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堅忍彰顯氣度(7)
- 氣度成就人生:曾國藩家書中的成功密碼
- 楊立朋 王園園編著
- 2919字
- 2016-05-24 19:21:12
懂得忍是氣度,學會容忍是人生的必修課。懂忍的人,是智者。
總之,忍是一種心態,以寬廣的胸懷與平和的心態看清人世。忍是一種策略,以退為進,厚積薄發。忍是一種力量,平靜的突破,隱形的堅強。忍是一種智慧,成熟睿智,非凡大氣。忍是智者生存的一種必然選擇。
面對不可抗拒力量,絕不可一味較勁
不料發信之后,不過數日,溫弟即定得黃正齋館地?,F在既已定館,身有所管束,心有所系屬,舉業工夫,又可漸漸整理。待今年下半年再看光景,如我或圣眷略好,有明年主考之望,則到四五月,再與溫弟商入南闈或北闈行止。如我今年圣眷平常,或別有外放意外之事,則溫弟仍留京師,一定觀北闈,不必議南旋之說也。坐館以矚束身心,自是最好事,然正齋家澄弟所深知者。萬一不合,溫弟亦難久坐。見可而留,知難而退,但能不得罪東家,好來好去,即無不可耳。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篇》
知進退,量力而為
不知退,就不知進。曾國藩對進退之道有獨到的感悟。在他看來,身當時任,首先應是造就自己進取的資本,但不能抱著“必進”之心。
對于如何造就進取的資本,曾國藩的做法就是靠一種堅忍和執著,用知識和學問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曾國藩平生酷愛學習,從少年至老年,沒有一天不讀書。讀書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曾國藩說:“心靈不牽執于物,隨遇而安,不為以后的事操心,專心過好現在,對于已經過去的事不常依戀?!边@種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很高明的做人之道,而曾國藩就是在讀《易經》時體會出來的。由此可見,曾國藩受書籍的影響實在是非常深。
對于人生的進退,最易出現的兩種錯誤行為,一是盲人騎瞎馬式的莽撞,一是自暴自棄的沉淪。人既應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骨氣,又要有躲避狂風暴雨保存自己的智慧,曾國藩極力倡導的“逆來順受”就屬于這種智慧。曾國藩因“剿捻無功”,受到不公正對待時,他就是用這種“面對不可抗拒力量,絕不可一味較勁”的策略來處理的。
當捻軍沖過曾國藩設計的賈魯河防線馳入山東時,與曾國藩有很大的矛盾且此時已調入京師的官文抓住把柄,大肆煽動,并再次放出暗箭,射向曾國藩。
官文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暗中煽動那些滿洲貴族,重彈多年老調,認為曾氏兄弟及其湘軍、淮軍的將領占據地方的許多高位,并非國家之福,規勸太后和皇帝,重視“漢人宜防”的祖訓。當太后不以為意之后,官文又拉攏一批滿員,聯合地方權貴,收買言官,掀起反對曾國藩的一個浪潮。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河防大計”僅僅在一次戰役中失利,就出現一群言官上疏彈劾,而皇帝也下諭旨申斥了。
同治五年(1866)九月間,官文用重金收買御史朱學篤,上疏彈劾曾國藩誤國、庸陋等六大罪狀,疏中極盡挖苦譏諷,仿佛欲置其于死地。最令曾國藩不解的是,慈禧太后將此彈劾折轉交廷臣議處,這無疑是一個信號:清廷已不信任他了,該“兔死狗烹”了。隨后幾天,又有法國人上書清廷,說恭親王不勝任軍機大臣之職,應該撤掉,將爵位讓給李鴻章。又說曾國藩兄弟同任封疆大吏,“東南已非國有”。這無非是離間之計。在內外的煽動下,曾國藩感到十分灰心。此時,陜甘總督楊載福、陜西巡撫劉蓉等同時乞休。清廷見湘系大吏紛紛“救援”,只好下旨斥責御史朱學篤,又安慰了曾國藩一番。
面對這樣的局面,曾國藩做最后一搏,以退為進,向皇上“一連數疏”,申請回家養老了事,但他心里仍不想離開前線。然而,他又估計錯了,信發出去才兩天就接到朝廷諭旨,令他把欽差大臣關防“赍送徐州”交李鴻章祗領,休假一個月后回任兩江。曾國藩見清廷對他已如此無情,干脆說他既然不能勝任欽差“剿捻”之任,不如連兩江總督之任一同除去。
可是不久,新的上諭就以日行500里的速度送到濟寧曾國藩行營。上諭說:“曾國藩當體仰朝廷之意,為國分憂,豈可稍涉嫌慮,固執己見!著即稟遵前旨,克期回任,彈李鴻章專意剿賊,迅奏朕功?!绷攘葦嫡Z,使曾國藩看到了慈禧太后那憤怒的面孔,于是不再堅持己見,只得快快南返了。曾國藩的“爭”就到此為止。
