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陰山巖畫
- 巧奪天工:巖畫(文化之美)
- 王金鋒 林風編著
- 5389字
- 2016-07-21 14:10:20
在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陰山山脈中,東起烏拉特中旗的阿其爾山,西至磴口縣的布敦毛德溝,東西橫跨240千米的山地和草原的石壁上,鐫刻、鑿磨著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它們分布面積廣,題材數量多,內容豐富,在中外巖畫史上是不多見的,堪稱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通過普查發現,它們分布在153個區點上,共有53000余幅。
陰山巖畫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它藝術地表現了古代北方草原、山地狩獵游牧人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藝術淵源的組成部分,它像一顆顆璀粲的明珠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一)巖畫發現
早在5世紀時,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后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巖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巖畫最早的記錄。
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紀里,再沒有人去問津。直至20世紀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巖畫。對巖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
此后,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后共發現巖畫一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巖畫有近千幅。這些巖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游牧生活狀況。
20世紀70年代末,內蒙古著名考古學家蓋山林先生對陰山巖畫進行了全面考察,前后歷經十多年,拓描陰山巖畫一千五百多幅,并于1986年出版了《陰山巖畫》專著,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陰山巖畫的內容和藝術成就。
蓋山林認為,陰山巖畫是迄今為止我國已發現的巖畫中分布最為廣泛、內容最為多樣、藝術最為精湛的巖畫,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巖畫,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巖畫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巖畫寶庫。
班瀾、馮軍勝先生也在他們所著的《陰山巖畫藝術論》中指出:“對巖畫遺跡的探察,使往日被沉埋的輝煌藝術重現,從而為文明史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證,是意義非凡的發現。”
(二)分布范圍
陰山巖畫分布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千米。僅此一處,巖畫就在1000幅以上。
在地里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巖畫和地里哈日山巖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巖畫分布區。地里哈日山西南約8千米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米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巖畫,總數在900幅以上。
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米至3米就有一幅巖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00幅以上。
最密集的巖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50米、高20米,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5米、高15米,由50個個體畫組成。
巖畫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后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巖畫,面積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5月25日,陰山巖畫作為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石刻,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主要特點
陰山巖畫的創作年代可上溯到一萬多年前,歷經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近現代的漫長歲月。陰山巖畫題材之廣、內容之豐、世上罕見。與其它巖畫相比,陰山巖畫主要有以下五大特點:
一是巖畫的作畫時代跨度大,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西夏時期、蒙元時期、明清時期共十個階段。
二是陰山巖畫分布在祖國北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古代先后是葷粥、土方、鬼方、林胡、樓煩、匈奴、鮮卑、突厥、回鶻、黨項、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游獵駐牧的地方,這里留下的大量巖畫是他們的杰作,是他們生產、生活和生存的歷史見證,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
三是分布范圍相當廣闊,在全國十分罕見。
四是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已發現的巖畫題材和內容,大多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五是陰山巖畫的總體數量目前居全國之首,系中國七大巖畫寶庫之一。
(四)巖畫分期
陰山巖畫的鼎盛時期形成于中原地區戰國到漢代的一段時期。這些巖畫是當時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人制作的,許多巖畫刻畫了鹿的各種姿勢,與內蒙古南部鄂爾多斯高原出土的匈奴銅鹿的形象相同。
據酈道元在他所著《水經注》一書中的記載,巖畫中一部分虎、馬圖形和鹿、馬蹄印是在北魏以前雕刻的。
屬于突厥風格的陰山巖畫形成時間是從4世紀至10世紀早期,一些山羊圖形的巖畫與在蒙古國發現的唐代碑刻上的典型突厥風格的野山羊巖畫相似。時間較晚的一組巖畫屬于蒙古、回鶻、黨項等少數民族巖畫。
