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人類的第二種語言——身體語言

這個手勢對美國西部人來說表示“好”,對意大利人來說表示“1”,對日本人來說表示“5”,對希臘人來說表示“那就看你的啦”。

第一節 什么是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或稱非語言交流)是人類及其他一些動物采用的一種交流方法,通過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手勢、姿勢、身體動作或面部表情來傳達信息。

身體語言主要有3個方面的作用:

◇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方式,使用身體語言代替口頭表達。

身體語言可以起到與口頭表達相同的效果,其中包括用靜默無聲的方式傳達串通和共謀的信息(比如,向對方眨眼睛)、表達同意的意思(比如,點頭)、表達羞辱的意思(比如,英國式的V字形手勢),以及表示贊許(比如,豎起拇指)。

◇使用身體語言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我們最為常見的是,說話的人會潛意識地運用手部姿勢和動作增強他們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觀點和看法。這些手勢和動作也反映出他們熱切地希望傾聽者能夠接受他們所表達的觀點。

◇情緒會通過身體語言泄露出來。

一些非語言行為(比如,人們往往會有意識地展露出快樂的微笑,或者面帶怒容)很容易被人們發現,讓人心領神會。還有另外一些身體語言(比如,身體的指向和瞳孔的擴大)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表現出的情緒。更確切地說,身體語言傾向于表露人們內在的情緒、感受、態度和看法,而表現出這些身體語言的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或者希望隱藏他們自己內在的情緒和感受。要把這些手勢、動作或跡象放在所處的情境來看,或者將之放在所涉及的身體其他部分的姿勢群組中看,否則很容易被人們遺漏、忽略或錯誤地識別。

身體語言的早期研究

身體語言和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一樣源遠流長。但是,開始科學地理解和研究身體語言是在于近幾十年。那個時候,部分活躍在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開始對身體語言的組成部分展開詳盡的分析。然而,在20世紀之前,就有一些人對身體語言進行過研究。

17世紀 關于身體語言的第一本書大約出現在360多年以前。約翰·布爾沃寫的《手勢研究:手部的自然語言》(1644年出版)一書,對手部動作的意義展開了開創性的考察和研究。

19世紀19世紀,戲劇和啞劇老師們教導演員如何通過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1900年 威廉斯·文特,德國現代實驗心理學的著名創始人之一,曾經出版過《道德心理學》一書,其中有一章重點論述了身體的姿勢語言。

身體語言和動物的進化

許多動物都會應用某種類型的身體語言——盡管只是在它們見面的時候轉過身來相互面對著面,判斷對方的來頭,準備應對友好或不友好的相遇。大多數動物通過姿勢或手勢只能傳遞一些簡單的信號。

人類復雜的身體語言是不斷演變和進化產生的結果。

我們人類獲得一大天分——通過姿勢來表達我們的情緒和感受,主要是來自于史前的猿,即現存的黑猩猩的近親。黑猩猩與人類一樣,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它們為了生存而合作,它們彼此之間需要交流和溝通。他們主要運用非語言方式——比如姿勢、面部表情和觸摸動作——來表示控制或支配,順從或屈服,友好或敵對。黑猩猩做出來的一些動作,與人類在類似情況下做出來的動作幾乎如出一轍。下面舉出了兩個例子。

◇一只黑猩猩問候另一只黑猩猩的時候,可能會撅嘴,那樣子看起來就像我們人類的親吻動作。

◇當一只黑猩猩遇到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黑猩猩時,他會低下身體,這就像員工見到老板問候一樣。

對于我們人類來說,經過進化,非語言交流已經被某種更加方便有效的東西——言辭所取代。但是,非語言交流仍然繼續存在:

◇非語言交流用于增強和補充說出來的觀點和看法。

◇非語言交流用于代替口頭表述觀點和看法,例如,需要保密,或者距離阻礙了有效的語言溝通的交流。

◇非語言交流是表達情緒和觀點的一種方法,既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

◇非語言交流是相互問候致意、表現身份地位和人際關系的一種方式。

◇非語言交流是傳達侮辱性含義的一種方式。

人類有潛能表現出姿勢、做手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進化和演變方式。這些變化非常重要,因為面部表情和做手勢是身體語言的主要組成部分。

魚類、爬行類和靈長類哺乳動物,比如負鼠,幾乎不能通過面部表情表達其情緒和感受。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們最多會注視或張開嘴。一些更加高級的哺乳動物,比如貓,就能活動它們的耳朵、眼睛和嘴,表示一些基本的情緒,比如,恐懼和敵意。靈長類動物(尤其是猴子、猿和人類)面部的活動性是最大也是最多的。

靈長類動物的面部可以表達出諸如恐懼、友好和敵對的情緒。通過研究猿和猴子,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基本的面部表情是更加普遍的靈長類動物遺傳特征的一部分。和人類一樣,猿和猴子也可以做出如下表現:

◇如果生氣,會皺眉、繃著臉(參見圖1)。

1

◇大怒的時候會咆哮、吼叫,露出上面的牙齒(參見圖2)。

2

◇如果感到恐懼會揚起眉毛(參見圖3)。

3

◇如果受到驚嚇會將嘴角向后拉,嘴巴張開,露出臼齒(參見圖4),并發出尖叫。

4

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一些哺乳動物的前肢進化成爪子、蹄子,可以用于表達。例如,一匹馬如果處于興奮狀態,可能會用馬蹄跺地或刨地。