由此可見,曾國藩在處理進退的問題時,是該進時進,當退時退。曾國藩如果死賴在剿捻前線不走,很多人包括皇帝,就會同他老賬、新賬一起算,他和曾國荃可能面臨極其被動的局面。在曾國藩看來,對不可抗拒力量只能順從,不要一味較勁,不然對自己一無所益。只有在權勢者的輕視、冷落中面向未來再圖崛起,重建新功,才能讓世人包括薄情于他的當權者重新認識到他的重要。
曾國藩在處理進退關系上可以說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做到了極致。在這封信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做事從來不強求,凡事都是兩手準備。他提到,不知道現在皇上對他是否還有芥蒂,如果沒有,他就有希望明年擔任主考官,那樣可以幫襯一下弟弟;如果皇上對自己的看法一般,則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其他的事,那樣弟弟就要留在京城好好讀書,參加科考。對于在黃正齋讀書的曾國華,曾國藩希望他能管束好自己,如果不能管束自己,就最好不要久留。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最好選擇退一步,太過剛強可能會得罪東家,不利于以后的發展,最好做到好去好來。
在這里,曾國藩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進退自如,什么是堅忍的氣度。
以退為進,彰顯大智慧
其實,在我們觀看跳高比賽時,可以發現,跳高時都需要退后一段進行助跑,才能跳過更高的標桿。其實人生也是如此,當面對太高的“桿”時,不妨退后幾步,這樣才能在將來跳過更高的“桿”。工作生活中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在為人處世時,要學會讓自己的頭腦靈活些,掌握以退為進的訣竅,達到退而更進的良好效果。
很多人為了追求人生的夢想,非常勤奮努力,甚至到了不顧一切向前沖的地步。在他們心中,從不讓自己退一步,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標。而很多時候,這樣做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時還會因為太過執著而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面對不可抗拒力量,一味較勁是不明智的,“以退為進”“欲擒故縱”才是成大事業者為人處世應有的智慧。
有一年,在比利時的一個畫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美國畫商看中了印度人帶來的三幅畫。每幅畫標價為250美元,但畫商不愿出此價錢。于是,誰也不肯讓步,談判進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惱火了,當著美國畫商的面,把其中一幅畫燒了。美國畫商看到這么好的畫燒了,感到十分可惜。他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愿賣多少錢,印度人仍然堅持250美元不松口。畫商看到這種情況,再一次拒絕了這個價錢。印度人也好像下定決心一樣,又把兩幅中的一幅給燒了。最后,只剩下一幅畫了,美國畫商實在不忍心,就請求印度人千萬不要再燒了這最后一幅,就問印度人這幅畫多少錢能賣給他。印度人說:“現在只剩下這一幅畫了,價格肯定不能與三幅時一樣的價錢?!弊罱K,印度人成功地以600美元的價格把最后一幅畫賣給了美國畫商。
其實,這三幅畫的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間,印度人最后卻用一幅畫賣得了比三幅畫還多的錢,這便是他采用了“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策略。因為他對自己的畫相當有信心,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氣度,忍痛燒掉其中兩幅畫,只留下最后一幅。而這也正達到了“物以稀為貴”的妙境。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有實力又自信的人,往往在遇到對自己不利而又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時,會十分有氣魄地退一步,去積極地儲備能量,壯大自己,在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應對時,主動出擊為自己贏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