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苦與樂,堅持與放下(3)

累,因“癡”而來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是因根本的不明事理的真相而做出貪或嗔的反應。《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家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

世間有太多的事,是我們不明白的,便迷迷茫茫、懵懵懂懂,不知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自己應該做什么,自己要走向哪一條道路。

于是,我們在對與錯之間徘徊,在各種道路上跌跌撞撞,而我們的心,也就累了。

“戒、定、慧”三無漏學

既然佛教中講究世間有“貪嗔癡”三毒,自然也就有應對三毒的解藥,這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楞嚴經》卷六中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防非止惡即為戒,戒能伏貪愛心。”這句話是說,要制定道德的、有規范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息慮靜緣即為定,定能伏嗔恚心。”這句話是說,要注重對于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破惡證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癡心。”這句話是說,要是對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癡。

這么說或許過于生硬,還是給幾個在生活中切實可行的自我放松之法吧。

1.不妒不羨,公私分明

真正的戒貪要從起心動念處下手,看見別人的好東西不羨慕、不嫉妒、不想擁有,這便是戒貪;看到公司的紙、筆、打印機等一切物品,能夠時刻提醒自己要公私分明不用于私人,亦是戒貪。

《伊索寓言》中名為《叼肉的狗》的一則寓言,講的是一條窮人家里飼養的狗,它平時只能在逢年過節時啃到一頓骨頭,很希望天天能吃到骨頭。一天,狗路過小鎮子時嗅到了一輛正在飛奔著的馬車上的肉香,便立即追了上去。馬車下坡時由于顛簸掉下了一塊肉,狗終于揀到了一塊“夢寐以求”的肉。狗叼著肉走到一座小橋,到河中央時狗看到水中的倒影——有只狗叼著一塊更大的肉。于是,它起了貪心,撲向了水中的“狗”。結果,當然是一場空,連已得的肉也丟了。

2.控制情緒

今天的你有些不開心,因為有人在言語間刺傷了你。你不喜歡吵架,所以你離開;可是,你只是離開了那個地方,卻沒有離開那被人傷害的情境,因此你越想越生氣。越有氣,你就越沒有心情去理會別的事情,許多應該用心去做、去想、去處理的事情就在你的心煩意亂之中,被漠視、被省略了。在情緒上做文章,這是對自己的浪費,而且是很得不償失的浪費。畢竟,生氣也是要花心力的,并且一定會傷到元氣。所以,聰明的你,別讓情緒控制了自己,在又要生氣之前,不妨輕聲地提醒自己一句,“千萬別浪費了自己的心力。”

3.不要想“如果、當初”

人生總會有遇到無數的岔路口,于是我們似乎總是在不停地做選擇。如果只是選擇吃炒面或炒飯,問題似乎不大,但選擇讀什么科系,從事什么工作,是否結婚,是否要孩子……每一個選擇都影響深遠,而不同的選擇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就在于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啊。“如果當初如何如何,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這種充滿悵然的喃喃自語,還是別再多說了。每一個岔口的選擇都沒有真正的好與壞,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就不會頻頻回首,“如果自己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4.悄悄地,回歸平靜

人總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那時心灰意冷的我們懶得拉開窗簾,看著窗外的陽光,當然也就忘了窗臺上那一盆每天都需要澆水的蘭花。如此不知過了多久,總算有一天,你度過了心情的低潮,同時也想起了你的那盆蘭花。天啊,可憐的蘭花,她還活著嗎?你戰戰兢兢地拉開窗簾,卻見她迎風招搖,花顏可掬。原來在過去的這段日子里,你雖然忘了喂她喝水,老天卻沒忘了以雨露眷顧她。許多事物悄悄地在你的視線之外進行,并且悄悄地安排好了它們自己。

天生萬物,天養萬物,一切都無須擔心……一個人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不留任何遺憾,足矣。時不時出門去散散心,感受一下最平凡的大自然,吸一口新鮮空氣,然后讓自己的心回歸平靜。

你心中的幸福未必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這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出現了太多的詞,突然出現在你眼前,而你眼前出現的會是怎樣一個畫面?那就是你認為的幸福嗎?那真的就是幸福嗎?

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社會化,人們開始關注精神品質的時代已經到來,而這個社會也越來越關注和諧與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怎么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么獲得呢?這成為一個全新的問題。探索幸福是人類本性的追求,在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隱約的意識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這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副作用,還是一條人類必經的道路呢!

