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俞?!庇啦谎詳摷芽?
一說起俞敏洪,人們心中馬上涌起一個風光高大的形象,他創辦了新東方學校,是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又是全國青聯常委、全國政協委員,還被媒體評為最具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11年甚至以10億美元的身價入選福布斯內地富豪榜。不錯,這的確是俞敏洪。
可是,你再想象一下,還有這樣一個人,兩次高考落榜,患病休學一年,英語成績曾經位列全班倒數第一,出國留學屢遭拒簽……你能猜到,他也是俞敏洪么?
是的,這也是俞敏洪,他曾兩次高考均名落孫山,可是在夢想的支持下,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第三次走進考場,終于夢想成真考入了北京大學。只是北大學生從來也不是好做的,由于以前的基礎不好,他的英語成績竟然是全班倒數第一。為了趕上班里的同學,在很長的時間里,除了吃飯睡覺,俞敏洪的所有時間都是在捧著一個收音機聽英語,每晚也都堅持學到深夜。終于,一年后,他的英語成績躍居班上前列。同樣,上大學前,俞敏洪讀的書并不多,進入北大的他也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于是他以一天兩本書的速度,在一年內讀了600本書……
他的太多艱辛都是我們看不到,也很難去體會到的,可是他成功了,所以他說:“誰說‘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新東方相信,個人奮斗制勝、攫取成功的精神財產將永遠貧富不均。那么面對這不均的世界,你更應該自豪地告訴它,自己追求過,自己奮斗過,自己為輝煌的人生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從來沒有停止過拼搏。那么這個世界也將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奮斗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立志須持之以恒
無論是古之圣賢,還是現代翹楚,從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人生須立志
沒有志向的人,做事難成。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沒有舵的船,沒有方向,永遠漂流不定,所以也只能到達失望、失敗、喪氣的海灘。沒有人生的目標,我們就只能停留在原地,沒有渴望的夢想,進而變得慵懶,只會聽天由命、茫然嘆息。如果想不讓機會就這樣溜走,不想讓青春就這樣逝去,那么只有讓志向和理想幫助我們沖出迷茫的漩渦,嶄新的人生之頁才會為我們掀起。
2.立志當實際
越王勾踐的志向自然遠大,伐吳稱王,可在當今社會中,這種稱王稱霸的情形已經消失,而我們也并非出身王侯。所以,我們并不需要立多么宏偉、遠大的志向,只要是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的,對我們的將來有益的,那便是好的志向。就像俞敏洪所說的那樣,“人生的奮斗目標不要太大,認準了一件事情,投入興趣與熱情堅持去做,你就會成功?!倍^于空洞、浮華的美夢,只不過是鏡花水月、海市蜃樓,甚至可能會阻礙我們的生活。
3.立志要躬行
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就要從現在做起,從最平凡的工作做起。志向的實現是一個過程,越是高遠,它的實現過程就越復雜,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在實現志向的征途中,如果好高騖遠,不愿從實際做起,或者遇到一點點困難、曲折或失敗,就灰心喪氣甚至動搖信念,是不可能將理想化為現實的。
4.立志不舍棄
“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痹谖覀儗崿F理想的旅途中,必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可是只有在遇到挫折時,不拋棄,不放棄,才有可能達到最后的成功。
志向的實現不可能一帆風順,處低谷而力爭,受磨難而奮進,這才是身處逆境的學問,才是將壓力變為動力的作為,也才是讓夢想實現的必然途徑。
失敗未必味苦
人們總是習慣把人生比喻成旅途,似乎這樣可以使得整條人生之路具有了動感,具有了詩意的點染,這就好像我們永遠都是坐在愜意的火車車窗旁,仿佛看見了湛藍的天空、金黃的原野,輕盈的白云、廣闊的大地,聽見了火車的轟鳴聲,一如童年的遐想,是那么純真而美好。等老的時候回望過去,那里并非一片荒蕪,仍有閃亮的光點在記憶中閃耀,那就是我們一路留下的珍貴印記,是值得用一生去守護的記憶。
那么如果用味道來形容人生呢?家庭常用調味,酸、甜、苦、辣、咸,我們的人生更是百味陳雜??扇绻獑柺〉淖涛妒鞘裁?,大家會如何回答呢?當真是想也不必想的“苦”嗎?失敗,究竟又是怎樣一種滋味呢?
失敗苦嗎
項羽,說起來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他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是中國軍事思想中典型的“勇戰”派。項羽于秦末隨叔父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公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后,項羽自詡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
項羽一生打仗所向披靡,勇猛無敵,然而在楚霸王四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而當時雙方實力相當懸殊!西楚國長江以北的土地那時已全部失陷,十萬楚軍成為了絕對的孤軍,再加上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饑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而此時的漢軍卻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終于,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越來越疲憊,決戰之時甚至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寒冷饑餓,士氣潰散,漢軍趁此機會兵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占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令楚軍難以發動反攻。當時,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沖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走投無路。
項羽帶領眾將士四處突圍,終于到達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見到此景,便勸項羽道:“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希望項王快快渡江?,F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就無法渡過去了。”而項羽卻只是苦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么!再說我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么,我心中就難道沒有愧疚嗎?”最終,一代霸王自刎于烏江邊上。
對于“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的項羽來說,在他的人生中,擁有的似乎只有成功,因此在垓下受困,由于實力懸殊而慘遭打擊后,他承受不了這種失敗了。失敗在項羽的口中變得苦澀、難言,變得比死亡更加難以讓人承受。
失敗不苦嗎
喬治·索羅斯是美國籍猶太裔商人,出生于匈牙利,是著名的金融投資家、股票投資者、慈善家,他還是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和開放社會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務委員會董事會的前成員。
索羅斯擁有著巨大的財富,也是一個出名的慈善家,但這些都不是他出名的原因,那么大家知道是什么讓他真正“揚名”的嗎?讓亞洲人銘記索羅斯的,是因為他弄垮了英格蘭銀行,從而造成了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許多亞洲國家的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經濟陷入困境?,F在,大家知道了吧?而面對這樣一個天使與惡魔的化身,大家知道他是怎樣看待失敗的么?
