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明史 中華文明史 大全集
- 朱亞娥
- 7字
- 2020-06-24 13:09:47
第二章 亞洲文明
一、印度與東南亞各地文明
1.吠陀經(jīng)、雅里安人、婆羅門教
“印度”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在中國古代,印度又稱“天竺”。
在古代印度文明史上,自哈拉帕文明后有一個斷節(jié),直至公元前1500~前600年間,進入吠陀時代。“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吠陀經(jīng)》即是包含當時各種知識的文字資料。《吠陀經(jīng)》的編輯者叫做雅里安,意思是高貴者。《吠陀經(jīng)》的代表作是《梨俱吠陀》、《沙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和《耶柔吠陀》。這四種《吠陀經(jīng)》中,《梨俱吠陀》產(chǎn)生時間最早,其他稍后。解釋《吠陀經(jīng)》的著作叫做《奧義書》或《梵書》。《吠陀經(jīng)》也是一種宗教著作。“吠陀”是雅里安人結合達羅毗荼人文明產(chǎn)生的新的文明。在《梨俱吠陀》中,雅里安人稱“達薩”是他們的敵人。“達薩”是低鼻黑皮膚的邪惡之人。雅里安人信奉自己的戰(zhàn)神因陀羅,把自然萬物都化成神靈,如太陽神、雷雨神、河川神等。天界、地界、空界稱為“三界”,各由不同的神靈主管。
吠陀教是婆羅門教的前身。雅里安人認為普魯沙神是最高的神,千頭千眼千足,頭生婆羅門、身生剎帝利、腳生首陀羅,月亮、太陽、天空與風都是他的身體派生的。雅里安人四個瓦爾那等級——婆羅門、剎帝利、首陀羅、吠舍也由此找到理論依據(jù)。
《吠陀經(jīng)》中表明,三大神是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分別象征“創(chuàng)造”、“護持”與“毀滅”。梵天又稱大梵天,是三位大神級別最高者。他誕生于一個“梵卵”中,他的出世猶如中國的盤古:劈裂卵殼,上半變成天,下半化成地。他有五個頭,被濕婆砍了一個,其他四頭面向四方。他的千只手中拿著《吠陀經(jīng)》和蓮花等物。毗濕奴則三步跨過大地,四只手中拿著仙杖、法螺、蓮花和輪寶等物。他的妻子是吉祥天女。毗濕奴在婆羅門教中稱為“救世主”,地位次于梵天。濕婆是舞蹈與苦行之神,有三只眼睛,中間一只眼睛噴火,毀滅一切。在吠陀經(jīng)典中,毀滅意味新生。除了這些神外,受崇拜的還有火神阿耆尼、雨神巴健耶等。
《奧義書》中記述了婆羅門教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或宗教上的解釋。他們認為世界是一種幻象,梵天女是靈魂的真實存在。肉體是虛的,精神是實在的。人死后靈魂重新歸于“梵”。由于人在世時作了許多“孽”,死后就投胎成各種動植物了。梵我合一才能脫離輪回。這實質是為奴隸主的統(tǒng)治找理由。
2.摩亨佐·達羅城和哈拉帕城
哈拉帕文化也就是古代印度河文化。它的代表性體現(xiàn)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城和摩亨佐·達羅城的遺址中。它所存在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6世紀至前18世紀。達羅毗荼人創(chuàng)造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
哈拉帕城包括下城與衛(wèi)城兩個組成部分。所謂衛(wèi)城即貴族居住的地方,下城的居民則是平民。衛(wèi)城的城墻高聳,城區(qū)也經(jīng)過嚴格規(guī)劃。城區(qū)中央,一條中央大街南北走向,寬約9米。
許多巷道穿插在居民區(qū)中,房屋多是平房,亦有少許樓房,其建筑材料是燒制的磚。各種配套設施如渠、井等一應俱全。許多糧倉、奴隸住所和手工藝作坊等都分布在下城。哈拉帕城最盛時,有3萬多居民生活在這里。
摩亨佐·達羅城雖然規(guī)劃大小與哈拉帕不相上下,但在建構上比哈拉帕城更加雄偉。它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遺址保存完好。建在高臺上的是衛(wèi)城,位于其城西部,而住宅區(qū)和手工業(yè)交易區(qū)位于東部。衛(wèi)城中建有7米寬、12米長、2米深的大浴池,主要用于祭祀凈身。衛(wèi)城北側建有一個大會議廳,與旁邊的小型建筑融為一體,構成庭院,為執(zhí)政者居住,是全城的政治中心。
摩亨佐·達羅城區(qū)街巷縱橫交叉,各大街把城市分成若干區(qū)域,巷道又把這些區(qū)域緊密相連,交通非常方便。小巷里有路燈照明,下水道則以磚砌成,設有窨井蓋;居所中,水井、管道設施既方便生活,又保持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衛(wèi)城的巨大建筑和糧倉,證明當時已屬城邦國家。
哈拉帕城與摩亨佐·達羅城附近類似的遺址有幾十個,分布于印度河流域。這里除了出土玩具、陶器和各種首飾工藝品外,讓人眼睛一亮的還有許多印章。印文圖案為諸種動物,如象、虎、獅子,還有一些牛角虎、三頭獸及三面神人等,印章中的文字是當時印度河流域盛行的象形文字,可惜現(xiàn)在仍無法解讀。這里生產(chǎn)的陶器基本上是用陶輪制成的,還有一些陶塑,大多是彩繪的玩具和偶像。
3.佛教
佛教(Buddhism)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相傳為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克特附近)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當時婆羅門教在印度占統(tǒng)治地位,婆羅門教法典將種姓劃分為四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引起其他種姓不滿。佛教作為反婆羅門教的重要思想派別之一應運而生。基本教義是把現(xiàn)實人生斷定為“無常”、“無我”、“苦”。認為“苦”的根源既不在超現(xiàn)實的“梵天”,也不在社會環(huán)境,而是由于每人自身帶來的“惑”、“業(yè)”造成的。“惑”指貪、瞋、癡等煩惱,“業(yè)”指人們的身、口、意等活動。“惑”、“業(yè)”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據(jù)善惡行為,輪回報應。佛教指出擺脫輪回痛苦之路,唯有按佛教經(jīng)、律、論三藏所規(guī)定的訓練方法,修持“戒”、“定”、“慧”三學,徹底轉變自己世俗欲望和認識,超出生死輪回范圍,達到一種最高的精神解脫的目標,叫作“涅槃”或“解脫”。佛教這種說法包括在“五蘊”、“十二因緣”、“四諦”等基本教理之中,成為以后佛教各派教義的基礎。反對“婆羅門第一”,在因果報應和修行解脫方面主張“四姓平等”,只要相信佛教,不分種姓貴賤,都能得到精神解脫。這種觀點受到婆羅門以外的剎帝利、吠舍種姓的支持而得到傳播。