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巖畫概況
書名: 巧奪天工:巖畫(文化之美)作者名: 王金鋒 林風編著本章字數: 4868字更新時間: 2016-07-21 14:10:20
巖畫是指在巖穴、石崖壁面和獨立巖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的總稱。巖石,自從遠古時代起,它就不斷地被人類使用,作為勞動工具,也作為日常用品。巖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繪畫材料,古人在巖石上磨刻和涂畫,來描繪人類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想象和愿望,這就是巖畫。
我國巖畫主要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系除廣西左江流域,還有四川、云南、貴州、福建等地。北系以陰山、黑山、阿爾泰山等為主,綿延數千里,氣勢宏闊。在這兩個系統之外,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北高原地區的巖畫也自成體系。
(一)北系巖畫
我國北系巖畫主要分布在北方廣大地區,內容風格富有特色。
1.分布概況 北系巖畫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和新疆等省、自治區。
其中,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的巖畫,多表現狩獵、游牧、戰爭、舞蹈等活動,描繪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祇、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圖像,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獵游牧民族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審美觀念等方面的情況。作品數量多達數萬幅,是北方草原上規模宏大的巖畫群。作品延續時間很長,據目前的研究推斷,以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巖畫最多,是內蒙古巖畫的鼎盛時期。
寧夏賀蘭山巖畫,分布在北自石咀山市,南至青銅峽地區許多山口及縱深地帶的巖石上,以類人面形的圖像最為突出。如在賀蘭口的巖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靈圖像,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裝飾和黥面或使用面具的習俗。
新疆巖畫幾乎遍及全疆,主要分布在天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昆侖山和庫魯克山等的高山牧場、中低山區以及牧民們轉道的牧場上,部分河谷地帶也有發現,大都鑿刻在黑砂巖、花崗巖和板巖的巖面上,也有少數彩繪巖畫見于洞穴中。
畫面有動物、行獵、放牧、舞蹈、車輛器物、原始文字和族徽符號等。例如,霍城縣的干溝巖畫繪有許多大角羊,裕民縣的紅石頭泉巖畫繪有牧區帳篷周圍的生活情景,尉犁縣的庫魯克山巖畫規模較大,皮山縣桑株鎮昆侖山口南通往印度克什米爾山口的巖畫,大約是牧群轉場的路標。新疆各地發現的巖畫,除個別作品外,一般尚難確定作品的年代和民族成分。
2.主要內容 北方巖畫的內容大多表現狩獵、游牧、戰爭、舞蹈等,圖形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
賀蘭山的巖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新疆巖畫多為生殖崇拜的內容。這些圖像大都鑿刻在深灰或灰藍色的巖石上,鑿刻或磨刻的圖像斑駁、稚拙、粗獷、簡潔、渾然而多變。
連云港的巖畫刻在深褐色的巖石上,巖畫的紋路和巖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變化。色彩的深淺交替,使圖像產生一種躍動的感覺。
巖畫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表現狩獵、游牧、戰爭、舞蹈等活動,還有的表現日月星辰、手印、腳印及各種原始符號。
3.題材分類 依題材劃分,北方巖畫主要分為類人面像巖畫、狩獵巖畫、生殖巖畫。
類人面像巖畫:以其數量的豐富,風格的多樣,在世界巖畫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類人面像巖畫又可以分為無輪廓型、半輪廓型、全輪廓型、頭飾型四種類型,其中頭飾型是指除鑿刻眼睛、紋面之外還包括帶有頭飾的人面像。
巖畫中的類人面像與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類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證。從總體特征上,可分列出它們相似的輪廓型、相似的年代、又從相似的特征中考證人類遠古文化的滋生、衍化過程及制作原始藝術品的文化動機。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藝術品之中的類人面像,經過比較和研究可以得出:它在原始時代首先是歷法冬至日的標志,后來衍化為商族祖先崇拜的標志。而內蒙古陰山巖畫中的類人面像,除了有著祖先崇拜的含義外,人面像面部或額頭之上刻劃的直道,還有著古代先民“嫠面”習俗。
運用民俗學、原始宗教方面的知識,可以看到隱匿在類人面像巖畫背后的原始文化的奧秘。
