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全球化與貿易保護的新博弈(原書第2版)
- (美)皮厄特拉·里佛利
- 1797字
- 2019-01-02 15:31:54
讓小提琴手有足夠的琴弦
想要保證棉花大規模生產的成功,不能僅靠奴隸,有效的管理系統、監控方式和獎勵制度也是必要的。這些制度既體現了奴隸種植園在經濟上的成功,也體現了奴隸制度不人道的一面。種植園的盈利能力不是依靠擁有奴隸本身,而是在于種植園主如何引導奴隸在無法預測天氣情況的時候重復去做費時費力的體力工作。大量的棉花生產要求種植園主建立一個“工廠”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大量的工人做著重復的工作,在天氣反常時采取“輪流制度”。種植園主可以通過激勵(比如獎賞)、懲罰(比如鞭打)或是家長式的管理方式等混合方式引導奴隸們做那些重復勞動。那些奴隸主的工作日志里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他們負有道德義務來保護這些處在“附屬地位”的人們,那些受到照顧的、心情愉悅的奴隸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佐治亞州的一位大型種植園主這樣描述他的經驗:
我首先關心的是選個合適的地方作為我的“區域”,要有陰涼……然后為我的黑奴們建造舒適的住房……我將設置一個大房子作為托兒所,白天,孩子都被送到那里,有一位細心且經驗豐富的婦女在那里看護他們,她唯一要做的就是……確保這些孩子得到適當的飲食和照料……我為我的黑奴們準備了一所舒適的大醫院,當他們生病時能得到很好的照顧……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我還有位很好的小提琴手,我為他提供充足的琴弦,并讓他每周六晚上為我的黑奴們拉琴,直到12點。
為了避免自己受到誘惑也去那里工作,這位種植園主后來寫到,他減少了這種熱情關切式的管理方式,但其懲罰措施并未減少。無論其動機如何,家長式的管理方式明顯強化了種植園主對奴隸的控制,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機制。當這種機制與持續的監控相結合時,獎懲同時發生在工作當中,種植園主的管控毫無遺漏。
總之,奴隸制度是美國不斷發展的公共政策體系中第一個旨在保護農場主免受市場風險威脅的制度。美國能夠成功地為世界市場生產大量的棉花,離不開可靠的勞動力供給,但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的南方地區,通過市場機制是無法滿足棉花生產所需勞動力的。但僅有奴隸制也不能保證生產。為促使奴隸進行與棉花生產相關的單調而費時的工作,美國奴隸主使用了一套復雜的管理機制,包括正面和負面的激勵,家長式的管理以及監控方式。當然,許多工廠體系里的如命令與操控式的元素被延續到了今天的眾多行業中。而復雜的激勵和監控機制如今也依然存在。
這些美國早期棉花產業里的經驗教訓引發了當代的爭論。美國早期在棉花產業的支配地位顯示了商業上的成功可以通過道德的淪喪來換得,這一論點尤其與T恤生產相關,評論家認為T恤是在“血汗工廠”中生產的,這與奴隸制度相差無幾。美國棉花生產的早期歷程還為市場恐懼癥揭示了一個最重要的教訓:奴隸的悲慘生活并非勞動力市場的風險造成的,而是由于政府對市場的壓制。一般而言,壓制并避開市場而非在市場中競爭的商業策略至今依然被沿用,尤其是在美國的農業領域,其他產業也是如此。正如我們看到的,這種壓制和避免競爭的現象,通常是由貧富不均造成的,這種不平衡延續到當今的世界棉花生產中。
雖然勞動力問題被奴隸制度“化解”,美國西部有著廣袤的土地,而東部有無限的需求,但這些因素還不能構建美國棉花產業的成功。在美國種植園主試圖將種植范圍向西擴張的過程中,他們也許遇到了美國經濟史上最大的生產瓶頸。當他們將種植范圍從大西洋海岸向西推進30英里時,種植園主們發現英國紡織廠指定要求的富有光澤和彈性的海島棉花在那里無法開花。只有纖維較短、棉籽較黏的高原棉花能夠在美國更西部的地區生長成熟。然而,以印度的古老裝置為模型的那種簡單的輥式軋花機可以分離海島棉的棉籽,卻無法將高原棉中有黏性的棉籽從皮棉中分離出來。
這一供應瓶頸的嚴重性不容小覷。一名年輕健康的奴隸每天可以采摘300磅棉花,甚至一個小孩一天也都能摘100磅左右的棉花。但是,這樣的棉花卻是沒有市場的。因為輥式軋花機不能將棉籽從高原棉花中分離出來,奴隸們只能手工將棉籽挑出來。由于棉籽非常黏,很難處理得好,一名奴隸一天只能夠處理的棉花不超過1磅。以這樣的速度,英國的紡織廠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棉花而倒閉。
所以,即便沒有伊萊·惠特尼,也很快會有其他人想出解決辦法。1792年的秋天,惠特尼創業成功的必要因素都已具備:生產瓶頸、創意、資金來源以及盈利方式。對現如今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伊萊并不是這個故事的重點,因為貧窮國家也有很多聰明又富有創造力的人,故事的重點在于它具備了向前跨越式發展的所有必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