隨著古印度社會的發(fā)展,佛教的發(fā)展大致為分四個歷史階段: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前4世紀中葉,釋迦牟尼創(chuàng)教及其弟子傳承其教義,為原始佛教;公元前4世紀中葉起,佛教內部對戒律和某些教義的理解發(fā)生了分岐,分裂為許多教團,后稱為8部或20部,為部派佛教;公元1世紀左右出現(xiàn)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先有“中觀學派”,后有“瑜伽行派”;7世紀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別同婆羅門教混合,形成密教。13世紀初,由于政治原因,佛教在印度本土趨于消失,19世紀以后又稍有復興。即使佛教在印度的極盛時期,它在印度的勢力也比不上婆羅門教,只占比較次要的地位。佛教經(jīng)典最初只有口頭傳習,后來才有寫在貝葉上的經(jīng)文。從口頭傳習到書寫成文,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逐漸分成多種宗派。佛教經(jīng)典繁多,總稱為“經(jīng)”、“律”、“論”三藏。凡以釋迦牟尼的名義講說的記錄叫作經(jīng);對經(jīng)義的解釋、闡發(fā)的,叫作論;規(guī)定僧眾的生活、學習的規(guī)范儀式、制度叫作律。從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孔雀王朝阿育王開始,中經(jīng)公元前2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伽的提倡,佛教向古印度境外傳播,發(fā)展為世界性宗教,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從印度向北傳播,到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后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以大乘教為主,習慣地稱為北傳佛教。其經(jīng)典主要為漢文系統(tǒng),先有大量的漢文譯文,后又有漢文大量的著述,還有一部分藏文譯注的佛教典籍,流傳地區(qū)為中國西藏、青海、內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lián)西伯利亞一帶,是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以及中國境內傣族地區(qū)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其經(jīng)典屬巴利文系統(tǒng)。近代以來,歐美各國也有佛教流傳。

佛陀坐像
(本文出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4.印度佛教建筑
佛教誕生于印度,并在印度孕育了不朽的建筑藝術。印度的佛教建筑藝術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圣地。
王舍城在古印度的佛教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坐落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都城,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底賴雅附近,有新舊城之分。舊王舍城為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建都之地,四周有婆羅跋恕山、薩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羅求呵山、勒那山、薩簸恕困直迦缽婆羅山等五座山峰,這五座山峰在佛經(jīng)中被稱為“靈山”。新王舍城為頻婆娑羅之子阿世王所建,它在靈山五峰之外,距婆羅跋恕山約2千米,規(guī)模比舊城小。釋迦牟尼生前經(jīng)常在此居住傳教。釋迦牟尼逝世以后,他的弟子曾在這里舉行了第一次結集。所以,這里成為佛教的圣地。
新王舍城的主要佛教古跡有靈鷲山和竹林精舍。靈鷲山聳立于勒那山南麓,山上有許多天然石窟,傳說釋迦牟尼長年在這里居住、修行、說法。頻婆娑羅王曾來到這里向佛祖求教。考古學家在此發(fā)掘出釋迦牟尼像、七佛像、彌勒菩薩像及印章等文物。竹林精舍又稱“迦蘭陀竹園”,位于新舊王舍城之間,相傳是王舍城的迦蘭陀長者皈依佛教后獻出的。頻婆娑羅王在此加建了精舍。釋迦牟尼曾在此宣講佛法。此外,新王舍城還有溫泉精舍、七葉窟、伽蘭陀池、畢缽羅窟、釋迦牟尼舍利塔、提婆達多石室等遺址,這些遺址體現(xiàn)了早期佛教的建筑風格。
菩提伽耶,古印度佛教遺址,傳說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在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南約10千米處。主要的建筑物為高約50米的大菩提寺,形狀很像金字塔,底部為邊長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漸收縮,頂部呈圓柱狀,頂端立著一個銅制螺旋形圓頂。寺塔第一層四角有四個與主塔形制相仿,但規(guī)模較小的金字形塔。寺的東大門前有一石牌坊,大門兩旁佛龕,龕內及寺內大殿供有貼金佛像。寺的其余三面有60多根高2米的石制圍欄柱,先后建于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2世紀。現(xiàn)在的石圍欄大多為復制品,真品已移至各博物館陳列。
據(jù)說,大菩提寺為阿育王創(chuàng)建,后代多次重建或擴建。寺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樹下有一金剛座。相傳釋迦牟尼就是在這金剛座上成佛的。周圍有中國、日本、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遺址和釋迦牟尼留影窟遺址。近代曾在此發(fā)現(xiàn)五方北宋初期的漢文碑刻,現(xiàn)存于加爾各答博物館。

大菩提寺 5~6世紀 1875年整修
印度的佛教遺址很多,一些已經(jīng)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比如桑奇的大佛塔。這些建筑影響了中國以及其他信仰佛教的國家的建筑風格。印度的佛教建筑是東方藝術的靈魂。
5.印度史詩
古代印度著名的文學作品有《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它們都是古代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是毗耶娑,其實是古印度詩人的集體創(chuàng)作,在公元前5世紀基本形成大致輪廓,4世紀才定稿。除了這兩部史詩外,在古印度文學作品中,還有《佛本生故事》和《五卷書》,都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是公元前3世紀編成的。
①《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18篇,長達10萬頌,其中每頌兩行,約等于《荷馬史詩》的8倍。