陰山巖畫有相互重疊或新舊雜陳的現象,也有把早刻的圖形加以補刻或增刻的痕跡。但由于圖形色澤、制作技術、畫的風格特點不同,因此可以判斷其年代的早晚。陰山巖畫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時代、五個時期:
第一代巖畫,是舊時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巖畫。這是巖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布廣,制作認真。
第二代巖畫,是春秋時代晚期至兩漢時期匈奴人的巖畫。
第三代巖畫為中世紀巖畫。這代巖畫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北朝至突厥人巖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黨項人的巖畫。突厥人巖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家畜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
表現手法有抽象化、圖像畫的特征。回鶻巖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線條細而淺,題材多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文字。黨項人巖畫大都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澤新鮮,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形象性很強。
第四代巖畫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稱為近代巖畫。巖畫分敲鑿巖畫和顏料巖畫兩中。顏料巖畫為蒙古民族特有,巖畫內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產,如奔馬、雙峰駝、牧工圖等之外,多數是與喇嘛教有關的圖案。
(五)主要類型
陰山巖畫的題材非常廣泛、內容十分豐富,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大類:
1.動物圖像 動物與當時尚處于狩獵或放牧時代的游牧民族來說是息息相關的。它們是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來源,獸皮用做縫制衣裳。因此在巖畫中,動物圖像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其中有,馬、牛、山羊、長頸鹿、麇鹿、狍子、罕達犴、狐、駝、龜、犬、鷹等各種飛禽走獸。
這些動物的刻畫,大都采取了寫實手法,一般的都很形象而生動,有的甚至達到了寫實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烏拉特后旗發現了一幅群虎圖,就是一幅精彩之作,九只老虎被刻畫的栩栩如生,結構安排也很巧妙,渾然天成。
動物圖像的代表作品是《動物百態圖》,它分布在狼山炭窯口。炭窯口是一個奇妙的地方,青翠的山腳下,一道紅色的山嶺由西向東延展開來,那散布著的巖石塊宛如人工建造的防護堤,摞迭有序。在那裸露的石壁、山崖上面,鑿刻著許多十分生動的大型動物形象。有山羊、綿羊、羚羊、大角鹿、馬、騾、驢、駝、野牛、野豬、狼、虎、豹等,還有如野驢、鴕鳥、麋鹿等,還有已在陰山絕跡了的動物。
這些動物形象極具動感,或引頸長嘶,或回首短嗚,或慢步緩行,或四蹄騰躍;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互舔吻親。
最引人注意的是半山腰陡壁上的一頭一米多高的駱駝巖畫。由于崖壁坐北朝南,避開了猛烈的西北風的侵蝕,巖畫保存得很好。那駱駝高昂著頭,駝峰高聳,腳下踩了一只小動物,越發襯托出它的強健有力。
動物是古代草原民族賴以生存的衣食之資、生活之源,如此多的動物圖像正是先民們對動物崇拜的印證。陰山巖畫的動物圖像極其豐富,占到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除了炭窯口那些單獨描繪的動物圖像,大多數的動物圖像則是與當時的狩獵生活聯系在一起。
2.牧獵場景 在游牧民族生活中,行獵、放牧是他們維持生存的手段。在狩獵上,有單人行獵、雙人行獵、集體圍獵。獵人所用武器,主要是弓箭、棍棒。行獵圖中突出的一點是獵人必有所獲。
他們追捕的動物,每每帶箭著傷,反映了作畫者祈求收獲的愿望;放牧圖,一般布局勻稱,動物排列有序,形狀優美。
牧獵場景的代表作品是《圍獵圖》,位于磴口縣托林溝的一塊巖石上。四個手持弓箭的獵人成扇形圍住了一群野山羊,驚慌的山羊群朝一個方向奔逃開,唯恐落單。畫面氣氛熱烈而緊張,這樣的巖畫一看便知是先民真實狩獵生活的表現。
在從前,它或許起著傳授狩獵陣法的作用,如今在現代人眼中,就成了一幅匪夷所思的圖畫。
《雙人獵》中,兩個獵人拉滿了弓,將箭射向一只長角羚羊。長角羚羊被技藝高超的射手追捕,自然無法逃脫,飛出的箭正中其頭部、胸口。
獵人們已經是勝券在握,只等著掙扎的羚羊耗盡體力倒下。看著這樣的畫面,似乎能感受到作者作畫時的激動心情,它寄托了那個遙遠年代里的人們對生活的無限企盼。
狩獵圖中,還有些帶著原始宗教意味的內容。在烏拉特中旗吉公海勒斯太的石壁畫中有一匹渾身中箭的野馬,密如雨點的箭頭指向野馬的各個部位,反映出在弓箭狩獵時期,一弓一箭很難射死野馬的實際生活內容。
3.車輛畫面 車輛是山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生產水平。
陰山巖畫中,反映車輛的畫面也為數不少,在磴口縣西北的一座小丘下,鑿刻有一幅車輛圖,很具代表性,車輛的結構尚可辨認,由轅、輪、輿、軸構成,兩輪大小稍有不同,左輪輻條八根,右輪輻條九根,輿作圓形,兩轂間貫以車軸,轅在輿底軸上。
聯系其它畫面,這車可能是用于載運獵物的,可見作畫時期,山區車輛使用已相當普遍了。
4.戰爭場面 部落間的戰爭,在歷史上是很常見的,巖畫中也有反映。陰山巖畫的《戰爭圖》大多數都反映了某次重大的戰役。
磴口縣的格和撒拉溝有一幅戰爭圖最為復雜。作品表現了部落之間的一場戰爭,畫面用意明顯,是在歌頌勝利的一方,這似乎是某一部落為了紀念某次戰爭勝利而特意制作的。
在烏斯太溝內還有一幅巖畫,畫面中“雙辮長羽毛部落”和“光頭部落”正在激戰,前者挽弓搭箭,而后者卻只持小腰刀。輸的當然是“光頭”一方,有的正在逃跑,有的身首分離,慘烈異常。整個畫面勝敗對比鮮明,很可能是某部落為紀念一次戰爭勝利而特意刻下的記功圖。
5.舞蹈場景 巖畫中反映舞蹈場面的,隨處可以見到。舞蹈是游牧民族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舞蹈對于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娛樂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與巫術有關。
巖畫中舞蹈的形式,有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蹈。磴口縣西北部斯臺溝巖畫、烏拉特中旗的烏珠爾巖畫都可以看見牧人的舞姿。他們在山色秀麗、風景優美的山溝中,在面向太陽的巨石上翩翩起舞。無論單人舞、雙人舞還是集體舞,舞姿多是雙臂高揚或雙腿叉開,因此有人推測他們是在慶功或是在舉行某種宗教祭祀儀式,或許也只是牧人們沉醉于那里自然景色的美好,來表露自己的舒暢心情吧!