什么是幸福

詞典上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這既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也是整個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

儒家認為,要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這四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佛家認為,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于“愛”與“癡”,即人的貪求欲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滅除貪欲,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家的基本思想與其說是一種關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及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進而獲得真正的幸福。因此,在神學家看來,塵世生活不過是走向天堂的旅途,德行則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擺脫塵世的誘惑和紛擾,達到圣潔狀態,才最能獲得幸福。

可見,即使是簡簡單單的“幸福”一詞,眾說紛紜,各執己見。那么,幸福或許本身就只是一個人自己的事,只要自己覺得滿意了,開心了,那么也便獲得了幸福。可是,未來的生活終究是虛妄,是在現實中的幻想,那么我們曾經以為的幸福,在親身經歷時會真的成為幸福嗎?

想象中的幸福

究竟怎樣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你是否也常常在想這個問題,并為此而頭痛、而勞累?電影《大玩家》就講述了一個關于尋找幸福的故事,電影本身無法置評,但其中的道理,還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

人到中年的包子鋪廚師二寶,一直琢磨不出周記包子的秘方,被老板炒了魷魚,妻子恨他不爭氣,帶著孩子離家出走,一無所有的二寶認定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絕望的二寶用盡各種方法試圖自盡了事,都被一種神秘力量所阻止,原來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小仙女在搗亂,此人自稱是“七仙女”的妹妹“八仙女”,有無邊法力能讓二寶變成自己夢想中的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于是,二寶開始想,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呢?

二寶先變成了武林高手,想著像楊過般武功高強不用擔驚受怕,又有小龍女般的神仙眷侶陪伴一定是人世間最幸福的生活。可是,他錯了。

天下第一的美名并不是白來的,每餐吃的只能是蘿卜白菜,因為肉包子是“濁物”吃不得的;還要繼續練武功,逍遙推手一萬八千次,一箭穿心一萬八千次,蜻蜓點水三千六百次,一刻不練這命可就懸在手里了;身邊有佳人相伴,練得卻是童子玉女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力的精純;甚至在雷雨天還要專門引雷來劈,據說這樣能激發身體的潛能……終于,他受不了了,這根本不是幸福。

第二次,他要求變成有錢人,想著吃穿不愁、生活富裕應當就是幸福的生活了。可是,他又錯了。一下成了富人的他,剛開始是很開心,可是馬上就有親戚說要介紹一個絕對掙錢的生意給他做,一億變三億,他自然很開心地去了。可是沒想到,富翁身邊處處都是騙局,連親人都不可相信,他被騙光了所有錢,最后甚至落到沿街乞討的下場。終于,他認為這樣也不是幸福。

第三次,他變成了大明星,心想萬人敬仰的生活應該是幸福了。可是,他又錯了。明星的生活表面上光鮮亮麗,可是背后的艱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得到的。終于,當他的母親去世,他不但請不到假去出喪,甚至還得強忍著哀痛表演哈哈大笑的戲時,他再也承受不住了,這怎么會是幸福的生活呢?

第四次,他想或許變成女人會好些,于是他變成了一個美女,想體驗那種萬人寵愛回頭率百分百的幸福。可是,他再一次錯了。美女的生活并不好過,公司里追不到她的男人因愛生恨,給她穿小鞋;而在一旁幫忙的女同事,后來竟發現是蕾絲邊,想要勾引不成反而栽贓陷害;道貌岸然的老板原來就是一個衣冠禽獸,總想要伸出他的咸豬手,最后居然還被他老婆抓包了,這實在不是幸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炎陵县| 福清市| 高碑店市| 青海省| 平阳县| 甘南县| 孙吴县| 汾西县| 西贡区| 蒙自县| 青海省| 铜梁县| 广元市| 炉霍县| 乐至县| 长沙县| 徐汇区| 阿瓦提县| 宁强县| 盐亭县| 乌兰浩特市| 萝北县| 临邑县| 长白| 马鞍山市| 宁强县| 惠来县| 东台市| 乌拉特中旗| 古田县| 新泰市| 竹溪县| 黄浦区| 连平县| 宜兰县| 吉隆县| 柘城县| 吐鲁番市| 七台河市|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