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商人的豐田,技術的本田(1)
-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業的突圍與重生
- 陳偉
- 3764字
- 2016-05-05 15:15:58
商業就是隨風倒
很多日本的企業在經歷了國土分裂、資本化改革、戰爭統制和戰敗沖擊這些致命的傷害之后,依舊存活了下來。當天皇宣布投降之后,豐田汽車的副社長赤井久義舉行了員工大會,他面對一張張沉默、疲憊、驚恐的臉,高聲說:“日本雖然戰敗,但是,五年、十年之內一定會完全恢復。豐田制造的卡車在戰時是必要的,在戰后復興期更是重要的重建工具。所以制造卡車是豐田今后的責任。銘記這一點,我們從今天起,再向未來出發吧!”
員工們的熱情被他點燃了,第二天,豐田汽車工廠開始恢復了生產。但戰爭后遺癥和現實困境嚴重挫傷著員工們本就脆弱的內心。
開工之后,就有許多工人要求返鄉,因為他們的故鄉要么被盟軍炸成了焦土,要么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災害,親人們食不果腹,饑寒交迫。
豐田家族知道在這個危急時刻,民心最重要。他們給工人們發放了一筆資助,然后遣散他們回家探親。
這樣一來,豐田的工廠變得異常荒涼。機器安靜而無奈地放置在廠房的角落里,許多制造了一半的軍用卡車被無情地廢棄在院子里,僅剩的幾個工人坐在陰霾的天空下一口口地抽煙。所有豐田人都在想,未來究竟在何方呢?
就在整個公司陷入死寂的時候,豐田汽車的創始人喜一郎出現了。自從戰爭爆發之后,這位日系汽車的締造者就深居簡出,他很少面對媒體和員工,甚至很多傳言說,他已經被炮火湮滅。
豐田喜一郎把工人們叫到面前,告訴他們,豐田不會消亡,未來一定會光彩重生。他說完這些話凝視著大家,所有人都默默無語,顯然,他們不相信豐田喜一郎的話。
豐田喜一郎冷靜地說:“人類生活最基本的便是衣、食、住三項,不論占領軍態度如何,總不至于不讓我們從事這三類生產。衣方面,豐田以紡織業起家,一旦決定生產,隨時可以動手進行。食方面,日本四周都是海洋,水生物豐富,我考慮辦個加工廠大批量生產魚餅,這是人們喜歡的食物。另外,可以同時從事陶瓷食器生產,日常生活中缺不了器皿。至于住方面,我想就生產水泥吧,技術要求不復雜,馬上可以干起來。”
豐田喜一郎的計劃其實早在戰爭期間就開始了,他早早就預料到,日本必敗,歐美必勝。于是他雖然也總是被絕望所脅迫,總是掙扎在戰時統治的困局里,但他依然花費時間尋找戰敗后的出路。為了獲得重生,豐田喜一郎可以放棄理想,暫時委曲求全,不造汽車,去賣魚餅。
眾人明白,這也許是公司唯一的出路:汽車夢可能就此作罷,做海鮮是新的出路。
之后,豐田喜一郎開始著手自己的計劃,他讓長子豐田章一郎去北海道開辦魚餅加工廠;讓自己的堂弟,也是豐田汽車創辦者之一的豐田英二去做瓷器;自己和副社長赤井久義創立水泥廠。
讓人深思的是,這些企業現在依然根植在豐田財團內部。比如豐田喜一郎自己創辦的水泥廠現在叫豐田總建公司,這家企業從事工程項目,利潤頗豐。
當然,汽車是豐田喜一郎永遠的夢想,他不會放棄,對他來說放棄汽車就等于放棄了生命。為了讓汽車產業迅速激活,豐田喜一郎派赤井久義和豐田自動織布機制作所副社長石田退三去跟盟軍談判。
這兩人立刻開始了行動,他們帶著簡單的行囊直奔東京。那時候,首都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兩位高管隨便找了個小旅館住下,自己燒飯燒水,謀劃談判方案。
第三天,他們見到了盟軍的領導人,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最后,對方告訴他們,小汽車現在還用不上,就別忙著造了,不如發展一下公共交通,造點公共汽車和大卡車吧。
赤井久義想,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他起身感謝之后,就準備離開。就在這時,石田退三忽然一把抓住盟軍領導,開始流淚。
盟軍領導很驚訝,忙問他怎么了。石田退三說:“我是豐田自動織布機制作所的副社長,我們的5000名員工已經快吃不上飯了,能不能讓我們生產的織布機賣到美國去?”
盟軍領導堅決拒絕了他:“不行!”
赤井久義和石田退三悻悻而去。但石田退三沒有放棄,在之后的幾天里,他每天都去“騷擾”盟軍司令部,大談豐田織布機如何先進,對美國經濟有如何大的推動作用。
但盟軍領導一直很冷淡。這樣死磕了一個月之后,盟軍領導仍然不松口。最后,石田退三決定耍賴了。他告訴盟軍領導說:“戰爭又不是豐田集團引起的,相反,日本軍部逼迫我們生產軍用物資,工資到現在還沒著落,他們拉走產品也不付錢,我們還不知道向誰去討要呢!為了讓員工和他們的家人填飽肚子,我們除了把織布機賣到國外,沒有其他可行的辦法了。如果你們怎么都不肯開出口許可證,就請你們給我5000人吃的白米,假如沒有白米,面粉也行,都沒有的話,我們就天天在盟軍司令部門口挖野菜吃!”
