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是介于藝術鑒賞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審美實踐。它并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藝術的獨創性,不少藝術體驗更多的是模仿,比如卡拉OK、廣場舞,但它比藝術鑒賞更具行動性。

藝術體驗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公共藝術追求的普遍趨勢。在對待藝術的態度上,人們并不滿足于僅僅做藝術的旁觀者或者欣賞者,而是作為一種參與者和展示者,投身于藝術的實踐當中,從中獲得審美的滿足和生命狀態釋放的感受。這是藝術地活著的重要形式。

什么是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更多的是一種即興之作。藝術體驗既是自我的鑒賞、又是對外的展示,它更具有大眾性,主體處于一種強烈參與感的“亞創作”狀態。

在哈爾濱街心公園里,有許多身著艷麗多彩的新疆維吾爾族服裝的中老年人,有男有女,在激情歌舞。這是當代中國一種時尚的“廣場化妝舞會”。我曾問他們街頭自我娛樂為什么還要化妝?其中一位回答很簡單——感覺不一樣。

這種“感覺”,就是藝術體驗的狀態,也是一種生命狀態。體驗對藝術的感知十分重要。正如林賽·沃特斯所說:“只有在你獲得某種體驗之后,你才開始意識到你所接觸的是藝術。只有當體驗是如此的強烈而不可忽視,而且自我意識作為一種副產品涌現出來時,藝術才可能獲得確認。”

12歲少年馬子躍,是山東省武城縣張樓鄉馬園村一個農家孩子。從小就喜歡一個人站在田間地頭上唱歌,這讓他有著與村里小伙伴不一樣感受的童年。偶然的機會他走上“中國達人秀”的舞臺,歌聲響起時,那純凈的不含一絲雜質的聲音把所有聽者帶進唯美的意境。孩子的歌聲讓評委感嘆:“原來每個男人心中都住著一個一塵不染的少年。”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音樂世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舞蹈天地。語言不能傳達的,歌舞卻能共鳴。

早在人類語言還未產生以前,舞蹈就被人類用來交流感情,慶祝豐收。《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走在拉薩的街頭,也許在某個轉彎處,就會看到有藏族女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抬腳、甩手、踏點步,邊跳邊唱。這些藏族婦女并不是專業的舞蹈者,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婦,她們的表演沒有固定的場所,也沒有固定的時間,興之所至便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盡興則會散去;也許在另一個時刻,她們又會聚在一起,再跳一場即興的舞蹈。

回味一下,這是多么賞心悅目的事。

這些舞蹈的動作,大多是她們根據自己在生產勞動中的感受編成的,比如“雙拉手”和“單手外甩”直接來自播種和收割動作。“繞袖手”和“上下打手”則是從農區藏民們擠奶和趕羊動作中形成的。這種即興的舞蹈,在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中都可以見到。這是她們對生活和勞動的藝術體驗,更是她們的生命表達。

藝術體驗更為典型的例證,要算風靡全國的廣場舞了。這一又被戲稱為“大媽舞”的活動,甚至流行到了海外——據說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能聽到廣場上熱鬧的喇叭聲。

廣場舞流行海外 視頻精選

假如你路過一個廣場,看見一群“大媽”在興高采烈地跳著廣場舞,你被她們的熱情所感染,停下來駐足觀看,這時候你可以算是在進行“藝術鑒賞”;如果你按捺不住,加入進去一起跳,那你就是在進行“藝術體驗”了。

這些大眾娛樂活動、群眾藝術可能在一些人看來不足以稱作藝術,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從藝術的本原來看,卻是藝術的價值回歸。藝術本來就是勞動者在實踐中創造出來,并且用以自娛自樂、展示生命狀態、表達生命意向的一種行為。

藝術體驗有個體型的,也有群體型的,往往帶有自發性、即興性和自娛性。當然,這種體驗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展示性,但無關乎商業和金錢,它是以身心自娛為主導的藝術釋放。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于內在精神的追求和生命存在的狀態,藝術體驗正呈現出形式多樣、范圍擴展的趨勢,改善著人們的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藝術體驗的時代風尚與個體生命的選擇

個體生命選擇一定的藝術體驗方式,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往往有一定社會背景和個體生命的心靈趨向作用著,也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

