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影響身體語言的環境因素——個人空間

以依靠來表示我們相信那是屬于自己的人或物。

第一節 不可侵犯的個人空間

守護地盤的傳統

自然界的絕大部分動物都需要在某個活動范圍內與其他個體保持一定的距離,行為學家將其稱之為個體空間。這個空間究竟有多大呢?這主要取決于動物的多少。在非洲大草原上,一頭豹子擁有的個人空間其半徑可能超過40公里,甚至更多,這主要取決于豹子數量的多少。如果幾頭豹子是同時在一個籠子里長大的,那么它們每個個體擁有的個體空間可能僅有數米。一般來說,一旦有其他動物或是同類侵犯了自己的個體空間,被侵犯的一方往往會立即嚇唬或攻擊侵犯者,以保衛自己的領土。如果遇見比自己厲害的侵犯者,被侵犯的一方只得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去重新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樂土”。當然也有一些動物,為了保護自己的個體空間,不惜與侵犯者以命相搏。

同動物一樣,人類中的每個個體也有自己的個體空間。從本質上講,人也是動物,只是不同于很多動物獨來獨往,人類是一種部落動物。在數十萬年前,我們就生活在很多不超過200人的部落中,這些小部落構成了當時社會的基本單位,其中每個個體之間都幾乎有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系。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領地空間——狩獵范圍,任何鄰近部落侵入自己部落領地空間的行為是不能被容忍的,必須立即對其進行驅趕或打擊,以維護自己部落空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原始的部落開始逐漸演變成國家,領地防御系統也變得越來越發達。人類維護領地的意識開始變得越來越內斂,但絕沒消失。一旦他們的共同空間——國家受到外部騷擾或侵襲時,其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原始狩獵者的領地意識會促使他們迅速拿起武器共同打擊來犯的“敵人”。

如今,每個人仍舊有守護自己“地盤”的傳統意識。人們會在有意無意間表現出占據、維護自己特有空間的傾向,并努力保持著這個特有空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一旦有某人不小心或是故意侵犯了自己的個人空間,他會立即表示出強烈的不滿,甚至還可能引發一場激烈的“保衛自己領土不受侵犯的戰爭”。除了要求他人未經自己允許不得擅自闖入自己的個體空間外,人們有時還會借用倚門而立、蹺腿、盤坐等“體語”姿勢向別人宣告此地空間屬我所有!

這種在自己的個體空間內以不同“體語”告誡別人自己的空間神圣不可侵犯,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保衛自己地盤的獅子,它們也常常用排尿來表示它的地盤神圣不可侵犯。這恰恰可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保護地盤的傳統從我們作為動物的時代就已經開始,并一直沿襲至今。

個人空間的五大地帶

我們會向其他人表明自己擁有一些物品或人的“所有權”,也會小心翼翼地守護或唯恐失去我們身邊的空間和場所。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空間,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維護它們。

盡管我們都是社會性的生物,但是,大多數人都會尊重彼此的私人區域,并小心翼翼地讓自己身處這個范圍之外。

人類行為學的研究者發現并確定了五大空間地帶:

1.親密地帶

2.熟悉地帶

3.私人地帶

4.社交地帶

5.公共地帶

它們的中心是相同的。這五大空間地帶會影響人類的行為。這里給出的地帶范圍,反映出這些研究調查主要是在世界上的英語國家進行的。

1.親密地帶(0~15厘米)

1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只會期待自己的愛人、摯友或者親戚到達這么近的距離,因為他隨后會觸摸或擁抱他們。如果某個人——一個不被這個人喜歡的人或是不太了解的人——闖入了這個親密地帶,此地帶主人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表現得非常強烈。

2.熟悉地帶(15~45厘米)

2

一個人會樂意讓自己的愛人、摯友或親戚靠得這么近。避免陌生人靠近這一空間,對于一個人的舒適感和安全感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他不喜歡或不太了解的某個人進入了這個地帶,他可能會感覺壓抑,身體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一些變化,準備好應對令人厭惡的騷擾或身體方面的侵害。

3.私人地帶(45厘米~1.2米)

