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謀攻第三(3)

淝水之戰,謝玄跟苻堅說:“您把軍隊退一退,等我渡河過來和您決戰。”苻堅不知道不可以退,真就下令退一退。后面的部隊不知道為什么要退,晉軍大聲喊:“秦軍敗了!”后面的以為前面敗了,一哄而逃,就真敗了。

這就是不知進退,不知道軍隊的一進一退,都是生死存亡。

第二個“不知”,是不懂得軍隊事務,卻要參與軍隊管理。

《司馬法》說:“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治軍和治國,游戲規則不一樣。

《兵經》說:“在國以信,在軍以詐。”

張預注解說:“仁義可以治國,而不可以治軍;權變可以治軍,而不可以治國。”

前面說的苻堅,他本來也是一位英主、英雄,但他實力上空前強大,性格上歷來包容大度,又以天子對臣民的心態來對待謝玄,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氣度來對待謝玄,讓他先過來,收復他,讓他服氣,就忘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敵,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點都大意不得。苻堅一個不注意,就兵敗如山倒,最后發展到身死國滅。

杜牧注解說,軍隊的禮度法令,自有軍法從事,如果以尋常治國之道,軍士們反而不知道怎么辦了。

杜牧舉了周亞夫軍細柳的例子。漢文帝視察慰勞三軍,到別人軍營,門衛都直接放行,將領慌忙出迎。到了周亞夫門口,被攔下等通報,說軍營中只聽將軍之令,不聽天子之令。通報良久,周亞夫也沒出迎,只說請進,還要求軍營中要慢行,馬車不許跑得快。最后他在自己大帳門口對文帝拱手行禮,說甲胄在身,不能跪拜。

文帝嘆服不已,在車欄桿上向將士們點頭致意,從此認定周亞夫是可以依靠的大將,臨終還叮囑景帝,有兵事就用周亞夫。周亞夫也果然替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

不過杜牧把周亞夫的故事放這兒作例子,雖然典型,也不完全恰當。細柳軍營之事,有文帝的品格在,也有周亞夫的性格在。他的性格就是牛逼,他不光在軍營牛逼,在皇宮里也牛逼,最后也弄得皇上不舒服,晚年稀里糊涂給問了個謀反之罪,他哪里受得了,絕食抗議,餓死了。

第三個“不知”,是不懂得軍隊的權變,卻要參與軍隊的任命。不得其人,就會滿盤皆輸。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了,趙括紙上談兵,不能打仗,廉頗知道,藺相如知道,趙括死去的父親知道,趙括的母親知道。就兩個人不知道,一個是趙括自己不知道,二是趙王不知道,四十萬人的生命,就這么斷送了。

這三個不知,都是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講“中御之患”。姜太公說:“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國內的事歸主君管,不可以從國外處理;軍中的事歸將軍管,不能由國君遙控。如果國君老是遙控,則“三軍既惑且疑,諸侯之難至矣”,敵國就乘隙而入。“是謂亂軍引勝”,搞亂自己軍隊,把敵人引來,讓敵人得勝。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是講給國君聽的,但你不能假設國君一定會聽,只能啟發他聽,他不聽,你還得聽他的。否則,將軍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還算什么英雄,還怎么保家衛國呢?像岳飛,他死了,人們贊他英雄,罵秦檜奸臣,但宋朝還是亡了,他也沒盡到保衛國家的責任。

秦國的王翦,秦王把舉國六十萬大軍都交給他,去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他今天派人去找秦王要塊田,明天派人去要蓋房子,就是要秦王放心,我求田問宅本無大志。岳飛那直搗黃龍府,迎還二帝的雄心壯志,高宗怎么受得了?回來兩個皇帝,這個皇帝怎么辦?誰能保證迎還不變成擁立?

皇上可以不懂軍事,將軍不能不懂政治。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給皇上立個規矩,但只能啟發他自覺守規矩,不能假設他一定守規矩。

千難萬難,判斷最難

原文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華杉詳解

孫子講五個知勝之道,講的是知勝之道,不是制勝之道,這還是孫子“勝可知而不可為”的思想,不指望在戰場上靠運氣獲勝,而是在必勝條件下一戰而定。所以第一條就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動手之前,你要知道能不能贏。

這就對判斷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怎么知道自己必勝呢?你認為必勝,結果真的就勝了,次次都這樣,那你不成了神仙?