《摩訶婆羅多》主體故事的流傳應當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已有了,而且其中有些神話的來源當更早,但它的成書卻是在公元紀元以后。在公元后的幾百年間,它被不斷地積累、加工并形成定本。然而,這些定本有著不同的傳本,其文字與情節(jié)的歧異所在多有,直到20世紀60年代,經(jīng)過印度許多學者的共同努力,才終于出版了精審的校本。
因為《摩訶婆羅多》翻譯成中文應當在400萬字左右,所以是世界上現(xiàn)已整理的最長的英雄史詩。其內容異常復雜,包羅萬象,印度古代史詩和往世書中重要的傳說故事幾乎都出現(xiàn)或被提到,還有印度教的教規(guī)和法典,甚至還有哲學、倫理、政治、法律等多層面的成份,這樣一部無所不包的鴻篇巨制似乎不大可能是某一個人的獨立創(chuàng)作,而應該被看作是世代印度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部史詩雖然篇幅巨大、內容龐雜,但其加工者卻使用了印度特有的文學智慧,使其大致上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它是這樣來結構的,全詩由一個“歌人”從頭唱來,而在歌唱的同時,又有不同的歌者在敘述不同的故事,這樣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便把整部作品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摩訶婆羅多”就是“偉大的婆羅多族故事”的意思,其主體情節(jié)正是敘述婆羅多的后代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zhàn)爭。婆羅多有兩個兒子:持國和般度,持國在哥哥般度死后繼任國王。持國有一百個兒子,稱為俱盧族,長子叫難敵;般度有五個兒子,稱為般度族,長子叫堅戰(zhàn)。持國指定成年后的堅戰(zhàn)為王位繼承人,難敵兄弟對此不滿,一再設法陷害般度族五兄弟,五人逃往般遮羅國,并合娶國王的女兒黑公主為妻,以此同般遮羅國結盟。這樣,婆羅多國便不得不分一半國土給他們,他們五兄弟便在國土上建起了天帝城,而堅戰(zhàn)的三弟阿周那又娶了大神黑天之妹為妻。難敵十分嫉妒般度族的日益強大,便使之在他所提出的一場賭博中輸?shù)袅艘磺校逍值芎秃诠饕矞S為俱盧族的奴隸。在又一次的賭博中,般度族再次失敗并被放逐森林13年。13年后,般度族要求歸還國土,難敵背信棄義,于是,一場毀滅性的大戰(zhàn)不可避免。雙方調兵遣將,并列陣于一望無際的“俱盧之野”。可怕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18天,雙方著名的英雄接連死去,般度五子得勝,而俱盧一方則只剩下包括長子在內的兄弟四人,然而這幾個人又夜襲般度族殘軍,并將其全部消滅,般度五兄弟住在營外而幸免于難。大戰(zhàn)過后,雙方達成了和解,堅戰(zhàn)繼承了王位,但最后其五人同登雪山修道并升入天堂。
除了這些主要情節(jié)以外,書中還充滿了與主要情節(jié)有關或無關的大量插話,這些故事都是書中人物在談話中敘述或在介紹前因后果時提到的。這些插話包括了很多著名的故事,甚至包括了一個極為著名的插話《:羅摩傳》。而這,恰是另一部史詩《羅摩衍那》的雛形。
②《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的字面意思是“羅摩的游歷”,即羅摩傳、羅摩的生平。史詩講述了阿逾陀城的王子、國王羅摩的傳奇故事,其中貫穿了宮廷陰謀和羅摩夫妻間的悲歡離合。
它的作者跋彌,或稱伐爾彌吉,翻譯過來是蟻垤的意思。傳說他靜坐修行數(shù)年而一動不動,無數(shù)的螞蟻在上面筑巢生息,身體成了螞蟻窩,所以叫做蟻垤。有人說他是古代的仙人,或是金翅鳥的兒子,還有人說他是一個語法學家。當神的使者向他講述了英雄羅摩的故事后,資質平庸的蟻垤卻無法將它記錄下來。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只雄麻鷸被獵人射死,雌麻鷸因驚恐與悲哀而慘叫不止,面對此情此景,悲憤不已的蟻垤突然脫口而出合轍押韻的話語,一種優(yōu)美、和諧的詩體就此奇跡般地誕生了,這就是被后人稱為輸洛迦的短頌體。蟻垤正是用這種詩體創(chuàng)作出了史詩《羅摩衍那》。
史詩《羅摩衍那》成書于公元前三四世紀至公元二世紀之間。由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zhàn)斗篇和后篇7部分組成,總計500余章,24000頌,譯成漢語近90000行。事實上如此宏大的作品絕非一人一世所作,而應該是在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經(jīng)過數(shù)代詩人與歌手的千錘百煉才逐漸完善形成的,它是古代印度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史詩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說明有一位詩人曾對史詩進行過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加工,也許他就是蟻垤。
阿逾陀城十車王的三位王后喝下靈驗的種粥,分別生下由毗濕奴托生的四個化身:羅摩、婆羅多和雙胞兄弟羅什曼那、沙多盧那。長大成人的羅摩到彌提羅城參加國王的祭典,得知濕婆神弓的來歷并愛上了美麗的女子悉多。羅摩拉斷神弓,贏得悉多,并請十車王主持了婚禮。國王想讓羅摩繼承王位,卻因被迫遵守與二王后立下的諾言而立婆羅多為太子,并將羅摩放逐14年。羅摩被放逐到森林里,楞伽城十首羅剎王羅波那因悉多的美貌而劫持了她。悉多抵御住百般引誘,發(fā)誓忠于羅摩,因而被無奈的羅剎王囚禁在后宮的無憂園中。羅摩遇到神猴哈奴曼,并在它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了悉多的囚禁處。羅摩率猴軍兵臨楞伽城下,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終于砍下了羅波那的頭顱。羅摩與悉多團圓,然而羅摩卻懷疑妻子的貞操。悉多投火自盡,火神將她從火里托出,驗明了她的貞潔。
史詩把羅摩作為一個理想的英雄人物來加以歌頌,而悉多則是貞節(jié)的化身,是印度婦女的象征。千百年來,印度人對《羅摩衍那》充滿了崇敬之情:人們將羅摩看作神靈,每當表示問候與祝福的時候都會連呼“羅摩”!圣雄甘地遇刺身亡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正是“啊,羅摩”!這幾個字也成了他的墓志銘。而最受尊崇的婦女形象則非悉多莫屬,她的忠貞和賢良對印度人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此外,印度廣泛流傳的猴子崇拜也與神猴哈奴曼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6.印度故事