靈長類動物的前肢進化成了手臂,當這些靈長類動物在爬樹,或者從一棵樹上蕩向另一棵樹的時候,通過“有力的捏握”,就可以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抓住樹枝(參見圖5)并攫取食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具有良好的“巧握”能力,保證它們能夠精確地操控細小的東西。

5

相對來說,黑猩猩具有高度發展的巧握能力(參見圖6),因此它們可以制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它們可以折斷樹枝并去掉上面的枝葉,將之伸進白蟻的巢穴中(參見圖7),尋找它們的食物——白蟻。

6

7

人體動作學和人際距離學

人體動作學和人際距離學共同形成了現代非語言溝通和交流的基礎。

1.人體動作學

人體動作學也被稱為舉止神態學,是研究人們在與另一個人談話時通過肢體動作進行溝通的學科。

雷·L.伯德惠斯特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人體動作學的先驅。他運用慢鏡頭回放那些表現對話場景的電影,分析人們的行為動作。他在許多著作中闡述了他的發現和研究成果,代表作是《人體動作學導論》(1952年出版)。

阿爾伯特·E.舍夫蘭,美國精神病學家,也是一位對人體動作學的研究有巨大貢獻的開拓者。他認為人類的活動由許多細微的、習慣性的動作組成,并對這些活動進行了分類,將其歸到更大的類別之中。他發現,示愛行為往往沿著一套可以預見的行為順序而進行的。同時他還意識到,當人們將其他人算在一個團隊中的時候,或者將其他人排斥在一個團隊之外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姿勢,或者采取不同的動作。單獨個體的姿勢發生變化,可以反映出他們贊同其中的哪些人。

格哈特·尼爾森博士,他在哥本哈根大學心理學實驗室進行研究。格哈特曾經出版過《自我控制研究》一書,其中描繪了體態語言在美國年輕男性所謂的“示愛舞”這一場合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發現,一位年輕的美國男性與舞伴從第一次接觸到發生性關系的過程中,會沿著24個行為順序和步驟逐步進行。

愛德華·H.赫斯博士,他研究發現當人們看到使人興奮或具有吸引力的人或物時,瞳孔會無意識地擴大。

保羅·艾克曼,美國研究調查員。1980年,艾克曼和同事佛萊森、沃爾萊特創造了幾個術語,用于人體動作學的研究。這些術語是“象征動作”(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手部動作,配合語言表明意義,是一類特殊的身體語言,比如,豎起拇指);“說明動作”(一種強調說話節奏的手部動作,比如,用手指戳);“操縱動作”(一種肯定自體的手部動作,或者要執行一個有幫助性的工作,比如,拉直領帶);“驚訝眉”(一種在吃驚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面部特色,比如,眉頭高揚,眼皮因為眉毛的抬高而拉伸,比平時更明顯)。1991年,保羅·艾克曼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他較早地對臉部肌肉群的運動及其對表情的控制作用做了深入研究,開發了面部動作編碼系統來描述面部表情。

2.人際距離學

人際距離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利用周圍的空間和距離用非語言的方式傳達信息的一門學科。

愛德華·T.霍爾,美國人類學家,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發明了“人際距離學”這個術語。他發現,人們認為他們需要多少私人空間取決于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他還提出了社會交往中的空間距離理論。霍爾最初的研究焦點集中在不同文化群體的人際距離上,但后斷的研究者已將其研究范圍擴大到人類空間行為。

羅伯特·薩默博士,美國心理學家。1969年,他開始使用“人際空間”這一術語。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人們想要保持的“感到舒適自在的獨立空間”。他描述了在醫院中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薩默博士研究了故意闖入病人的私人空間后病人所表現出的一些拘束、不安、心煩意亂的反應。

第二節 身體語言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你了解自己身體的信息嗎

人們始終都在進行著溝通。溝通包括許多方面,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面??陬^語言和書面語言是語言溝通的兩種主要方式。非語言性溝通作為一種不使用語言的溝通形式,主要包括眼神、手勢、語調、觸摸、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這類顯性行為,以及通過空間、服飾等所表露出來的非顯性信息,其中使用得最廣的是眼神、手勢、觸摸、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這類顯性行為。正因為如此,美國行為學家斯泰恩將非語言性溝通中的顯性行為稱為身體語言,亦稱“體語”。

“體語”雖然無聲,但卻具有鮮明而準確的含義,它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飯后剛睡著,你輕輕打開窗戶準備讓正在樓下玩耍的女兒回家做作業。為了不吵醒妻子,你沒有大聲呼喊女兒,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兒看見你的手勢后,頓時明白了你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來。這時,你抬手一看表,不到一點半,心想還可以讓女兒再玩一會兒,于是,你又向正朝家走來的女兒揮揮手。女兒看見你的這個手勢后,稍微一想,便又調轉頭,興高采烈地和伙伴們玩去了。整個過程你沒有說一個字,僅憑手的兩個簡單動作,便和女兒完成了兩次溝通。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揮來來往往的汽車和行人,靠的也是這種無言的“體語”。而一些目的性很強的動作,則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種行為的信號。譬如,書店里,某一個人踮著腳去拿書架上的一本書,我們知道,他想看看這本書。盡管他已把腳踮得很高,但還是夠不著。這時,他旁邊身材較高的營業員注意到了他的這個動作,于是,從架上拿了那本書遞給了這位顧客。營業員是怎么知曉這位顧客心理的呢?因為顧客踮腳的動作表現了一種難以被人忽視的窘境——“我需要幫助!”