我的實際工作體會:必勝不可知,必敗則是可知的。

比如說做一個方案,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出創意”,而是“有判斷”,隨時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得手。

所以說判斷力是創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斷中創造,才是真正的創造,否則就是天馬行空,無邊無際。那怎么辦?那就只能“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讓別人來作判斷。

人性的弱點是一廂情愿。西諺云:“我們相信一些事情,不過是因為我們希望他是真的。”我們假定一廂情愿的因素在我們的判斷里占三分,那么,當你認為有幾分把握的時候,先自己減去三分一廂情愿分,再想想。

當我們覺得有十分把握的時候,減去三分就是七分。假如我們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就有50%的概率獲勝,那贏面已經非常大了。

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個認識很重要,不要輕舉妄動。

前面講的知勝知敗,都是講戰前的判斷。戰后結果就出來了吧?

實際卻不是。打仗是打完就有勝敗,經營卻不是!戰后也不知道勝敗。而且明明敗了,大敗,顯示出來的結果卻是勝的!

這是怎么回事?!

是那敗藏起來了,儲蓄起來了,過一段時間再報復你,讓你不可挽回!

事情是這樣的:當我們創業的時候,勝敗是很容易體現的,勝了就干成了,敗了就賠了。但當一個事業起來之后,你作出了一個關鍵的錯誤決策,你的市場可能還在增長。等到市場真的掉下來了,你可能還不認為自己錯,認為是“產品生命周期到了”。

千難萬難,判斷最難。

你能帶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強的管理能力

原文

識眾寡之用者勝。

華杉詳解

“知勝五道”第二條,“識眾寡之用者勝”。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勝。

《孫子兵法》每句話的信息量都很大,這句話信息量也不小,識眾寡之用,就是能帶兵,能帶隊伍,概括說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

秦王政要滅楚,朝廷開會問需要多少兵馬,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說“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當然喜歡李信,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結果打得大敗,七個都尉被斬,成為秦軍少有的大敗仗。

秦王趕緊去給王翦賠禮道歉請他出山,王翦的條件還是六十萬兵。

王翦率軍到了楚國,駐扎下來,營門一關,也不出戰,每天就開運動會搞體育比賽。他兵多,楚軍也沒法來攻。就這么耗了一年,楚軍熬不住,開始頻頻調動。楚軍一調動,露出破綻,他就揮師出擊,一舉滅了楚國。

匈奴單于冒頓寫信輕薄呂后,呂后大怒,想發兵討伐。樊噲激情演說:“給我十萬兵馬,橫掃匈奴!”大家都附和要打。季布大喝道:“樊噲可斬也!當年高祖三十萬大軍還在白登被圍,陳平用計講和才放回來,樊噲比高祖還厲害嗎?”呂后冷靜下來,給冒頓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還是和親友好。

二是你能帶多少兵。

這是一個管理能力,一個組織動員的能力。你能帶一個班?一個排?一個團?一個軍?

劉邦跟群臣討論誰誰誰能帶多少兵,問韓信說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能帶十萬,多了您就搞不定。劉邦問你能帶多少?韓信說我嘛,多多益善,再多的兵我都能帶。

所以打仗的本事,人們看到的是謀略、勇敢,因為那里面有故事,有談資,男女老幼都愛聽,廣為流傳。而還有一個不被人們掛在嘴邊的是組織、動員、管理。管理的事講起來枯燥,人們聽不懂,也不愛聽。

韓信打仗的本事為什么大?為什么比別人都大?他謀略當然厲害,勇敢大家都知道是他的弱項,他的超級強項,在“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句話里面。我們每個人可以想一想,我能帶多少人的團隊?管二十人的公司,和管二百人的公司,不是一回事。二千人、二萬人、二十萬人,又是另一回事。像富士康那樣管上百萬人,把人都管瘋了,管自殺了。前面說的王翦,帶六十萬兵在敵境內駐營,一年不打仗,天天開運動會,關鍵時候一擊制勝。這一年六十萬小伙子擠一堆,一年不干活,還沒出事,這都是管理的大本事。