3

在聚會或其他一些交際盛會上,在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大多數人喜歡和別人保持這樣的一段距離(參見圖a)。如果稍微站得近一點,兩個剛認識的人可能看起來就會顯得過分親密,不是那么適當和得體(參見圖b)。而如果兩個人站得稍微遠一點,看起來又會覺得不對勁(參見圖c)。因為,如果某個人和一個人站得太近,這個人會下意識地覺得受到了威脅;如果兩個人站得太遠,這個人又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這充分反映出人性中競爭力強和熱衷交際的特點。

a

b

c

4.社交地帶(1.2~3.6米)

盡管這個名稱中提到了社交,但這并不是用于人們在聚會上聊天的那種私人地帶,這一地帶比人們在私人地帶中身體的距離還要遠一些。在商店里或大街上,當顧客與店員說話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社交地帶在發揮作用。當某種類型的商業互動開展時,人們可能會采用這種私人地帶。

5

5.公共地帶(3.6米以上)

如果一個人面對著一大群聽眾演講,他站的地方與第一排的人可能至少要隔這么遠的距離。

4

維護私人空間

當人們聚集到一個集體中的時候,不管什么時候,當有新人進來時,他們通常都會調整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需要保護身邊多大的空間。要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一過程是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請看下面列舉的情境:

1.在理發店

理發店里通常都為等候的顧客設有一排椅子。如果第一位顧客坐在這排椅子的一端,下一位顧客則很有可能坐在中間。因為這樣既不會讓第二位顧客因為和第一位顧客離得太近而不自在,也不會覺得自己和別人離得太遠而產生孤立和隔離的感覺,或者看起來落落寡歡。如果第三位顧客坐在這排椅子的另一端,第四位顧客則可能會在中間顧客和另一端顧客的中間選擇一個中間座位坐下來。當越來越多的人陸陸續續進來的時候,顧客與顧客的間隔會越來越小,直到一些人不得不挨著別人坐。類似的行為也可能會發生在醫院的等候室中、電影院里、公共汽車上。

2.在隊列中

人們就好像站在一個個無形的空間泡狀物里一樣,這些空間泡狀物將他們與站在前面和排在后面的人隔開。如果從側面來觀察一個隊列,每個人與前后等候者之間的間隔大致相同。如果空間有限,這種空間泡狀物就會逐漸縮小。

失去私人空間后所做的調整

有的時候,要保證這種無形的空間泡狀物完好無損、原封不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擁擠的電梯里、公共汽車上或地鐵中,人們坐得如此之近,站著的人靠得如此之攏,他們的身體常常不停地與別人的身體發生碰觸。通常來說,如果一個人與陌生人靠得太近,他可能會感到緊張,覺得有壓力,這種壓力會讓身體產生一些生理上的變化——準備著斗爭或逃跑。

然而,適應擁擠的情形又有所不同:每個人都在忽略彼此。人們會阻止自己的社會性信號的傳輸,將其他人視作“非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經常會用到一些技巧。

人們傾向于靜靜地站著或坐著。人越多,越擁擠,人們移動身體部位的頻率就越少。

通常,人們的臉會變得毫無表情。這些在交通高峰時期的人們那里可以見到,他們茫然一片、呆滯死板的臉,往往意味著他們在努力不與他人溝通,而他們本身并不像看上去的那般痛苦和討厭。

當人們被擠得不得不肩挨著肩站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避免看自己鄰旁的人,而是會盯著地或頭頂上的東西。

如果還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看書或看報紙,那些手捧書籍、雜志或報紙的人,看上去就像覺得其中的內容引人入勝、非常有趣一樣,而事實上并不一定是這樣。

在擁擠的人群中,當人們無法避免碰觸到其他人的時候,他們會僅僅讓肩膀和上臂有所接觸。然而,如果發生了更加親密的接觸,他們會設法移開,盡管這種努力往往看起來收效甚微。

