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謀攻第三(4)

《孫子兵法》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能料定敵人不會來攻擊,要有準備他來了我也不怕。

春秋時吳楚交戰。兩軍相距三十里,雨下了十天十夜,晚上都看不見星星,漆黑一片。楚軍左史倚相對大將子期說:“這么惡劣的天氣,吳軍肯定認為我們沒有防備,一定來偷襲,不如備之。”于是列好陣勢等著。

吳軍果然來了,一看楚軍嚴陣以待,占不到便宜,轉頭便撤。

楚軍也沒追擊,因為知道他有所防備。等吳軍走遠了。左史又說:“他們往返六十里,回到營中,又累又餓,大將要休息,士兵要吃飯,肯定防備松懈了。咱們急行軍三十里摸上去,定可一鼓破之。”

楚軍依計而行,果然大破吳軍。

那開始時下著大雨,楚軍列陣等著,吳軍不來怎么辦?那不白準備了嗎?我們經常聽見人說:“我白準備了,白浪費了。”這個觀念就是兵法要反對的。《兵法百言》:“寧使我有虛防,無使彼得實嘗。”寧可我白準備,也不能讓他萬一來了,讓他得手。

絕大部分準備,都是“白準備”,因為準備本來就是“不防一萬,只防萬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準備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準備”。左史并非料事如神,料定吳軍一定會來,他只是按操作規程,做好準備。吳軍若不來,士兵們怨聲載道,這事過去了,不會寫進史書里,我們也不知道。吳軍來了,他就名垂青史了。兩千多年后我們還能知道這事,可見這樣的事是很少發生的。

一位在法國道達爾公司工作的朋友跟我講,他們公司每次開大會,都有一個安全官,先做半小時安全介紹,這酒店什么情況,走火通道,逃生門在哪兒,防火面具在哪兒,滅火器在哪兒,如果發生火災,按什么程序逃生,如何自救、互助及急救等等。

按咱們“百年大計,進度第一,質量第二,安全第三”的價值觀,這喋喋不休的半小時安全課,每個人都聽過幾百遍了,得浪費多少時間!

這就是要真正認識“以防萬一”!防的就是萬分之一!我們很多家長,孩子坐車都不給他備兒童座椅,認為沒事兒,卻沒想過萬一有一次事兒,孩子就沒了。所以我帶孩子旅行,都托運行李帶著兒童安全座椅走。

“以虞待不虞者勝”,還有一個理解,就是“機會是屬于有準備的人”。人生就是不斷地埋下伏筆,機會來的時候,你都準備好了。

作戰就那一下子,我們99%的工作,都是準備工作。這個道理太深了。人們容易看到的是戰利品的多少得失,時間、資源的分配,總是向收割傾斜,不是向準備傾斜。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看到有的企業家,把收獲的工作交給經理人,因為今天的收獲都是他三年前耕耘下的。他把他的精力和關注點,投入新的耕耘,為未來作準備。

老板要適當放棄自己的判斷,部下要盡可能允許老板越界

原文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華杉詳解

這是“知勝五道”最后一條,將領能干,君王又不干預者勝。《司馬法》說:“進退惟時,無曰寡人。”不要管皇上說什么,進退自己根據形勢判斷決策。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司馬懿不出戰,諸葛亮天天羞辱他,據說還送女人衣服給他。魏國將士們受不了,甚至也認為司馬懿膽小,群情洶涌,個個要戰。司馬懿說:“好吧,我即刻向皇上請旨出戰。”朝廷接到司馬懿的請戰書,馬上明白了他的意圖,是要演戲,要皇上配合。派來天子使節辛毗,執節站在軍門宣旨:“敢問戰者,斬!”

諸葛亮聽說后道:“他要是能制我,還用向天子請戰嗎?假裝說天子不許出戰,這是不能之將!”

