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主持人獨白(1)

  • 最前線:另一種籃球
  • 《NBA最前線》欄目組
  • 4780字
  • 2016-05-19 15:51:52

《NBA最前線》激活了另一個我/張衛平

中國人看《西游記》大多喜歡孫悟空,一個原因大抵就是他可以隨意拔根毫毛再吹口仙氣就能變出風格週異的各式人物來。這種場景固然荒誕不經,但玄幻中也帶著一絲寫實的味道——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里都蘊藏著多層次、全方位的潛能,就像那些毫毛一樣,若能吹口仙氣再善加培養,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全能型人才。但受限于現實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把自己最擅長的那種潛能培養成賴以生存的技能,其他潛能或許一輩子都只能停留在興趣愛好的層面上,如果機緣巧合,這些潛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被激活。

有這番感悟,主要是因為我在參與《NBA最前線》這檔節目的過程中又進行了一次轉型。《NBA最前線》是央視體育頻道和NBA官方在2013年初籌辦的節目,風格力求鮮活有趣,所以對嘉賓的要求也與一般的央視節目不同。很多觀眾看了《NBA最前線》后都很驚喜,說這個節目中的張衛平完全是另一個張衛平,一個風趣幽默的老頑童,和過去20年來央視解說席上那個認認真真解說比賽的張衛平大不相同。其實,我就是我,我沒有刻意改變自己,只不過《NBA最前線》這檔節目激活了我的另一種潛能罷了。

《NBA最前線》已經開播三個年頭了,我全程都是主要參與者。第一季我雖然沒有脫離解說嘉賓的身份,但個人風格已經有了改變,比如和劉語熙、楊健一起演些網絡風格很濃的情景劇,還在每一期最后5分鐘主持一個球鞋鑒寶大會,這些嘗試不光觀眾看著新鮮,其實我個人也覺得很有趣,我愿意做一些新的改變,挑戰一下自己。從第二季開始,我真正開始常年駐扎在NBA前線進行采訪,和田力老師一起輾轉于全美各地采訪NBA各個球隊。這么一來,我的身份就成了NBA前線記者,而且還是缺乏采訪經驗的菜鳥記者。我過去在現場解說NBA總決賽和全明星賽時,采訪過不少NBA的名帥、巨星,但那畢竟都是短期的客串,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我真正轉型為《NBA最前線》的特派員,長期在美國實地采訪,這種前線記者的經歷是我未曾體驗過的。

做前線記者這兩年中,我采訪過不少大腕兒,也沒少和菜鳥打交道;接受過很多球隊的熱情招待,也曾在休斯敦被火箭的女公關刁難。所以,一個很樸素的采訪心得就是,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和采訪場景,肯定要采取不同的采訪技巧。面對那些愿意認真和你探討話題的采訪對象,你只需做個仔細傾聽的聽眾,然后在適當的時候向他提出一些專業性極強的問題即可;面對那些不太配合的采訪對象,你必須首先通過“搔癢”來調動他的情緒。所謂“搔癢”就是一開場先和他聊他最擅長、最得意的事情,最好能放低姿態用請教的口吻聊天。基本上,當你能夠恰到好處地“搔”到對方的“癢處”時,很多原本不情愿接受采訪的球星都會漸漸熱情起來。但“搔癢”的前提是你必須做好采訪功課,提前充分了解采訪對象的方方面面,然后有的放矢地“搔癢”,做到一“搔”即中。我曾經在《NBA最前線》里說過前線記者成功的三個要素:第一是堅持,第二是不要臉,第三是堅持不要臉。

這兩年采訪下來,我個人感覺前線記者和解說嘉賓完全是兩個工種,風格大相徑庭。做解說嘉賓,我只要賽前認真做功課,比賽時客觀分析雙方呈現出的技巧、戰術特點即可,這是一個“是什么”的問題;而做前線記者,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做功課,采訪的目的是挖掘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簡單地說,就是要吃透“為什么”——為什么球員在場上的戰術跑位毫無章法,是教練調教無方還是球員訓練不夠?想了解比賽得失幕后的故事,必須深入一線觀察和采訪。

此外,當解說嘉賓時做功課很有針對性,比賽的態勢發展很少會超出賽前所做功課的范疇,而前線采訪則大不相同,因為你隨時可能遇到一些值得采訪但事先未預計到的采訪對象。比如在休斯敦火箭主場采訪時,我們突然發現了一個在當地特別有名的資深火箭球迷,于是就上前采訪,還沒采訪完,我們又發現了哈登的媽媽,于是就接著采訪她。同樣地,我們去采訪亞特蘭大老鷹隊時,最初NBA只安排我們采訪老鷹的幾個球星,采訪開始后,NBA官員告訴我們老鷹主教練布登霍澤正好有空,而且很樂于和我們這樣的老記者分享自己的執教理念。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隨機應變,不能有任何猶豫和遲疑,需要立刻轉向新出現的采訪對象。這種隨機應變建立在平日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比如,只有平時吃透老鷹隊的戰術風格,才能隨心所欲地跟布登霍澤聊天。

