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10)

南昌城百姓用最熱烈的儀式歡送他們,每個人都在心中祈禱,瘟神來南昌只此一回。王陽明沒有祈禱,他知道祈禱也沒用,因為張忠團伙對他的攻擊必有下文。

的確有下文,張忠等人一到南京見到朱厚照,馬上就七嘴八舌地議論起王陽明來。

張忠說:“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功勞一般,實際上是知縣王冕(前面提到的活捉朱宸濠那位)擒了朱宸濠?!?

朱厚照“哦”了一聲,許泰立即跟上:“王陽明擁兵自重,將來必占江西造反。”

朱厚照“啊”了一聲,張永在旁邊冷笑道:“您有什么根據嗎?”

許泰是能發不能收的人,幸好江彬接過話頭:“王陽明在南昌城用小恩小惠收買軍心,我們的士兵幾乎都被他收買了。如果您不相信,現在下詔要他來南京,他肯定不敢來?!?

朱厚照笑了,說:“下旨,要王陽明來南京?!?

詔書一到南昌,王陽明立即啟程。可當他走到安徽蕪湖時,張忠團伙又勸朱厚照,王陽明是個話癆,來了后肯定要你別這樣、別那樣。

朱厚照點頭說:“下旨,要王陽明回南昌。”

王陽明現在成了猴子,被耍來耍去,還沒有申辯的機會。他不想當猴兒,所以沒有回南昌,而是上了九華山。

江彬派出的錦衣衛如狗一樣跟蹤而至。王陽明知道有狗在身后,所以他每天都坐在石頭上,閉目養神,仿佛和石頭合二為一了。

錦衣衛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只好回報江彬:王陽明可能得了抑郁癥。

抑郁癥沒有,但王陽明的確得了病。他三次上書朱厚照,要回家養病,同時看一下入土多時的祖母。朱厚照在張永的阻攔下三次不允,王陽明在九華山上對弟子們說,這可如何是好,我現在是如履薄冰,不敢多走一步,很擔心被張忠等人拿了把柄去。

弟子們說:“老師也有退縮的時候啊?!?

王陽明回答:“誰喜歡身在誣陷的漩渦里!”

弟子們問他:“那您現在該怎么辦?”

王陽明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直到南京兵部尚書喬宇的到來。

喬宇本是北京民政部的副部長,因得罪江彬而被排擠到南京坐冷板凳。可能是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突然有一天他認定江彬要謀反。沒有人相信他,他卻矢志不移地向別人灌輸這個信念。朱厚照南下,他捶胸頓足,認定江彬可能要在這個時候動手。可還是沒有人相信他,他于是找到王陽明,說了自己的擔憂。

王陽明也不太相信,喬宇就說了一件事證明自己的判斷。這件事的經過如下:幾日前,朱厚照和江彬到郊外打獵,某日宿營突然發生夜驚,士兵們紛紛到皇上軍帳前保衛,想不到皇上居然不在軍帳。找了許久,才在一個山洞找到狼狽不堪的皇上,和皇上在一起的就有江彬,江彬緊張兮兮。

王陽明沒有喬宇那樣豐富的想象力,不過他曾在給朱厚照的信中談到過朱厚照南下面臨的風險,朱宸濠余黨還在江湖上,皇上又不肯回北京,如果真的發生不測……

王陽明不敢想下去,他的良知也沒有再讓他想下去,而是讓他馬上行動起來。1520年農歷六月,王陽明集結軍隊在贛州郊區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演習準備期間,王陽明的弟子都勸他不要如此高調,因為張忠團伙賊心不死,搞演習就是授人以柄。

王陽明說:“我之所以這樣做當然有苦衷,我要警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不要打皇上的主意。話說回來,即使我不搞軍事演習,那群人想找麻煩就一定能找得出來。既然橫豎都是被人盯著,何必畏畏縮縮,如果有雷就讓它打吧,有電就讓來閃吧。”

仁者所以無懼,是因為做事全憑良知。

為了表達自己的這一想法,王陽明作了一首《啾啾鳴》:“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西家兒童不識虎,抱竿驅虎如驅牛。癡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這是王陽明經歷張忠團伙的誹謗和構陷后豁然開朗的重新認識,超然、自信、不惑、不憂的人生境界躍然紙上。