為什么我們討厭坐電梯

美國行為學家巴達耶夫曾對數十座摩天大樓里的大多數上班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你喜歡坐電梯嗎?”結果和他預想的完全一樣,幾乎95%的人都說了“不”!其實不僅是美國人不喜歡坐電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很多人也不喜歡坐電梯,這當然也包括我們中國人在內。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們都討厭坐電梯呢?追本溯源,還是因為個人空間問題。正如前面所說,每個人在骨子里面都有守護自己地盤的意識,在與人交往中都有一個自認為保持安全的“警戒線”。一旦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突然闖進自己的個人空間,毫無疑問,他肯定會感到不自在、不舒服,甚至產生煩躁的情緒。眾所周知,電梯的容納空間是非常狹小的,一般最多可以容納20人。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乘坐電梯時,很容易產生憋悶、壓抑等不舒服的感覺,因為他會下意識里覺得這是一個不太安全的個人空間。而在平日里,一個人乘坐電梯的幾率是非常小的,很多時候是數十人一起上上下下。而在上下班的高峰時期,電梯間里往往是擠得密不透風。和自己不認識的人保持在最重要、最為敏感的親密區域內,這肯定會讓人產生非常不安全、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討厭坐電梯最主要的原因。

有趣的是,盡管我們內心深處是那么的不喜歡坐電梯,但很少有人會將這種情緒表現在臉上。與之相反,每個人都在制造一些外部表情和相關的身體動作進行自我包裝,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裝模作樣。這在身體語言學上,被稱為“戴面具”。這幾乎是人人如此,無一例外。所以,我們平常都盡力隱藏著自己的真實面貌,仔細地進行著“自我包裝”,不讓自己的身體發出體現我們真正意識的信號。如在乘坐電梯時,一些人會雙眼盯著電梯上顯示的數字,一些人則埋頭不語,一些人則面無表情,一些人則不停地搓著雙手,還有一些人臉上則露著十分勉強的微笑,等等。很顯然,這是一群全都“戴著面具”的人,他們只不過是遵守了在擁擠場合中不得不讓他人“入侵”自己個人空間時的應對法則而已。或許在他們看來,擠在自己周圍的人都成了“隱形人”——也即,周圍的人在自己的眼中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當他們自己的個人空間遭到陌生人“侵犯”時,不立即采取相關行動的原因之所在。

空間定位的固定習俗

一本書上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剛從丹麥移居到悉尼的年輕夫婦被當地商會邀請參加一個聚會。這對夫婦非常樂意地參加了商會的俱樂部,并積極主動地和俱樂部的成員交往。但幾周以后,一些女會員就向商會的組織者抱怨,那個新來的丹麥男人想勾引她們。與此同時,一些男會員也向商會組織者抱怨,那個新來的丹麥女人老是用非語言的方式表示,她愿意同他們發生性關系。很快,商會組織者找到了這對丹麥夫婦,并委婉地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們。兩人聽完商會組織者的話后,不禁啞然失笑。男主人隨后問道:“你認為我們是那種人嗎?”商會組織者搖了搖頭,說道,“我相信你們不是,不然,我今天就不會來找你們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為了弄清楚原因,商會組織者和年輕的丹麥夫婦找到了一位行為學家。謎底終于被解開了,原來那對丹麥夫婦在參加活動時闖入了被澳大利亞人視為“親密地盤”的距離之中。在澳大利亞,親密距離被定位在45厘米,而在丹麥,親密地盤的距離則被定位在25厘米左右。所以當這對丹麥夫婦跟俱樂部會員保持30厘米的距離時感到非常放松和自在,但這已經大大突破了澳大利亞人定位的“親密地盤”的距離,再加之丹麥人比澳大利亞人更喜歡在交往時用眼睛凝視對方,從而引起了更大的誤解。

故事固然有趣,但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空間定位習俗。那每個人有沒有自己的空間定位習慣呢?毫無疑問肯定有,當某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為自己定位一個空間時,如在公共汽車上選擇一個座位,在會議室選擇一個席位,在籃球館選擇一個毛巾掛鉤,他將如何做,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一般來說,他會尋找兩個位置之間最大的空間處,然后把該空間的正中位置定位為自己的位置。如果是在公共汽車上,他會在最后一排和最近的那個人的正中央坐下;如果是在籃球館,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毛巾掛在沒掛有任何毛巾的掛鉤上,即使遠點也無所謂,當然他也可能把毛巾掛在兩塊毛巾的中間,但很少會將毛巾掛在別人毛巾之上或是之下(前提是有選擇的空間)。