宗教資源的豐富也是印度文化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其中,具有最大影響力的當然是佛教。佛教大約形成于公元前6世紀,佛教典籍中有專門講述其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前世的故事。佛教認為,其成佛之前,還只是一個菩薩,并不能跳出輪回,他要經(jīng)歷無數(shù)的輪回并積累善行方可正果,而這些講佛祖前生的故事便統(tǒng)稱之為“佛本生”。當時的佛教徒為了傳播佛教,便從大量的民間傳說中為佛的前生尋找可以利用的故事,如此,便形成了繁雜而龐大的故事家族。這些故事的正面形象都是成佛前的釋迦牟尼,他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身份,或者天神,或者國王,甚至獅子、烏鴉。而故事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童話,有笑話,有寓言,有奇聞,也有滑稽故事,甚至較為不錯的短篇小說。這些故事大都是民間的寓言與傳說,但都經(jīng)過了佛教徒的改造,他們把故事中的一個主要形象設定為佛祖的前身。
比如其《烏龜本生》的故事,本來是一個充滿民間情趣的故事。故事大致說有一只烏龜,認識了幾只天鵝,天鵝說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烏龜想讓天鵝把它帶去,天鵝說你只要能閉緊嘴巴就行,烏龜答應了。于是,兩只天鵝用嘴叼住一根木棍,讓烏龜咬住中間。當它們飛到一個地方時,有幾個兒童看到了,驚訝地叫“烏龜在天上飛”,烏龜忍不住就要說話,結果便摔死了。而佛教徒將其采入佛本生中,并說佛轉生為一個國王的宰相,國王問烏龜?shù)氖拢鸨阏f“謹言慎行,饒舌喪生”。
其實,除了《佛本生故事》之外,佛教故事還有更有趣的《百喻經(jīng)》。所謂“百喻”是指其共收近百篇故事,多用譬喻的方式來闡釋一些佛教的教義。此書共收98個故事,有許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H纭度貥怯鳌罚f一個富翁要蓋一座三層的樓房,卻偏要工匠們先蓋最上面的第三層,故事以此來嘲笑和諷刺那些好高騖遠或本末倒置的人。還有吃了七個餅才飽的人遺憾自己怎么沒直接吃第七塊餅的故事,為主人看門的仆人背了門去看戲而遭竊的故事等等,都是這本書中的篇目。
上述故事本來都是從民間來的,但都被涂抹了宗教的油彩,真正樸素而本真的民間故事集則要數(shù)《五卷書》了。它在印度被認為是一部“教人世故和學習治國安邦術的教科書”。其書共分5卷,故稱為《五卷書》。書前有一個序言,說有個國王非常厲害,但他卻有三個笨得要命的兒子,他說“在沒有生的、死掉了的和傻兒子中間,寧愿讓兒子死掉和沒有降生,因為這兩個兒子只帶來短期的痛苦,而一個傻子卻一輩子把你燒痛”。這時,一個智慧的婆羅門允諾六個月內把王子變得超群出眾,他的辦法便是寫了一本書給王子,這本書就是《五卷書》。
《五卷書》的故事安排具有鮮明的印度特色,即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方式,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套,鑲嵌穿插,極富有民族風韻和藝術美感。其故事也的確大多富有訓誡意味。如第十三個故事,說有個駱駝被丟在森林里,它碰到了獅王及其三個屬下:豹子、狼和烏鴉,獅王收留了它。一次,獅子受了傷,四個屬下便沒有東西可吃了。狼對獅子建議說可以拿駱駝來充饑,獅子大怒說它已成為自己的下屬,怎么可以這樣呢。狼說,如果它自己愿意被大王吃掉呢,獅子便同意了。于是,狼便約齊了同伴來到獅子面前。烏鴉先說,因為獅子都快餓死了,干脆先把它(烏鴉)吃掉吧。狼說那不行,你這么小,吃了也填不飽肚子,還不如吃我呢。豹子又說,你(狼)個頭也不大,再說你有爪子,獅王可不能吃同類呀,還是吃我吧。這時,駱駝便想,它們都表示了忠心,而且并未被吃掉,自己也應當表現(xiàn)一下,于是,它便開口說話了,它說豹子也是有爪子的,也不可被獅王吃掉,還是吃自己比較好。盛情難卻的同伴們便迅速成全了它。這則故事既饒有趣味,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極富深意,有著多種意義的闡釋可能。
7.甘地
甘地7歲時,全家遷往拉吉科特,他便在當?shù)刈x小學,12歲進入拉吉科特的阿弗列德中學。13歲時,根據(jù)印度教習俗,甘地與卡斯特巴爾結婚。1887年,甘地考取薩瑪達斯學院,但因種種原因,在一學期后退學。1889年9月,他去英國留學,攻讀法律。在英國期間,他讀了大量的宗教書籍,這對他日后的非暴力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891年,甘地考取了律師資格,學成歸國。
1893年,甘地因為辦案到了南非并在那里定居,他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就是在那里發(fā)展起來并得到了實踐。甘地看到印度僑民在南非受到了種種不公正的待遇,就組織了一個印僑團體“納塔爾印度人大會”,以非暴力的方式為僑民爭取平等待遇,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迫使南非政府廢除了針對印僑的人頭稅,并承認印度的合法婚姻在南非有效。
1914年,在南非生活了21年的甘地攜夫人回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在倫敦召集印度僑民組成志愿救護隊,后來又在印度為英國招募士兵,希望以此感化英國,換取印度的自治。然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非但沒有滿足印度人民的自治要求,反而頒布了壓制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羅拉特法案》。甘地馬上組織起非暴力運動,號召全國總罷工,要求印度人民絕食和祈禱,以示抗議。1919年,甘地第一次提出了針對英國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張,主要內容是印度人抵制英國殖民政府的學校、法庭、立法機關,抵制英國貨和不接受英方委任的國家職務。1920年初,國大黨批準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計劃,同年,甘地起草了新黨章,加入了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獲得自治權的內容,并獲得了國大黨年會的通過。1922年,甘地被英國殖民當局判處6年監(jiān)禁,后來因病被提前釋放。1924年,甘地當選為國大黨主席,不合作運動發(fā)展成為全國性的抗英運動。1929年,國大黨年會通過了印度完全獨立的提案,將黨章中要求的“自治”改為了“完全獨立”。1930年,印度的各種紡織品進口比上年減少了1/3,紡織中心孟買的16家英國工廠倒閉,而印度人的土布工廠一年中從384家增加到了600家。

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紡線的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甘地要求英國政府立即退出印度。1947年,英國政府通過了承認印度自治,但卻提出了印度分割為印度自治領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部分的“蒙巴頓方案”。這一方案直接導致了激烈的宗教沖突,甘地兩次絕食,希望制止仇殺,卻無濟于事。1948年1月30日,甘地進入晚禱會場時,遭一名印度教極端分子槍擊而身亡,享年79歲。甘地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贏得了印度人民的愛戴,被尊稱為“圣雄”和國父。
8.筏馱摩那創(chuàng)耆那教