讓人驚奇的是,朱厚照對王陽明大張旗鼓的軍事演習毫無意識,所以當江彬向他進讒言說王陽明別有用心時,朱厚照一笑置之。朱厚照現在最迫切的想法是讓朱壽大將軍名垂青史。幾個月前,他真把朱宸濠放到了鄱陽湖上,派給朱宸濠一群士兵,這群士兵的唯一工作就是擂鼓和揮舞旗幟。朱厚照英勇神武,身穿重甲,站在船頭指揮作戰,朱宸濠毫無還手之力,繳械投降。這是一場完全有資格載入史冊的戰事,朱厚照決心要把這件事和他當初的應州大捷寫入他的人生,這叫雙峰并峙。

他的這一想法給王陽明制造了難題。王陽明曾向中央政府連上兩道捷音書,天下人都知道是王陽明捉了朱宸濠。現在要把這一客觀事實改變,解鈴還需系鈴人,王陽明想躲也躲不開。

朱厚照明示張永,要他暗示王陽明,重上江西捷音書。

張永哭笑不得地暗示王陽明:只要把張忠團伙和朱厚照寫進平定朱宸濠的功勞簿里,此前種種,一筆勾銷。王陽明也哭笑不得,他是個有良知的人,不能撒謊。即使面對種種構陷也不愿意撒謊。

張永對王陽明的高潔品格印象深刻,他只好拿出最后一招,也是王陽明最在意的一招:如果按皇上的要求重寫江西捷音書,皇上馬上回北京!

王陽明片刻沒有遲疑,馬上按照要求重寫。張永成功了,因為他知道王陽明不在乎自身安危,卻在乎皇上和天下百姓。皇上在南方多待一天就多一天危險,而當地百姓也會早日解脫,要知道,皇上和他的軍隊每天吃喝的錢可都是民脂民膏?。?

1520年農歷七月十七,王陽明獻上修改版平定寧王報捷書,朱壽大將軍、張忠、許泰、江彬成為功勛,王陽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隊。

朱厚照果然說話算話,1520年農歷八月下旬,朱厚照從南京啟程回北京。王陽明得到消息后大松了一口氣。有弟子問他:“老師您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卻還心系皇上,這是良知的命令嗎?”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刁,所以王陽明被問住了。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僧斢龅讲还鰰r,我們該怎么辦呢?王陽明時常教導弟子,為了自己相信的正義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縮頭烏龜,否則就是活千年,不過是千年的禽獸。如果王陽明知行合一,他就應該在面對張忠團伙的無恥和朱厚照的昏聵時勇敢地說“不”,他應該抗爭,而不是畏畏縮縮地被人牽著鼻子走,到頭來貢獻了力量卻沒有得到榮譽,任何人的良知都不會教導他,這樣做是對的。

王陽明思考了很久,終于說出了一個可以讓人接受的答案:“應視功名利祿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計較事成之后的榮耀。有榮耀是我幸,無榮耀是我命,這就是良知給我們的答案?!?

致良知

直到1520年農歷九月前,王陽明始終把“存天理去人欲”作為他心學的終極目標。每當有人問他應該如何成為道德圣人時,他給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欲”,但經歷了張忠團伙處心積慮地讒誣構陷而能毫發無損后,王陽明的心學來了一次飛躍,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從此后,王陽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有人考證說,“致良知”早就被南宋的理學大師胡宏提出過,我們已無從得知王陽明是不是抄襲了胡宏,還是根本不知道胡宏而自創出來的,無論哪種情況,在今天,“致良知”和“王陽明”已成一體,不容置疑。

“致良知”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按王陽明的話說則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萬事萬物上,萬事萬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歡喜。

“致良知”的運行原理是什么呢?王陽明和弟子陳九川的一段對話是最佳的答案。

陳九川向王陽明提出這樣一個困惑:“心學功夫雖能略微掌握些要領,但想尋找到一個穩當快樂的地方,倒十分困難?!?

王陽明告訴他:“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尋找一個天理,這就是所謂的‘理障’。此間有一個訣竅?!?

陳九川就問訣竅是什么。

王陽明回答:“致良知?!?

陳九川問:“如何致良知?”