這種定位空間位置的習慣,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避免因為離他人太近或太遠而使他人感到不快或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表面看來,這種空間定位的習慣非常簡單,其實是一種很有學問的行為動作,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好好琢磨。這對你能否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也需要有個人空間

很多時候,成人都在大談特談應該如何如何擁有、維護自己的個人空間,并竭力要求他人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可否認,成人的確需要自己的個人空間,因為他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來“收藏”屬于自己的東西,如情感,或是某些特殊的經歷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成人在高談論闊自己個人空間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一聽這話,可能一些家長會禁不住地問道:“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他們才多大啊?”有如此疑問的家長可能忘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是否該擁有個人空間不是以年齡的大小為依據。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必須把孩子的房間當做是家中的另一戶人家,給他一個獨立的個人空間,像對待成人一樣尊重他的空間和隱私,這是培養他以后擁有完善人格的必要條件之一。”一份研究也表明,從小就有自己獨立房間不與父母同寢的孩子,其對父母的依賴性較低,獨立性也很強。由此可見,能夠擁有一個獨立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能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到了8歲以后,其保護自己隱私權和要求擁有屬于自己個人空間的愿望會越來越強,而一旦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個人空間或隱私不被人尊重,心里就會產生嚴重的叛逆情緒,如果長此以往,必然會對其將來完善人格的形成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一般來說,相比于我們中國人,西方人對孩子隱私和個人空間更為尊重一些。比如,在西方家庭中,父母到6歲以上孩子房間去時都會先敲門,在得到允許后才會進去;而在我們中國,即使孩子已經年滿12歲,如果父母要想去其房間“巡視”一番,很少有家長會事前敲門,他們往往會直接推門而入。因為在父母看來,他們去自己孩子的房間看看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如果讓他們敲門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然,我們不可否認每一個中國父母愛護自己孩子的愿望,只是他們忽略了自己在表達愛意時的一些方式已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和個人空間。而孩子一旦覺得他們的個人空間或隱私遭到父母的“侵犯”,必然會產生一些叛逆情緒,甚至當面和父母爭吵,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所以,每位家長在關心自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使用的方式,最好不要直接推門而入,也不要從門后監視孩子是否在房間學習,更不要隨意打開孩子的抽屜或筆記本,因為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更需要被尊重。

第二節 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

文化背景會影響個人空間的大小

來看這樣一則故事,一位阿拉伯人去南非開普敦旅行。一天夜里吃過晚餐后,這位阿拉伯人決定出去逛逛。很快,他來到了一家服裝店。起初,店里的女服務員對他非常熱情,盡管雙方的交流存在一些困難。可沒過多久,那位女服員就對這位顧客非常冷漠了,而這位阿拉伯人卻渾然不覺,還一個勁地靠近女店員,請她詳細地介紹一下某件衣服。最后,女店員滿臉怒色地拿起了電話,撥打了當地警局的電話。不到兩分鐘,兩名警察就來到了服裝店,女店員隨即指著那位阿拉伯顧客對警察說:“就是他對我進行性騷擾。”兩位警察于是來到這位阿拉伯人面前,用英語問道:“先生,你剛才對這位小姐進行性騷擾了嗎?”這位阿拉伯人一聽這話,茫然地搖了搖頭,然后驚訝地說道:“沒有,絕對沒有,我僅想讓她給我介紹一下衣服而已。”“那你為什么不斷地靠近她?”警察問道。一聽這話,阿拉伯人頓時明白了個中原委。于是用生硬的英語向警察解釋道:“在我們國家,顧客靠近服務員表示他很有誠心要買件東西。”聽完顧客的解釋后,那位女店員明白了這位阿拉伯人那樣做的原因,頓時滿臉通紅。一位警察走到這位阿拉伯人面前,先說了一聲對不起,然后說道:“先生,在我們國家,異性(彼此不熟悉)之間的距離通常在80厘米以上,如果小于這個距離,通常會被懷疑有性騷擾傾向。”這位阿拉伯人聽完解釋后,笑著說:“原來是這樣,對不起!”