三是兵怎么帶,怎么用。

所謂“治眾如治寡”,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給他一百萬兵,他跟帶一百人一樣方便。這就有一套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后面的《形篇》《勢篇》《虛實篇》都講這個問題。

組織架構,就是從小到大戰斗單位的設計,古代打仗最小戰斗單位是五個人。戚繼光剿倭寇,設計了十二人一組的鴛鴦陣。林彪發明“一點兩面三三制”,以三人為最小戰斗單位。從三個人一個戰斗小組,到上百萬的大軍,他指揮起來都像揮自己的手臂一樣方便自如。

這就是識眾寡之用。

不站在老板立場的員工沒前途,沒有員工思維的老板做不大

原文

上下同欲者勝。

華杉詳解

“知勝五道”之三:“上下同欲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知不知道呢?都說知道。但用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點來說,沒做到就不是真知道,那就幾乎沒什么人知道了。

上下同欲者勝,人們自然都是要求別人同自己的欲,特別是上要求下要同上的欲,很少有人理解是自己要同他人的欲,要跟從他人的欲。

理學家說“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說“天理即人欲”。兩個欲,不是一個欲。滅人欲,是要控制自己的欲;即人欲,是要順應大家的欲。

《左傳》說:“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什么意思呢,就是讓自己的心愿跟隨大家的心愿,那樣行事就可以成功;如果讓大家的心愿跟著你個人的心愿走,則很少能夠成功。

所以,我們可以把“上下同欲者勝”這句話改一下來理解,叫:

同他人之欲者勝。

這就回到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

對于員工來說,你要始終站在老板的立場思考處理任何問題,你就進步快了。

對于乙方來說,你要始終站在甲方老板的立場,誠則靈,你的業務就穩了。

對于老板來說,你要有員工思維,凡事站到員工的立場去看一看,服務員工,關注員工,就有人愿意跟你干了。

對于企業來說,要始終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不要總想利用信息不對稱掙錢,而是實實在在為消費者建起別人做不到的產品和服務體系,這就百年品牌了。

“上下同欲者勝”。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承認上下不同欲。

你知道不同,你才能想辦法同。你認為別人都該跟你同,什么也不需要做,就永遠沒人跟你同了。

上下不同欲,就是韓非子說的君臣異利。君和臣,利益所在不一樣!

曹操伐東吳,孫權開會討論戰還是降,群臣都說打不過,劉琮都降了,安排得還挺好,咱們也降了算了,跟他談個好條件。

魯肅趁孫權上廁所的時候跟出去,對孫權說:“主公,我們都可以降,您不能降。”孫權問為什么。魯肅說:“我們做臣子的,換個主公,還是一樣做官,降了,家財利祿都有保障。您降了,做什么官呢?”孫權就明白了,必須戰。

這就是君臣異利。

君臣異利,上下不同欲,怎么辦呢?

韓非子的邏輯是君臣互市,做交易,就是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勵機制。君不必仁,臣不必忠,在這機制下,自然君王仁愛,群臣忠勇。

君臣之間,不要講感情、報恩、愛戴之類,但每個人必須忠于自己的角色責任,忠于職守和游戲規則。

在機制設計上假設每個人都是壞人,讓壞人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質是提倡每個人都做好人,讓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這就能上下同欲者勝了。

真正認識“以防萬一”

原文

以虞待不虞者勝。

華杉詳解

“知勝五道”之四:“以虞待不虞者勝。”

“虞”,是預料、預備、防備的意思。成語“爾虞我詐”,就是相互防備,相互欺騙的意思。

《左傳》說:“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沒有預先準備,沒有周密防備,那是不可以帶軍隊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扎鲁特旗| 思南县| 昭觉县| 中超| 济源市| 扎囊县| 文安县| 莒南县| 甘洛县| 孝昌县| 双流县| 师宗县| 习水县| 隆安县| 余干县| 喀什市| 同仁县| 揭东县| 温州市| 怀柔区| 泽普县| 始兴县| 清新县| 荔浦县| 治县。| 定远县| 昭苏县| 青阳县| 梓潼县| 峨眉山市| 沂南县| 永德县| 浙江省| 个旧市| 大兴区| 郧西县| 且末县| 辽宁省| 河津市|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