國內以前沒有跟《NBA最前線》風格相似的節目,所以我們經常要自己摸索,摸索好了就是創新。在美國四處奔波采訪時,我和田力老師會路過一些籃球圣地,還有跟NBA球星有關的商場、飯店和車行,我們有時會靈機一動,進去探訪一番。在籃球圣地,我們實地考察過奈史密斯名人堂和韋恩堡(活塞隊創始地和NBA主要創始地之一),我們還探訪過喬丹牛排屋和杜蘭特餐館,講述的一些故事頗受好評,也獲得了觀眾的稱贊,這讓我和田力老師大受鼓舞。我們常常想,既然這類探訪NBA人文風貌的故事反響這么好,也許未來我們可以專門在《NBA最前線》開辟一個子欄目——“舌尖上的NBA”,每期都探訪一個有NBA球星背景的餐館,這未嘗不是個好方向。

回想兩年前,當時《NBA最前線》的節目負責人梁玥找到我,希望我能在NBA前線長期駐扎采訪,我當時雖然已經60歲出頭,但很樂意接受這個挑戰。梁玥是個很有想法的年輕人,無論節目制作還是對NBA的認識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此外,他還給《NBA最前線》創作了一系列動漫形象,錄像傳到NBA總部時,NBA的高層們也都很喜歡,并且允許《NBA最前線》對NBA的一些既定吉祥物形象進行創新,這些都難能可貴。

回顧我這大半生,早年打專業籃球,一直打到男籃國家隊,退役后當籃球教練,再后來就解說籃球,根本沒想過60多歲了還要常年駐扎在美國當前線記者。我有時候看《NBA最前線》中的前線道,都不敢相信自己還有這種能量。這讓年過花甲的我有了一股用不完的勁兒,也試圖在這個新領域里干出點兒名堂來。而激勵我的正是我在美國NBA前方見到的眾多高齡的資深從業者。比如雄鹿隊82歲的場邊記分員鮑勃·瓦內克,他從1968年雄鹿建隊起,就開始做這份工作,47年來一直在場邊做技術統計,并且一直用手工統計,盡管已經82歲高齡,但他手工統計的準確率一點都不亞于電腦。鮑勃_瓦內克的經歷在NBA里是個典型,NBA現在有大批類似的高齡員工,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干著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精確無誤。看到這些資深人士的全身心投入,我做好NBA前線記者的決心也更加強烈。我相信自己有成為一個好的NBA前線記者的潛質,而我現在和以后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激活。

希望《NBA最前線》的觀眾能夠和我一起去見證這個過程。

《NBA最前線》圓了我的籃球夢/田力

我從小酷愛籃球和足球,而且玩得還不錯,也曾幻想,有一天能打進國家隊,為國爭光。我從小還愛看電影,夢想長大了自己能拍幾部電影。然而這些少年時的夢由于一些時代的特殊情況也煙消云散。從此之后的人生路上,我們這群人一直在拼命地追趕。追趕中,我有了如下身份:知識青年、解放軍戰士、石油工人、電大學生、中專教師、機關干部、企業高管和中資機構駐外代表。

不知不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已經到了“下午四五點鐘”的位置。2008年,我開始考慮和準備退休后的事,想閑下來寫寫書或者電影劇本。就在此時,一個機會從天而降,我閃入央視體育頻道NBA新聞的海外報道團隊。在電視領域工作多年的朋友對我說:“你小子真能耐,一步登天。”

就這樣,我這個老兵又一次成了“新兵蛋子”,好在多年愛好攝影和籃球,我這個沒有任何媒體背景的門外漢,干起報道來還算得心應手。此后的我,連續五個賽季為央視體育頻道報道姚明和易建聯,兩次采訪美國奧運代表團,還拍攝了三部體育專題片。

2013年10月,我在波士頓與張衛平指導相識,開始了跟《NBA最前線》的合作。作為同齡人,我和張指導一見如故,他是運動員出身,我是知青加老兵,都經歷過艱辛、磨難和錘煉。接下來兩個賽季,我們走訪了NBA的22支球隊,為《NBA最前線》提供了大量現場素材。與張指導合作,我受益匪淺,他知識淵博、平易近人、反應機敏、口齒伶俐,在中國籃球媒體人當中,他首屈一指。

