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交友之道,修身的延續(2)
- 做事先做人:論語的智慧
- 吳順鳴編著
- 5439字
- 2016-05-24 19:20:54
良師益友,人生的無價之寶
人一旦具備了明辨是非善惡的知人之明,那么選擇與何人相處則變得重要起來。人們在一起相處久了,都會互相影響,即使是無意識的,這種影響也會存在。與高尚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覺間,人也會變得高尚,是人的進步之階;與鄙陋的人相處久了,潛移默化之間,人也會變得鄙陋,這是人的退步之源,所以良師益友是人生最可寶貴的財富。擇友,絕非小事,不可不慎。
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
在擇友方面,儒家首先講究的是居住環境。與朋友交往固然主動在我,但是像與街坊鄰居那樣的人交往卻完全是被動的,朝夕之間不得不與他們相處。所以選擇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非常重要。荀子也曾說過:“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可見不論是持何種觀點的儒家流派,在擇居這個問題上都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親近中正,遠離邪僻,使自己的品格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得到熏陶。
《論語·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居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最美不過了。如果可以選擇卻不身處仁者居住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智者所為呢?”這便是修身的中庸之道,修身不僅僅是捫心自問,反求諸己,而且外部環境也很重要。人的認識有限,與更多的人交往能夠開闊胸襟與眼界,達到更好的修身效果。然而,外部條件只能作為一種有利的條件來存在,提高修養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自身,外部條件并不是必須具備的。孔子這段話中所謂的“不智”指的是能擇而不擇,并非一定要擇。比如弟子顏回因家貧而無力擇鄉,他雖身居陋巷卻能安守內心的高尚,這在孔子看來,更加難能可貴。
孟子的母親就是一位非常注重選擇生活環境的偉大母親。如果說顏回可以在陋巷安然定居,那是因為他心中已經堅定了高尚的理想信念,而這一點對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子來說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孟子早年喪父,很小的時候就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她希望兒子長大后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最初,他們母子居住在一處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經常在墓地里嬉戲游玩,因此他也見到了很多安葬死者的過程。時間久了,孟子在游戲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也開始模仿這些行為,他常常在地上挖一個坑,然后再用土掩埋,最后還要筑起一座墳頭,玩得十分開心。他的這些行為,被孟母看在眼里。孟母非常擔心孟子一旦對這件事感興趣,將來恐怕就會成為一名專門為別人處理喪事的仵作,這可不是她選擇在這里居住的目的。為了能給兒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將住所從人煙稀少的墓地搬到了熙熙攘攘的市井。
將家搬到市井后不久,孟母又細心留意兒子的行為,她發現孟子雖然不再玩挖坑填土的游戲,但卻學會了其他的游戲內容,就是學著商販的樣子大呼小叫地吆喝買賣。看到孟子的行為,孟母又擔心起來,她怕孟子在這里長大后,會成為一個小販,這當然與她教育兒子的初衷相去甚遠,于是孟母又將家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
在這里居住一段時間后,孟母留心觀察兒子的行為。只見孟子在跟其他小孩玩耍的時候,游戲內容居然是演禮,孩子們在大樹下陳設禮器,相互間揖讓進退,學得有模有樣。看到兒子這樣,孟母終于高興起來,說道:“這里真是我兒子居住的好地方。”從此他們母子便在這里定居下來。孟子長大后,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習學詩書六藝,最后終成一代宗師。
孟子能取得如此成就應該說與孟母最初的三遷之教是分不開的。人都會向往真、善、美,這是主動的,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在與那些不善的事物或者人相處的時候,往往自覺擁有分辨能力而不去規避,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就像高尚的品格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擁有一樣,在被動的情況下,卑劣的人格也會慢慢積累,而且使人難以察覺。所以“擇不處仁”絕非智者所為。