文化背景會影響異性之間的交往距離。

故事很簡單,也很有趣,但它也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所需空間的大小。這也正如一位語言學家所說,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慣例,規定了一個人必須與其他人站得多近或多遠。就像故事中的開普敦,異性之間的安全距離應該在80厘米以上,如果對方與自己的接觸距離小于這個安全距離,則另一方則會認為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威脅”,就像那個女店員面對一個勁兒靠近自己的阿拉伯顧客時,她猜想對方一定是想對自己進行性騷擾,于是怒氣沖沖地打電話向警方求救;而在那位阿拉伯人的國家中,異性之間的安全距離是25厘米,在他看來,自己距離那位女店員起碼有50厘米,更何況自己靠近她是表示自己想買下那件衣服,所以自己靠近女店員是非常安全的。于是,誤會就這樣產生了。

表面看來,這場誤會是因為雙方交流不暢所致的誤會,而從深層次來看,這其實是兩種文化背景所決定的個人空間大小的沖突。一般來說,一個人所需個人空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要受他所在區域或國度文化背景的影響。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多了解、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同時外出旅游時,尤其是到國外旅行,最好能做到“入鄉隨俗”,這可以幫助你避免很多麻煩和誤會。

空間大小和犯罪率

據報道,在非洲某個很大的湖泊中生活著很多鱷魚,里面食物充足。可是近來卻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湖泊里的鱷魚變得突然躁動不安了,無論大小,個個都變得非常兇猛、暴戾,并不停地攻擊同伴,從而導致大量鱷魚被同伴咬死。當地人看見此種情形后,感到非常恐懼,一些人猜測可能是鱷魚感受到了什么不祥的事情。一時之間,當地頓時人心惶惶,一些人甚至打算搬走。很快,政府派來了動物專家,并讓他們盡快找出鱷魚突然變得兇狠好斗的原因。不久,動物專家便通過解剖被咬死的鱷魚找到了答案。原來,鱷魚突然性情大變是因為它們過度繁殖,導致其個體生存空間變小而造成緊張所致。進一步的調查表明,直接導致鱷魚變得兇狠、好斗的因素是由于其腎上腺過分活躍,而腎上腺的過分活躍則歸根結底還是由于鱷魚的數量增加,個體生存空間縮小形成的緊張局面而引起。因為腎上腺在生長、繁殖和身體保護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實,人類和鱷魚一樣,當自己生存的空間或個人空間忽然變得十分擁擠或遭到外界“侵犯”時,我們也會變得非常煩躁、恐慌,甚至出現情緒失控,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德國一名專門研究犯罪學的專家發現,一個人犯罪的幾率和其個人空間的大小呈反比,即一個人生存的空間越大,其犯罪的幾率就越小,反之,一個人的個人空間越小,其犯罪的幾率就越大。如一群為了某種利益而上街舉行示威游行或兩幫人準備群毆,在游行的過程中或是在雙方的對峙中,隨著人群的不斷增加,個人的空間會越來越小,所有人的憤怒情緒會變得越來越亢奮,相互之間的敵對情緒會越來越嚴重,一場搏斗一觸即發。這時,警察突然出現,他們用水槍驅散了緊緊擁在一起的人群。當人們恢復了自己自認為安全的個人空間后,其憤怒、煩躁的情緒很快就會煙消云散。

由此可見,不管是動物還是我們人類自身,一旦當自己的生存空間或個人空間變得過于擁擠或是遭到忽然“侵犯”時,憤怒、亢奮的情緒便會瞬間而生。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及時改觀或協調,極有可能會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這也可能就是人口過于密集的地方犯罪率高,暴力事件頻頻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吧。

