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苦與樂,堅持與放下(4)

最后一次,他想了又想,決定變皇帝,想著擁有一切的人總能算是幸福的了吧!可是,他還是錯了。做一個皇帝,不僅要日理萬機,好不容易享受到皇帝才有的待遇——選美女侍寢,卻還沒說幾句話外面就有太監報:“卯時已到,該上早朝。”遇到一位心愛的女子,那位女子卻居然為此而被說成是妖精來蠱惑君王,要被太后處死!無法保護自己心愛女人的他終于抵擋不住那種悲痛,又一次放棄……

故事的結局,或許你也猜到了。經歷了這場奇妙的“大玩家”穿越,二寶發現自己曾經認為的“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而這些光環籠罩下看似“幸福”的人們的背后都經歷著不為人知的痛苦和無奈,原來生活中最平凡、最真實的愛才是他想要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

旁人眼中的幸福都不重要,屬于你自己的真正幸福到底是什么,這恐怕還是要自己去挖掘、去體會才能找得到。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而取決于他的心態。所謂的“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而這里所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而是對環境的適應。

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很不容易,但這就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你也不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不錯,人應該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標,但欲望和愿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后者則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因此,品質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從能克制欲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人修養品德的提升。相信到那時,你就會感覺到幸福了。

取與舍,苦與樂

人的一生好比走路,會遇到很多岔路口,每到一個路口都會面臨一次選擇,而每次選擇無不影響著未來。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是取,是舍?是放棄,是堅持?充滿了辯證的關系。生活對人生最大的考驗不僅是“取”,也有“舍”,即放棄。哪些需要放棄,哪些永不放棄?此時此刻,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

人們又總喜歡把“取舍”與“苦樂”聯系在一起,似乎取就是快樂,而舍就一定是苦澀的,當真是這樣的么?

要取還是要舍

從前有這樣一個圓,一天它丟失了自己好大的一塊三角楔。它想要恢復完整,沒有殘缺,所以就四處去尋找那塊失去的部分。

可是因為殘缺不全,它滾得非常慢,百無聊賴之際便在路上欣賞欣賞花草樹木,和毛毛蟲聊聊天,享受一下陽光。

它找到各種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適,所以都留在路邊,繼續往前尋找。

有一天,這個殘缺不全的圓終于找到了一塊非常合適的碎片,它開心地把那塊碎片拼上了,然后興奮地開始滾動。

可沒有想到的是,雖然現在它是完整的圓了,能滾得很快,但是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邊的花草樹木,也不能與毛毛蟲聊天了。

它終于發現滾動得太快使自己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便停止滾動,把補上的碎片丟在路旁,重新慢慢滾著走了。

也對,殘缺的圓這可能就是一種殘缺美吧,就因為殘缺,它小心翼翼,在滾動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而一旦完好時就感覺不到什么是幸福了。那么,幸福是什么?是在經過自己努力后獲得成就的感覺。因為有缺陷,才會珍惜生活的美麗;因為有坎坷,才會走得更加堅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似乎也總是這樣,所想的總是要去“取”,總想要讓一切變得更加完美,于是一路辛辛苦苦、汲汲營營。可是,當我們有一天當真“取”到了想要的東西時,卻發現,也許那并不是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于是,我們只有將“取”得的東西舍棄了,而舍棄后的世界,居然比想象中的更加美好。

“取”等于“樂”嗎

“取”,想想都會讓我們心潮澎湃、意氣風發,得到之后的快慰是一種讓人感到成功與肯定。“取”會填充我們心中不同方面的空缺,或者滿足我們的某些“虛榮”,而得到后的炫耀也常常使人認為那是一種幸福。

只是……“取”所帶來的,就一定是快樂嗎?

在亞洲,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獵人們先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繩子綁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一個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頭抽出來。于是,猴子聞香而來,將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地,緊握的拳頭便抽不出洞口。當獵人們來時,猴子驚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沒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貪念所俘虜的,只需將食物放開就能抽出手來。可是,它不愿意,它所想的只有“取”,而沒有“舍”。于是,它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被捉的厄運。

在這個凡塵鬧市之中,似乎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奔波,爭名逐利,利欲熏心,又有誰能真正感悟“欲壑難填”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呢?人們奔波、忙碌一生,所想的似乎也只有“取”這個字。沒錢時,天天發愁怎么賺錢,做夢都想一夜暴富;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后,一家人為錢鬧得妻離子散、雞犬不寧。沒樓房時,天天想著如何買樓、買房;有樓、有房時,左一處,右一處,還著貸款,當著房奴。沒當官的盼著當官,有一官半職的盼著步步高升,沒完沒了的欲望吞噬著人心,私欲無休止的膨脹。苦日子可熬到頭了,生活質量也隨之提升了,但是幸福指數卻下降了。

不少人的思想中往往會有一個誤區,總認為得到的越多,自己就越快樂。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更多的是想得到,不知道何時醒悟于自己渴望的太多了,太執著于想得到某些東西上,就會感覺身心的疲憊。要知道,“取”所帶來的,并不一定只是快樂,還有可能是陷阱、是災難。人啊,還是不要太執迷于自己的欲念吧!

