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蘭山巖畫

賀蘭山巖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賀蘭山巖畫是我國北方系巖畫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賀蘭山巖畫以其時間跨度大、文化內涵深厚、表現形式豐富、分布區域集中、距離中心城市近而蜚聲海內外,尤以人面像巖畫數量多且集中而在世界巖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南北長200多千米的賀蘭山腹地,就有二十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

(一)引發重視

位于寧夏平原西北部,距銀川50千米的賀蘭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界山,也是古代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存與生活的交界之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的足跡。

在綿延25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自北向南20多個山口內的懸崖峭壁上和山口外洪積扇的山地草原上,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巖畫作品,原始先民契而不舍地將史前游牧民族狩獵、放牧、爭戰、祭祀、娛樂、交媾等生活場景,磨刻在亙古不變的巖石上,成為現代人回望過去的“刻在石頭上的史詩”。

1983年至1992年,寧夏文物考古部門曾先后對賀蘭山巖畫進行過兩次普查。1993年,先后出版的《賀蘭山巖畫》和《賀蘭山與北山巖畫》。

賀蘭山巖畫發現不久,便在考古學界、藝術史學界、宗教史學界和民族史學界引起轟動。1996年,賀蘭山巖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賀蘭山巖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畫委員會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1997年10月,第一屆寧夏國際巖畫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巖畫委員會年會在銀川召開。從此,賀蘭山巖畫熱至今不衰。

2000年9月,第二界寧夏國際巖畫學術研討會及國際巖畫委員會年會在銀川市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中外專家提出了在銀川建立世界巖畫博物館的提案。

2002年7月,中外巖畫專家、學者聚首銀川,召開“賀蘭山巖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研討會”。賀蘭山巖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夢想,被正式列入自治區和銀川市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

寧夏著名考古專家鐘侃經對3件石器和18件陶片進行鑒定,認為這些石器和陶片有著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的特征,距今約5500年至6000年,首次為賀蘭山巖畫的斷代提供了最為直接的實物資料。

全國重點巖畫保護單位只有四處,賀蘭山巖畫就是其中之一。賀蘭山巖畫,以其時間跨度大、文化內涵深厚、表現形式豐富、分布區域集中而蜚聲中外,享譽世界,成為我國北方巖畫系統中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史前文化遺址和最重要的歷史民族文化遺產。其人面像巖畫數量多而集中,名冠世界巖畫之首,在世界巖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分布范圍

在賀蘭山東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一萬年前的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我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據調查,賀蘭山巖畫分布在賀蘭山東麓三市九縣共27個地點。其中銀川市境內的賀蘭山東麓共有12個巖畫點,從北到南計有大西峰溝、小西峰溝、白虎溝、插旗口、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拜寺口、水吉口、滾鐘口、紅旗溝、柳渠口。

銀川境內賀蘭山巖畫的分布,有著明顯的地貌特征。在蘇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溝,巖畫多分布在溝口內外的山體上,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巖畫分布。

而蘇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體巖畫數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幾乎沒有巖畫分布。在溝口內外山體上的巖畫,多集中在距離溝谷山根以上約十米的范圍內,并呈片狀分布。

最高處的巖畫不超過50米,其上則很少有巖畫發現;溝口內的巖畫,縱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圍內,數量以溝口為多,越深入溝谷,兩側山體上的巖畫越稀少。

在山前洪積扇荒漠草原上的巖畫,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多磨刻在可以移動的獨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從溝口到洪積扇,巖畫的空間布局明顯地呈現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狀分布特征。

依據巖畫分布狀況,賀蘭山巖畫可分為三種類型:山前草原巖畫、山地巖畫和沙漠丘陵巖畫。山前草原巖畫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北段的石嘴山區、惠農縣境內;山地巖畫主要分布賀蘭山中北段,多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沙漠丘陵巖畫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南段衛寧北山。賀蘭山巖畫一般分布在溝口內外山體上和溝口外洪積扇荒漠草原上。