舉服裝為例。不同時代服裝樣式的選擇,其實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們一種藝術體驗的選擇,其中蘊含著時下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地域特征、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等,傳達了審美意識的嬗變。

有人論述中國服裝的演變史,認為無論是由“清瘦”到“豐滿華麗”,還是由“敦厚繁麗”到“纖巧”,從中體現出不同時代中國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細細想來,不同時代的服飾的特點,又都是與那個時代的社會特征大致契合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女子服飾,在上下幾千年的“女裝變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一反封建時代婦女“衣領深掩”的保守服飾風格,流行的是領闊而低、胸口半露的“袒領式服裝”,甚至頗具現代搭配特點的“薄紗式露裝”也已經出現,體現了那個時代人們求新的審美追求,也充分反映了社會觀念的開放。這在很多保存至今的繪畫、壁畫中多有展示。比如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就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正所謂“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侍女圖》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輿服志》載:“開元中女衣胡服。”唐代漢人胡服、女性男裝等都被后世視為“咄咄怪事”。

我在拙作《唐代文學演變史》中曾引證過,唐代大文學家李華對唐前期至開元天寶期間衣帽服飾的嬗變,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可見他的《與外孫崔氏二孩書》:

吾小時,南市帽行,見貂帽多,帷帽少,當時舊人已嘆風俗。中年至西京市,帽行乃無帷帽,貂帽亦無。男子袖衫蒙鼻,婦人領巾覆頭。向有帷帽冪離,必為瓦石所擊。此乃婦人為丈夫之象,丈夫為婦人之飾,顛之倒之,莫甚于此。

李華書信中的這段話,是對當時服飾變異亂象的最生動記載。高宗時,曾下詔禁婦人戴帷帽,認為過于開放,可是,曾幾何時,世風連帷帽也容不下了,認為太陳舊保守了。如果有誰仍不開化,就會被人投之以瓦石。

“婦人為丈夫之象,丈夫為婦人之飾”。服飾混雜顛倒的亂序,至盛唐真可謂無出其右了。

盛唐,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強大的一個時代,社會風氣是開化的、社會精神是向上的、對外交流是多元的,也正是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人們在服飾“美”的追求上,才能比別的歷史時期走得更加肆意大膽、無拘無束。

藝術體驗不僅表現出其時代風尚的特點,同時也處處體現出個體生命狀態的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藝術體驗形態的大變遷,其映照出的則是社會形態、時代風尚以及個體生命藝術體驗的大變遷。

我們驚詫地發現,當代中國三十年間,時代的審美取向,已經發生了大裂變和大轉折。

還是說服飾。從以綠、灰、黑、藍四色為主的“中山裝”“工人裝”和“紅衛裝”,到喇叭褲、牛仔服,人們開始追求復調的著裝時尚。衣領、褲腳、褲線、腰身和頭飾等的變化,標志著新的時代審美正在逐漸形成。這里我特別要提到的是,有一個小細節反映出了觀念的大變化——也不知什么時候,原本開在旁邊的女褲叉口,悄然之間,如男人一般,改在了襠前。

縱觀這些年來的時尚變遷,真讓人感慨非常。社會學者孫沛東說,“正是通過這些民眾著裝及其日常行為中發生的微妙變化,這些日拱一卒、不求速成的力量就像蝴蝶的翅膀,點滴滲透,促生整個社會及其文化的變遷”。

再比如卡拉OK,最早是起源于日本,后來傳入中國臺灣。20世紀80年代,由臺灣傳入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很多藝術體驗、娛樂形式火了又冷、來了又走,唯有卡拉OK作為深受國民喜愛的一種“藝術體驗”形式,至今熱度不減,只是在名稱中稍有變動——如今的年輕人管它叫“KTV”。

這是什么原因呢?