公元前6世紀,耆那教在印度興起。筏馱摩那使耆那教真正確立。他在父母死后,經(jīng)家人的準許后出家。經(jīng)過12年苦修,成了“耆那”。所謂耆那,就是戰(zhàn)勝情欲和解除精神束縛的人。耆那亦即大雄,意思是與情欲作戰(zhàn)取勝的英雄。后來,筏馱摩那的徒弟也成了耆那。大雄死時72歲,被他的14萬信徒尊為二十四祖。
大雄認為世界的萬物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部分,也就是軀體與靈魂。靈魂結合什么樣的軀體,在于他行善與作惡。他批評婆羅門教的殺生祭神儀式就是一種惡業(yè)。他認為最高的境界是脫離輪回,讓靈魂脫離軀體,達到梵的極樂境界。
大雄提倡苦修,強調以身體的極苦獲得精神的極樂。因農(nóng)業(yè)耕作容易傷害蟲蟻,所以耆那教禁止農(nóng)業(yè)。

耆那教的苦修者
9.印度教的誕生
印度教是繼佛教以后的宗教,產(chǎn)生于4世紀。當時佛教衰落了,原因是它的平等虛無觀念行不通。印度教像佛教一樣,都是由婆羅門教演變過來的;它奉祀神祇也同婆羅門教一樣,毗濕奴、濕婆、梵天是三大主神,不過毗濕奴成為主神,梵天地位變得更低。這些主神的配偶也受到崇拜。濕婆神在印度教中成為第一主神,則是濕婆教派。之后濕婆教派中又引起許多互相矛盾的分支教派,如克什米爾派主張再認識,圣典派則認為宇宙的三個基本存在形式是濕婆神、物質和人的靈魂,知識(吠陀)與濕婆神同體。從濕婆派演變出來的性力派,濕婆神配難近母,梵天配辨才天女,毗濕奴配吉祥天女。女神比男神較受尊奉膜拜。性力派分左道、右道兩個旁門。左道膜拜儀式有瑜珈、輪座(男女性交)等,祭神品是魚肉人體等。右道祭品是米粉和花朵。在印度教中,濕婆神的再生神以男性生殖器方式存在,印度人稱為林伽。在印度教的毗濕奴教派中,毗濕奴和吉祥天女成為主神。教徒恪守苦行、禁欲、食素等規(guī)則,主要傳播于印度西海岸與北方。
印度教信仰歸根結底在于以下各方面:第一是輪回報應,他們要解脫輪回的法門是通過知識苦修和虔誠的信仰;第二是服從吠陀經(jīng)典;第三是歸眾神崇拜于一神崇拜;第四是縱欲主義與苦行主義。毗濕奴教派與性力學派是相反的教派。還有一條便是實行種族分立。
印度教思想是一種對生命和宇宙的新認識,因為它是在婆羅門教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又被人稱為“新婆羅門教”。
印度教的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神廟與雕刻上。圣所、高塔、柱廊是神廟建構的三要素。圣所是安放主神像的地方,梵語意思是子宮或者胚胎;柱廊是信眾主要的聚集之所;宇宙之山的象征是高塔。在笈多時代,印度主神以化身(如動物、人獅)等存在于神廟中,濕婆神的林伽上則浮雕一個人形。到8世紀,印度教神廟的代表作是奧里薩式神廟,廟外壁與雕刻交融在一起,生命活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一樣式的神廟前期是樸素的,后期則顯得富麗堂皇。10世紀至13世紀建筑的卡朱拉侯神廟群有80余座,分布在中史邦賈巴爾普爾附近的朱拉侯村。它們的裝飾浮雕形式較為繁復,多表現(xiàn)男女的性交姿勢。在8世紀的中印度,有位于馬德里南50千米的五戰(zhàn)車神廟和海岸神廟。海岸神廟的秘室奉祀有一個林伽神像,它直立地面,由巨石雕琢而成。
另外,體現(xiàn)印度教諸神的著名雕像有《舞王濕婆》。這是南印度的石刻,雕于9世紀至13世紀的朱羅王朝。濕婆的四只手臂揮動著,宇宙生命的節(jié)律通過手中的小鼓體現(xiàn)出來。左右下手一垂一抬,與兩條腿配合得非常協(xié)調。恒河水自他的頭發(fā)流向人間。
印度教是現(xiàn)代印度人信徒最多的宗教。它的圣地是恒河及其源頭。除了《吠陀經(jīng)》、《奧義書》外,《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往世書》等是印度教的主要經(jīng)典。
10.《沙恭達羅》與迦梨陀娑
印度古詩人迦梨陀娑寫的7幕詩劇《沙恭達羅》,通過凈修女沙恭達羅與豆扇陀國王的愛情故事,宣揚了自主、互愛、平等的家庭與愛情觀念。沙恭達羅一直幽居,不接觸塵世,看見豆扇陀國王后主張自由成婚,后來卻被豆扇陀國王所騙。但她依然忍氣吞聲,把這一切歸于命運的安排。結局是豆扇陀國王幡然悔悟,與沙恭達羅永結同心。作品取材于《摩訶婆羅多》的《初始篇》,融合了作者的真實情感和個人感情,并賦予濃郁的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藝術手法上,結構嚴謹,情節(jié)曲折,富有戲劇性。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迦梨陀娑的生平不詳,人們普遍認為他是笈多時期的人。除了《沙恭達羅》外,他還寫有《鳩摩羅出世》、《優(yōu)哩婆濕》,以及《云使》、《羅怙世系》等5部詩劇和抒情詩、敘事詩作品。《沙恭達羅》在1000年前傳到中國。他的作品對印度、東方乃至世界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11.窣堵波:一種塔式建筑
“窣堵波”是梵語,即是佛塔。印度最早的佛教建筑除了祇園精舍外,便是釋迦牟尼成佛后傳教的第一站鹿野苑的達麥克塔了。原來塔的高度47米,現(xiàn)在僅20米。窣堵波是埋藏佛骨舍利(即高僧死后火化所致的晶狀顆粒物)的地方。
菩提伽耶塔是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地修建的。公元前5世紀,這里就被當成圣地。阿育王后建起當時最高的佛塔。今天所見的大塔52米高,方形基壇8米高,邊長15米,基壇四角各有一個小塔,是菩提伽耶寺的配套建筑。
桑奇大塔是早期窣堵波佛塔存世最大、最完整、最著名的,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北68千米的桑奇村。在90米高的砂石山丘上有3座塔,都是墳冢一樣的樣式。在佛塔建筑中,這叫做“覆缽”,如吠陀傳說中的金卵。桑奇大塔建于公元前3世紀。旁邊的四座塔門,則是公元前1世紀建成的。最早建成的南門的方立柱柱頭和橫枝上,雕刻佛陀故事和獅子、法輪、菩提樹和蓮花等圖案。東門的《樹神女藥叉》和《樹神托架像》則是裸體女像,明顯地帶有希臘雕塑影響,但又符合印度人的審美趣味。有關佛陀故事的浮雕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印度民族風情。
巴魯特塔與桑奇大塔、菩提伽耶塔成為印度窣堵波的三大代表性建筑。它建在中央邦瑟德納縣巴魯特。該塔的塔基有20米的直徑,周圍有80根2米高的石柱圍欄和4個塔門。塔門和圍欄的雕刻依然保存完好,主要表達釋迦牟尼生平故事和其他的法輪圖案,樸素地體現(xiàn)了巽伽時期的世俗生活。
12.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是印度列國之一,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印度河與喀布爾交會處叫做白沙瓦的谷地中,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犍陀羅藝術融合了希臘、波斯、羅馬的特色。