(三)主要部分

賀蘭山巖畫包括石嘴山市巖畫、平羅縣、賀蘭縣、青銅峽市、中衛縣巖畫幾部分。

1.石嘴山巖畫 具體又可以分為麥如井、黑石峁、韭菜溝幾個小地區。

麥如井巖畫,是賀蘭山最北端的一個巖畫點,一般畫面較小,多為個體圖案,組合的圖案極少。畫面以動物居多,也有個別的人物、植物或符號圖案。巖畫采用敲鑿和劃刻兩種方法。

黑石峁巖畫,分布比較集中,主要采用敲鑿法,少量為磨刻的圖案,個別采用劃刻法。

韭菜溝巖畫,這一帶的巖畫中有虎的形象,形體強健,身體上飾有條紋裝飾,由雙鉤刻線構圖。另一種內容是塔。

2.平羅縣巖畫 具體可以分為龜頭溝、白芨溝、大西峰溝幾個地點。

龜頭溝巖畫,巖畫多朝西,保存較差,相當一部分脫落或不清楚,基本上都用敲鑿法,鑿點大而深,圖像粗糙而不規范,巖畫內容以動物為主,也有個別人物圖像。

白芨溝巖畫,這是賀蘭山唯一的彩色涂繪巖畫。位于白芨溝一個天然石洞的東側巖壁上,巖畫為紅色涂繪,共有37組,100余幅,內容比較豐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戰的乘騎者和狩獵的獵人;動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這里的巖畫還表現了生殖崇拜和太陽崇拜的內容。另有些其它標識和符號。

大西峰溝巖畫,巖畫內容有人面像,人物和動物,巖畫共有八個點。

3.賀蘭縣巖畫 具體可以分為小西峰溝、白頭溝、插旗口、賀蘭口、蘇峪口及回回溝。

小西峰溝巖畫,內容以動物表現為主,制作手法多為鑿刻法,也有個別的使用磨刻方法。

白頭溝巖畫,巖畫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彎處,均面東南。鑿刻了羚羊、巖羊、北山羊、飛雀等動物,又有牧馬圖,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飾。

插旗口巖畫,內容有人面像、符號和動物。

賀蘭口巖畫,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的斷崖石壁上,以溝口北崖向陽的巖畫數量居多。巖畫保存情況不一樣,位于溝崖北側的巖畫保存明顯好于南崖的崖面。

賀蘭口是賀蘭山巖畫最為集中的一處,內容絕大多數是人面像,另有人物和馬、羊、虎等動物。巖畫以敲鑿法和磨刻法為主。從畫面的風格、題材和內容及剝落的情況看,賀蘭口巖畫的鑿刻延續時間很長。

蘇峪口及回回溝巖畫,原來調查巖畫的數量有200幅,由于開礦炸石,修筑公路,大部分巖畫已被毀,現存的巖畫僅有幾十幅,以兀立山頭巨大的《神牛圖》最為著名。

4.青銅峽市巖畫 具體可以分為口子門溝、四眼井、蘆溝湖、砂石梁、廣武口子門溝砂石梁子山等地點。

口子門溝巖畫,內容以動物表現為主,制作手法為鑿刻法。巖畫主要散布在一座座山梁上,每一座山梁上的巖畫數量都較少,而且比較分散。

四眼井巖畫,鑿刻于賀蘭山山體東側的一道道的崖壁和巖石上,每一巖畫點的巖畫相對比較密集。

蘆溝湖巖畫,巖畫散布在溝兩側山崖上。

砂石梁巖畫,石質為紅色,作畫于巖石自然平整處。

廣武口子門溝砂石梁子山巖畫,位于賀蘭山余脈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頭道鄉與青銅峽市廣武鄉的鄰接處,鑿刻著頂角的北山羊與狼,人騎、手印和腳印等。