中國人的情感表達講究含蓄,平時不輕易表露,即使要表露,也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穩妥的平臺。卡拉OK這種藝術體驗方式,展現于半開放式音樂包廂中,既契合了心靈開放想自我表達展示的需求,也符合中國人相對封閉含蓄的個性,所以獲得了眾多人的青睞,長盛不衰。

時代在前進,相信還會涌現出許多新的藝術體驗方式,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彰顯著時代的特征,成為生命特殊的印記。

藝術體驗與生命體驗

藝術體驗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在特定的藝術環境里,人們體驗感情與審美,感悟平時他們無從觸及的生命本質。

藝術源于心靈。主體在自我體驗中顯示出悲、歡、愁、怨,集合成強烈的情感體驗。體驗者既感受著藝術形象傳達的情感,又貫注了生活中的自我情感,在交融中感悟著人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感作為一種內心反應,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一定的情景刺激引起的。正如有人所說,不進入真正的自我體驗,主體就不知道自己是否產生了情緒、情感,不知道歡樂和憂愁,不能體會到幸福或苦惱,不懂得愛或恨。

我工作過的寧波有一個公務員叫錢后吟,酷愛越劇,幾乎收集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所有的磁帶、碟片,天天聽,邊聽邊模仿。甚至還與同道者組織了群星越劇社,業余時間聚集演出,深受群眾的歡迎。錢后吟說:“如果時光倒流,我會選擇當一名越劇演員。”

對于錢后吟而言,越劇已成為他情感的潤滑劑、人生的調色盤。他對越劇的喜愛,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生命情感的體驗上。他認為大凡愛戲的人內心有一份傲骨。他承認自己骨子里有一點清高和不羈,對于圓滑與世故之人,不屑為伍。錢后吟喜歡古典文學,初中時還學過工筆畫。生活中他是個內斂、不刻意表達的天蝎座,即便別人在言語中沖撞了他,他也不會輕易反擊。他說:“越劇讓我覺得人生充實,有價值。生活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活法,我不想老了回望人生時,只有追逐功利。越劇還能將我生活中的不如意盡情宣泄在舞臺上,就像每次演‘楊乃武’,我都特別瘋,是因為我把所有的不開心都傾吐給了舞臺。”

錢后吟所說的,其實是許多藝術體驗者共同的感受。在投入藝術的過程中,實際上是把自身生命的情感和生命的體驗注入其中,更加純粹真切、無遮無攔地抒發出來。這是藝術體驗的魅力,也是生命體驗的魅力。

藝術體驗,也是一種生命價值的體驗。河南有一個女教師叫顧少強,同樣鐘情于越劇藝術。她早就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到浙江越劇團工作,哪怕是做一個保潔工。她的辭職信引起關注,信中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許多人看來,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說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那是一種對生命價值追求的渴望。

有人指出,這幾年,人們始終被困在“賺錢為大”的價值牢籠里。顧少強的做法,是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價值和活法。

當然,事物永遠存在兩面性。欣賞并不等同于效仿。這并不意味著,為了尋找一種新的“活法”,人們就始終處于躁動狀態,囿于虛無縹緲的幻想之中;況且,并非人人到了西藏和馬丘比丘,就可以找到人的初始本性。其實,生活和生命的真諦往往就在身邊,就在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中,只是你未去找,或是暫且未能找到而已。

體驗即本體反思。體驗著的人是面對人生終極價值關懷問題的追問。人生境遇各不相同,然而藝術體驗卻能讓人在藝術的情緒和審美體驗中,尋求著自我人生的謎底。

藝術體驗是一種奇妙的人生境界,身處其中,人們會將有限、凡俗的生命帶入出神的狀態,使之有機會洞悉自己的靈魂和應追求的真正價值,使之關心生命意義超過生命本身。

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物質利益如同是網,而人猶如飛蟲,雖覺無奈,但往往無從擺脫,仍執意做觸網之行。有沒有可能,借助于藝術體驗的力量,讓那些古老但透徹的智慧,好好講給忙忙碌碌的人們聽一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革吉县| 山阳县| 岱山县| 新闻| 玛多县| 舒兰市| 博野县| 红桥区| 吉木乃县| 德惠市| 涟水县| 蒙城县| 大洼县| 南充市| 奈曼旗| 页游| 宜良县| 中西区| 建阳市| 百色市| 隆昌县| 始兴县| 赣榆县| 杭州市| 罗定市| 亳州市| 山阳县| 舒城县| 和平县| 秦安县| 阿瓦提县| 中西区| 泰来县| 呼伦贝尔市| 祁连县| 宣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乌拉特前旗| 确山县|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