犍陀羅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雕刻與建筑上。犍陀羅雕刻直接刻畫釋迦牟尼與其他菩薩的形象,基本依照實際的人形面貌進行創(chuàng)作,帶有明顯的歐洲人特點,表情動作極為豐富,具有很強的寫實風格。著名的代表性作品是在白沙瓦出土的《佛立像》和西克里出土的《苦行釋迦像》,它們是完全生活化的雕塑。一些菩薩像,除王子菩薩和彌勒菩薩、觀音菩薩等,相貌如印度人與歐洲人的后裔混血兒,但也有東方的典雅之美。
希臘化的犍陀羅佛像,采用迦畢試樣式。迦畢試是印度列國貴霜王朝的都城。這種迦畢試樣式雕像,顯得生硬稚拙,身材粗短,猶如侏儒。犍陀羅本土的早期燃燈佛是沒有火焰的,頭部只有蓮花,而迦畢試樣式的佛像則出現(xiàn)雙肩生焰的焰肩佛形象。《舍衛(wèi)城神變》中,釋迦佛遍身生火,飛升空中,霞光四射。佛像中的火肩和背光是畢迦試樣式的特征。它直接影響中國北魏石窟佛像的雕刻藝術。
犍陀羅的建筑在佛塔的樣式上與印度內地有很大的差異。它們結合了希臘神廟特色,佛塔的四周設置了柱廊。著名的犍陀羅佛塔有瑪尼凱萊塔和尤撒夫擇依塔,前者是犍陀羅佛塔中最大的,后者保存最完整。
13.阿育王雕柱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印度統(tǒng)一后的第一個皇帝,他的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73~前232年。孔雀王國的由來,是由于他出身于北方的孔雀家族,祖上原來的職業(yè)是養(yǎng)孔雀的。阿育王受佛教的影響,他先為俗家弟子,后來當了僧人,但他的王位仍保留著。據(jù)說,他一生在全國建了“十萬八千塔”,把釋迦牟尼的舍利分成7份,存放于塔中。
佛教僧人在公元前250年,聚集在阿育王的都城議定佛教的經(jīng)典,后來把佛教經(jīng)典鐫刻在石柱上。當時,阿育王下令全國樹起了30多根石柱,除了鐫刻經(jīng)文外,還鐫刻一些詔令。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有15根石柱,而且風化嚴重。最著名的有“勞里亞·南丹加爾”石柱,這個石柱高12米,重約50噸,頂端上雕有一頭石獅,居高臨下,雄視一切。它坐落在印度比哈爾邦與尼泊爾交界的地方,是公元前242年左右建造的。
獅子在佛教中是帝王的代表,帝王的訓諭則被稱為“獅子吼”。阿育王石柱的上部基本上是雕刻諸多神獸形象,它們有的是代表宇宙方位,如公牛代表西方、大象代表東方等等。
14.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德干高原的馬哈拉施拉邦西北106千米。它是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開始開鑿的,到7世紀笈多王朝時完成,工程花了1000余年。阿旃陀石窟計有29個洞窟。這些洞窟,有些是帶門庭的佛殿,有的是僧徒的住所。前者稱“支提窟”,后者稱“毗訶羅”。
阿旃陀石窟雕像代表作是19號窟門廊前庭左側的《蛇王與蛇后》。它是一種高浮雕,是笈多時期的雕塑精品。蛇王在印度被奉為生殖之神。同窟還有一處叫做《降魔》的浮雕。在阿旃陀石窟諸浮雕中,19號窟的支提窗上的藥叉像和26號號洞窟的《佛陀涅槃》像,還有第6號窟中上層高2米的高浮雕佛像,都是當時印度佛雕的精品。
阿旃陀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畫。它們都富有艷情味,具有佛教慈悲的精神。在印度古代的藝術理論中,“味”和“情”并重。在《舞論》中,“味”總結出8種,“情”有49種。它們特定為審美情感狀態(tài)和具體表現(xiàn)手段。在阿旃陀石窟中,艷情味和悲憫味則以綠、灰兩色表現(xiàn),主要代表作品在16、17號石窟中。它們都創(chuàng)作于5世紀至6世紀。16號洞窟中一幅《難陀皈依》表述釋迦勸兄剃度出家的情形。難陀之妻在分別時全身裸體,體現(xiàn)一種艷情。17號洞窟里則有《須大拿本生》,故事中第一幅《太子與公主》也富有濃郁的艷情味。類似的佛本生故事畫在10號窟的《白象本生》和16號窟的《烏馬伽本生》、17號窟的《金鵝本生》等也有表述。這些都是印度本土化的壁畫。1號窟的《降魔圖》的魔女全是裸體的,與之相似的2號窟的《獻祭圖》也是艷情味十足的作品。悲憫味極濃的則是1號窟的《持蓮花的菩薩》,表述出一種傷感而仁慈的藝術情景。
阿旃陀石窟自存在之日后的1000年中,無人知曉。19世紀初,被一位英國軍官在出獵途中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當時許多石刻與建筑物件掩埋于沙土中,經(jīng)過修整,這座印度藝術寶庫煥發(fā)出悠久的魅力。
15.馬圖拉的藥叉女
馬圖拉的佛雕與犍陀羅的藝術各不相同。馬圖拉在印度新德里東南141千米處,現(xiàn)在僅有一些古寺和神廟遺址,以及1874年創(chuàng)建的博物館。耆那教創(chuàng)始人大雄曾在這里說法。
馬圖拉是北印度雕刻藝術中心之一。它早期的代表作是《帕爾卡姆藥叉》,是孔雀王朝時期的作品。還有一些紅砂石藥叉女雕像,則創(chuàng)作于巽伽時期。到貴霜時代,馬圖拉雕塑與犍陀羅雕塑齊名。它的特色十分鮮明,不管流落到什么地方,人們都能一下子辨別出來。
傳說的馬圖拉雕像是裸體的藥叉女,是農(nóng)耕文化的產(chǎn)物,富有鄉(xiāng)土特色,豐滿光潔、嫵媚柔美。其典型是《戲鸚鵡的藥叉女》,富有性感。提鳥籠的藥叉女,宛如舞蹈,充滿青春活力。到了笈多王朝,即4世紀,馬圖拉結合犍陀羅藝術特點,通過佛像體現(xiàn)世俗的人體美。具有代表性的是笈多野苑式佛像,這是諸多印度佛像中最華美的。比哈爾中的一尊黃銅佛像,足有2.28米高,1噸重,靜穆素雅,莊嚴自然。一些藥叉女、菩薩等雕刻,也接近裸體,線條柔和,富有情感內涵。
比馬圖拉雕刻更有印度本土化特點的有阿馬拉瓦蒂雕刻,它完全是裸體的。在桑奇大塔和一些體現(xiàn)佛本生故事的浮雕上,則富有自然的韻味。

裸體的藥叉女立像 2世紀 馬圖拉
16.莫臥兒時期的紅堡
建于1638~1648年的位于印度德里東北部的紅堡,是印度莫臥兒時期沙賈汗大帝建造的。
這座宮殿建筑用紅色砂石砌成圍墻,又稱之為沙吉拉。這是繼泰姬陵后莫臥兒王朝的又一重大建筑。
在紅堡,豪華至極的覲見廳有兩個:一是皇帝接見大臣,討論國是或召見外國使節(jié)的地方;一是皇帝聽取公民意見的場所。前者又稱朝覲宮,建立在一個底座上,三面有門通向庭院,能容納很多人。后者又稱樞密宮,以前曾經(jīng)有一個寬敞的庭園、大理石鋪的路面和銀子屋頂。里面有沙賈汗請人建造的“孔雀王座”,這是一項費用驚人的工程,上面鑲嵌的珠寶之多可用桶裝。不幸的是,這個輝煌的王座在1739年波斯人入侵時被掠奪而去。樞密宮內刻著沙賈汗對此地的贊嘆:“如果說人間有天堂,天堂就在這里,就在這里!”如今,包括朝覲宮和樞密宮、畫宮、卡斯宮等在內的六個宮殿有些已被毀。另外,宮中設有祈禱室、寢室一應俱全。
到了1857年,這里被反英運動的軍隊占領。此時,一些精美的大理石構件,上面鐫刻著希臘神話,卻被英軍運到了倫敦。
17.胡馬雍陵與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臥兒時期建筑的代表作。莫臥兒王朝皇帝胡馬雍逃亡的過程中,生育了阿克巴。阿克巴13歲登基,18歲親政,創(chuàng)立了一種特別的神圣宗教,同時在各地建造了許多宮殿和陵墓。泰姬陵是在胡馬雍陵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純化起來的。
胡馬雍陵開創(chuàng)莫臥兒建筑先聲,整個建筑坐落在高6.7米的紅砂石臺墓上。大理石嵌飾的拱門,還有連拱廊都是它的配套設施。陵墓是八角形的,與尖拱門、圓頂?shù)龋脑O計者是波斯人米拉克·貝吉姆。