類人面像是巖畫中的重頭戲,大約產生于新石器時代,也是我國巖畫中出現最早的題材。
狩獵巖畫:被表現的動物,既是被獵殺的對象,又是受敬畏的對象。在我國北方陰山烏拉特中旗發現的“獵鹿”巖畫,充分顯露出創作者的心理動機。整幅畫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雖身中數箭,卻依然屹立不動,體現出遠古先民對野鹿存有的巫術情節。
狩獵巖畫是狩獵者的藝術,其目的是為了狩獵的成功和動物的繁殖。新疆新源縣巖畫中,狩獵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為長長的一根線,表現出狩獵者對動物的占有欲。這種實例在中國北方巖畫中有很多。
生殖巖畫:生殖巖畫的產生與人類自身的繁衍有關,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題。種的繁衍,是人類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
在北方巖畫中經常有這樣的畫面:鼓脹的肚子上畫著小動物,這些動物往往是馬或鹿,好像她們“懷孕”了一樣。有些成對的動物被解釋為與交配有關,有些直接畫出人類或動物交媾的場面,新疆呼圖壁巖畫則直接表現了人類極度夸張的勃起的陽具。
(二)南系巖畫
南系巖畫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省份,具有鮮明的南方特色。
1.大致分布 南系巖畫在福建、廣西、云南、四川、貴州和江蘇等省、自治區均有發現,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云南滄源和廣西左江兩地的巖畫。
云南滄源巖畫在阿佤山區,靠近中緬邊境,已發現10個地點,共有圖形1000多個。巖畫內容豐富,能表現出當時人們各種生產生活的活動場面。
如描寫狩獵的,有的獵人身旁有狗相隨,說明當時狗已被馴養,另有牛群成行或頸上套了繩索被拖拉的情況,大約是一種放牧的畫面。舞蹈有手拉手的圓圈舞,亦有手持牛角的圍獵舞和手持盾牌的戰爭舞。
戰爭的畫面在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有一幅村落圖,描寫戰爭凱旋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約是一次重大戰爭的記錄。
巖畫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為距今約3000年,同時在巖畫分布區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這些事實大體上可以證明巖畫當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廣西左江流域已發現80余處巖畫點,其中寧明縣花山崖壁畫,畫面寬約221米,高約40米,尚可辯認的圖像1819個,為目前國內已知的規模最大的巖畫。
畫面絕大多數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種姿勢,雙手向上伸張,雙腳向下叉開,似做舞蹈。同樣的圖形反復出現,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數千平方米的崖面。
這處巖畫人物眾多,密集而重復,充滿著原始的英雄主義。畫面中有少數人形體高大,腰佩環首刀,當是部落的首領,人物周圍還畫了一些動物、銅鼓、銅鑼等。
巖畫大都發現在江水拐彎的懸崖峭壁上,從這個位置看,最大的功能應當是鎮水,因為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災害,作畫鎮水,表現出先民對自己力量的覺醒。根據各地點畫面中的典型器物,如銅鼓,與廣西地下實際出土的這類器物的年代,和對覆蓋畫面的石鐘乳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等情況看,巖畫的年代上限為戰國,下限為東漢,距今約2000年。
2.內容特色 南系巖畫普遍用紅色涂染,這同原始藝術中習慣使用紅色的現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們頻繁的狩獵和戰爭活動中,鮮血不斷地刺激他們的視覺神經,導致紅色在視覺中的穩定性。
紅色那熾熱的調子和生命之火相呼應,使巖畫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展現,當紅色置于某種祭祀儀式氛圍中,紅色和血色,使巖畫產生強烈的刺激效果,從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懼感、神秘感。隨著氣象變化,巖畫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巖畫具有不同的整體效果。
巖畫和巫術儀式的結合需要選定某個特定的季節和時間,更增加儀式的空間氛圍。如繪于河流轉變處峭壁上的花山巖畫,由近兩千個紅色人形構成的巨大場面,造成隨時有可能壓迫過來的沉重感。
可以想象,祭祀中人們的歌聲、水聲、鼓噪聲混合交織,響成一片,紅色巖畫也仿佛和人們一起躍動起來,產生了難以言喻的莊嚴神秘的效果。
南方巖畫以表現人物的活動為主要特征,人物形象程式化。其中上舉雙臂、屈蹲雙腿、猶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為突出。不僅在南方出現成百上千個圖形,而且在北部巖畫、原始彩陶、甚至環太平洋地區的原始藝術品中都出現過這一形象。
(三)其它地區
我國巖畫除了南北二大系統外,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北高原地區也自成體系,富有自己的特點。
