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各地講法匯集(8)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后,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 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后衰,今漸興。

二 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柢,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后衰。

三 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并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 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后衰。

五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柢也。

唐中葉后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 天臺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 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 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后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后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愿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 凈土宗

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癥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佛法學習初步

戊寅十月八日在晉江安海金墩宗祠講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 人天教

二 小乘教

三 大乘法相教

四 大乘破相教

五 一乘顯性教

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了解。即能了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 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后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后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 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復能深修禪定也。

今復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綺語

(八)慳貪

(九)瞋恚

(十)邪見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余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 殺生——短命 多病。

二 偷盜——貧窮 其財不得自在。

三 邪淫——妻不貞良 不得隨意眷屬。

四 妄言——多被誹謗 為他所誑。

五 兩舌——眷屬乖離 親族弊惡。

六 惡口——常聞惡聲 言多諍訟。

七 綺語——言無人受 語不明了。

八 慳貪——心不知足 多欲無厭。

九 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 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 邪見——生邪見家 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 不殺生 救護生命

二 不偷盜 給施資財

三 不邪淫 遵修梵行

四 不妄言 說誠實言

五 不兩舌 和合彼此

六 不惡口 善言安慰

七 不綺語 作利益語

八 不慳貪 常懷舍心

九 不瞋恚 恒生慈愍

十 不邪見 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報,與上所列惡業之余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凈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凈土宗”。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凈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凈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唯愿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關於凈土宗

凈宗問辯

乙亥二月於萬壽巖講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遣除惑疑,翼贊凈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后,迄於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於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復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故於萬壽講次,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凈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圣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凈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凈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凈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問:前云修凈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無量壽經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眾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凈業。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答:不盡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剎剎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華嚴經普賢行愿品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又阿彌陀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為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三卷及疏一卷,普勸眾生同歸極樂。遺范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難歟?答:華嚴經普賢行愿品云: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云: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凈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云,若唯修凈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致夭亡。故修凈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答:自古以來,專修凈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凈剎,豈不更善?答:彌陀法門,於現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山东| 文山县| 岚皋县| 苏尼特左旗| 台江县| 万山特区| 西林县| 仁化县| 广饶县| 辽阳市| 安顺市| 咸丰县| 淮南市| 那曲县| 石楼县| 河东区| 宜昌市| 祁连县| 原阳县| 称多县| 绥中县| 吉水县| 南乐县| 华亭县| 漠河县| 进贤县| 玉溪市| 富平县| 芮城县| 伊春市| 应城市| 江油市| 札达县| 杂多县| 涪陵区| 保山市| 柘城县| 宁明县| 奉节县|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