不同于有聲語言的蘊藉性和委婉性,我們身體所表達的話語是鮮明而準確的,盡管這一點我們經常意識不到。美國的一位傳播學家曾提出了這樣一個信息表達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55%表情+38%語調+7%語言。從這個公式中,我們至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通過身體語言所進行的信息溝通占了半數以上,身體語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無獨有偶,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奧地利人弗洛伊德也認為,要想真正了解說話者的深層心理,即無意識領域,僅憑有聲語言是不夠的。因為有聲語言往往把話語表達者所要表達意思的絕大部分隱藏了起來,要想真正了解話語表達者所述話語的意思,必須把有聲語言同“體語”相結合。

盡管無聲的“體語”在信息的溝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代替有聲語言,因為很多理性層面的意思還得由具有蘊藉性和委婉性的有聲語言才能傳達。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體語”也很少獨立擔當溝通功能,它往往配合、輔助有聲語言共同完成信息的交流。完全離開有聲語言的“體語”并不比啞語高明多少,其傳播范圍不僅有限,很難傳達一些理性認識,也不能闡述一些抽象話題,這必然會導致信息溝通的不順暢。

然而,有趣的是,有時候“體語”一旦和有聲語言相結合,能準確傳達話語者內心思想和情感的不是有聲語言而是“體語”。如,一位年輕女孩告訴她的心理醫生,她很愛她的男朋友,與此同時卻又下意識地搖著頭,從而否定了她的話語表達??梢?,要想真正了解交談對象的話語意思,在認真傾聽其述說的同時,還必須認真解讀對方的“體語”。同理,要想準確地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意見、觀點、想法,除了用有聲語言外,還得輔以準確的“體語”,切不可隨意地搖頭晃腦、“指手畫腳”,以免引起別人的誤解。因為你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在傳達著某種意思。

身體語言是怎樣泄露人的情感和想法的

一位行為學家曾這樣說過,若想了解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想法,你可以仔細觀察他的身體語言。的確,一個人的任何姿勢或動作都可能泄露此人當時的情感和想法。譬如,一個人若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可能會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里;一個人聽演講時覺得很乏味、無聊,可能會用雙手來支撐他的頭;一個人忽然受到驚嚇,可能會將雙腿保持交叉狀態,或是將雙臂緊抱在胸前,再或是兩者兼有;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處于尷尬之中或是陷入為難急躁狀態時,可能會不停地搓手;一個人感到羞澀、困惑時,可能會用手搔頭,諸如此類的情形不勝枚舉。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身體語言正是借助施動者(話語者)在某些狀態下作出的姿勢和動作泄露了施動者本人當時的情感和想法。可見,如果真想了解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想法,你就得仔細觀察他的身體語言。這也正如愛默生所說:“聰明的人從你的行為、步態和外表中便可以知曉你所有隱匿的過去。整個自然體系都傾向于自我表達,軀體上到處都是能泄漏秘密的‘舌頭’,就像那水晶表盤的日內瓦手表,內部零件的運作是一覽無余的?!?/p>

那如何才能正確解讀話語者本人的身體語言呢?關鍵就在于能“聽其言,觀其行”,也即能認真傾聽一個人說話,并仔細觀察他說話時流露出來的神色、舉止,同時還要留心他說話的環境。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一般來說,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了解他的情感狀態和內心想法。比如出門訪友或是旅行,總少不了問路,正所謂“路在腳下,路也在嘴上”。其意思非常簡單,不知道怎么走時,就靠嘴去問。當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時,突然看見一個人不停地搓著自己的雙手,正快速地迎面朝自己走來。很明顯,此人的身體語言已泄露了他當時的情緒狀態——急躁。此時如果你去向他問路,他肯定會很不耐煩,要么不搭理你,要么給你指錯方向,讓你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所以,要想解讀他人的身體語言,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只有這樣,您才能少吃閉門羹、少遭白眼,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內心真實的情感和想法。

玄之又玄的直覺和第六感

很多人可能在學生時代都有這樣的經歷: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講得激情飛揚、妙語連珠,自己卻端坐在座位上神游八極,浮想聯翩,神思不知飄向了何處。突然,老師叫到了自己的名字,并讓自己談談他剛才所講的內容。結果當然是自己啞口無言,滿臉通紅。尷尬地坐下后,心里還不免想到,老師真神,他怎么就知道我心不在焉呢?其實很簡單,老師就是憑借他的直覺知曉了你在課堂上的狀態。