我最難忘2013-2014賽季的報道,張指導負責出鏡,我負責拍攝。兩個老漢,帶著一臺攝像機,長途跋涉,夜以繼日,戰風雪,冒嚴寒,先后拍攝了火箭、馬刺、小牛、雷霆、奇才、籃網和凱爾特人,還有籃球名人堂和籃球發源地。為了拍好《NBA名人堂》這一期節目,我和張指導先后去了三次NBA名人堂。我對他開玩笑說:“就算是喬丹,他也就是進了一回名人堂,您可是三進名人堂,您多年獻身籃球事業,這算是名人堂提供的一個特殊待遇。”

剛開始合作時,我倆的年齡加起來是125歲,所以被節目組的人戲稱是“125組合”。這次節目要出書,讓我寫點什么,便去翻這兩年的前方日記,著實感慨萬千,隨手摘錄幾段:

2014年3月13日 波士頓

早上9點,前往籃球發源地。途中風雪交加,險象環生。三輛轎車滑出路面,一輛卡車拋錨。控制時速,小心翼翼,一路無恙。春田學院,寒風刺骨。館長杰夫熱情、專業,拍攝順利。

2014年12月10日 底特律

八點起,十點出發,活塞訓練館,釆訪新秀,巧遇馬洪,午后三小時衛星傳送,晚八點外出覓食,10小時未進餐,饑腸轆轆,“小辣椒”飯店,狼吞虎咽。

2015年4月18日 休斯頓

休斯頓季后賽火箭首戰達拉斯小牛,中場休息時,與火箭主場球館相隔不遠的雙樹酒店傳來喜訊:我的作品《岜沙漢子》榮獲第48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民族文化類紀錄片金獎。

真心感謝《NBA最前線》給了我這個靠近榮耀的機會。

2015年6月15日 克利夫蘭

早6點起,接張指導。880塞車,85暢通,101緩塞,還車及時,飛機正點。丹佛轉機,午餐是科羅拉多漢堡,飛機晚點45分鐘,10點到達克利夫蘭,租車順利,11點入住Best Western,與張指導溝通,探討明天拍攝,凌晨1點休息,當日連續旅行和工作16小時。

我是張指導的粉/蘇群

我和帥哥于嘉、美女劉語熙站在演播室,觀眾看的是我們,而我看的是張指導。

因為只是串場,我偶爾會介紹一些比賽。說實在的,我并不會像解說球賽那樣興奮,但每到張指導出場,我都特別期待。《NBA最前線》的一大特色,是張衛平指導和他的“125組合”帶我們周游NBA各隊的主場,那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的好時候。

記得我們最開始在央視解說NBA時,我才26歲,而張指導當時的年紀和我現在差不多,如今他也被人尊稱“老爺子”啦。我無法想象,如果我到了張指導現在的年紀,還有沒有他那樣的精力,在美國那么大的地方到處跑。

張指導對美國太熟了。他最早在美國工作,是做青島啤酒的代理,住在洛杉磯,頭號“湖蜜”的身份就是這么來的。央視去美國直播NBA總決賽和全明星賽,張指導提前去了,將酒店和租車都提前安排好,央視的直播組一落地,就跟到了家一樣有人接待,省了不少事。

如果沒有《NBA最前線》這檔節目,我看到的張指導永遠是他在賽場上的那一面。其實,老爺子是個愛在鏡頭前耍活兒的老手,現在這一套帶你看西洋景的本事,差不多20年前他就玩得溜熟。1996年,我第一次作為文字記者到美國采訪NBA,那也是央視第一次在現場直播全明星周末,孫正平老師帶隊,張指導當地陪,全明星周末的“球迷大會”讓我們眼花繚亂。那時候央視體育頻道有一檔叫《五環夜話》的談話節目,就專門做了一期NBA全明星的節目,張指導也跟現在一樣,拿著話筒給大家介紹西洋景。

我是做報紙的,報紙上也做過《NBA城市地理》,但紙媒反映NBA籃球文化的手段終歸有限。我很早就有看遍NBA所有場館和球迷商店的愿望,可惜條件所限,一直沒有實現。到現在為止,我去過的NBA場館有18個,看得越多,越覺得大同小異,沒了新鮮感,但正是張指導在《NBA最前線》的一期期節目,才讓我明白我沒新鮮感的真正原因是我沒有深入球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修县| 苗栗市| 金乡县| 凌源市| 澳门| 扶绥县| 驻马店市| 铜山县| 鲁山县| 县级市| 宾川县| 长白| 明水县| 浙江省| 汕头市| 湟中县| 苏尼特左旗| 阳西县| 中牟县| 杭锦后旗| 翼城县| 惠州市| 林周县| 辰溪县| 庆安县| 富民县| SHOW| 永川市| 五大连池市| 长春市| 白河县| 门源| 泰安市| 通山县| 上林县| 田林县| 桐梓县| 苗栗县| 游戏| 南宫市|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