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堅守自己的志向
-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
- 冷湖
- 1537字
- 2016-05-23 15:20:34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王陽明
泰戈爾曾經說過:“人的一生總是會犯錯誤、受挫折,不過決不能停滯不前,應該完成的任務,即使為它犧牲生命,也要完成。社會之河的圣水就是因為被一股永不停滯的激流推動向前才得以保持潔凈。”泰戈爾強調的是人生中要堅持自己的追求,不能因為錯誤和挫折的來臨而丟掉了自己的志向。
歷史上很多人都曾談論過“堅守志向”這個話題,對此,王陽明也有獨到的見解。他說:“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時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天理自然會在心中凝聚,這就像道家所說的“結圣胎”。天理的意念常存,能慢慢達到孟子講的美、大、圣、神境界,也只是從這一意念存養擴充延伸而達到的。舉例來說,王獻之從小立志要成為像他父親王羲之一樣的大書法家,為了實現這個志向,他小時候練字用盡了十八缸水。立志很簡單,但是如果沒有用盡十八缸水的勤奮努力與堅持不懈,王獻之就實現不了這個志向。
王陽明十分看重個人的自主精神,也反復強調內心堅守志向的重要性。“馴至于美大圣神”這句話深刻地點明了,如果一個人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就能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獲得一股強大的力量,激發自己的潛能,沖破能力的極限,最終超越“舊我”,形成一個“新我”。有了這種意識層面和實踐層面的突破,人生才能有新的轉折。
明代著名的探險家徐霞客,小的時候聰明好學,喜歡研讀歷史、游記以及地理方面的著作,立志要在長大之后游遍祖國的名山大川。
然而在父親故去之后,由于家中的老母親沒人照顧,徐霞客的游歷計劃被迫停止,這讓他每天長吁短嘆,十分郁悶。后來,當母親發現兒子心事重重之后,就對他說:“男兒志在四方,怎么能因為要照顧我而守在家里呢?”在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徐霞客離開故土,開始了自己的游歷生活。從此,直到逝世,他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的游歷是非常困難的,他家里沒有多少錢財,又得不到任何的資助,旅行考察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他去的地方大多數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風雨無常,虎狼出沒,餓了只能吃野果,渴了只能喝清泉,可謂是嘗盡了旅途的艱辛。但是,無論遭遇多么困難的事情,徐霞客始終堅持白天考察、晚上記錄的習慣。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他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凡是所到之處他都詳盡地記錄了當地的地理、地質、水文、氣候以及植被等情況。在他去世之后,別人將他的游歷記錄編纂整理成了舉世聞名的《徐霞客游記》。
回顧徐霞客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正是他對“遍訪祖國山河,記錄萬里見聞”這個志向的堅守,才讓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完成了一部曠世罕見的巨著。可見,堅守志向會給人帶來多么強大的動力啊!
徐霞客的事跡印證了王陽明的話——“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王陽明主張我們要不斷地給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心中所想每時每刻地刺激我們的大腦活動,從而推動我們由“想法”遞進到現實中,用強大的主觀能動性來指導實踐,這就是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最有威力的地方之一。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給自己樹立很多目標或志向。例如,買房、買車、減肥等,可是不久之后就會自我懷疑、意志動搖,最后放棄了目標或志向的實現。一個最終能取得成功的人,不僅要堅持心中所想,更要用這個“所想”去抵制外來的干擾,在內心深處不斷地提醒自己應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去做。只有保持“堅持想法、相信自己、努力奮斗”這個思想和行為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自己的潛能,去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