空間意識和對母親的依賴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乘公共汽車的人,可能會經常在擁擠的車上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一位滿臉怒氣的女士對某位面紅耳赤的成年男士大聲吼道:“你想干什么?能不能離我遠點?真討厭!”聽完女士的怒吼后,男士于是滿臉尷尬地后退了一小步。其實這位成年男士的確沒有對那位女士有什么非禮行為,只是不小心多次碰到了她的身體,并與她靠得非常近。或許在這位男士眼中,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那位女士眼中,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也是不可容忍的,因為男士已經進入了她的“親密區”(此區域只有她的戀人或最親密的家人、朋友才可以進入)。其實,這種情景不僅限于公共汽車上,在空間寬裕的火車里、輪船上,也會有人不懷惡意地去緊靠他人,有些時候,甚至在人影稀疏的月臺上,某些人也可能會故意靠近他人。

為什么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主動去靠近(不懷惡意或其他企圖)別人呢?簡單地說,是因為這部分人空間意識過于淡薄。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缺乏空間意識的呢?心理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的“戀母情結”所致。所謂戀母情結,也即一個人成年后依然沒有擺脫嬰兒時期形成的對母親的依賴心理。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嬰兒時期是無法從心理上把自己與母親區別開來的,在他們的眼中,母親是和他們渾然一體的,因而必然會對母親產生非常強的依賴感。但是,斷奶期后,小兒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和母親是分別存在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大的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并逐步擺脫了對母親的依賴而養成了自立的品格。但是缺乏空間意識的人雖然早已在生理上度過了斷奶期,并知道自己和母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但在內心深處卻對空間意識這一概念感到模糊不清,更無法擺脫對母親強烈的依賴感。通常情況下,這類人往往會缺乏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精神,當然他們也就無法準確界定自己的空間領域,更不用說去界定別人的空間領域了。所以這類人往往會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空間寬裕的電梯中,人影稀疏的月臺上等地方,故意去靠近他人,以期獲得自己在嬰兒時期經常與母親的皮膚接觸時所產生的舒適感和安全感。雖然他們這樣做并沒有惡意,但卻是與社會公共道德準則相違背的。因而,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方式。

當然,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或是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難免會與人發生身體接觸,不能一有人接觸到自己的身體就輕易斷定此人具有“戀母”或“戀父”情結,或是空間意識淡薄,于是馬上對其“河東獅吼”,這樣未免就有失偏頗了。關鍵在于,要正確判斷對方是否故意靠近你或貼到你的身體上。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意識,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主動闖入一個陌生人的“親密區域”,因為如果那樣的話,肯定會遭到對方的唾棄與鄙視,甚至是迎頭痛擊。

此外,有一些人不但容許別人侵入自己的空間,甚至還希望對方允許自己侵入他的空間。此種情形多半發生在年輕的、熱戀情侶身上。因為他們往往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共同擁有同樣的空間,以便可以彼此依靠,彼此休憩,獲得心靈的慰藉。當然,還有一些與上述情形稍異的現象,那就是同性的雙方經常接觸對方的身體,如牽手、擁抱,甚至是親吻對方的臉頰,想如此親密接觸的同性人群,除了內心深處對母親或父親強烈的依賴情緒之外,還可能具有同性戀的傾向。

環境對個人空間的影響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氣泡’,這個氣泡的大小和形狀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顯,即一個人身處的環境會對他個人空間的大小產生影響。事實也的確如此,比如,在公園的長凳上,人們總是習慣從兩端開始坐,第一個人往往會選擇長椅的一端坐下,第二個人則會在長凳的另一端坐下,而第三個人則會選擇在長凳兩端兩個人的中間點坐下,第四個人則會極不情愿地坐在其中一個人的身旁,最后直至剩余的空間被填滿。與此同時,“圍繞”在每個人周圍的“氣泡”就會愈變愈小。

究竟有那些環境因素會影響個人空間的大小呢?一般來說,環境可以概略地分為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它們中的很多因素都會對個人空間的大小產生影響。就家庭環境而言,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較為寬松、且父母都十分尊重其個人空間和隱私的環境中,其個人空間的范圍較大。一般來說,此類人群的交往空間也較大,性格較為外向,大多都能與他人建立較為和諧的人際關系。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較為嚴厲,且父母又不太尊重或重視其個人空間和隱私的環境中,其個人空間的范圍較小。通常情況下此類人群的交往空間也較小,性格較為內向,且非常敏感,人際交往的圈子較小。

