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商人的豐田,技術的本田(2)
-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業的突圍與重生
- 陳偉
- 4105字
- 2016-05-05 15:15:58
本田曲線救國路
當豐田喜一郎在戰敗與復興的漩渦中痛苦抉擇的時候,有一個人決定不再消極等待了。他在戰后一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家公司坐落在濱松市區,是他自己家的私有土地,有2000平方米之大。這個人不在乎浮華的外表,他知道,創業就是要從最簡單的第一步邁出。于是,他在這片土地上搭建起簡易的廠房,把自己家能勞動的親戚統統招募過來,又在社會上招聘了十多位工人,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他叫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和豐田喜一郎的生活環境大相徑庭。本田宗一郎生于1906年,靜岡縣人,父親是鐵匠,母親跟本田宗一郎一樣,都沒受過什么教育。本田宗一郎本來有八個兄弟姐妹,后來死了四個,可見家境如何貧困。
本田宗一郎少年輟學,在自行車店做了多年學徒,后來回到家鄉,開辦了修車廠。在他心底一直激蕩著造汽車的夢想。
本田宗一郎一邊經營修車廠,一邊廢寢忘食地研究汽車,他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家庭,甚至忘記了自己的修理廠。每天天不亮他就鉆進實驗室進行研究,一直到深夜他才睡眼蒙眬地出來。
起初,本田宗一郎致力于改造汽車。他發現,當時的汽車采用木制車輪輻條,很容易折斷。于是,他開始嘗試著用鐵制輻條來代替。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鐵制輻條終于誕生了。這種材質不僅僅耐磨、耐用,不易著火,還能增加汽車行駛的速度。
德魯克對創新有著精準的描述,他曾經說,人們一直低估日本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經濟或社會術語,而非科技術語。創新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或者,創新就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
本田宗一郎就是這種創新的代表。他沒有發明汽車、火車、摩托車,但他能通過對技術的自我革新讓已有的產品更加完善。
本田宗一郎的發明獲得了專利,并且在汽車博覽會上廣受好評,訂單堆積如山。他一下子變成了有錢人,據說,他的月收入達到了1000日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
夢想實現之后,本田宗一郎有點飄飄然,他覺得自己該好好享受一下了。于是,幾乎每天晚上,本田宗一郎的身影都會出現在各種酒館和風月場所,成為當地妓院里最熟悉的面孔。
如果你以為本田宗一郎從此熱衷于身體游戲,不再奮發向上了,那你就錯了。他雖然放蕩不羈,但對工作和理想依舊一絲不茍。除了娛樂,他的所有時間都用來研究汽車,而且他開始研究賽車。后來,由本田一手打造的賽車還在大賽中獲得了大獎,享譽全國。
在二戰爆發之前,本田的摩托車、汽車已經被全國認可,還成為各大賽車手的指定用車。
但是到了二戰爆發之后,這家新興的公司也難逃戰時統制的厄運。1937年,本田宗一郎成立了東海精機重工業株式會社,從事汽車活塞環的制造。但他的產品還沒有問世,就接到了政府的通知,要求這家公司停止民用汽車零部件的生產,改為戰爭用卡車制造活塞環。
當時,日本軍隊最大的卡車提供商就是豐田汽車了,于是,豐田的石田退三和本田宗一郎成了商業伙伴。
