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自信 自強 自立中成就大事(1)
- 氣度成就人生:曾國藩家書中的成功密碼
- 楊立朋 王園園編著
- 5718字
- 2016-05-24 19:21:12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強是一種內心強大的力量,自立體現了一種不服輸的倔強。而自信、自強、自立都是構成一個人氣度的基礎。曾國藩在給其兄弟子侄的家書中,對自信、自強、自立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希望他們能磨煉出成就大事的氣度。當然曾國藩自己也以身作則,在自信、自強、自立中給兄弟子侄做出榜樣。他曾勸誡弟弟們:“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的確是這樣,別人可以為你引路,卻不能替你走路。美好的明天都是通過自己的手描繪出來的。人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磕絆,也許到現在你還一事無成,做著平凡的事,被父母嘮叨沒出息,被鄰居嘲笑不成器,但請不要放棄,保持自信的氣度,暗暗地積累提高自己,用你最終的成功告訴他們“你不是失敗者,你只是大器晚成”。
受點挫折沒壞處
湖南榜發,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書中,言溫弟之文,典麗鷸皇,亦爾被抑,不知我諸弟中半來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積累,及父親叔父之居心立行,則諸弟應可多食厥報。以諸弟之年華正盛,即稍遲一科,亦未遂為過時。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篇》
在挫折中磨煉氣度和耐力
咸豐元年(1851),湖南鄉試發榜,曾國藩老家所在的地方卻沒有一個人考中。曾國荃就給曾國藩寫信說,曾國華寫的文章典雅華麗,也沒有考中,覺得才華被壓制了,很受打擊。于是曾國藩就寫了這封信勸解各位弟弟,希望弟弟們能向自己的祖輩、父輩學習,做任何事都有恒心和忍耐力,不要受到一點點挫折就氣餒。更認為弟弟們應趁現在還年輕,多經歷點挫折,磨礪一下自立、自強的意志力和氣度。希望弟弟們能再接再厲,等下一次科舉時能有好的成績。
曾國藩能夠如此平心靜氣地寬慰和勸解弟弟們,因為他也曾經歷過會試落第的挫折,而在為官后更是遇到過各種打擊,但他都憑借自己的氣度和自強不息的意志力撐了過來,并在挫折中把自己磨煉得更有氣度和耐力。
咸豐四年(1854),曾國藩率領湘軍抗擊太平軍,在靖港之戰中大敗。戰敗的消息在長沙傳開后,人言籍籍,紛紛指責曾國藩無能。本來,曾國藩辦團出征,因觸犯了某些官僚的尊嚴和權益,常遭譏諷和冷遇,這一次更是讓那些忌恨他的人抓到把柄。布政使徐有壬與按察使陶恩培一起給巡撫駱秉璋發文,請求彈劾曾國藩,并且罷遣湘勇。好在駱秉璋認為此舉不妥,才罷了此議。曾國藩也曾在家書中無奈地說:“今年(指咸豐四年)二月在省城河下,凡我所帶之兵勇仆從人等,每次上城,必遭毒罵痛打,此四弟、季弟所親見者;謗怨沸騰,萬口嘲譏,此四弟、季弟所親聞者。”自有靖港之敗后,“景況更有令人難堪者”,朝野唾罵,“為通省所鄙夷”。即使是他的一些同窗好友,也多敬而遠之。他邀請劉蓉來省,劉蓉不久也設法辭歸而去。在他給弟弟們寫的另一封信中說:“兵兇戰危之地,無人不趨而避之。平日至交如馮樹堂、郭云仙等尚不肯來,則其他更何論焉!現除李次青外,諸事皆兄一人經手,無人肯相助者。”他所遭受的挫折和打擊可謂至極。
這次戰敗后,曾國藩思及從自己成軍以來,初戰失利于岳州,繼而挫敗于靖港,可以說是備受打擊,也想到會被朝廷怪罪,甚至寫好了遺折和遺言。但曾國藩終究沒有放棄自己,這點挫折沒有壓倒曾國藩。他想到父親的信中寫道:“兒此出以殺賊報國,非直為桑梓也。兵事時有利鈍,出湖南境而戰死,皆是死所,若于湖南,吾不哭爾!”于是曾國藩又振奮精神,重整湘軍,派塔齊布去攻打湘潭,屢打勝仗,太平軍死傷四千余人,炮械、戰船也損失不少,敗退岳州。這才終于讓曾國藩松了口氣。
這就是曾國藩面對挫折時表現出來的大氣度,為自己做最壞的打算,但不到最后絕不放棄。
生活也是這樣,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要成長,總要經歷些挫折才好。自強不息,讓自己更有氣度與勇氣。
一次,我看到鄰居的小孩子在溜旱冰,就問道:“你這么小的年紀,怎么學會溜旱冰的?”小孩子很認真地說:“嗯,就是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然后再爬起來,這樣慢慢就學會了。”小孩子也許說不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卻值得我們學習。
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將來有什么樣的成就,在于現在你用什么樣的氣度來對待挫折。有的人遇到挫折后,就偏執地撞了南墻也不回頭;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還有的人遇到挫折后則能像皮球一樣,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執著地朝著目標繼續前進。
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第,但他沒有灰心,反而更加立志苦讀。他甚至還寫了一首詩自勉:“世上憐才休恨少,平生失學本來多,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須小折磨。”就這樣,又經過幾年的專心苦讀,他終于高中“榜眼”。這也為他以后研究戲曲和文學打下了基礎。
把挫折當成前進的動力和階梯
就像大海沒有礁石激不起浪花一樣,如果人生沒有挫折就難以成熟和自強。所以,有氣度的人,就會把挫折當成前進的動力或階梯,即使陷入困境也不會放棄。
從前,有一頭老黃牛,一次在干完活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中。農夫在井口急得直轉,老黃牛也在井里直叫。雖然很心痛自己的牛,但農夫也只有干著急的份兒,找不到救出老黃牛的辦法。最后,農夫心想:反正這頭老黃牛年紀也大了,也干不了多少活了,沒必要再花這么大的精力把它救出來,而且為避免人或動物也發生同樣的事情,還應該把這口井填起來。于是,農夫就找來鄰居們,動手把老黃牛與井一起埋掉,這樣也能免除它的痛苦。