就社會環境而言,其中的很多因素都會對一個人“空間氣泡”產生影響。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因素:一是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一個人所在社會的文化背景對其“空間氣泡”的大小影響尤為顯著,如澳大利亞人認為親密區域的距離應該是0~45厘米,伊朗人則認為親密區域的距離應該是0~25厘米,美國人則認為親密區域的距離應該是0~30厘米,而我們中國人則認為親密區域的距離應該是0~50厘米。二是特定習俗,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由于特定習俗的影響,其“空間氣泡”的大小也是大相徑庭的,如我們漢民族認為和陌生人之間的交談距離保持在80~120厘米是較為安全的,但在一些少數民族當中,他們有自己的特定習俗,認為和陌生人之間的交談距離必須保持在80厘米以內才是安全的,一旦超過這個距離,他們就會認為對方企圖攻擊他。三是成長環境的人口密度,一般來說,一個人所需空間的大小,還與其成長環境的人口密度有很大關系,在人口稀少的農村地區長大的人對個人空間的要求較大,而對從小就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長大的人來說,其要求的個人空間較小。因而,很多時候,通過兩個人打招呼的方式就可以判定一個人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通常情況下,對個人空間的要求較大的農村人往往會伸出手臂去與對方握手,而對個人空間的要求較小的城市人則往往先是跨出一小步,然后再與對方握手。

此外,受教育程度往往也會影響一個人“空間氣泡”的大小,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要求的“空間氣泡”就越大,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其要求的“空間氣泡”就越小。

鄉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對個人空間的不同需求

通常情況下,鄉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對個人空間的需求是大相徑庭的,從小生活在人口密度較小的鄉村居民其需要的個人“空間氣泡”比從小生活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空間氣泡”要大得多。這一點鮮明地體現在鄉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與人握手時的空間距離上,一般來說,通過兩人握手時把手伸出的距離就可以基本斷定他們中的一方或是雙方是來自鄉村或城市。

城市居民與人握手時,雙方握手的距離大概在50厘米左右,這也是他們的私隱空間距離;鄉村居民在與人握手時,雙方握手的距離大概在100厘米左右,甚至更遠,這是他們的私隱空間距離。

城市居民之間的握手距離一般在50厘米左右。

除了可以從雙方握手的距離來判定一個人是來自鄉村還是城市外,還可以通過雙方握手時的具體姿勢來判定一個人是來自鄉村還是城市。如果一個人在與對方握手時往往固定在原來位置不動,并盡量將自己身體前傾,以便可以和另一方握手,那么這人多半來自鄉村; 如果一個人在與對方握手時會先向前跨一小步,然后再同對方握手,那么這人多半來自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自小就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那他需要的個人空間會更大,可能達500厘米之多。他往往不愿與人握手,而是喜歡站在遠處,與人揮手致意。

可見,如果你(城市人)打算去鄉村推售商品或是觀光旅游,一定要入鄉隨俗。當你主動伸手向鄉村居民或是自小就生活在非常偏遠的人群示好時,必須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如果你不小心侵犯了他們的個人空間,肯定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厭惡,甚至讓他們對你產生敵意。

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的居民喜歡站在遠處互相揮手致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铜鼓县| 嘉义市| 合江县| 榆林市| 渝中区| 花莲市| 昭苏县| 于田县| 沙湾县| 峨眉山市| 玉田县| 瑞安市| 苏尼特右旗| 芜湖县| 茶陵县| 于都县| 阿鲁科尔沁旗| 喀喇| 大安市| 西藏| 南乐县| 剑阁县| 海伦市| 张北县| 江达县| 遂昌县| 大姚县| 兴化市| 阆中市| 洛隆县| 女性| 蕲春县| 潼关县| 锡林郭勒盟| 那坡县| 伊宁市| 刚察县| 应用必备| 辽宁省|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