石田退三在晚年曾經寫道:“我的一生認識兩個發明狂人,一個是豐田佐吉,一個就是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根本不管生產,所有的工廠運營都讓下屬去打理,而他自己則潛心研究各種奇怪的發明創造。當然,發明是需要花錢的,石田退三慷慨解囊,幫助這位偏執狂實現他可能毫無意義的發明創造。
在那個年代,豐田和本田不是競爭對手,而是關系密切的合作伙伴。
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本田宗一郎和豐田喜一郎的心情一樣灰暗。為了改變境遇,拯救本田公司,他暫時放下造車夢。
本田宗一郎發現,當時日本最缺乏的東西是食鹽,而日本周圍都是海水,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缺的就是生產鹽的工具。于是,本田宗一郎發明了一種電器制鹽設備,通過這個設備,海水里的鹽能變得又白又細,品味極佳。
憑借這個偉大發明,本田宗一郎又賺了一筆。1946年,日本經濟復蘇的苗頭已經顯露,他開辦了赫赫有名的本田技術研究所。為了生存,本田技研所當時還沒有立刻開始制造汽車,而是什么賺錢就造什么。比如發電機、織布機、冰棍制造機,等等。但本田宗一郎自己并沒有把心思放在這些事情上面,他還想著制造自己的汽車。
但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造汽車是一件無比奢侈的事情。第一,小汽車沒有銷量,因為沒人買得起;第二,本田自己沒錢,根本買不起設備。
本田宗一郎決定曲線救國。他從破敗的軍工廠弄回了幾個引擎,然后裝在自行車上,他對妻子說:“汽車造不出來,咱就弄一個沒有殼子的汽車。”
第二天,他媳婦騎著帶引擎的自行車上路,鄰居們都很驚訝,這玩意兒既不像汽車,又不是摩托車,但跑起來還挺快。
本田夫人告訴鄰居們,這車不僅跑得快,而且價格公道,工薪階層都能消費得起。
幾天后,很多人登門要買這種奇怪的自行車。事實上,今天這種車已經非常普遍,人們還給他起了各種名字,比如狗騎兔子。當時,這款帶引擎的自行車的每月銷量突破1000臺,本田技研所獲利頗豐。
有錢之后,本田宗一郎開始擴大工廠規模,購進設備,除了組裝自行車之外,他也開始自主研究制造引擎。
革新才能獲得救贖
但是很快,本田宗一郎的自行車又遇到了新的問題。當時,日本剛剛從戰爭中擺脫出來,百廢待興,物資極為匱乏,特別是石油,石油對他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珍貴產品。所以,本田的自行車很快就無人問津了,因為車買得起,油卻太貴了。
本田宗一郎決定解決這個問題,他想起在戰爭期間,軍隊因為缺少石油曾經用松節油來代替,于是,他命令員工去山里搞爆破,然后挖出松樹根,提煉松節油作為自行車的能源。
本田宗一郎應該算是日本尋找替代能源的先驅,松節油的使用的確提高了消費者購買這款自行車的欲望。本田宗一郎驕傲地說,“這是一種創新,絕對是創新。”
創新有時候并不是創造出一種新的產品或者商業模式,創新有時候是賦予資源某種能力。比如,在汽車誕生之前,石油就是無用之物,而人類對于出行方式的創造力讓石油具有了新的能力。青霉菌的發明也是如此。
創新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山窮水盡的時候,智者就開始尋找新的路徑。
解決了能源問題,本田宗一郎又發現,隨著銷量的提升,發動機的供應商產能開始跟不上市場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田宗一郎決定自己造發動機。
本田宗一郎有著鐵一般的決斷力,在物資匱乏的時代,效率更為關鍵。他命令工人把舊設備重新修理了一下,生產就開始了。
經過艱苦卓絕的研究,本田宗一郎終于制造出了自主品牌的第一臺發動機——A型發動機。他興沖沖地把這個東西安在了自行車上,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價格低廉,使得自行車的價格也不斷降低,重新獲得了市場青睞,每月銷量達到了1000臺以上。