美麗的泰姬陵坐落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之濱,與印度故都阿格拉隔河相望,西北距新德里193千米。泰姬陵潔白、娟秀、端整,號稱“大理石的夢境”。泰姬陵全稱是“泰姬·瑪哈爾陵”,為印度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的寵妃泰姬的陵墓。它于1632年開始動工,歷時22年,到1654年才建成,共耗費4000萬盧比。
泰姬陵呈長方形,占地17.7萬平方米,東西寬304米,南北長583米,以紅砂圍墻環(huán)護。
陵墓的基座為一座高7米、長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寢宮居于陵墓正中,四角各有一座塔身稍外傾的圓塔,以避免傾倒后壓壞陵體。寢宮的上部為一高聳飽滿的穹頂,下部為八角形陵壁,從上到下,總高74米。寢宮內有一扇由中國巧匠雕刻得極為精美的門扉窗欞。寢宮共分5間宮室,宮墻上有構思奇巧、用珠寶鑲成的繁花佳卉,使宮室更顯光彩照人。陵墓內部的中央八角形大廳是其中心,淺浮雕和精美的寶石鑲嵌遍布于墻上。中心線上安放著泰姬的墓碑,而國王沙·賈汗的墓碑則位于其旁邊。墓門由一塊鑲嵌寶石的大理石制成,石棺則存放在下面地窟里。
由純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在一日之中會隨著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時陽光強弱不同的照射,而呈現(xiàn)出變化莫測的光線和色彩,其變化多端的奇景在花好月圓之夜尤為迷人。
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莊嚴肅穆、氣勢宏偉,整個建筑富于哲理,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
泰姬陵的形制與印度傳統(tǒng)的佛教、印度教建筑絕然不同。至于誰是泰姬陵的設計師,至今仍是個謎,有人說是意大利人費倫尼奧,或是波斯人伊薩,也有人說是法蘭西人波爾都赫。總之,泰姬陵揉合了印度、波斯、土耳其、西歐的建筑風格。
圍繞著泰姬陵的建造,有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相傳泰姬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的妃子,她傾國傾城,柔婉賢淑,深得沙·賈汗皇帝的寵愛。1631年,她隨沙·賈汗南征,在營地生下了第14個孩子,但是由于產(chǎn)后體弱,在軍中又失于調理,不幸香銷玉殞。在臨死之前,她希望沙·賈汗為她建造一座美麗的陵墓。半年后,沙·賈汗將她的遺體遷葬回都城阿格拉,并發(fā)誓要為她建造一座空前絕后的陵墓。

陽光下的泰姬陵
泰姬陵落成4年后,沙·賈汗的第三個兒子奧朗則布篡奪帝位,殺掉三個兄弟,并囚禁了自己的父親,從此,66歲的沙·賈汗便被關在阿格拉幽堡中。沙·賈汗離世之后,奧朗則布只為他打了一具較小的棺木,收入遺體后將棺槨放在泰姬的棺木旁邊。從此,泰姬陵便有了一大一小的兩具棺木了。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由于在建筑史上意義非凡,于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18.仰光大金塔
緬甸是東南亞地區(qū)佛教文化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佛教傳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佛教對緬甸文化藝術和人民生活一直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精湛的佛塔建筑藝術,充分展現(xiàn)了緬甸佛教文化的燦爛輝煌。
仰光大金塔位于緬甸首都仰光市區(qū)北部茵雅湖畔的圣山上,緬甸人將它稱作“瑞大光塔”。“瑞”即“金”之意,“大光”是緬甸的古稱。仰光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傳緬甸人科迦達普陀兄弟從印度帶回8根釋迦牟尼的佛發(fā),獻給緬甸王奧加拉巴,于是奧加拉巴修建了一座高8.3米的佛塔珍藏佛發(fā)。
初建時塔只有8米左右高,后來的統(tǒng)治者不斷對大金塔進行擴建,使之越來越雄偉。到11世紀的蒲甘王朝時期,此塔成為東南亞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15世紀,達摩悉提國王用相當于他和王后體重4倍的金子和大量寶石對塔加以裝修。到1775年,塔身已修成現(xiàn)在的高度,主塔高112米,呈鐘形,用磚砌成,外貼有金箔,達7噸多重。塔頂鑲嵌了7000顆罕見的巨大鉆石和寶石,其中有一塊重76克拉的金剛鉆。金屬寶傘位于塔頂風向標下,重1250千克,檐上掛有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在陽光的照射下,大金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微風襲來時,塔上的銀鈴叮當作響,清脆悅耳。
在寺院內,許多佛塔眾星捧月般矗立在大金塔周圍。這些佛塔風格不同,造型各異,有些是舍利塔,有些是佛堂,供奉著許許多多的佛像。置身在大金塔寺院內,仿佛處身于佛教藝術的殿堂。大金塔東南角還有一株菩提樹,相傳自印度釋迦牟尼金剛寶座的圣樹苗移來。11世紀中期以來,佛教在緬甸廣泛傳播,并逐步成為世界上佛教活動中心之一。阿那律倫統(tǒng)一緬甸,建立蒲甘王朝后,為鞏固統(tǒng)治,定佛教為國教,并尊上座部佛教高僧阿羅漢為國師,大力興修佛塔、寺廟、經(jīng)樓等佛教建筑。13世紀后期,由于緬甸蒲甘王朝內部爭權奪利,同時遭受外族的騷擾打擊,導致王朝滅亡,國家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佛教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只有南部勃固一帶,由于受到王權的保護,佛教仍興盛不衰。15世紀中期即位的勃固女王大力護法,退位后專心從事佛教活動。她增修仰光大金塔,并捐獻大量的黃金和寶石鑲嵌于塔頂。達摩悉提王在位期間(1472~1492年),為凈化佛教,規(guī)定全體僧眾均須按錫蘭(今斯里蘭卡)的巴利文三藏經(jīng)的戒律修行,消除了多年來僧侶之間的分歧,促進了佛教的發(fā)展和繁榮。到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兒子辛漂信王親自來到仰光,把大金塔身加高到現(xiàn)在的高度,并在塔頂安裝了新的金傘。1989年9月,緬甸政府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一次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繕,拓寬了四條走廊式的入口通道,并在東、南、西、北四方均安裝了玻璃窗的電梯。
大金塔是緬甸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是東方藝術的瑰寶,每天到這里頂禮膜拜的佛教徒絡繹不絕。
19.吳哥窟:柬埔寨的印度教建筑