什么是直覺呢?簡單地說,直覺就是他(她)解讀他人非語言暗示,并把這些暗示同語言信號加以比較的能力。所以,當你自己端坐于椅子上,作出一副認真聽講的假象,以為能瞞得了老師。殊不知,老師已從你的身體語言——一動不動的身軀、空洞的眼神中看出了你在“神游八極”。其實,不僅老師有敏感的直覺能力,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關鍵在于你會不會體悟和把握自己的這種能力,并采取相應的行動。譬如,對直覺敏銳的演講家來說,如果他發現在其演講時,很多聽眾耷拉著腦袋,雙臂抱于胸前。他的直覺就會馬上告訴他,自己的演講不成功,必須換一種演講方式,以便能吸引聽眾。

很多時候,行為學家又將人的直覺能力稱為第六感,但這兩者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差別。相比于直覺,第六感頗具預感的色彩。

可能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做過的夢境在現實中果然發生了;到一個從未去過的新的地方,卻發現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在別人尚未開口時,已知道他將說什么;預見會碰到某人,果然如此;在災禍到來之前有不適的生理反應,如窒息感、乏力等。其實,這就是那玄之又玄的第六感。

為什么人會產生第六感?到目前為止,行為學家和醫學家也沒有找到具體的、令人信服的依據。一般來說,女性的第六感往往要比男性敏銳得多。例如,當一個丈夫向自己的妻子撒謊時,不管他的謊言如何完美,如何地天衣無縫,妻子輕輕一句“你在撒謊”,便可讓丈夫所有的謊言原形畢露;而大多數妻子則在很多時候可以蒙蔽丈夫的眼睛,蒙混過關。所以,常常會聽見男性說,女人的第六感太神奇了。的確,女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測謊”能力,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接受和捕捉各種細微的、轉瞬即逝的非語言暗示,并在大腦中將這些暗示同語言信號加以分析比較,進而作出較為正確的判斷。

有趣的是,女人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具有這種超常能力。因而當丈夫問她為什么知道他在撒謊時,她會笑著說道:“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第六感告訴我,你就是在撒謊?!笨梢姡髨D對女性撒謊的人要注意了,最好趕緊打消那種念頭。因為女性有一種特別的“測謊儀”——第六感,它會戳穿你所有的謊言。

天生的、遺傳的還是學來的

近些年來,身體語言學在西方方興未艾。相應地,關于身體語言的來源也逐漸引起了很多行為學家和傳播學者的重視,他們中的不少人為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行為學家認為,身體語言是通過人的后天學習而獲得的,還有一些行為學家則認為身體語言來源于遺傳,而很多傳播學者卻認為身體語言是人天生的一種能力。

面對如此眾說紛紜的局面,德國科學家埃布爾和??寺悦と撕兔@啞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些特殊人群的觀察、研究,他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身體語言肯定不僅僅來源于人后天的學習,因為盲人和聾啞人不可能通過視覺渠道或是聽覺渠道來學習身體語言。與此同時,這兩位科學家還通過人類對類人猿和猴子特別親近感的研究,發現這樣一個道理:遺傳或天生的確是人獲得身體語言的重要途徑。比如,很多靈長類動物一生下來,就會主動靠近母親,用小嘴去吮吸媽媽的奶頭。毫無疑問,小家伙這一主動“吮吸”動作,肯定不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而只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是遺傳的。再如先天性盲童臉上的笑容,肯定也不是通過后天學習或模仿而獲得,因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經常在他們臉上看見燦爛的笑容。這就表明,“笑”這一身體語言信號同剛出生小家伙主動的“吮吸”動作一樣,也只可能是天生或遺傳的。兩位科學家的這些觀點恰與達爾文關于人的一些姿勢是天生的看法不謀而合。于是,埃布爾和埃克曼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大部分表情,如喜、怒、哀、樂等,肯定是天生的。

那有沒有一些身體語言信號可能來源于遺傳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當一個人坐在椅子上蹺腿時,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舒服呢,還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舒服呢?在沒有做這個動作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哪種方法更舒服,只有實踐了以后他才可能知道,有一種方式比較舒服,而另一種方式則非常別扭。不少傳播學家的證據表明,這種姿勢極有可能就是通過遺傳而獲得的,幾乎無法改變。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身體語言主要還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獲得,如揮手表示再見或叫某人過來,向某人做OK的手勢表示贊同或鼓勵,等等,都是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同時,很多的動作和姿勢的含義又是由具體的文化語境決定的,如男性用雙拳叩擊胸膛,在一些國家被認為是顯示男性力量的意思,而在一些國家則被認為這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切不可把僅在某一區域范圍內流行姿勢和動作的意義理解為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一樣,否則只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身體語言的來源主要由3部分組成,即天生的、遺傳的,以及后天學來的。同時,一些后天的姿勢和動作可能在全世界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也有不少姿勢和動作的含義還是由其具體的文化語言背景所決定。

占卜者是如何洞察人心的

從某種角度上講,那些占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占卜者,都是善于識別身體語言的“大師”。可能不少曾經拜訪過所謂“神算子”的人在離開后,常常會這樣想:“太不可思議了,我什么都沒說,他居然連我家有幾口人,我現在的情緒狀態,以及我曾經有過哪些失敗的經歷都能說得分毫不差,真是個‘活神仙’啊!”