接下來,他又不斷改進發動機,提升發動機的動力。但因為他對技術過分癡迷,甚至是滅絕人性的癡迷,也要求所有員工跟他一樣廢寢忘食地工作。有時候,年輕工人想休息一下,打打撲克,本田看見了一定會勃然大怒,拿起扳手就扔過去。后來,大家發現,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工廠里的廁所,于是,累了的工人常常偷偷躲在廁所里抽煙、打牌,排遣勞累。
本田宗一郎知道緣由之后很內疚,他召開大會向所有員工道歉。讓他欣慰的是,大家并沒有過分憎惡自己的老板,反而對他尊敬有加。
1949年,本田宗一郎研究出了D型發動機。它具有98CC、2.3匹馬力的強大動力,比A型發動機整整提高了一倍。
本田宗一郎很高興,他把D型發動機裝到自己自行車上開始“狂奔”,結果發現,這東西放在自行車上實在是太浪費了,剛一啟動就到目的地了。
本田宗一郎經過思考認為,這個大馬力的發動機應該放到更適合它的地方,那就是比自行車更酷的代步工具——摩托車上。
這一年,本田宗一郎42歲,他一手制造的摩托車開始不斷在公路上涌現。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本田宗一郎將之命名為“DREAM”。
1950年,夢D摩托車銷量非常好,本田宗一郎為了擴大生產和銷路,開始在東京開設經銷處。剛剛落戶的時候,本田宗一郎選擇的地點很簡陋,只有80平方米左右,隔壁就是賣魚的,挑選摩托車的人常常聞著魚腥味暢想自己馳騁的英姿。
為了不斷擴大經營規模,讓自己的公司走向正規化,也為了讓自己能安心鉆研技術,從繁重的管理、銷售工作中擺脫出來,本田宗一郎聘請了一位管理達人藤澤武夫幫助他打理生意。
藤澤武夫跟本田宗一郎一樣,也是個實業家,早年經營修理廠,后來接受本田邀請,成為公司的骨干。
本田公司的東京銷售所就是藤澤武夫一手創辦起來的。在公司運轉正常之后,本田宗一郎親自跑去視察,他驚愕地發現,公司二把手的住處簡陋得可憐:房間里只有一張床,地上散落著衣服和泡面。本田宗一郎滿含淚水:“兄弟,你也太苦了!”
藤澤武夫根本沒理會他的情緒,而是報告說:“目前我們本田的代理商只有200家,這些日子我一直在和其他代理談判,已經有5000家愿意做我們的代理,簽合同的有了1000多家。”
本田宗一郎再次錯愕:“你是怎么做到的?”
藤澤武夫輕松地說:“寫信介紹我們公司,然后一家家去拜訪,你看,簽合同的都是拜訪過的。”
本田宗一郎不說話了,他有點敬畏眼前這個人,他像一個苦行僧一樣開拓公司的銷售渠道,過著簡樸的生活,卻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業績。
這一年9月,在藤澤武夫的努力下,本田在東京的工廠也正式開工,每月的產量都突破1000臺。當然,業績的飆升跟當時的大經濟形勢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軍急需大批軍用摩托車,而本田的產品物美價廉,正是美國軍隊所需要的。
豐田和本田的崛起路徑其實類似。它們的領導者都在一個困頓無奈的環境下力圖尋找新的生路;他們都不忘初心,寧可曲線救國;他們都在技術層面不斷自我革新。
日本人的創新根植于一種緩慢的、持續的改進。今天我們說,日本人具有工匠之心也是此意。他們就像鐵匠、木匠一樣揮舞著工具,隱藏在喧鬧浮華的世界中,把一個個產品推向世界,讓人驚嘆。
從精神層面來說,此時日本最為卓越的企業家們也處于寒冷的冬夜,他們像荒原中的野草,肆意生長,尋找生存之道。一方面,他們要面對國破家亡的累累傷痕;另一方面,還肩負著振興日本經濟的神圣使命。他們能趨利避害,延續企業的生命,能以創業者的心態開辟自己的事業,他們篤信企業的使命是為民造福。
他們也曾經因為國家滿目的凋敝內心震顫,但幸運的是,他們在別無選擇的境遇下堅持初衷,一路創新,尋找生機。
還有,他們都堅信日本的經濟一定會重新振興,他們所創造的產品一定會在下一個盛世成為暢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