柬埔寨的吳哥窟是最美妙、最純粹的印度教建筑,它建造于12世紀,其建造者是蘇利耶跋摩二世。他信奉印度教主神毗濕奴,他覺得毗濕奴的化身就是他自己。為了體現(xiàn)他的神性,他建造了吳哥窟,把它裝點得猶如天堂。
吳哥窟在柬埔寨西北,離暹羅城僅6千米。作為高棉眾多宗教建筑的代表,它安靜地沉寂在叢林中,許多建筑的隙縫中長有茂盛的草木。圍有壕溝的吳哥窟,高塔聳立,隱現(xiàn)于殘煙落照里。盡管它建構典雅,宏偉壯麗,但歲月已消磨了它的輝煌,吳哥窟古跡因為經(jīng)費匱乏和不恰當?shù)男迯褪顾膿p壞更趨嚴重。
吳哥窟的雕塑裝飾極為精美,一些浮雕表現(xiàn)了當時印度的風情,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場面得以形象地重現(xiàn)。高棉百姓的生活場景與文化全凝聚在一條長約數(shù)百米的柱廊間。高棉的舞神愛斯帕拉斯的瀟灑舞姿也顯現(xiàn)其間,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輕歌曼舞的狂歡人群。
吳哥窟是石頭建構的古建筑,就像印度教主神毗濕奴代表穩(wěn)定與持久一樣,吳哥窟的建構也顯得勻稱而穩(wěn)健,堅固沉著。石頭的凝重和拱形的穹頂,則帶有莊嚴和神圣的色彩。
吳哥窟一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曾經(jīng)戰(zhàn)火紛飛。周圍埋藏的一些地雷常讓人害怕,使人無法與之親近。在紅色高棉活躍之時,吳哥窟也成了他們絕好的堡壘或藏身之地。吳哥窟附近有200多個寺廟,分布在近16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吳哥窟是柬埔寨的歷史文化象征。

吳哥窟寺廟中心的圣塔
20.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又名千佛壇、千佛塔,即梵文“山丘上的佛塔”。坐落在爪哇島中部默拉皮火山之麓,占地1.23萬平方米,高42米,是一座金字塔形的佛塔。這座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佛塔,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跡。
婆羅浮屠是在一座小山基礎上用200萬塊火山巖包砌修建而成的,上圓下方,共有10層,呈階梯狀逐層縮小。婆羅浮屠建筑工整嚴謹,為實心結構,沒有門窗和梁柱,其建筑材料取自附近安山巖和玄武巖,沒有任何接合劑,完全由巖石經(jīng)切割后堆砌而成。佛塔的基座呈四方形,每邊長113米,從地面至塔頂高42米,佛塔四面的中間各有一條從基層直通塔頂?shù)氖A通道。塔的構造是根據(jù)佛教的“三界”之說設計的。基層為“欲界”;第一層至第六層為“色界”,呈四方形,各層建有石壁佛龕共432個,每個佛龕內有一佛像;第七層以上為“無欲界”,呈圓形,是塔頂?shù)哪_座,建有72個鐘形小塔,塔內也各有一尊佛像。各層佛像按照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命名,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臂、手掌、手指的姿勢也各不相同,形象逼真。佛塔各層的回廊石壁上都刻有各式各樣的浮雕,其中有1460幅浮雕描述的是佛本身故事。每層回廊的浮雕都表現(xiàn)不同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由塵世走向極樂世界的路程,再現(xiàn)了古印尼社會的生活風貌。頂端上有一個高7米、直徑10米的傘形大塔。整個佛塔共有505尊真人大小的佛像,遺憾的是,現(xiàn)在有43尊不知下落,300多尊沒有頭像。
800年,統(tǒng)治印度尼西亞的夏連特王朝皈依佛教,他們的國王一心向佛,希望能夠到達極樂世界。一次,一個臣民向他進獻自己苦心求得的一小撮佛祖釋迦牟尼的圣骨。為了表示自己對佛祖的尊敬和虔誠,夏連特國王動用了幾十萬奴隸,歷時15年修建婆羅浮屠安置圣骨,到公元824年佛塔終于建成。據(jù)說在修建的過程中,夏連特王朝耗盡了國力,不僅使用了本國奴隸,而且還聘請了許多國外名工巧匠。
可是,婆羅浮屠的香火只旺盛了150年。10世紀,隨著馬打蘭王朝取代夏連特王朝,印度的婆羅門教傳入爪哇,王室開始信奉婆羅門教,婆羅浮屠的香火頓時被冷落下來,人們也漸漸遺忘了它昔日的輝煌。后來默拉皮火山的爆發(fā),使得婆羅浮屠逐漸蒙上了層層火山灰,由于火山灰的肥沃,很多草木沿著石縫生長起來,婆羅浮屠變成了一座“森林”。
婆羅浮屠的再次發(fā)現(xiàn)是在18世紀。那時印度尼西亞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814年,荷蘭殖民者找到了佛塔所在地。1835年,德國建筑學家沙佛爾來到爪哇島,拍攝了5000張佛塔的全景和局部照片,為人類文化的積累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后來,婆羅浮屠經(jīng)歷了各種災難性的發(fā)掘,大量珍貴的佛像和雕刻品被盜走,再加上當?shù)厝耸栌趯λ谋Wo,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婆羅浮屠文物的流失。
印尼獨立后,對婆羅浮屠的修復進入有計劃的狀態(tài),印尼政府也不斷呼吁聯(lián)合國保護這一瀕臨消亡的遺跡。1971年,聯(lián)合國通過修復方案。從1973年到1983年,歷時10年,耗資2500萬美元的婆羅浮屠的修繕工作基本完成,印尼政府建立起了一個以婆羅浮屠為中心的國家公園,供游人參觀。
1991年,婆羅浮屠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21.婆羅多舞及其他印度舞蹈
婆羅多舞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所體現(xiàn)的要旨是“表情、曲調、節(jié)奏”。在早期的寺廟里,舞女被稱為神的侍者。婆羅多舞在祭神的行列或神像前表演,18世紀后逐漸由民間進入宮廷。
婆羅多舞是難度最大的印度舞,無論在手、眼、身、法步還是在節(jié)奏上,都有嚴格的要求。例如,在“提拉那”最后一段的婆羅多舞,迅疾、靈動、激烈,在瞬息之間一氣呵成。
同樣,在向神和觀眾致意的首段婆羅多舞“阿瑞拉普”中,要求舞蹈者的表情和動作如花朵一樣緩緩地舒張開放。
除婆羅多舞外,還有一種意即“講故事者”的名為“卡塔克”的古印度舞蹈。它源于說書人,逐漸形成歌舞劇,被引入宮廷中。卡塔克各部舞蹈都有特點,舞蹈者腳戴鈴鐺,踏地為節(jié),一邊朗誦詩句一邊舞蹈,伴以鼓點節(jié)奏。典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風格的音樂,是由笛子或小提琴以及塔布拉鼓奏出來的。
與卡塔克一樣同屬說唱舞蹈的還有“卡塔卡利”。它與卡塔克所不同的是,不必由舞者朗誦,詞句是別人伴唱的。它表演的是一種交雜梵文的劇種,主要題材來自于《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
在印度的舞蹈中,與婆羅多舞一樣起源于神廟文化的還有“奧迪西”、“曼尼普里”等。一些舞蹈實質上與歌舞劇是孿生的,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