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禮:“內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倫理思想(4)

從個人角度來說,儒家倡導的禮,不僅是一種行為規范,更是做人的一項基本素質。這種素質,是內在的道德要求與外在的禮的形式要求結合在一起體現出來的。它的行為特點就是今人所說的“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反映是,一個具有禮的素質又處處嚴格以禮的形式來待人接物的人,必定處處受人敬重。他所營造出來的人際關系,必是融洽的人際關系。現代心理學知識告訴人們,人際關系融洽的人,辦事效率往往都是事半功倍的。

從修身的角度來看,接受和遵從禮的引導,實質上就是律己,呈現出來就是對他人的尊重。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獲得他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種本性需要。人處在社會中,總會遇到被人求的時候。對于被求者來說,他就相對處在了強勢地位。這時,禮的表現形式反映出來的就是一種處世心態。如果被求者處處以強者自居,不論自己對所求之事有無能力辦得到,首先就表現為態度傲慢、語氣生硬,那么,輕則會給求人者以心靈傷害,重者會釀成紛爭打斗。反過來更是如此。

所以,“不學禮,無以立”不僅僅是一種口頭上的說教,其實質更是一種社會經驗的總結。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總是比無禮之人更能做到隨時隨地安身立命,營造出和諧融洽的生存環境來。這一點,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6.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在于一個“仁”字。什么是仁?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給出的回答是:“愛人。”怎樣才能做到“愛人”,孔子回答道:“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別人。孔子對仁的解釋,其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得出的結論。愛人,即愛惜別人,是站在內在情感的角度上提出的,指的是一種人性美德;克己復禮,是站在以內在修身品德來支配行為的角度上而提出的,它是一種外在的合乎儒家規范的行為。儒家的品德修身,為的是將來能夠以道德的力量來治國平天下。要實現這一政治目標,首先就得培養起仁德。

在《荀子·王制》篇中,荀子對仁推崇備至,把它歸于強國的先決條件。“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矣。”意思是:那些奉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這樣,他的仁愛高于天下各國,道義高于天下各國,威勢高于天下各國;仁愛高于天下各國,所以天下沒有誰不親近他;道義高于天下各國,所以天下沒有誰不尊重他;威勢高于天下各國,所以天下沒有誰敢與他為敵;拿不可抵擋的威勢去輔助使人心悅誠服的仁義之道,所以不戰而勝、不攻而得,不費一兵一甲天下就歸服了,這是懂得稱王之道的君主。懂得了上述或王、或霸、或強的條件的君主,想要稱王就能稱王,想要稱霸就能稱霸,想要致強就能致強。

儒家把仁視作無敵于天下的利器,為此在國家治理上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張。而克己復禮,應是涵蓋了從修身到濟世這一過程中對人的行為的要求。它包含了克己和復禮兩個層次的內容。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即當個人的欲望與社會規范之間產生沖突時,以犧牲個人的欲望來遵從社會規范。這種克制,按照儒家的修身要求,它應是基于道德之上的自覺自愿。也就是說,儒家所要求的克制,并不是一種泯滅人性的心理強迫,也不是施以肉體上的外界強迫,而是一種支配人性向善的品德塑造。在《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管理者怎樣才能做到端正呢?當他面對功名利祿時,面對情色肉欲時,怎樣才能做到不為所動?這靠的就是克制——克制內心的私欲。

早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意思是:圣人如果迷惑了做人的欲念就會變成狂人,狂人如果能夠克制內心的欲念就能變成圣人。狂人和圣人的區別就在一“念”之間,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對這種“念”的克制。這種克制,是出于不斷向善的內在要求。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其中的思齊和自省,就是一種積極的品德要求。

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希望統治者以仁政行天下。要實現這種理想,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復禮,即在天下恢復禮的行為。儒家關于禮的行為,在《禮記·曲禮》篇中有大量描述。比方說,其中涉及天子之禮;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禮;君子、士人之禮;朝拜之禮;喪葬之禮;侍奉之禮;出聘之禮;用物之禮;會見之禮;就餐之禮以及坐、立的禮儀;等等;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會上恢復了禮的行為以后,孔子要求人們對待社會行為就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么,什么樣的行為才合乎禮的要求呢?

在《左傳·召公二十六年》中,針對禮有這樣的描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應該說,這番話所體現的是禮的行為實施過后所取得的良性效果。這種效果,應該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效果。既然禮能取得這樣的良性效果,那么,復禮也就是一種勢在必行的社會要求。但是,有人據此指出,孔子一方面要人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出讓禮來主導人的行為,這樣一來,也就等同于提出了不為今人所接受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泯滅人的固有的正當欲念的主張,這實際上就是在泯滅人性。對此,該怎么看待呢?

其實,孔子克己復禮的主張,目的是為了讓人內心具有仁德。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道:“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意思是: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如果一個人立志讓自己具有仁德,他就不會做壞事,那么,那些內心已具有仁德之人,他的內心都具有善的美德,沒有惡念了,這不正是人類的崇高道德追求嗎?在《論語·八佾篇》中,孔子就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也就是說,孔子的克己復禮,并不是要泯滅人的正當欲望,而是為實現一種更合乎社會需要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是完全建立在美好人性之上的。

針對禮的行為,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有另一種態度:“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意思是: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符合于禮的規定;現在大家都用黑絲綢制作,這樣比過去節省,我贊成大家的做法;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這也是符合于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雖然與大家的做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從這番話中可看出孔子的態度是,禮是一種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體現人際關系的行為方式,它重在展現內心行為意識的表達,而不體現在物質和環境塑造上。也就是說,禮所體現的是對他人的敬重,它應是內心的真實流露,而不是流于應付的表演。富人家以給父母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來體現孝心,而窮人家根本無力做到這一點,但如果他盡了自己的能力,雖給父母吃粗茶淡飯、穿粗布衣衫,也同樣無損他的孝心。在《論語·八佾篇》中,孔子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置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這其中的節儉和哀傷,其動機和出發點本身就是仁。

所以,“克己復禮”與“天下歸仁”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能夠以克己復禮的心態來培育仁德,這樣的行為就是天下人的表率;能夠以仁德的目標來克己復禮,實現的結果必定能培育起仁德。具有仁德,天下就可向化而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远县| 陈巴尔虎旗| 普安县| 北川| 湄潭县| 横峰县| 扎囊县| 勃利县| 庆云县| 黄平县| 乃东县| 江西省| 慈利县| 仲巴县| 区。| 台北县| 松桃| 大同县| 宁化县| 云霄县| 景德镇市| 鹿泉市| 西青区| 涞源县| 江源县| 隆化县| 海晏县| 祥云县| 监利县| 南通市| 棋牌| 秦安县| 宜章县| 阳泉市| 若尔盖县| 霞浦县| 孟津县| 高尔夫| 陵川县| 泗阳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