真的是這樣嗎?非也,雖然你沒有開口告訴占卜者自己的情況,但你的身體語言已經悄悄地把自己的相關情況暗示給了他。比如,你的嘴角后拉,面頰向上抬,眉毛平舒,眼睛變小,占卜者據此可以判定你現在肯定處于一種愉快的情緒狀態之中;看見你嘴角下垂,面頰往下拉,變得細長,眉毛深鎖,皺成“倒八字”,占卜者據此可以判定你現在肯定處于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之中;在為你具體算命的過程中,占卜者若是看見你的眉毛在上下迅速移動,他就知道你很贊同他所說的內容,據此他會沿此思路大吹特吹;如果看見你單眉上揚,他知道你在懷疑他說的內容了;如果看見你皺起了眉頭,他知道你不贊同他所說的,于是會馬上按相反的方向為你“算命”。

一份關于占卜術的研究表明,很多經驗豐富的占卜者都喜歡使用一種名為“冷觀解讀”的技巧來為自己的“客戶”算命,其準確率竟然高達70%左右。難道“冷觀解讀”技巧真的能知曉一個人的前世今生、福禍安危?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所謂的“冷觀解讀”技巧其實就是占卜者在對“客戶”身體語言進行仔細觀察、揣摩,再加以對人性的理解和運用一定的概率知識而作出的一個大概推斷。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熟悉“冷觀解讀”技巧的占卜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意識到他們能夠解讀他人的身體語言,所以就迷信自己真的擁有一雙能看見一個人前世今生的“天眼”,再加上那些算命的常客總是希望在占卜者那兒求得好運,這就使得“算命”一說更具神秘色彩。

正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說,在有心人眼中,再狡猾的狐貍也會露出它的尾巴。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同樣也可以看見占卜者露出的“尾巴”。如,有經驗的占卜者往往會戴上一副大墨鏡,說話的時候總是慢條斯理、欲言又止的樣子,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戴上墨鏡是為了方便他隨時對“客戶”進行察言觀色而不被發現,慢條斯理、欲言又止當然是為方便自己根據“客戶”的“言”和“色”來隨時調整自己的“預言”罷了。所以,下次如果你還想去“算命”的話得三思而后行了,因為你的命運不是掌握在占卜者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源于何處的基本姿勢

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基本溝通姿勢的具體含義,如,愉快高興的時候,面露微笑;悲傷痛苦的時候,皺起眉頭或露出怒色。令人困惑的是,我們卻不知道為什么要以這樣的姿勢來表達這些意思,以及這些基本的姿勢究竟源于何處。

近年來,隨著身體語言學的興起,行為學家通過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他們的觀點,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如點頭時,頭朝下動,這可能是一種天生的姿勢;還有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則可能是個人遺留物,也即某種一直延續到成年期的嬰幼兒行為方式,最為明顯的莫過于嬰幼兒時期的吮吸動作,從中很容易看到它與吸母乳的聯系。

嬰兒時期吸奶的時刻,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享受。它顯然給每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于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時尋求口腔舒適的吮吸動作。

兒童時期,不少孩子總喜歡吸手指。

青少年時期,不少孩子則喜歡咬指甲或咬筆頭。

到了成年后,吮吸動作通常不再那么明顯,而是通過層層偽裝的,如一個嘴里叼著雪茄或煙斗的老人,實際上是一種隱蔽的方式含著一個嬰兒橡皮乳頭,以便讓口腔獲得嬰兒時期吸奶時的舒服感,而喜歡嚼口香糖的成人也是通過咀嚼方式來讓口腔獲得一種與吮吸類似的舒服感。

除了吮吸這一姿勢可能是個人遺留物之外,搖頭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也可能是個人遺留物。當嬰兒吃夠了奶后,他的頭會向左右兩邊轉動,拒絕媽媽的奶頭。當幼兒吃夠了飯時,他也會左右搖擺頭,拒絕父母再喂他。長此以往,他便學會了用搖頭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

此外,行為學家還認為,某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可能源于原始的動物時代,如頗具進攻性的動作——露出牙齒,就源于原始的動物時代。雖然經歷了滄海桑田,但這一基本動作仍被現代人所使用,表示譏諷、進攻,或是其他表示敵意的意思。而其他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如聳肩表示別人對你說的話不大理解,不太清楚;揮手表示再見等,可能源于人后天的學習或模仿而得。

需要注意的是,語言的溝通因具體的文化語境而異,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也是這樣。

在某一具體的文化語境中,某些基本姿勢可能具有相同的意思,而在另一種文化語境中,它可能毫無意義,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如“OK”在講英語的國家表示贊同或好的意思,在法國,它還有“零”的意思,而在一些地中海國家,它則表示“孔”的意思。因而,外出旅游,尤其是到國外旅行時,最好不要隨便使用一些僅在本國適用的溝通姿勢,而應“入鄉隨俗”,人家怎么做,你就跟著怎么做。這可能有助于你避免很多尷尬。

