓷器、絲綢、茶葉,除了北方“絲綢之路”到達西亞、歐洲之外,還有通過水運,由長江到達贛江,溯章江而上來到大余梅嶺腳下,然后由挑夫挑過這條古驛道送往廣東南雄,再由湞江、珠江運往海外。

為了唐朝經濟發展的需要,716年,丞相張九齡奉唐玄宗旨,把大庾山梅嶺石壁生生地劈出一道高約四十米、寬約十米、深約六十米的大壑,鋪出一條用片石嵌就,寬約六米、長十余公里的穿山驛道。

在古代,這條驛道發揮了重要的經濟大動脈作用,可以說是從此天塹變通途,“商賈如云,貨物如雨,萬足踐踏,冬無寒土”,盛極幾朝。有人把這條航路稱為“水上絲綢之路”。

宋代的廣鹽入贛,為加強管理,增加關稅收入。1063年,蔡挺、蔡抗弟兄在梅嶺高踞險要之處設立關隘,在驛道口建筑關樓,并將它命名為梅關。當時,蔡挺任江西提刑,蔡抗任廣東轉運使。

到了清朝,太平軍石達開部浴血梅關,一萬余人據險堅守二十余日。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曾兩次督師度嶺北伐。

4.近現代時的梅關 梅關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里曾經發生過幾場著名的戰役,對整個中國革命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1930年春,紅四軍渡嶺殲頑敵,毛澤東、朱德率部進駐南雄城。

1932年7月,紅一軍團奪取梅關的戰役的在這里打響。當時廣東軍閥余漢謀最懼紅軍搶占梅關,斷其回粵歸路。他于7月2日凌晨,命李振球立即派一團兵力“扼守梅關孔道,俾將來本軍進出容易?!?

不久,紅軍到達梅嶺山麓,向梅關發起猛烈進攻。據守梅關山巔和山坳的各兩連敵軍一齊開火抵抗,雙方在山坡上展開激戰。

戰爭的結果是紅軍取得了勝利,紅一軍團將敵人全部擊潰后,于當天黃昏時分占領梅關要隘,把粵軍占據的大余、南雄兩個重要據點之間的交通線全部截斷,首先完成了南面的戰略部署。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經過梅關開始了著名的萬里長征。

此時,陳毅留在井岡山牽制敵人、繼續斗爭,隨后突圍到梅嶺一帶,堅持與敵人周旋打游擊達三年之久。

1949年9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在贛州主持召開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擴大會議,討論和決定解放華南的戰略部署,研究各級黨政機關的組成和地方武裝配合南下大軍作戰的任務。

會議之后,梅關所在的五嶺地委副書記袁鑒文接到張華從贛州轉來的華南分局第三書記方方的緊急通知:南下大軍將于9月23日進攻南雄縣城,24日攻占始興縣城。

23日上午,張華、葉昌率領北江第二支隊,由大余縣城直達南雄北部境內的梅嶺。由該支隊主力團劉裕安營在梅關前列隊等候,迎接南下解放軍。

當天下午,從江西南康出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十五軍四十五師先頭部隊的指戰員,浩浩蕩蕩地進入廣東省南雄縣境內,通過雄偉的“南粵雄關”關樓,同北江第二支隊勝利會師,互相熱烈歡呼。

在鮮艷奪目的紅旗下,戰友們都沉醉在無比歡樂的氣氛中。這就是著名的“梅關會師”。

梅關會師之后,中國大地逐漸迎來了全面的解放,和平成為了中華大地上的主題,而梅關的軍事作用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千百年來,梅關就是這樣以梅的風骨、梅的品性、梅的精神陶冶著這方水土、這方的人。每逢年節,一批又一批的各種宗親會,旅游團會從南粵各地、從大江南北、從五大洲四大洋向梅關匯聚。他們長跪膜拜,讓小小的珠璣巷百數家各姓祠堂處處香火鼎盛;他們踏雪賞梅,把梅關長長的驛道擠得水泄不通。

與其說他們是來尋根認祖、祭拜祖宗,還不如說他們是來尋找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曾滲透在他們從梅關上走下來的祖先們的骨子里,卻與紛擾忙碌的自己漸行漸遠。那是一種得以使我們的民族永遠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阿图什市| 靖州| 垫江县| 枣强县| 法库县| 高淳县| 密云县| 民和| 玉环县| 全州县| 雷波县| 兰坪| 武川县| 吴桥县| 铁岭县| 华蓥市| 丹凤县| 沙田区| 融水| 汶上县| 仙居县| 公主岭市| 凤冈县| 盐山县| 巧家县| 凤冈县| 江永县| 和政县| 五河县| 佛冈县| 综艺| 乌兰察布市| 沙洋县| 怀来县| 丰县| 陵水| 陈巴尔虎旗| 交城县| 合水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