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軍形第四(1)

贏了再打

原文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華杉詳解

《孫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形篇》后面是《勢篇》,“形勢”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

什么是“形”?曹操注解說:“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

形,是可以觀察到的,我動彼應,我動一動,看你怎么回應;你動一動,看我怎么回應,相互試探,相互觀察。比如我們熟悉的“火力偵察”,就是先給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來。

張預注解說:“兩軍攻守之形也,隱于中,則敵不可得而知,見于外,則敵乘隙而至。”雙方軍形都盡量不讓對方刺探,一接戰,一攻一守,兩軍的軍形就相互暴露了。

所以,“形”,是在戰前。“勢”,則是在戰斗中。

漢代荀悅有一段話講形勢,比較準確:

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形”是大體得失的計算,你勝算有多大,這是算得出來的。算清楚了再做,算不清楚別做。

做事先看形,行不行。做起來就靠勢,荀悅說是“臨時之宜,進退之機”。可以這么說,不過孫子在《勢篇》里講得更深刻。荀悅還講了“情”,就是主將的意志力和團隊的士氣,“心志可否”,這個“情”,在《孫子兵法》里也歸為“勢”。所以荀悅的“形”“勢”“情”三要,實際還是“形”“勢”二要。

“形”和“勢”講清楚了,戰勝的過程,就是形勝和勢勝兩個過程。《形篇》,就是講形勝的。

接下來我們開始讀《形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古代真正善于作戰的人,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然后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不可戰勝,在于你自個兒,能否戰勝敵人,在于對方有沒有給你可勝之機。所以說,善戰者,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勝,卻做不到敵人一定會被我戰勝。勝利可以預見,但如果條件不具備,是不可以強為。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對應。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敵人什么時候可以被戰勝的時機,就是知彼。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一句話,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先管好自己,再觀察別人。敵人如果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

“勝可知,而不可為”。可以判斷我們能勝。但如果沒有勝的形勢,不可強求。

不可勝,不可強求,怎么辦呢?

首先是不辦。很多人,敗就敗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辦。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辦不到的事,就不要強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非要辦,就會輸光了老本。

不能取勝,就不要出戰。抓緊練自己。孫子的思想是先勝后戰,后面還會講。我稱之為贏了再打。沒有贏,就不要打。

很多人接受不了這一點,認為這是不作為,必須要有所作為,自己才心安。這是一種“戰略焦慮癥”,忘了“作為”的代價、損失和風險。事實上不出手并非不作為,而是積累自己、等待時機。三國爭霸,諸葛亮就是不停地作為,可以說沒有任何勝算的作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他應該等,等待時機,鍛煉身體。一是爭取自己活得長,二是把國內治理富足強大,把兒子教育好傳承下去。但他像很多人一樣,認為不能等。不能等的結果是什么呢?司馬懿活得最長,活過了諸葛亮,活過了曹操,甚至活過了曹丕,就沒有人能阻擋他了,結果是三國歸晉。

所以第二個策略,就是等待。

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選擇。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勢變化。什么叫形勢變化,就是形變化為形勝,勢變化為勢勝。

形勝,是在等待中積累,讓自己不可勝,越來越強。勢勝,是勝機出現,抓住機會,一戰而定。

最能等的人,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有一個笑話,講日本戰國三大英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說三個人一起遛鳥,那鳥就是不叫。怎么辦呢?織田信長說:“再不叫,再不叫就把它殺了,換一只鳥。”

豐臣秀吉說:“不用殺,叫就獎,不叫就罰,總有辦法讓它叫。”

問德川家康,家康說:“什么也不用做。等!是鳥嘛,它總要叫的。”

三人中,就德川家康能等,而且他活得最長,結果就是他成了天下之主,德川家族統治了日本三百年。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勝,積累自己;二是等勢勝,等對方失誤。對方一失誤,勝機就出現了。對方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或者戰勝的代價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劃算。

所以又有了第三個策略:能不能引誘對方失誤?

這就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里說的:“觀古今兵法,一言以蔽之:多方以誤。”想方設法引他失誤。前幾章講了王翦滅楚國的故事,他找秦王要了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境,卻不發動攻勢,安營扎寨,每天開運動會練兵,等楚國的動作。這一等,就等了一年。楚國人憋不住了,開始頻頻調動。楚軍一動,他看到機會,一舉出動,就滅了楚國。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長期的積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原文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華杉詳解

不可勝者,守也。

何氏注解說:沒有看見敵人的形勢虛實有可勝之理,則亦固守。

曹操的注解就三個字:“藏形也。”觀察對方的軍形,發現沒有可勝之機,那我就把自己的軍形藏起來,守起來,也不要讓對方找到破綻。

可勝者,攻也。

杜牧注解說:“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前面講王翦滅楚的例子,就是“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六十萬大軍開到別人家門口,看你嚴陣以待,我就等著,守著,守了一年。等楚軍一動,露出破綻,出現可勝之形,馬上出擊,一舉得勝。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孫子的思想,一貫謹慎。守則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夠了還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壓倒性的優勢才攻。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梅堯臣注解說:“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

杜牧注解說:“守者,韜聲滅跡,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見之;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電,如來天上,不可得而備也。”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敵人一點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來,雷霆萬頃,覆天蓋地,讓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機會和還手之力。“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守,能保全自己。攻,能獲得全勝。

孫子的全勝思想,全勝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資,甚至還要保全敵人。

一是自己保全,不要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二是爭取把對方也保全,不要他敗退的時候把橋梁、道路、城池等基礎設施都破壞了,把糧倉物資也燒了,要把這些東西都保全,為我所用。最好,人也不要殺他們的,把他們的軍隊也保全,一看我們從天而降,沒有戰斗意志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我們的軍隊,我們的隊伍就壯大了。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千萬別以為“守”是保守的,是不進取的。

守,本身就是勝的積累,而且是加速積累!