看到上面的人一直往井里填土時,老黃牛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剛開始,它恐慌地不停叫喚,但不久之后,大家聽不到叫聲了,這讓大家很是不解。農夫探頭往井底看,井底的景象讓他驚呆了:每當有泥土落到牛背上時,它就迅速地將泥土抖落下來,然后將其踩在腳下。就這樣,利用人們不停鏟到井里的泥土,老黃牛很快就升到了井口。之后,老黃牛不緊不慢地從井口走出來,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異常驚訝。
人生就需要這樣,不管遇到什么困境,哪怕受到“泥土”的傾軋,要想走出困境,就要像老黃牛一樣,學會把身上的“泥土”抖落,把它當作前進的階梯。
挫折中隱藏著通向成功的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成功的路不止一條,如果我們是真正堅持不懈的追求者,真正有大氣度的人,在挫折和失敗降臨時,就不會停下腳步。因為,很多時候,失敗或挫折中就隱藏著通向成功的路。
克里斯的祖父給他留下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他也為擁有這樣一個令人羨慕的莊園而自豪。這個莊園不僅帶給他財富,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祖父對自己的愛。但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年深秋,一道強烈的雷電引發了一場山火,無情地將莊園燒毀了。傷心不已的克里斯決定向銀行貸款,恢復森林往日的勃勃生機,但因為他沒有其他財產可以作為抵押,銀行拒絕了他的貸款請求。
莊園失火后,克里斯的心情十分沮喪,在家中茶飯不思地躺了好幾天。克里斯太太怕他悶出病來,就勸他出去散散心。克里斯來到街上,在一個拐彎處,看見一家店鋪的門口人來人往,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在排隊購買用于烤肉和冬季取暖的木炭。看到店鋪里放的一箱箱木炭,克里斯突然眼前一亮。他馬上回去,雇了幾個炭工,把莊園里被山火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木炭,并分裝成箱,送到市集上的木炭分銷店。結果,莊園里的焦木竟然加工成了一千多箱的木炭,這些木炭沒多久便被搶購一空。克里斯也從分銷商手里拿到了一筆數量可觀的賣炭錢。利用這些錢,克里斯第二年春天買了一大批樹苗,重新讓他的森林莊園恢復了生機。
就是這樣,路是人走出來的,辦法也是人想出來的。無論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難,拿出氣度,勇敢面對,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成功有很多種
以后務求才情橫溢,氣勢充暢,切不可挑剔敷衍,安于康陋,勉之勉之!初不基不可不大也。書法亦有褚字筆意,尤為可喜!總之吾所望于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無,第一則孝悌為端,其次則文章不朽,諸弟若果能自立,當務其大者遠者,毋徒汲汲于進學也。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篇》
成功有很多種,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雖然曾國藩是以科舉走向仕途,并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并不苛求自己的兄弟子侄讀書一定要做官。他認為讀書的目的:第一是教人明理,教人孝悌之德;第二是能夠著書立說,成就不朽篇章。因此,曾國藩在信中強調:“諸弟若果能自立,當務其大者遠者,毋徒汲汲于進學也。”
是的,成功有很多種,不要一條道走到黑。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氣度,自信地找到自己所擅長的方面,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就都沒有在科舉這條路上偏執地走到黑,而是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最初,曾紀澤也為科舉而讀書,并十分努力,但是在他接連三次考試落第之后,就不再考了。他給父親寫信,提出不想再走科舉這條路。令他沒想到的是,曾國藩居然沒有反駁他,欣然同意了,并且還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于是,曾紀澤按照自己的想法,在32歲的時候選擇了開始學習英文。這在當時看來,絕對是旁門左道,不受待見的。但曾紀澤卻有這個遠見卓識,有這個氣度和勇氣去接觸完全陌生的東西,這與曾國藩的教導是分不開的。那時的曾國藩認識到,作為中國人,應該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學好,但外國列強強迫打開國門時,就要學著去了解這些國家的知識,了解這些國家的國情,這樣才能在交往時知己知彼,不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境地。
就這樣,曾紀澤在曾國藩的鼓勵和支持下,潛心學習西學,深入研究西方國家的文化與基本國情。他的英語更是說、寫純熟。所有這些都讓他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1881年2月,曾紀澤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與沙俄進行談判,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成功收回了伊犁。在這個過程中,曾紀澤用他所掌握的西學知識和對沙俄政府的了解,在與俄國人談判的過程中針鋒相對,充分運用外交手段,積極地為當時的清政府爭取了最大的利益。強硬的沙俄曾威脅,如果你們一定要收回伊犁,我們就馬上派兵攻打。但曾紀澤只是不軟不硬地說,如果你們真的要打,那也沒辦法,但我們絕不怕打仗。其實,他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他也十分了解沙俄那種虛張聲勢的心理,知道當時的俄國看起來也并不那么強大富庶,所以沙俄這套對他是不起作用的。而他的這次談判被認為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