王陽明回答:“你的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只要你不去欺騙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惡。此處是何等的穩當快樂!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在功夫。若不仰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關于這點,我也是近年才領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一開始,我還懷疑僅憑良知肯定會有不足,但經過仔細體會,自然會感覺到沒有一絲缺陷?!?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運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惡)指引去為人處世。

我們現在可以追溯王陽明如神的用兵事跡,他對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敗一戰,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資料搜集后,一旦定下戰略就絕不更改。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王陽明心學認為人心中有個能分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來證明,良知剎那間一發作,那就是正確答案。但千萬不能有第二次發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復思考,記住你面對事情時腦海中的第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就應該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決定,這樣才不會疑慮和悔恨。

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王陽明是在1520年農歷九月的哪一天提出了致良知的心學思想,我們只是知道,王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學”,可見,致良知在王陽明心學中的分量。

據王陽明自己說,提出“致良知”還要特別感謝張忠團伙,如果沒有他們對他進行的百般構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線徘徊,他就不可能在這極端惡劣的人為環境中提出“致良知”。

王陽明對良知的評價非常高,他曾在給弟子的書信中說,考察人類歷史和神鬼歷史,發現“致良知”三字是圣門正法眼藏,能規避災難、看淡生死。人如果能致良知,就如操舟得舵,縱然無邊風浪,只要舵柄在手,就能乘風破浪,可免于沉沒。

聽上去簡潔明快的“致良知”真的有如此神奇?王陽明的回答是堅決的肯定,不過他也有擔憂,說:“就是因為致良知如此簡捷,很多人會不太重視,走向歧路。實際上,我的致良知之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真不可以輕視?!?

王陽明這種擔憂是必要的,多年以后,王陽明心學的衰敗就是他這種擔憂成了事實。我們也無從明白,王陽明怎么會把“致良知”看得如此重要,并且預見性地認為人們在學習良知學時會走歪路。

依我們之見,致良知無非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而已,這有什么難的?可王陽明卻說,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一件壞事到眼前,良知明明告訴你不要去做,可無數人還是違背了良知的教導。這就是王陽明為什么說“致良知”看似簡易,其實艱難的原因:知行不一。

按王陽明的意思,如果我們做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獲得不動如山的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他在張忠團伙的非難中能安然度過,除了一點點運氣外,靠的就是這種不動如山的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而這兩種東西,必須長時間地堅持致良知才能獲得。

王陽明心學無非如此!

它難就難在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如果真能堅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態和超人的智慧就會不請自來。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堅持到底,所以我們缺乏不動如山的定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煩惱由此而生。

1520年農歷九月后,王陽明開始向弟子們講授“致良知”。第二年五月,王陽明在白鹿洞書院大事聲張“致良知”,并且聲稱,他的“致良知”學說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直接從孟子而來,也就是說,圣學到孟子后就戛然而止,賴天老爺垂青,終于讓他接下了孟子手中的棒子。這種說法,韓愈、程頤、陸九淵、朱熹都用過,并無創新。王陽明還煞有介事地說,他提出的“致良知”是千古圣賢尤其是孟子遺留的一點血脈。對于那些譏笑和反對他學說的人,他長嘆說:“這些人頑固得很,就是滴血認親得到證據,他們也不會相信?!?

王陽明顯然在睜著眼睛說瞎話。孟子所謂的“良知”純粹立足于人的情感上,也就是道德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都屬于道德,屬于善惡之心。而王陽明提的“良知”則除了關于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于智慧的是非之心,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在王陽明弟子越來越多的同時,他的學術敵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攻擊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是枯禪,理由是,禪宗主張直指本心,人人都有佛性,佛在心中坐,不去心外求。而王陽明的心學和禪宗異曲同工,無一例外的,他的學術敵人都是朱熹門徒,發誓有生之年和王陽明心學不共戴天。

王陽明的反應很讓這些人憤怒,他不但未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1521年農歷八月回浙江余姚后,他居然肆無忌憚地擴招門徒,搞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余姚有個王陽明在講心學。在他的敵人看來,王陽明明知道自己的學說是荒謬的,應該痛哭流涕地向他們懺悔??赏蹶柮鞑坏恢诟?,還拿圣人孟子當擋箭牌,這真是恬不知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裕县| 西畴县| 濮阳县| 稻城县| 清流县| 睢宁县| 苍山县| 武义县| 永登县| 新和县| 谷城县| 高邑县| 谢通门县| 浦县| 盖州市| 盐源县| 乌拉特中旗| 凤翔县| 开鲁县| 三门县| 磴口县| 张家港市| 洱源县| 应用必备| 清丰县| 永定县| 郯城县| 修武县| 封丘县| 宜宾市| 弥勒县| 白玉县| 广汉市| 佛冈县| 普定县| 大厂| 永修县| 如东县| 襄城县| 桓仁|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