5.中衛縣巖畫 中衛縣地處黃河前套上首,西臨騰格里沙漠。主要有苦井溝、大麥地、東溝、鉆洞子溝、大通溝等地點。

苦井溝巖畫,巖畫分布極廣,也比較密集。幾乎每一條巖脈上都鑿刻有巖畫。它的制作絕大多數使用的是敲鑿法。

大麥地巖畫,有1089幅巖畫。題材以動物為主,反映了狩獵和放牧的生活特點,除此之外還有星辰、西夏文題刻等內容。

東溝巖畫,山溝呈南北走向,俗名為中豁子口。巖畫分東側和西側兩個部分。

鉆洞子溝巖畫,制作于山溝北側的崖壁上面。內容包括羊群和馬群,鹿和駝等動物;騎獵射獵的場面中有獵鹿和獵羊的情景,還有部落戰爭的場面;另有雙人舞、符號和人面像等。

大通溝巖畫,這里有31組巖畫,鑿刻著動物、人物與人面像或符號。

(四)賀蘭口巖畫

賀蘭口巖畫是賀蘭山巖畫最主要的代表,內容豐富多彩。

1.題材內容 賀蘭口距銀川50千米,位于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俗稱“豁子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余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

以人首像為主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發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

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巖羊,有奔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根據巖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賀蘭口巖畫是不同時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刻制方法有鑿刻和磨制兩種:鑿刻痕跡清晰,較淺;磨制法是先鑿后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

賀蘭口巖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眾多巖畫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2.綜合分析 有專家論證,賀蘭口這塊地方曾經是史前人類做祭祀活動的場所,賀蘭口溝口內成片的人面像巖畫,是史前人類祭祀的神靈。在歐洲,有人面像巖畫存在的石壁,人們稱它為“圣像壁”。

在這方圓不到一平方千米的溝谷兩側石壁上,集中分布有8處人面群像,而且每一處人面群像的構圖風格、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人面的形象也不雷同,可能是不同氏族部落在不同時代制作的。因此,遠古時代,賀蘭口作為不同氏族部落的祭祀場所,可能存在了幾千年。

賀蘭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巖畫“太陽神”。這幅太陽神巖畫是賀蘭山巖畫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四十余米處的石壁上,頭部有放射形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

在遠古時代,人們把畜牧的豐收、水草的豐茂,都歸功于蒼天的恩賜;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則認為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太陽高居天體之上,主宰萬物,所以人們特別信仰太陽,便把太陽人格化,刻劃成現在這個樣子,表示對太陽的崇拜。也有人說這是古代部落首領的頭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領也往往會被刻在石壁上,成為人們崇拜、祭祀的對象。

在這座山壁上,從上至下刻滿了人面像,是賀蘭口面積最大的“圣像壁”,有近60個人面像和30多個動物和符號,圖形都十分清晰。這兩個人面像面部輪廓線之內的五官構成一個人的形象,是生殖崇拜的產物。

遠古人很崇拜生殖巫術,這是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祈求人類繁衍、動植物繁殖的需要??部赖娜松洑v,使他們意識到,冥冥之中有一種超自然的“力”在為難他們,這就是祖先的靈魂,靈魂主要集中在頭部,為了實現人口繁衍、動植物旺盛,他們不得不“迎合”和“撫慰”這個靈魂,人面像便成為靈魂的寄存之所,無窮無盡的生殖力便淵源于此。

在這幅人面像巖畫旁邊,還題刻有五個西夏文字,用漢字翻譯是“能昌盛正法”,還有幾個西夏文“佛”字和一個西夏文數字“五”。

從刻痕上看,這些西夏文明顯要比人面像晚很多年。據分析可能是西夏時代在賀蘭山游牧的黨項人發現了這些稀奇古怪的人面像,把它們認為是佛的化身,希望可以宏揚佛法,并保佑他們永世昌盛。這是西夏人對巖畫的一種理解和詮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中阳县| 普洱| 泰来县| 门源| 中宁县| 万荣县| 抚宁县| 嵊泗县| 沽源县| 同心县| 崇仁县| 盱眙县| 灵璧县| 龙口市| 宜州市| 连平县| 康乐县| 肃北| 正镶白旗| 青川县| 临安市| 略阳县| 万载县| 塔城市| 清流县| 方城县| 如皋市| 深泽县| 沅江市| 博乐市| 长治县| 信阳市| 松原市| 大石桥市| 甘德县| 鄯善县| 阳城县| 田阳县| 万盛区|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