學則不固
對一個有志者來說,選擇朋友非常重要。朋友分為很多種,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情感上的朋友,不能一概而論。孔子就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一個名叫原壤的,為人甚是粗鄙。但他是孔子兒時的伙伴,對于這份友情,孔子并未因他為人粗鄙而拋棄他,反而珍惜了一生。這里所講的擇友,則專指修身、為學上的朋友。對于選擇這類朋友,必須嚴格。與朋友交往,目的并非人前顯貴,壓人一頭,這樣只能自絕進步之路。擇友如擇師,務必要選擇某一方面有可取之處,并勝過自己的人做朋友,這樣才能在學業和人品上見賢思齊,日有所進。
《論語·學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這番話講的是求學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態度,一個求學者必先自重,不自重的人就不會有威嚴,而威嚴并不是為了嚇唬別人用的,由自重而生的威嚴能使人忠于對自己的承諾,這也是為他人所敬重的基礎和前提。擁有一顆向學之心的人不會固執。選擇朋友時,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因為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在學習上只能有損無益。然而這里面有個問題,如果人人都以此為原則交友,那么勝過我的人也不會與我交往,這難道不是一個悖論嗎?其實不然,孔子這段話的意思實際上是與人交往時,要懷著一顆擇善思齊、謙恭自守的學習態度。要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有可取之處,要學習人家的長處,不要看著對方的不足。若能抱著這樣的心態與人交往,那么任何人都會樂于與我為友。而與勝過我的人交往的目的絕非為了交友而交友,而是要將他人身上的長處,變為自己所長。所以孔子這段話的最后說:“有了過失不要害怕改正。”這與前面的“學則不固”是一個意思。頑固堅持自己的錯誤,往往都是害怕丟面子,但如果真能抱著求學的態度與人交往的話,這些擔心自然也會拋在腦后了。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一生好學不倦,不僅活躍于政治舞臺,而且在學術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清光緒年間,年僅18歲的梁啟超便已考中舉人,但是他并未因此懈怠,而是繼續努力學習,進入廣州的學海堂深造。在學海堂學習的這段時間,梁啟超認識了一個名叫陳千秋的同學。陳千秋是南海縣人,是學堂里的高才生,他與梁啟超一見如故,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一天,陳千秋從外面匆匆回來,剛一進學堂便興奮地對梁啟超說道:“梁兄,你知道嗎?南海康有為先生上書皇上請求變法,沒有被朝廷采納。如今他剛從北京回來,我正想去拜見他。他的學問是你我難以想象的,如果我們能拜他為師,那可就太好了。”
梁啟超雖然聽說過康有為這個人,但是對他的事跡了解不深。見梁啟超一臉茫然,陳千秋繼續說道:“當年康先生在北京參加順天鄉試,還寫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書》,向皇上建議:‘強鄰四逼于外,奸民蓄亂于內,一旦有變,其何以支?’他勸皇上,若還因循守舊,不思變法圖強,外國列強必然會進一步深入中國,而像太平天國那樣的暴民起義還會再次發生。本來,康先生在那次鄉試中已經考取了舉人,可是頑固派主考大臣徐桐認為,像康有為這樣的狂生,如果讓他考中,那么將來朝廷一定會被他搞得烏煙瘴氣。于是抽去了他的試卷,康先生也因此落榜。但這次的上書也使得康先生在朝野名聲大震,影響極大。除此之外,康先生還有許多你我聞所未聞的言論。”
陳千秋的一番話就像在梁啟超面前一下子開了一扇窗戶,激發了梁啟超極大的求知欲。他急忙懇求陳千秋道:“陳兄,我也想見見這位康先生,求你帶我一起去吧!”
見到康有為后,梁啟超與他交談了整整一天,這位比他大15歲的男人用一天的時間為梁啟超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梁啟超覺得這一天的時間簡直超過了他十幾年的所學。梁啟超和陳千秋二人當即拜康有為為師,從學海堂轉入了康有為的萬木草堂學習。當時康有為還沒有中舉人,而梁啟超則以舉人的身份拜了一位秀才為師,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被傳為一時佳話。
對一位好學者來說,既然學習,那就一定要向勝過自己的人學習,至于名分之類,都是無足輕重的,這就是“學則不固”的道理。
擇友之道