諸葛亮此語,是引用了《孫子兵法》“將能而君不御”的典故。司馬懿要君御,那他就是不能之將了。

不過司馬懿的要求君御是假裝的,是演戲。諸葛亮心里也明白,五丈原這一仗,他始終沒打成,就病故軍中了。

古代拜大將于太廟,有一套授權的儀式。國君親手拿著象征征伐敵人與統御下屬的生殺大權的鉞,就是一種大斧,實際不是兵器,是砍頭和腰斬的刑具。國君先倒著執鉞,斧柄對著大將給他,說:“從是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國君執著斧柄,刃對著大將交給他,說:“從是以下至淵者,將軍制之。”這就上管天,下管地,全部權力都授權給他了。

“將能而君不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天天講,人人都認為這是對的。但這句話真是一個理想狀態,很少成為客觀現實。執著于兵法這一條的將,往往會死得很慘。

對于大將來說,管著軍事,戰場上瞬息萬變,當然不能事事請示皇上。對于皇上來說,皇上管著政治,內政外交,敵國、叛軍和內部政敵,他的壓力比大將還大,而最大的籌碼都交給你了。他能不派監軍已經不錯了,你要他不管不問,他一定要得焦慮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國君處在生死存亡中,你不能要求他不發表意見,不干涉行動。因為他時時刻刻在作判斷。

所以國君要克制自己,學會適當放棄自己的判斷。比如安史之亂,哥舒翰守潼關,他堅守半年不戰,形勢漸漸有利了。唐玄宗卻要逼他出戰。玄宗為什么判斷可以出戰呢?一是君王的驕傲,他根本不接受安祿山可以反叛他,甚至打敗他這一現實,所以之前斬了作戰不利的大將封常清、高仙芝,這都是唐朝最優秀的大將,自毀長城。這下看形勢好轉,馬上想一舉撲滅安祿山,出一口惡氣。二是楊國忠不斷地煽風點火,因為他和哥舒翰是死敵,所以只要哥舒翰想做什么,反著來就是了。

所以唐玄宗的判斷,并非一個清晰的分析判斷,很大程度上是情緒,是不接受失敗,不接受委屈,馬上要干一場得解脫。

既然哥舒翰苦苦諫爭,說不能戰,就聽他的,再多守半年能怎么著?非得馬上見個分曉嗎?這就是楊國忠的讒言發揮作用了。楊國忠一煽風點火,玄宗更認為自己的判斷沒錯。

結果是哥舒翰出關,全軍覆沒,長安失守,玄宗南逃四川,楊國忠兄妹被殺。

從哥舒翰的角度來說,不能讓玄宗信任自己,就是最大的“不能”,就不能說他是“將能”。和楊國忠斗得你死我活,也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楊國忠是小人,但君子有時候就得和小人交朋友。即使做不到,至少要有這個意識。歷代依靠太監辦成大事的治世能臣也有,張居正就是。

“將能而君不御”,君王要想想,只要不是馬上見死活,一輸就輸光的,不妨放棄自己的判斷,讓他自己干去。

對于大將來說,不要把君王伸過來的手擋回去,讓他隨時可以插手,讓他感覺你是透明的,對他不設防的。這樣關鍵的時候,你非要自作主張堅持,你的堅持會更有說服力。

知己知彼的問題往往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

原文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華杉詳解

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那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即前面講的五個知勝之道,五個方面,都清楚敵我雙方的情況和對比。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敵人,則戰勝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敵人,則勝率為零。

“不知彼而知己”,李筌的注解里舉了淝水之戰苻堅的案例,說苻堅是只知道自己,不知道敵人。

王猛臨死時對苻堅說:“晉室雖然立于偏遠江南,但承繼正統。謝安、桓沖,都是偉人,不可征伐。我們內部的鮮卑、羌虜才是我們的仇敵,終會成為禍患,應該將他們除去,以利社稷。”

王猛死后,苻堅沒聽他的,揮師伐晉。又有人跟他說:“對方也有人才啊!謝安、桓沖都是人杰,不可輕敵。”