第三節 身體語言的特點

隨年齡變化的身體語言

語言學家的研究顯示,一個人詞匯掌握的多少,與他的社會地位、權力或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一個人社會地位越高、擁有的權力越大,或是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掌握的詞匯量就越大,其運用語言詞匯的能力就越好。非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所掌握的口頭語言和他用于表情達意的姿勢量有緊密聯系,也即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受教育越多的人,多使用其擁有的豐富詞匯來表情達意,而社會、經濟地位越低,受教育越少的人,多使用姿勢來表情達意。

身體語言除了受一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外,還要受一個重要因素的影響,那就是年齡。行為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不少身體語言都會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如嬰兒時期的吸奶動作,在兒童時期表現為咬手指,在青少年時期表現為咬筆頭或咬指甲,而在成年后則變得較為隱蔽,不易被發現了,往往以嚼口香糖、叼煙嘴或雪茄來代替。再如揮舞拳頭嚇人或打人的姿勢,在幼兒時期,小兒會表現得非常模糊,可能表現為舉舉手,或是用手指一下對方,而到了兒童時期,他就能作出明確的揮舞拳頭的動作。

將身體語言隨年齡的變化而漸趨成熟和隱秘化、復雜化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當屬撒謊這一動作。撒謊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人的大腦似乎裝有安全保障系統,當它接受到一些前后矛盾的非語言信息時,就會把這方面的偏差自動記錄下來,并通過身體語言暴露出來,讓對方覺得他沒有講真話。所以,當一個小孩向老師或父母說完謊話后,他會迅速地用一只手或雙手捂住自己的嘴。殊不知,這正是因為大腦接收到了前后矛盾的非語言信息,進而將這方面的偏差自動記錄了下來,并通過捂嘴這一姿勢表現了出來,從而引起了老師和父母的警覺,使他們知道孩子在撒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捂嘴這一姿勢也變得越來越不明顯了。十幾歲的孩子在說完謊話后,不再直接用手去捂嘴,而是僅用手指輕碰一下嘴唇,這就很難讓家人知道孩子是否在撒謊。而成年以后,撒謊捂嘴的姿勢就更加隱蔽了。成年人撒謊后,他可能會下意識地告訴自己千萬不能用手去捂嘴或是觸摸嘴唇,不然謊言就會被揭穿,但大腦的安全保障系統還是不由自主地讓他去做捂嘴的動作。只不過在最后時刻,他意識到了這個掩飾謊言的動作,把手從嘴或唇旁挪開,作出摸鼻的姿勢。其實,這個姿勢和小孩捂嘴的姿勢一樣,只不過成人做得更隱蔽一些罷了。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些身體語言確實會隨年齡的變化而改變。而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年紀越大,他的身體語言就越成熟、越具有隱蔽性。這就是老年人的身體語言要比年輕人難以解讀最主要的原因。

身體語言也會男女有別

男性與女性除了在生理上存在巨大差異外,在文化、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學家們在研究“體語”的文化背景時,對男與女在“體語”上由于性別的不同而導致的差異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男女之間的身體語言存在很大差別。

就笑而言,男和女都會笑,但其具體含義卻存在較大差異。一般來說,男性的笑多半是心情愉快的反映,而女性的笑在很多時候并不和心情愉快沾邊。難怪馬爾科姆會這樣說:“微笑往往是女性的一種緩和方式,也即請不要對我無禮和粗暴?!钡拇_,很多時候微笑似乎成為了女性角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數女性在舞會、宴會,或是其他高級場所中,往往以微笑來體現自己的教養、典雅和端莊。因而,在這情況下,女性的微笑并不代表著快樂,而是表示了這樣一個概念:微笑才是最適合這種場合的。所以,女性的微笑并非一定反映了愉快或肯定的情感,某些時候它可能恰恰反映的是一種不悅或否定的情感,如為了博得某人的好感,而不得不對其微笑。當然,男性的微笑也可能存在此種情況,只不過在女性身上體現得更明顯罷了。

哭也一樣,男和女在宣泄情感時往往會號啕大哭,但有些時候女性在沒有值得哭的事由的情況下,也能開啟哭的按鈕,大哭一場,而男性則一般不會為不值得哭的東西掉一滴眼淚,因為他們信奉“男兒有淚不輕彈”,這也同行為學家的調查結果不謀而合。美國行為學家奧斯曼調查發現,男性平均3個月或更長時間哭一次,而女性平均每月則要哭泣3次。此外,他的調查還發現,男性在哭泣的過程中可戛然而止,而女性則不能,她們結束自己的哭泣最快也得耗時1分鐘。

在個體空間方面,男性一般都愿與他人保持較近的距離,以便雙方進行友好的交流。與之相反,女性需要的個體空間則要比男性大一些,她們喜歡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求得心理安全。如在聚會上,我們會經常看見女性,尤其是單身的女性往往是“形單影孤”,而單身的男性則在那“活蹦亂串”。

在掩飾緊張情緒的方法上,女性使用的手段比男性使用的手段更具隱蔽性。如當男性在掩飾自己的緊張情緒時,往往會用一只手去調整表帶、看看錢包里的東西、搓搓雙手、玩玩另一衣袖上的紐扣,或是其他一些可以讓胳膊從身體前面伸過去的姿勢。女性掩飾自己緊張情緒的方法則沒有男性那么明顯,她們往往是雙手拿一葡萄酒杯,或是抓手提袋,或是錢袋。相比于男性掩飾自己緊張的方法,女性的這些方法當然更能迷惑人了。