在先秦時代,朋友的含義范圍要比現在小得多,可以稱為友的,是專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對于這一類朋友,最為可貴的是朋友們在一起能夠互相激勵,共同進取。所以選擇朋友的方法就有些像上一節所講的識人的方法。識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看清別人,而擇友則在看清的基礎上還要更進一步,因為擇友是以我為中心的,只能選擇那些符合條件的人,這種人便是所謂的益友,那些不符合條件的也就是所謂的損友,從一益一損便可看出,擇友的目的就是看能否使自己在交友的過程中得到進步。那么該如何評價一個朋友到底是損友還是益友呢?孔子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問題。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就是孔子總結出來的擇友標準,朋友可貴,對待朋友千萬不可苛責,只要能具備這幾個大的原則,那便是難得的益友了。“友直”指的是朋友應該性格直率,人往往難以察覺自己的過失,如果在犯錯誤的時候朋友能直言指出,自己就能及時糾正,這應是與朋友交往中最大受益之處;“友諒”指的是朋友能夠誠實守信,不會欺騙自己;“友多聞”指的是朋友應學識淵博,懂得很多道理,與這樣的人交往才能不斷地開闊眼界。而損友的標準同樣也有三個,“便辟”指的是那些只注重外表、內無誠懇的人,這樣的朋友與友諒恰恰相反,出賣朋友的往往就是這種人;“善柔”與友直相反,只知曲意逢迎,毫無主見,專指那些虛偽狡詐之徒;而“便佞”的朋友則與“多友聞”相反,沒有真才實學,只會逞口舌之利,一些現學現賣的淺人就屬于這類。若與這些人交往可想而知,一定有害無益。
戰國時的大軍事家孫臏和龐涓曾經一起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同學期間,他們兩個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并結拜為兄弟。
他們正在學習的時候,從魏國傳來一個消息,魏王正在用優厚的條件招攬天下賢才。龐涓得知這個消息后,難耐下山一展身手的沖動,決定終止學業,去魏國應聘。
孫臏覺得自己學業未精,還不想就此結業。龐涓辭別老師后,孫臏親自送龐涓下山,兄弟倆依依不舍,最后在山腳下灑淚而別。
龐涓到了魏國,魏王召見了他。在與魏王的交談中,龐涓將自己胸中所學滔滔不絕地講了很久,最后又向魏王保證說:“大王若能以臣為將,則六國盡在掌握。臣可以率領魏國之師縱橫天下,戰必勝,攻必取,到時魏國一定會成為七國之首,甚至一統天下也不是什么問題。”
魏王聽了龐涓的這番話非常高興,隨即決定拜龐涓為將,執掌魏國兵權。龐涓果然很有本事,他幾年之間,通過戰爭為魏國開拓了不少領土,使得魏國周邊小國們都很害怕,紛紛來到魏國,請求歸屬。而且龐涓還率師打敗了強大的齊國,他在魏國的地位和聲望因此越來越高,上至魏王,下至百姓,人們都特別敬重他。
在龐涓于戰場上大展拳腳的這段時間里,孫臏繼續追隨老師學習兵法,他將《孫子兵法》等古今兵書反復研習,認真領悟,他在軍事、政治上的造詣已經遠遠超過了龐涓。
有一天,山上忽然來了一群魏國的使者,他們帶著豐厚的禮物,說是奉魏王之命來請孫臏下山的。孫臏以為這一定是龐涓不忘同窗之誼,將自己推薦給了魏王,心里非常高興。心里想下山,但又有些舍不得老師。鬼谷子看出了他的心意,對他說:“我現在也沒有什么可以再教給你的了,你不如就此下山去干一番事業吧!”就這樣,孫臏辭別了老師,隨使者來到了魏國。
孫臏到魏國首先就去拜訪了龐涓。龐涓對孫臏的忽然來訪感到非常意外。其實,龐涓根本沒有在魏王面前推舉孫臏,而是好賢的魏王,聽人說起孫臏的才華才讓使者上山求賢的。但龐涓卻不露聲色,沒有說破這件事。他表面上對孫臏十分熱情,讓他住在了自己的府上,但是心里非常不安。他知道,上學的時候,孫臏與他所學不分伯仲,但是孫臏在他下山之后又繼續追隨老師學了這么多年,他此時的本事不定有多大呢!龐涓不禁對孫臏又是忌妒又是害怕,他擔心孫臏留在魏國會最終取代自己的地位。
第二天,魏王召見了孫臏,談論間,魏王對孫臏的才學大加贊嘆,隨后就想令孫臏為副將與龐涓一起共掌兵權。這是龐涓最擔心的情況,聽到魏王的安排后,龐涓馬上上前阻止道:“臣與孫臏同窗結義,他的本事臣最清楚,大王切不可任他為副職,這會令臣無地自容啊!不如先拜孫臏為客卿,待他立下戰功,大王您再拜他為將,到時臣甘愿讓賢。”
魏王一向信任龐涓,聽他這么說,也就點頭同意了。誰知這是龐涓的一個緩兵之計,結果孫臏只被魏王拜為有名無實的客卿。
此后,龐涓更將孫臏視為眼中釘,他秘密策劃了一個陰謀,篡改孫臏的往來信件,并向魏王告密,說他私通齊國,想要當齊國的內應。魏王大怒,隨即就要殺死孫臏,龐涓又假意求情,魏王最后將孫臏處以刖刑,弄殘了他的雙腿。
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原來他那個結義兄弟竟然是個人面獸心的魔鬼。這個教訓對孫臏來說代價太大了。他雖然雙腿殘疾,但是由于心中燃起的一團復仇之火,反而使他振奮了起來。后來找了個機會終于逃出魏國,投奔了齊國。
孫臏在齊國得到了重用,后來在與魏國的一場戰爭中,孫臏使用奇計,終于在馬陵道射死了仇人龐涓。
以孔子的標準,龐涓就屬于那種口是心非的“便辟”之人,這種人危害極大。不過這樣的人即使隱藏得再深,如果細心觀察,也一定能看出他的馬腳。孫臏的失誤就在于他太過輕信。選擇一個益友真的能夠受益無窮,而一個損友的危害同樣也是貽害無窮的。所以交友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可不慎。
智慧點睛
人在求學之路甚至人生之路上若能遇上良師益友,那將會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良師益友雖可求,但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仔細甄別,否則后患無窮。
君子不黨,朋友不是利益集團
好利是人的本性,面對利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起爭執之心,這種情況難稱和諧。這種以利相爭的人際關系是最為儒家思想所反對的。而人際間結黨營私的行為則比個人之間爭利的危害更大,它的危害足以撕裂社會。所以儒家倡導的是善于與人交往,但切不可為圖利而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