苻堅說:“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

淝水之戰,苻堅大敗,之后鮮卑,羌族反叛,苻堅最終被羌族首領姚萇殺害。

苻堅之敗,真的是知己而不知彼嗎?非也,他的問題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或者說內部的不知彼。他的臥榻上,酣睡的都是仇敵。

王猛勸他的話,前半段有些可疑。說晉室不可伐,因為是正統所在。少數民族不太會認為你是正統,不能伐。歷史是正統的漢人寫的,很可能編了這一段吧。

后面才是重點,“鮮卑和羌才是我們真正的仇敵,應該滅了他們。”

苻堅有巨大的性格弱點,就是對人太好,沒原則地好。滅了他人之國,別人都是斬草除根,他則是你只要投降,皇帝也可在我帳下做將軍,胸懷大得沒原則。

所以淝水之戰前,他已經犯了“知勝五道”里“上下同欲者勝”這一條。他的百萬大軍里,上下不同欲,那些降帝降將,心里想的是復國,而不是幫他統一天下。所以一喊退,都跑了。

鮮卑慕容沖,前燕被苻堅滅國后,他和十四歲的姐姐一起被送進苻堅宮中,姐姐做寵妃,他做男寵,姐弟倆寵冠后宮。慕容沖后來起兵復國,苻堅在陣前看到他,還舊情泛濫,派人送一件錦袍過去。國破家亡,身為皇室貴胄,和姐姐一起被送到敵國后宮,這對慕容沖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和國恨家仇,苻堅卻認為這是愛情!他就這么荒唐,太把自己當天下共主了,不知道別人也想當皇帝。

我們用“知勝五道”一條條去評估苻堅。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王猛已經說了,內部才是大問題,不可以去跟晉室戰。但苻堅不知道。

“識眾寡之用者勝”。這一條,苻堅太大意了,沒有分兵,擠在一堆,一退全潰。

“上下同欲者勝”。前面說過了,他手下好多將領等著機會復國稱帝呢。

“以虞待不虞則勝”。謝玄設計好圈套,他卻以為任你什么圈套我都不怕,不做準備,被動挨打。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他是御駕親征,百萬大軍,卻是各懷鬼胎的烏合之眾。

所以這五條,他一條也不及格。他不是知己不知彼,50%勝率,而是不知己也不知彼,必敗。

知己知彼,我們關注的往往是知彼,因為認為知己是理所當然的。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現實是往往問題出在不知己。現實是你想知彼卻得不到,別人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呢?

所以唐太宗說:“今之將臣,雖未能知彼,茍能知己,則安有不利乎?”

我認為,知己不知彼,勝率不是50%,至少是80%!要把工夫下在知己上。我不管你怎樣,因為我也管不著,我只管我怎樣,你怎樣我都有準備,我還能調動你。讀《曾國藩全集》,他的日記里很少談敵情,都是研究自己軍隊建設管理的事。敵情,打了才曉得。

今天我們學《孫子兵法》,用在經營活動中,還有一個問題,知己知彼,彼是誰?競爭對手嗎?

非也!是顧客。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又知道顧客,那就每戰必勝。我們的問題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夠好,又不了解顧客。如果學了兵法,天天去研究所謂對手,那是瞎耽誤工夫。

附錄:《謀攻篇》全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县| 双流县| 杨浦区| 满洲里市| 沂南县| 龙岩市| 无锡市| 南江县| 陈巴尔虎旗| 临洮县| 盐山县| 江西省| 灵丘县| 上栗县| 平罗县| 通河县| 万载县| 洪湖市| 炉霍县| 玉龙| 凤庆县| 福州市| 古蔺县| 溧阳市| 壤塘县| 宝应县| 南昌市| 体育| 文水县| 肇东市| 曲水县| 东辽县| 留坝县| 五大连池市| 夏津县| 马鞍山市| 汝南县| 镇雄县| 马鞍山市| 华池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