一般來說,下列身體語言是女性特有的:笑時用手捂著嘴;走路時扭著屁股或腰肢;把手提袋之類的東西常掛在手腕上;把包之類的東西抱在胸前;喜歡對著鏡子打扮;較為害羞。如果男性沾上了這些本屬于女性特有的身體語言中的數項,就會被認為太過“女人氣”。因為這背離了“體語”的性別差異原則。混淆了性別差異,這必然會引起異性或同性的厭惡。這也就告訴我們,要想很好地與人交流,就得正確“解讀”體語,同時還要注意體語的性別差異問題。

為何女性更具觀察力

當我們說某人富有“觀察力”,或是富有“直覺力”時,實際上就是指他(她)善于解讀他人非語言信息,并能將這些非語言信息同語言信號進行對比的能力。換句話說,當我們的骨子里覺得,或是直覺告訴我們某人在撒謊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他的身體語言和他所說的話語是自相矛盾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說謊的難處就在于我們的潛意識會自動獨立運作。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身體語言就會使說謊者“原形畢露”。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很少說謊的人如果撒謊很容易被揭穿,不論他的謊說得多么可信。因為從他開始說謊的那一刻起,其身體就放出了自相矛盾的信號,這就會讓對方感覺到他在說謊。

總體而言,女性的觀察力和直覺力,都要比男性更為敏銳一些,所以人們常說“女人的直覺”。女性似乎天生具有洞悉細微變化,破解各種非語言信息的本領。德國行為學家埃德加斯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實驗中,埃德加斯為參加試驗的人員播放了一個短篇CD,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正在交談,但沒有聲音。放完短篇后,埃德加斯讓所有參加實驗的男女人員根據片中兩個人的面部表情來猜測男女主人公到底在交談什么。試驗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女性猜對,其中生育過孩子女性的準確率竟然高達85%,而男性僅有20%的人猜對,其中從事文化藝術行業男性的準確率接近于女性。為什么生育過孩子的女性的洞察力會比沒有生過孩子的女性的洞察力更勝一籌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養育嬰兒的最初幾年中(嬰兒能開口說話之前),母親僅能通過身體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這也是為什么女性(生育過小孩)在談判時比男性更具洞察力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她們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就已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解讀身體語言的訓練。

為什么女性在總體上的觀察能力要比男性強呢?醫學家為我們解開了謎底。通過核磁共振男女頭部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女性大腦中有15個左右的部位可以用來評估受到的刺激,而男性大腦中僅有4~5個這樣的部位。這就是為什么實驗中女性的正確率要遠遠高于男性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女性在參加宴會時,僅僅“掃描”一下周圍的夫婦就能基本斷定其關系狀況如何,如,誰和誰在賭氣、誰和誰是最恩愛的一對,以及誰在家中處于主導地位等等。此外,醫學家通過核磁共振還發現,女性的大腦組織是多軌道的,這也是她們能夠同時處理多件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如,她可以在看電視的同時,一邊織毛衣,一邊和人討論電視情節;她還能夠使用5種不同的聲調與不同的人群進行順暢交流。對于女性的這一特長,男性則是望塵莫及,很多男性只能分辨出其中的2~3種聲調。這就是為什么男性和女性交談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遺漏一些細節的原因。

與有聲語言相互矛盾的身體語言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只有將自己的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因素緊密、和諧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向對方“傳情達意”,才能使交流得以順利地進行。如果一個人的有聲語言同身體語言因素不能緊密、和諧地結合,甚至出現背道而馳的狀況,毫無疑問,這樣的交流肯定不會成功,有時還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身體語言同有聲語言存在著不一致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種情況中,其一就是前面所講的“口是心非”,由于撒謊而使用的一些動作(如小孩用手捂嘴;青少年用手觸摸嘴唇;成年人用手摸鼻頭)與有聲語言的結合顯得別扭、不協調,反映出此人的心虛和不自在;另一種情況就是突然置身于某種陌生的環境中時,或是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表現出來的很多不自在的動作。如,某個人去面試時,看見主考官后滿臉通紅,渾身直冒冷汗,緊緊咬住嘴唇,不斷地用手撓腦袋或是不停地用手拽自己的衣角。主考官看見此人的這些身體語言后,心中已對他有了一個大概印象:此人缺少工作經驗,性格較為內向,然后他會迅速決定此人是否適合招聘崗位的要求。再如,一些喜歡在課堂上“開小差”的學生為了避免老師發現自己沒有認真聽講,往往會作出一副認真聽講的樣子,端坐于座位上,雙眼盯著黑板。殊不知,這些身體語言正暴露了他心不在焉的狀態。因為沒有哪個認真聽講的學生會長時間保持一個僵硬的姿勢,眼珠長時間盯著一個方向一動不動,且雙眼散亂無光。