“舍”等于“苦”嗎

“舍”在人們的心中總顯得過于凄涼和冷峻,身邊的摯愛被擄去,那是怎樣的不舍和糾結,反復在心里重現擁有時的美好,默默在腦中回想逝去的甜美……心碎是似乎必然的結果,頹然仿佛是最終的歸宿。

難道,舍棄帶來的就一定是痛苦么?

西亞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流浪漢步子沉重地走著,長長的路看不見盡頭。他背著一大袋沉重的沙子,身上纏著一根裝滿水的粗管子,右手托著一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左手拿著一塊巖石,脖子上用一根舊繩子吊著一塊大磨盤,腳腕上系著一條生銹的鐵鏈,鐵鏈上拴著大鐵球,頭上還頂著一個已腐爛發臭的大南瓜。這個流浪漢吃力地走著,每走一步,腳上的鐵鏈就會發出嘩嘩的響聲。他呻吟著,抱怨自己的命運如此艱難,抱怨疲倦在不停地折磨著自己。

炎炎烈日下,這個流浪漢自然走得十分艱難,這時迎面來了一位農夫。農夫問:“喂,既然你這么累,為什么你不將手里的石頭扔掉呢?”“我真蠢。”流浪漢明白了,“我以前怎么沒想到呢?”他扔掉了石頭,覺得輕了許多。

不久,他在路上又遇到了一位農夫。農夫問他:“告訴我,疲倦的流浪漢,你為什么不把頭上的爛南瓜扔了呢?你為什么要拖著那么重的鐵鏈子呢?”

流浪漢答道:“咦?真的唉,我沒認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事,謝謝你給我指出來。”他解開腳上的鐵鏈子,把頭上的爛南瓜扔到路邊,并且把它摔得稀爛。他又覺得輕了許多,但隨著繼續往前走,漸漸地他又感到了步履的艱難。

又有一位農夫從田里走來,見到流浪漢十分驚異,“啊,好人,你扛了一口袋沙子,可一路上有的是沙子;你帶了一根大水管,好像要去穿越卡維爾大沙漠。可你瞧,路旁就有一條清亮的小溪,它已伴隨著你走了很長一段了。”聽到這些話,流浪漢又解下了大水管,倒掉了里面已經變了味的水,然后把口袋里的沙子倒進一個洞里。他站在路上,看著落日沉思,而落日的余暉則映照在他身上。突然他看到自己脖子上掛著的磨盤,意識到正是這東西使他不能直起腰來走路。于是,他解下磨盤,把它遠遠地扔進河里。他卸掉了所有負擔,徜徉在傍晚涼爽的微風中,尋找住宿之處。

懂得放棄才有幸福,背著包袱走路總會很辛苦,可是不少人似乎總是看不到,總以為身邊有的東西都是要緊緊抓牢的,而身邊沒有的東西都要努力取得,所以只會越走越累。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覺得壓力大、煩惱多、不愉快,這正表明在他們的精神生活中背負著許多不必要的“包袱”。這些“包袱”會使人對生活和工作倍覺辛勞無趣,而將這些不必要的東西舍棄后,所得到的就不是痛苦,而是快樂了。

衡量好人生的取舍,苦也可變樂

“取”或許是一種本事,而“舍”更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自然取不到;而沒有通悟的人,更是舍不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可卻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而常常忽略了舍。懂得放棄,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在取與舍之間多一些中和的思想,靜觀萬物,大家自然會明白適時地有所放棄,正是自己獲取內心平衡與幸福的靈丹妙藥。

伏爾泰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學會隨時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而這小小的沙粒就是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什么也不舍棄的人,往往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舍棄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懂得舍棄的人才能擁有更多。快樂的人舍棄痛苦,高尚的人舍棄庸俗,純潔的人舍棄污濁,善良的人舍棄邪惡;聰明的人勇于舍棄,高明的人樂于舍棄,精明的人善于舍棄。

那么,究竟什么該“取”,什么該“舍”呢?對此,劉墉曾說:“少年時取其半;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是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北辰区| 荔波县| 青海省| 多伦县| 余姚市| 吉木乃县| 衡东县| 金秀| 宝山区| 壤塘县| 元江| 长春市| 正蓝旗| 喀喇| 嵊泗县| 樟树市| 龙川县| 永修县| 广饶县| 抚远县| 伊金霍洛旗| 兴隆县| 梅河口市| 海宁市| 安泽县| 临泽县| 郧西县| 承德县| 静海县| 醴陵市| 韶山市| 新乐市| 新田县| 怀柔区| 称多县| 咸宁市| 盖州市| 东阿县| 浦东新区|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