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財閥時代(1)
-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業的突圍與重生
- 陳偉
- 2607字
- 2016-05-05 15:15:58
財團復燃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日本經濟的騰飛和朝鮮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朝鮮戰爭刺激了日本的外需經濟,讓日本徹底擺脫了戰爭的陰霾,走向復興。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就是美國對日本的道奇政策,推動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道奇政策是啥東西呢?
約瑟夫·道奇,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二戰結束后,他擔任美國駐德國司令部經濟顧問,參與了德國的貨幣改革,1952年成為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經濟顧問。
1949年2月,道奇來到日本,參與日本經濟復蘇的工作。
道奇的來臨以及他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計劃,暗示了美國對待日本態度的轉變。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美國人意識到,必須讓日本強大起來,以對抗蘇聯和中國。所以在1949年左右,美國國務院決定要振興日本經濟,使其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新屏障。
在這之后,美國的經濟學者們紛紛來到日本,各自陳述他們重建日本的政策。很快,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制定了“穩定經濟九原則”,力圖在美國結束對日本的占領之后,讓日本經濟能夠自強自立。這九點原則幾乎涉及了日本經濟的各個層面,比如如何抑制通貨膨脹、如何提高日本工人工資、如何解決糧食短缺等等問題。
而道奇就參與了“九原則”的制定。
1949年,在杜魯門總統的授意之下,道奇和他的團隊正式來到日本,他們期待日本也能像戰后的歐洲一樣,從戰爭的破敗中站起來。
道奇是典型的古典經濟學派的擁躉,他憎恨政府赤字,熱愛平衡,他堅持認為生產和生活消費相得益彰,哪個都不能超常發展;他對儲蓄充滿著熱愛,認為這是發展生產的必要條件。
來到日本的一個月之后,道奇發布了自己的兩點經濟政策:日本必須從依靠美國的援助當中擺脫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經濟體;日本必須自己造物,并且以低廉的價格和良好的質量進入世界市場。
道奇又針對日本的經濟狀況制定了具體的恢復措施,概括起來有三點:第一,政府的財政支出實現平衡,嚴格遵照預算來支出;第二,取消對某些行業的政府補貼,增加政府財政黑字;第三,停止一切新的支出,停止發行新的政府債券,抑制通脹。
在企業層面,道奇政策以及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經濟政策讓日本的幾大財閥重新振作起來,它們由解散又走向了聚合。
道奇政策的核心是穩定財政,也就是依靠緊縮的措施來平衡政府的收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日本開始增加稅收,用稅收來為之前發行的債券埋單。換句話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將政府欠人民的錢再用人民的稅款來償還。而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政策必然會抑制老百姓的消費,從而影響日本產業界的發展。
事實上,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30%以上的中小企業均因為資金不足宣告停產或者倒閉。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大企業,它們均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為在緊縮的政策之下,大企業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而且能通過削減工資、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等手段來應對緊縮政策。
這就成為日本財閥復燃的潛在原因。說是潛在原因,主要是因為朝鮮戰爭才是直接原因。
毫無疑問,朝鮮戰爭為日本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利好消息。在三年的戰爭期間,美國從日本訂貨的金額達到9.8億美元。這筆巨資除了刺激了日本產業的興旺,還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充足的美元儲備。
日本的紡織業、汽車制造業、礦業、鋼材等產業隨之獲得了巨大的商機,賺了個盆滿缽滿。隨著日本經濟的勃興,美國人開始逐步放松了對日本的控制,他們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朝鮮戰場。朝鮮戰爭結束后,美國停止對日本的占領,讓這個東亞屏障走向了獨立。
獨立之后,日本的大財閥們就忘記了美國人的“教誨”,重新走到了一起。
1953年,日本修改了《反壟斷法》,放寬對財閥持股的控制,這像是一個信號彈,讓財閥們迅速重新組合起來。
當然,財閥的聚合跟以前那種家長制度、家族管理相比還是有了巨大的不同,而且,除了美國人放松對日本的控制,日本金融業的變化也推動了財閥以新的形式整合到一起。
在道奇政策大行其道的時候,日本銀根緊縮,銀行成了老大,給誰貸款、不給誰貸款,由它們說了算,也成為日本各個產業界的財神爺,由此也奠定了銀行與企業的關系。在歐美國家,銀行和企業彼此獨立,銀行提供資金,企業負責還本息。但日本很獨特,銀行視貸款企業為自己的關聯公司,會參與指導企業的運營。
這種金融領域的變化讓財閥從家族管理轉變為以銀行為核心的新模式。以前,財閥的總公司是老大,他們說把錢給誰就給誰,但是現在,銀行成了財源,其地位已經超過總公司,決定著財閥的命運。當然,很多大的財團,比如三井也有自己的銀行,這就保證了一個財團內部的資金支持。
到了20世紀50年代之后,日本幾大財閥所屬的銀行已經成為這個系統里的資金支柱,換句話說,在一個財閥內部,貸款問題基本上都通過自己的銀行來完成了。
當然,這種體系并非完全封閉,也就是說,三井銀行不僅給三井下邊的公司提供資金貸款,同時也大公無私地幫助別的企業。這樣一來,日本財閥與財閥之間就結成了新的聯盟,它們通過商社公司與銀行結結實實地捆綁在了一起。
除了銀行貸款,財閥內部和財閥之間開始實行交叉持股的模式來重塑日本企業界之間的關系。1952年,一件轟動日本商界的大事件使得交叉持股成為一種新的模式。那一年,三菱財團旗下的陽和不動產的股票被一個日本投機商人大肆收購。三菱財團領導人大怒,他們召集了11家下屬企業籌集資金,用高價把陽和不動產的股票都買了回來,讓這家公司重新回到三菱的懷抱。
這件事情之后,日本財團意識到,要想保證財團的最佳完整態勢,必須交叉持股,共存共榮。
很快,三井、三菱、住友這三家財閥的直屬公司開始了大張旗鼓的交叉持股運動,這種互相持股的比率在1952年是7.1%,到了1955年飆升到了11.5%。[2]
在交叉持股基本上完成之后,日本財閥又開始沿用以前的名字,恢復了過去的商業經營模式。比如,中央生命保險公司又改回名字叫三井生命保險公司,千代田銀行恢復為三菱銀行,大阪銀行還叫住友銀行,等等。
那么,重新恢復身份的財團們又如何實現利益共贏、內部管理的呢?交叉持股是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是西方國家根本不了解的方式。為了增加一個財團內部的凝聚力,公司與公司之間開始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舉辦會議,商談財團戰略。
比如,三菱財團有星期五會議;三井有星期一會議,后來改為二木會并一直沿用到今天;住友財團的經理會議叫白水會……總之,日本原本的四大財閥通過各種方式重新走到了一起,在此就不一一詳細敘述了。不過,發生大變化的是安田財閥,它的變革故事頗具傳奇性。讓我們慢慢回顧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