從企業經營來說,簡單的類比可以講專業化和多元化的問題,你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都是攻,深耕在一個領域就是守。王石當初把所有的公司都賣掉,就守住一個房地產,就守出了一個萬科。

從個人來講,行行出狀元,就是專注、堅持。任何一個人只要專注一個領域,五年成為專家,十年成為權威,十五年成為世界頂尖。

在經營上,你守住一個地方,能守出一個世界頂尖來,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所以守,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是深深地藏于九地之下,沒人知道你水有多深,因為他們沒有在一個地方耕耘過這么久,沒有達到過這么深,你就能形成最高的競爭壁壘,別人進不來。

那什么叫“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呢?就是你覺得他在攻擊你的時候,他根本沒攻擊你!這有點像現在說的“降維攻擊”,毀滅你,但與你無關。

因為,他在九天之上,他跟你不在一個平臺,不在一個層面,不在一個戰場。現在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要拿移動互聯網門票,那門票卻不是由誰來發的,都是你自己畫的,畫成什么樣?每個人邏輯都不一樣,各在各的天空,不是一回事,哪有什么競爭!都是自己的事。

什么叫競爭?競爭的本質是要你沒法跟我爭,而不是我要跟你爭。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善戰者先為己之不可勝”,也是《道德經》說的“夫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一旦你想去跟某某爭,你已經輸了。動于“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沒覺得自己在跟誰爭,只是被他帶起的風刮倒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東西被他爭走了。

當你在“九地之下”的時候,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別人比自己風光,就像當初華為不進房地產,阿里巴巴不做游戲,專心磨煉自己的核心能力。當你厚積薄發、橫空出世,人人看你都是“動于九天之上”,別人想學你,得坐時光機器回到十年前去學,甚至回到你的幼兒園去跟你一起學起,哪里學得來!他們看到的,都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因為你已經活在眾人的想象之外。

真的智將,他的功勞,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華杉詳解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人人都看得出來的勝,你也看出來,那不算本事。

曹操注了四個字:“當見未萌。”沒發生的,沒顯現出來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

我們評論一件事時,總是說:“看結果!結果最說明問題!”結果不一定能真正說明問題。因為今天的結果來自昨天的決策,換一個決策,結果是比這個好,還是差,誰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試試,而且對結果的認識和解釋,每個人還不一樣。我們要討論的,永遠都是對未來的判斷,這一步下去,未來會怎樣,那每個人看法差距就大了。

李筌注解說:“知不出眾知,非善也。”

你能看到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不算本事。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韓信破趙之戰,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拂曉帶兵出井陘口,先傳令開飯時間,說破趙之后開飯。諸將都不信,假意答應:“諾!”之后背水列陣,趙軍看見大笑。結果韓信一鼓破趙,剛好到飯點。這就是知道眾所不知的案例。

韓信知道的是什么呢?一是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后生,讓士兵們沒有退路,拼死作戰;二是兩軍接戰后,派兩千騎兵突入敵營,把趙軍軍旗拔了,全插上漢軍旗幟,大喊趙軍敗了,讓趙軍心驚膽裂,一哄而散。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贏了,全天下都說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按孫子的標準,韓信的背水一戰又不是“善之善者也”了,因為這事不常發生,不是有把握的事兒。比如你用一萬人擊敗了敵軍二十萬人,那必然天下聞名,全天下人都說你厲害,兩千年后史書上還寫著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萬人吃掉了敵軍一萬人,沒人會記你一筆。但是,一萬人擊敗二十萬人是小概率事件。你這將軍怎么帶的兵,居然讓一萬人和敵軍二十萬人遭遇呢?靠著運氣和對方是個笨蛋,居然讓你贏了。

正如韓信破趙之戰,本來他沒那么容易取勝。他出井陘口之前,廣武君向陳余獻計說:“井陘道路狹窄,兩輛戰車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程數百里,運糧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后邊,您撥給我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筑營壘,不與他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后無法退卻,我截斷他們后路糧草,使他們在荒野什么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韓信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

但是陳余不聽。韓信得到諜報,陳余不用廣武君的計策,才敢進兵。破趙之前,傳令活捉廣武君,不得殺害。廣武君抓來,韓信馬上親自為他松綁,尊他為師。廣武君說:“敗軍之將不敢言勇。”韓信說:“百里奚在虞國做大夫,虞國亡了。到了秦國,秦國卻因他而霸。不是說百里奚在虞國蠢,到了秦國變聰明了。而是在于主公用不用他,聽不聽他的。如果陳余用您的計策,我已經被您擒了,就是因為他不用您,我才有機會侍奉您呀!”于是韓信用廣武君之計,又降服了燕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习水县| 克拉玛依市| 祁阳县| 古田县| 纳雍县| 永春县| 周至县| 遵化市| 连城县| 凤冈县| 宜宾市| 西乌| 秦安县| 汝州市| 龙口市| 大冶市| 台山市| 霍邱县| 科技| 玛曲县| 紫云| 长岛县| 洛川县| 大庆市| 瑞金市| 禹州市| 南城县| 永嘉县| 山阴县| 平潭县| 托克托县| 宁安市| 剑阁县| 南陵县| 南开区| 沅陵县| 靖宇县| 盐津县| 宜黄县|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