1.沿海巖畫 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安徽、福建、廣州、香港、澳門、臺灣也有大量巖畫,它們都是抽象性的符號,用磨刻的方法制成。
江蘇連云港巖畫的制作時間較早,與6000年以前的東夷族有關。安徽淮北巖畫由于可用來論證的資料較少,它們的年代族屬還沒有最后定論。港、澳、臺、廣州、福建的巖畫都與古代的越人有關,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里創造了這些巖畫。
東南沿海的巖畫還可納入太平洋巖畫圈的范圍之內,這些巖畫地點現在或過去都緊依海岸線,離海岸線較遠的巖畫點的分布明顯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近海的巖畫點大多分布于半山或山麓的巖面之間,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沖積臺地之上。
全世界范圍內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多內容豐富、具有海洋特色的巖畫點分布在大洋岸邊。其中“杯狀形”“同心園”“蹲形”人物及抽象性符號都是這些巖畫點所共有的。這些巖畫是否可以幫助我們穿越時間、空間的隧道,掘開歷史之謎。
2.高原巖畫 西北高原巖畫包括甘肅、西藏、青海三個省區。由于它們具有自然環境、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狀態的一致性,所以巖畫的文化內涵和特點肯定也是相近的。
在西藏的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文部縣、索縣、那曲縣、班戈縣、申扎縣、定日縣、當雄縣、貢嘎縣、巴宿縣發現了巖畫,其中日土縣任姆棟巖畫、魯日朗卡巖畫和當雄縣扎西島“納木錯”巖畫較為集中。
在甘肅靖遠縣、永昌縣、玉門市、嘉峪關市、肅北蒙古自治縣、安西縣、瑪曲縣、甘南裕固族自治縣,發現有巖畫。
青海省的剛察縣、天峻縣、德令哈市、都蘭縣、格爾木市玉樹縣等地也都發現了巖畫。
當雄納木錯巖畫是彩繪的,對它的碳14測定,結果將對這一地區巖畫的斷代有著重大的意義。西北其它所有巖畫都采用鑿刻的方法制作,內容涉及動物、人物、符號、日月星辰,與人類生產、生活有關。
題材可分下列幾個類型:狩獵、畜牧、爭戰、自然崇拜及神靈崇拜、舞蹈,其中狩獵、畜牧是主要內容。在較為荒僻、偏遠的西北高原,西藏巖畫最為重要。
在與西藏周邊的地區印度高原、巴基斯坦的巖畫中,也發現有關相似的內容,對于研究西藏巖畫的年代、族屬、文化淵源等問題十分重要。
西藏巖畫大致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大致為吐蕃王朝之前的早期金屬時代,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包括阿里地區和藏北部分地區;晚期巖畫大致為吐蕃及以后時期,主要分布于包括藏北的大部分地區及藏南、藏東南地區。
西北高原巖畫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古代羌人,羌人在西北強盛以后,進入甘、青河西走廊一帶,后來到了西藏高原。對西北高原的巖畫作深入研究或許可以畫出古代民族的遷徙圖。
(四)藝術風格
我國巖畫的藝術風格,和國外的巖畫既有許多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
在制作手法上大體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三種:一是磨刻:線條無明顯的凹陷,畫面平整光潔;二是敲鑿:用堅硬器物在巖石上敲擊出許多點窩;三是線刻:似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形象輪廓,然后掏深線條。
作品風格具有粗獷、簡潔、明快的特點。南方巖畫的制作大都以紅色涂繪,顏料經取樣化驗,證明內含較多的鐵質,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調合料較為可能。
色彩穩定,經久不變。有用手指蘸著顏料繪制的,某些較大的圖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它工具涂刷的。
表現手法古拙獨特,畫人物大都不表現五官,只通過四肢位置以表現動作、體態和感情。畫動物亦僅重點刻畫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認出是何種動物。
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許多巖畫往往是一些相互不關聯的個別圖像,即使是組成一幅畫面的,也經常是一個個圖形的重疊,而沒有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畫面采用垂直投影畫法,視線與對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體的正面顯示。
巖畫在塑造平面圖形時,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體的結構簡化到不能再簡的程度。沒有細節刻畫,這些粗制的圖形中,卻能描繪出生活的真實,顯示出活躍的生命力,其中以動物形象尤為生動。這種原始形態的藝術的特征是,對于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上粗獷手法渾然一體地結合在一起,這或許是許多巖畫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