有些時候,經過理性加工的有聲語言則不會表露一個人的真實意圖,有時還會出現“口是心非”的現象。如,當一個人說他很喜歡你時,很有可能是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向你撒謊;當一個人說他很欣賞你,可能他內心卻對你嫉妒萬分;當一個人說她對你恨之入骨,可能她心里卻對你愛得死去活來。一般來說,身體語言則不會出現“口是心非”的現象,也不會撒謊,它比經過理性加工的有聲語言更能表現一個人內心真實的情感和欲望。因為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欲望總是通過身體來直接表達的。身體首先會對我們的感覺和情緒作出反應和判斷,然后才會作出具體的姿勢。需要注意的是,身體作出具體姿勢的意識,往往還跟具體的文化語境有一定的關聯。

總體上來說,身體語言符合人們的內心活動。有聲語言同身體語言的矛盾主要產生于邏輯——數字化秩序之間的對立,或是經過定型化訓練與內心活動之間的對立。如果我們不能在對立之間作出抉擇,就會在身體語言上出現矛盾狀態。如,當一個人問別人是否需要他準備啤酒時,卻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可能很少有人會相信他真的愿意去準備啤酒。因為他如果真的愿意的話,至少有一定的行動,比如從椅子上站起來。再如,當一個人想逃避別人審視的目光,或是掩飾自己的尷尬狀態時,他往往會避開對方的目光。然而逃避傾向的加劇,以及害怕暴露自己的逃避意圖,其逃避動作又會受到一定的遏制。

由此可見,雖然我們能控制身體某些部位的動作,但不能同時控制身體所有部位的動作。因而一旦內心真實想法和有聲語言發生矛盾,我們的身體語言就會通過我們無法控制的一些部位展現出內心和有聲語言發生的種種矛盾。

自我測試:你了解身體語言嗎?

回答下面問題,再參照后面的答案,測試一下你對身體語言的了解:

1.當一個人試圖撒謊時,他會盡力避免與你的視線接觸。(對/錯)

2.眉毛是傳達一個人的感情狀態的關鍵線索之一。(對/錯)

3.所有的運動和非語言行為都有其含義。(對/錯)

4.大多數非語言溝通是無意識行動的結果,因而是個人心理活動的最真實流露。(對/錯)

5.在下面哪種情況下,一個人最可能采用非語言溝通方式?

a.面向15~30個人發表演講

b.與另外一個人進行面談

6.當一位母親嚴厲斥責她的孩子,而又面帶微笑時,孩子將會:

a.相信語言信息

b.相信非語言信息

c.同時相信兩種信息

d.兩種信息都不相信

e.變得迷惑不解

7.如果你想表示要離開,那你將采用什么樣的動作?把它們寫下來。

8.別人對你的反應取決于你通過溝通留給他們的印象。(對/錯)

9.下面哪些舉動能使你給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a.談話中不使用手勢

b.避免較長的視線接觸

c.僅偶然地露出微笑

d.上述所有動作

e.不包括上述任何動作

10.非語言溝通相對于口頭溝通或書面溝通有許多優勢,你能列出一些嗎?

參考答案:

1.錯。因為人們已變得更加難以預料。“撒謊者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已成為一般的常識,所以狡猾的撒謊者常常能夠在雙目直視你的情況下撒謊,要識別謊言,我們需要捕捉其他更能說明的信號。

2.對。我們的眼睛是最能表達內心活動的面部因素之一,另一個則是嘴唇。

3.對。我們可能并沒有在每一個姿勢中都有意地去傳達某種信息,但這些動作和姿勢卻不可避免地落在對方眼里并產生一定的感想。

4.對。

5.a.當面對15~30人講話時,你需要對15~30雙眼睛和嘴唇做出反應。這將比只與一個人面談時更能刺激你使用非語言溝通。

6.e.盡管非語言信號(微笑)比語言信號(責罵的語句)有更強的作用,但兩者的混合將導致的是迷惑和不解。

7.最好的信號是有意無意地用眼睛掃一下你的手表、站起身來、在慢慢站起來時拍拍大腿、慢慢地挪向門附近或是靠在門框上等。

8.對。因為我們總是根據別人給我們的整體印象做出反應,而其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也是同樣的。

9.e.當你自然地使用手勢、目光接觸、微笑等身體語言時,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10.身體語言給人的印象更深刻,它們有助于傳達真誠、信任等語言溝通所達不到的效果;它們能夠傳達更微妙的言下之意;非語言信息有助于我們洞察他人的真情實感。當然,非語言信息也存在一些嚴重的缺陷:它們可能會泄露我們的秘密;它們很容易被誤解;它們的含義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它們可能需要長時間的重復進行才能被人所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州县| 杭锦后旗| 天峨县| 昆明市| 边坝县| 南岸区| 金寨县| 康平县| 澄迈县| 武夷山市| 泊头市| 丽江市| 宜黄县| 莎车县| 通州市| 聂拉木县| 盐城市| 儋州市| 吕梁市| 伊春市| 彩票| 钦州市| 永康市| 九龙坡区| 陇西县| 遵化市| 分宜县| 景德镇市| 永修县| 璧山县| 湟中县| 定边县| 杭州市| 赤壁市| 新郑市| 陇川县| 黄陵县| 嘉义市| 红桥区| 寻甸| 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