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志向正確,人生才能走對路
-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
- 冷湖
- 1760字
- 2016-05-23 15:20:34
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顧而言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對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難說不立,未是必為圣人之志耳。』
——《傳習錄》
人生當立志,立志要正確,志向對于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正確的志向,會使人生的道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錯誤的志向,會使人生的道路沿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所以,只有樹立正確的志向,我們才能朝著好的方向前進,人生才能取得成功。
陽明大師曾經與他的弟子們討論過“正確立志”這個話題。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顧而言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對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難說不立,未是必為圣人之志耳。”這段話的意思是: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著王陽明聊天,王陽明說:“你們的學問沒有長進,只是因為沒有立志。”李侯璧站起來回答說:“我也愿意立志。”王陽明說:“很難說你沒有立志,只不過你立的未必是要做圣人的志向。”陽明大師之所以倡導他的弟子樹立做圣人的志向,是因為他認為人生要走對方向,即使以后做不了圣人,也會成為一名賢者。
我們都知道“南轅北轍”這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人駕著馬車往北走,路人問他去哪,他回答說要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要去楚國,應該朝南走。這個人說他的馬好,他的車夫技術好,會很快到楚國的。路人就更疑惑了:馬跑得越快,車夫的技術越好,豈不是離楚國越遠了嗎?
“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立志要正確,人生的方向很重要。
1993年,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豐》在香港上映。因為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細致入微,武打場面非常火爆,這部電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
在電影故事里,君寶和天寶是少林寺里的一對師兄弟,兩個人因為偷學少林功夫而被逐出少林寺。這時,他們遇到了人生道路選擇的難題。面對生活的困苦,天寶立志要手握大權,因此甘愿受宦官的玩弄,充當他們的走狗;君寶卻因為生性善良忠厚,立志劫富濟貧,加入反暴政義士行列。從此以后,兩兄弟分道揚鑣,各走各路。
天寶成為宦官的走狗后,為了榮華富貴,竟然出賣君寶等義士,并因此而獲得宦官的信任,掌握了軍權,實現了他的志向。而君寶雖然被兄弟出賣,備受打擊,但是他在大家的幫助下,反而因禍得福,領悟了太極的真諦。
故事的最后,由于天寶死不悔改,繼續迫害忠良,君寶決定替天行道,殺死天寶。天寶由于生性殘暴,連他的士兵都背叛了他,最后死在君寶的手里。
被逐出少林寺后,天寶立志名利,君寶立志俠義。人生的志向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天寶走上了為宦官效忠、為虎作倀的道路,而君寶則走上了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道路。人生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結局也不一樣。天寶鬼迷心竅,出賣兄弟,殘殺同僚,最后落得個失道寡助的下場;而君寶雖然被兄弟出賣,但是他宅心仁厚,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最后終于領悟太極的真諦,成為一代宗師。天寶和君寶同出少林寺,最后的結局卻大不一樣,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當初所立下的志向不同。
古人云:“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因為每個人的心性和素養不同,所立下的志向也自然不同。有人反駁說這句話不對,難道一個殺人犯說自己要學做圣人,他的內心就一定是高尚的嗎?這句話粗看有理,其實值得推敲。真正的立志不是隨口一說,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的。
殺人犯如果真的立下學做圣人的志向,那么他的所作所為肯定會向圣人靠攏,怎么會去殺人呢?真正的志向給人們指明了人生的道路,人們一定會沿著這條道路前進,即使再苦再累,也有勇氣和毅力一路走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就樹立了學做圣人的志向,他勤于反躬自省,時時發現本心,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當他被貶謫到貴州的時候,他沒有放棄自己,因為他想做圣人,所以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的典故;他抓獲了反叛的寧王,功勞卻被皇帝搶了去,這時候他沒有怨天尤人,因為他想做圣人,圣人怎么會計較這些世俗的名與利?“學做圣人”這個志向為王陽明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大明王朝里安全地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完成心學的研究工作,最終成為世人公認的一代儒學大師。
人生在世,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立下一個正確的志向。正確的志向能夠帶來正確的方向和動力,二者結合,人生才能成功;如果方向偏了,沒有動力會犯小錯誤,動力十足會犯大錯誤。人生的志向,決定了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