曾紀澤還曾用英文撰寫過一篇《中國先睡后醒論》,并在倫敦的《亞洲季刊》上發表。用英文介紹當時的中國,雖然受當時的形式和認識能力所限,當中的一些觀念不一定全都正確,但他畢竟是國人覺醒的先行者。
曾國藩的二兒子曾紀鴻也沒有讓父親失望,他精通天文、地理、代數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數學人才。曾紀鴻著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等書。
曾紀澤、曾紀鴻所取得的成就,真切地說明了人生的成功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有氣度的人勇于放棄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事業。
自信,堅定自己心中所想是沒錯的,但一定要在適合自己且能充分發揮能力的前提下。自信不是認死理,而是選擇自己心中所想并為之努力的堅定信念。
成功的路有很多條,走出自己的那一條
人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科技人員可以取得遨游太空的成就,清潔工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只要自信、自強、自立,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取得自己的成功。
小林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就找了一份在學校教學的工作。但上課還不到一個星期,她就被學生轟下講臺,只因為一道數學題沒解出來。為此,小林傷心不已。回到家,母親安慰小林說:“別傷心,人就是這樣,有的人滿肚子的東西倒不出來,有的人倒得出來,再找找別的事情,也許有更合適的事情等著你去做呢。”
后來,小林和本村的朋友一起外出打工。沒想到,她沒干幾天就被老板給趕回來了。因為她裁剪衣服的時候太慢了,別人一天可以裁制出六七件,她卻只能裁制出兩件來,而且質量還不合格。這次母親對女兒說:“人的手有快有慢,而且你才剛開始干,當然不能與已經干了許多年的人比。”說完,就讓女兒打點行裝,再到別的地方試試。
后來,小林又先后找了好幾份工作,當過編織工,干過營銷,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沒有一樣能做好的,沒多久就只能又回來了。但每次母親都安慰女兒讓她不要放棄,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告訴她要有自信,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相信自己總會在某一方面有所以展。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林到一所聾啞學校應聘當了輔導員,這一次她如魚得水。幾年下來,她憑著學啞語的天賦和一顆愛心,受到學校其他老師的欣賞和學生的喜愛。后來,她決定自己開辦一家殘障學校,讓自己的長處得到發揮。隨著她的學校事業的不斷發展,她又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現在她已經成長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功成名就的小林,一直很想知道,那些年她連連遭受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么原因讓母親對她那么有信心呢?于是,她來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母親的回答樸素又簡單:“就像種地一樣,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那就種豆子試試看,豆子收成不好,就試試種瓜果,瓜果也不濟的時候,可以撒上些蕎麥種子。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自己的收獲。”
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條,關鍵看你怎么選擇,怎樣走。當然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都是有盲點的,沒有人敢說百分之百了解自己。沒關系,只要在通過各種嘗試之后,對自己的智商、情商、人際交往能力等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優勢,然后調整好自己,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并且努力去做,就會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就卓越的人生。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從內心考慮過自己所做的事情、所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但由于怕被人恥笑半途而廢,或者對自己目前的情況沒有更清楚的認識,于是一直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在老路上徘徊,有天你會發現無路可走,而以前付出的努力也付之東流。所以,請記住,當發現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目標不適合自己時,請拿出氣度,及時給自己換一個更適合的目標,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恃人不如自恃
若果言動有禮,威儀可則,則直以為師可也,豈特友之哉?然與之同居,亦須真能取益乃佳,無徒浮慕虛名;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