賠錢對索羅斯來說,當然也是痛苦的,但他卻比普通人更能夠承受這種痛苦。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犯錯是恥辱的來源;而對于他來說,認識到錯誤卻是一件可以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在索羅斯看來,對于事物的認識缺陷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所以根本沒必要因為錯誤而感到傷心,更重要的是要隨時準備去糾正自己的錯誤,以免在曾經跌倒過的地方再度跌倒。他明白金融市場從來都不適合感情用事,理智的投資者應該心平氣和,而不能求全責備。他曾這樣對自己的手下說:“如果你的表現不盡如人意,首先要采取的行動是以退為進,而不要鋌而走險。并且,當你重新開始時,不妨從小處做起?!彼?,當我們決策失誤,甚至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時,自責絕對不是最當緊的事,重要的是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從市場中撤出,盡可能減少損失,因為只有保存了競爭的實力,我們才能夠卷土重來。索羅斯具有比一般人更能敏銳地意識到錯誤的才能,當他發現自己的預期與事件的實際運作有出入時,他不會待在原地坐以待斃,也不會對于那些出入視而不見,他會進行一次徹底的盤查以期發現錯誤所在。一旦他發現錯誤,便會修正自己的看法以圖東山再起。正是因為索羅斯的這一寶貴品質,他才始終能夠在動蕩的金融市場中保存實力。
所以說,一個人能夠被稱為“偉大的投資者”,最關鍵的并不是他是否永遠是市場中的大贏家,而在于他是否有承認失敗的勇氣,能否從每一次的失敗中站起來,并且變得更加強大。索羅斯恰恰具備了成為一個“偉大投資者”的素質,那么在他看來,失敗也就不是苦澀的了。
失敗真的未必苦
不錯,失敗到底是什么滋味,終究還是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心態。失敗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站,這一站不是終點站,而是岔道口。
失敗的這個岔道口分出兩條路:一條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這條路通向徹底的失敗,這時的失敗就變成了苦澀;而另一條是汲取教訓、再接再厲的路,這條路通向再失敗或失敗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這條路,才有成功的希望,也才有變苦為甜的希望。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不可避免會遭受這樣或那樣的失敗,只不過有的人跟頭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罷了。可以說,人生就是不斷地栽跟頭,而又不斷地爬起來前行的漫長過程。因此,一個人遭到了失敗,并不意味著這是最終的結局,更不意味著今后你的人生只剩下了苦澀,問題在于站在“失敗”這個岔道口的時候,自己選擇的是哪一條路。就像愛迪生所說的那樣,“我為什么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樣看看,失敗所代表的也就不一定是苦澀了,不是嗎?
“‘錯’的一半是‘金’,‘敗’的一半是‘貝’。錯誤或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錯里淘金’‘敗中拾貝’”,易南如是說。那么,還是讓我們努力在那份“敗”中拾到“貝”,來使本身有可能走向苦澀的人生奔向甜美吧!
滿身負累,會使你遠離快樂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現在的很多人漂在某個城市的角落,壓力大,還經常感到孤獨與失敗,又何談快樂人生呢?
許多人都有著美好的理想,但理想卻往往被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摧殘。許多人從小就樹立了遠大志向,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事、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心里卻越來越迷茫了。理想中,要做個正直、守信、友善的人,但是生活卻說這樣的人就是悲劇,除非你發達了、有名了才需要這些,作為普通人擁有這些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累贅,有時做好事都會心虛,這時候不免心生疑問,這社會到底是在向前發展還是倒退了?于是,在理想與現實的掙扎中,不少人感到越來越累。
那么,這些人的累,究竟從何而來呢?佛家認為,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斗等,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怒心以及愚癡心,即佛教中所謂的“三毒”,大家不妨拿來參考一下。
累,因“貪”而來
貪是指染指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是對于喜好的偏執?!洞蟪肆x章》卷五中說的“于外五欲染愛名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佛家認為,眾生生活于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執著并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這么說,大家是否明白了呢?你累,因為你愛。你愛功名,所以你一生汲汲營營,或拼搏奮進,或鉤心斗角;你愛錢財,所以你一生精于算計,或拼命工作,或克扣吝嗇?;蛘?,你并不愛這些,可你有自己愛著的家人,想要讓自己愛的人過得更好,活得更幸福,于是就得更加努力。而我們的“貪”念總像是一個雪球,會越滾越大,那么當我們的能力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貪”時,“累”便也因此而來了。
累,因“嗔”而來
嗔是指仇視、怨恨以及損害他人的心理,是對于討厭的偏執?!洞蟪宋逄N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薄冻晌ㄗR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佛家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煩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斗,或者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者使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陷入災難。
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大家在生活中也一定偶爾有過這樣的想法。這個人傷我這么深,我恨他;這件事不該這么做,我一定要破壞;這個世界為什么到處都是黑暗,我要毀了它……
這些想法,都是犯了“嗔”。生活不可能總是順著我們的心意而來,有些事,我們明明知道是錯的,是跟我們做人原則不符的,可我們卻沒有力量去改變它,甚至我們明知不對卻還要被逼走上某條路,于是累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