6.生殖類 反映生殖的巖畫,在陰山巖畫中曾多次出現。在科學不很發達的當時,人們對生殖的道理還沒有完全了解,或者為了祈求部落昌盛、人丁興旺,這種思想也自然地表現在巖畫中。
在烏拉特中旗發現的一幅巖畫,所描繪的是三對男女在交合,它側面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要求。
7.蹄印圖 《蹄印圖》散落在各地,其中能夠辨識出來的有30種走獸蹄印和4種鳥類爪跡。
古老的年代有這樣一種狩獵風俗,捕獲到野物以后,獵人們一定歡呼雀躍,然后將獵物抬到石壁上留下一只蹄印,再由巖畫藝術家加工成畫,留作紀念。
抑或是某個獵手見到或獵獲過一種動物,于是就在發現這種動物的地方刻下它的巨大蹄印,向其他獵手指示它的蹤跡。
8.圣像巖畫 在磴口縣西北默勒赫圖溝的崖壁上還有八十余個人頭組成的圣像巖畫。
據推測,這些可能是同一個部落中受人尊敬的已故長者或部落英雄。它們寄托著人們的懷念,也向后人講述著部落的歷史。
此外,還有用西夏文、回鶻文、藏文、蒙文記載的《書法圖》、描寫祭祀場面的《祈禱圖》、描繪日月形象的《天文圖》等,陰山巖畫豐富的內容猶如一部記載游牧先民生活的巖刻圖書,任后人揣摩研究。
(六)獨特價值
要說陰山巖畫的藝術魅力,無疑是來自它的質樸。在那還沒有文字記載的年月,它們是人們表達的重要方式,它們融入了游牧先民最真實的情感,書寫了人類文明史的動人一頁。
巖畫具有獨特的價值,它以美術的圖解形式,將古代居民的世界觀,形象而真實地展現了出來。陰山巖畫的發現,將缺乏文獻記載的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狀況,生動地展示在人們面前,在我國巖畫史上獨具風格。
陰山巖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巖畫中還有顏料巖畫,即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作顏料涂于巖石的巖畫上。這類畫多為近代作品,且與喇嘛教有關。
由于陰山巖畫的題材廣泛、內容十分豐富、文化內涵和底蘊又非常厚重。有的畫面至今還無法解讀,其中的秘密尚未被破解,對巖畫的準確科學斷代,還未找到一種普遍適用而又簡便的方法。有學者指出,陰山巖畫的研究潛力依然很大。
陰山巖畫的作畫年代,跨度逾千年,它的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時代早期,下限一直至近代。陰山巖畫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共同締造的,它像一個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大觀園,從多角度、多側面地直射或折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巖畫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原始美術這一領域里,而且它融合了原始文化的各個方面,是原始社會的大百科全書。它之所以被稱為邊緣交叉學科,是因為它包含民族史、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原始宗教史、藝術史、經濟史、神話學、哲學、天文學、美術史等各種學科的內容。巖畫為這些學科提供翔實而形象的圖像。它將對史前歷史文化的深入認識,產生深刻的影響。
同時,陰山巖畫以圖畫的形式承載著我國北方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思維方式,體現著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創造力,凝聚著中華民族杰出的智慧,是彌足珍貴的文物資源,是連接民族感情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