盟軍領導想到堂堂的司令部門前,一群難民挖野菜、生火做飯,這幅景象讓以救世主自居的美國人情何以堪啊。
無奈之下,盟軍司令部同意豐田向英國出口100臺織布機。一個月之后,英國的新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原因一方面是,當時英國也處于恢復期間,急需織布機;另一方面,豐田的織布機的確質量優異,價格公道,一經出口,立獲好評!
憑借豐田織布機的優秀業績,豐田集團還是磕磕絆絆地走了下去,汽車生產也在逐漸恢復當中。
在獲得了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的允許之后,豐田開始生產卡車和公共汽車,隨著時間的推移,盟軍對日本的控制也在緩慢放松,小汽車制造又重新回到豐田生產的日程上。
1947年,豐田推出了“豐寶”汽車,這款小型車是專門為出租車而設計的。“豐寶”的風行讓豐田喜一郎看到了新的希望。但當時,公司的經濟情況依舊很緊張,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豐田英二建議裁員。但豐田喜一郎堅決反對,他認為,裁員不符合豐田家族一貫的行事風格,在困難時期應該全員努力,共渡難關。
拯救豐田的戰役
但是,一直到了1949年,豐田的難關依然沒有渡過。生產的汽車都賣出去了,但由于經濟形勢實在太差,大部分貨款都無法回收。豐田喜一郎幾乎絕望了,他只得向銀行懇求貸款,幫助豐田起死回生。
這個時候,三井銀行答應給豐田提供資助,但有三個條件:一是裁員,至少裁掉一半員工;二是汽車制造部門和販賣部門分離,也就是讓銷售部門獨立出去另組公司,不再因收不回賣車的貨款拖死整個企業;三是銀行方面要派一位專務到豐田集團,監督資金使用。
在這三個條件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第三條。從那之后,豐田和三井就建立了血濃于水的關系,他們甚至通過聯姻來維護這種聯系,讓豐田汽車進入一個永遠穩定、永遠有財力支持的商業模式中。
為了讓公司度過艱難時刻,豐田喜一郎只得答應三井銀行的所有要求。在裁員之前,豐田喜一郎舉辦了謝罪大會。他含著淚向工人宣布:“這不是我的本意,本人相當反對裁員。但是,除非裁員,否則公司將無法繼續生存。我將辭去社長職務,對造成的這種局面負責。”
會后,一代汽車帝國的創造者豐田喜一郎宣布辭職。而豐田喜一郎宣布裁員時拍的巨幅照片至今還掛在豐田總部的辦公室里,其含義是: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不要再讓你的員工遭遇裁員的厄運。
豐田喜一郎引咎辭職之后,石田退三成為豐田新任社長。
石田退三不太像傳統的日本人,他為人謙和,頭腦極為靈活,有大抱負,但愿意為了實現更遠的目標而委身于現實。他絲毫不懂織布機技術,但可以把豐田織布機經營得風生水起。最重要的是,石田退三出身于三井旗下的三井物產,和大財團三井的聯系極其密切,這對他今后的事業有巨大的幫助。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石田退三的性格和豐田喜一郎大相徑庭。豐田喜一郎深受日本傳統文化的熏染,追求仁義,缺乏決斷,心慈手軟;而石田退三是商人思維,他內心深處明白,經營企業不能僅靠一腔熱血,在關鍵時刻,還需要決斷力,甚至需要不擇手段。
很多年后,有人說,“銷售的豐田,技術的本田”。豐田和本田,一個依靠貿易席卷世界;一個憑借技術問鼎天下。各自不同,各自精彩,而石田退三是實現這一命題的起點。
石田退三剛剛上任,朝鮮戰爭就爆發了,美國的汽車訂單紛至沓來,挽救豐田汽車于水火之中。那個時候,不管是卡車還是吉普車,只要豐田一生產出來,美國人立馬交錢提車。1951年,豐田汽車的利潤超過了3億日元,而之前的一年,其累計虧損是20多億日元。
石田退三似乎要感謝命運的垂青,媒體也說他是一位福將。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我們嘗試一下假設,會發現耐人尋味之處。豐田喜一郎厭惡戰爭,在二戰爆發之后,他曾經因為軍部的統制政策,不能生產小汽車而想到過自殺。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也許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發明家,但難以成為一個縱橫捭闔的偉大商業奇才。石田退三則相反,他始終認為企業的生存是第一要務,責任、使命、理想只有在生存的基礎之上才可存續。
德魯克對公司使命的闡釋正說明了石田退三當時的抉擇非常正確:公司應該是一個運行中的、發展中的人的組織,而不是靜態的規劃藍圖。因勢利導、規避風險、賺取利潤才是一家公司的使命。而這個過程本身也能為公司積累生產資料、思想和經驗。比如,通用汽車公司因為在二戰中承接了美國飛機制造的業務積累了大量新的技術,這才讓它在二戰之后迅速成長,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汽車制造商。
事到如今,豐田汽車都堅信,當時正是因為石田退三的決斷才讓豐田有了今天的地位。
在豐田汽車的業績逐漸轉好之后,石田退三多次邀請豐田喜一郎出山重新掌權,而豐田喜一郎蝸居在一個小小的實驗室里堅持做汽車的研發,他告訴石田退三:“不做小汽車的汽車公司不是真正的汽車公司。”
就這樣,豐田喜一郎依然深居簡出,生活在自己的技術世界里,直到1951年朝鮮戰爭趨于平靜之后,他才再次出山,實現自己的汽車之夢。當然,如果沒有石田退三的苦苦支撐,豐田也無法獲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