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2550字
- 2021-02-23 11:42:32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晴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導我擲,云此最吉馀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朧。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
此詩作于永貞元年(805年)。貞元十九年(803年)因京畿大旱而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連州令的韓愈,在永貞元年遇赦,離開陽山到郴州待命。九月,在由郴州赴江陵府赴任途中游衡山時寫下了此詩。在韓愈眾多“以文為詩”的詩中,這是一首寫得生動、形象的紀游詩。南岳衡山坐落在湖南衡陽的北端,山上有衡岳廟,是古今游人向往的名勝。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本詩開篇即先由總述五岳轉而敘述衡岳,不僅寫出了衡岳的氣勢和氣象,也突出了衡岳的地位,立意高遠,起筆不凡。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禮中,因“三公”是全國的最高軍政首長,故對“三公”的典禮是最高級別的。這里用“五岳祭秩皆三公”來借喻五岳的尊崇,祭祀按對三公的典禮進行。“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火維”,猶說火鄉,《初學記》引《南岳記》說: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托其陽,故號南岳”。“維”,隅。“足”,多。“假”,授予。“柄”,權力。這兩句講述了關于衡岳的神話傳說:東岳泰山(在山東),西岳華山(在陜西),北岳恒山在(山西),南岳衡山(在湖南),中岳嵩山(在河南),在這五岳之中,只有衡岳在炎熱荒僻的南方,古人認為這里有很多妖魔鬼怪在作祟,天帝便授權給衡岳之神,讓他專制妖怪,雄鎮南荒。韓愈在《送廖道士序》中有云:“南方之山,巍然而高大者以百計,獨衡為宗。最遠而獨為宗,其神必靈。”緊跟著詩人筆鋒一轉,勾勒出了衡山山勢的險奇:“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半山腰中,不時噴泄出云霧,繚繞的云霧遮住人的視線,雖然高高的山頂就在上面,但如此險絕,怎么能攀登上去呢?詩人在句中用一“噴”一“泄”一“藏”,把衡山云霧之奇之美描繪得甚為貼切。
接下來詩人便開始敘述登山的過程,邊敘事、邊寫景。“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我來時正好碰上秋雨綿綿的時節,天氣陰晦、空氣潮濕,沉悶而又無風。這二句欲揚先抑,把登山前秋雨欲來,天氣陰晦的景色描繪了出來,給人以郁悶、壓抑之感。然后詩人筆鋒一轉,詩意頓揚:“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晴空。”衡岳之神靈在詩人的“潛心默禱”下被“感通”了,使得天氣由陰轉晴,而且云霧全消,山峰也顯露了出來。把自然現象歸結在自己的虔誠祈禱上,這是詩人的夸飾而又諧謔的說法。后來蘇軾作《潮州韓文公廟碑》時居然信以為真,說是“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句中“正直”二字別有深意,何焯云:“正直,謂岳神。《左傳》:‘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接下來詩人便描寫了因云霧消散而顯露出來的山峰:“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句中“紫蓋”、“天柱”、“石廩”、“祝融”是衡山七十二峰中的四個峰名。七十二峰以祝融峰為最高,故以“堆”字來形容。“連延”二字描摹出了衡山連綿不斷的樣子,“騰擲”二字表現的則是衡山山勢的起伏不平。此四句寫云霧散而山峰現,前二句為虛,后二句為實,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實為妙句。
隨后詩人便開始寫謁廟的過程,這也是全詩中心之所在。“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導我擲,云此最吉馀難同。”“松柏一徑”,夾路都是蒼松翠柏。“靈宮”,指岳廟。“動光彩”,指白色的廟墻和朱紅色的廓柱互相映襯而光彩飛動。“傴僂”,彎腰,表示恭敬。“薦”,進。“脯”,肉干。“菲薄”,不豐盛。“廟令老人”,管理神廟的老人。“睢”,張開眼睛。“盱”,閉著眼睛。這里“睢盱”是偏義復詞,偏于睢。“偵伺”,窺察。“鞠躬”,斂身致敬的樣子。“杯
”,是古代的一種簡單的占卜工具,用玉或蚌殼、竹木制成,形狀略似瓢,共兩片,可分可合。占卜時,把兩片合起擲在地上,看其俯仰情況以定吉兇。此段大意:詩人望著令人心驚魄動的群峰,不由得下馬揖拜,拜過之后,便順著松柏間的一條小路向衡岳廟走去。進廟之后,只見白色的廟墻和粉色的廓柱交相輝映,光彩浮動,上面用青紅的色彩畫滿了神鬼圖形。詩人于是登上臺階彎著腰向神像進獻酒肉,想以這些菲薄的祭品來表明他的虔誠。掌管神廟的老人懂得神的意旨,他在一旁窺視著詩人,并鞠躬致禮。老人手持著卜具指示詩人投擲,說在這兒占卜是最靈驗的,在別的地方很難收到這樣的效果。此詩寫到此處詩人似乎該占卜自己的命運了,孰料卻引出了詩人的一腹牢騷:“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竄逐”句,貞元十九年詩人被貶陽山,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順宗即位,大赦天下,韓愈到郴州待命,八月,憲宗即位,又頒大赦令,韓愈改官江陵府法曹參軍。句意為,自己被貶于蠻荒之地所幸不死,今后只求衣食粗安能長此而終,就算是心滿意足了。至于封侯拜相之事,早就不敢奢望,甚至想都不敢想了。神明縱然想保佑我、賜福于我,恐怕也于事無補了!這番牢騷正是當時詩人不滿情緒的充分體現。
最后四句是詩人在歸結標題“宿岳寺”之意。“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朧。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
朧”,隱約不現的樣子。“曙”,天亮。“杲杲”,太陽初出時的光輝。此段大意:夜晚在衡岳廟投宿,我登上高閣就寢,星月掩映,天空中云彩朦朧。我入睡之后連猿聲啼叫、寺院鐘聲相繼響起都沒聽見,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一輪紅日已從東方升起。“猿鳴鐘動不知曙”,源自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中:“猿鳴誠知曙”,這里反用其意。詩人在身遭貶謫之后,滿腹牢騷,此刻卻一覺睡到天亮而不聞“猿鳴鐘動”,足可見其胸懷之曠達。
此詩融寫景、抒情、敘事為一體,然章法井然,且意境開闊,一韻到底,給人一種清新開闊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