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需求拉動:貧苦階層戀上“華麗服裝”

世界上最早的工廠就是棉紡織廠,而揭開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序幕的正是棉布和棉紗的生產企業的發展。紡織業快速涌現的新技術使之后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為紡織品生產從家庭作坊向工廠轉移鋪平了道路。英國棉花產業生產力的爆發使棉花價格急速降低,而窮人終于首次穿上了這種漂亮華麗的衣服,一個新的消費階層誕生了。19世紀,歷史學家愛德華·貝恩斯(Edward Baines)描繪了廉價的棉質衣服對消費的拉動:


你無法想象那些漂亮的棉質衣服給民眾帶來的利益……貧苦階層也能像中上層一樣穿著整齊,甚至是穿上華麗的衣服了。在19世紀的國家節日(country wake)里人們穿著得精美程度不亞于18世紀人們在會客廳中穿著的服裝。Quoted in Dodge, Cotton: The Plant That Would Be King, 40---41.


技術的革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高生產力又反過來使價格有所降低。低價格擴大了人們對紡織品的需求量,這也使英格蘭的皮棉開始供不應求。當英國大眾開始戀上“華麗的服裝”后,事情就無法再回頭了。普通大眾能夠買得起的廉價棉質衣物大致相當于現今5.99美元的T恤。與現在一樣,推動國際貿易流動的背后,是消費需求。

顯然,英國對棉花的需求并不能完全解釋為何美國棉花能夠成功。實際上,在工業革命之初,根本看不到美國成為成功的棉花產地的光明前景。如圖2-1所示,1791年,美國在世界棉產量中的占比極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南部當年的棉產量僅有200萬磅,與其他地區的棉產量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不禁讓人懷疑,棉產量近4億磅的亞洲產棉地(主要是印度)會在乎來自美國南部的競爭威脅嗎?

圖2-1 按時間、區域劃分的棉花產量

資料來源:Bruchey,7.

之后,美國棉花產業的迅速繁榮令人震驚。10年的時間,美國棉花產量翻了25翻。到美國內戰爆發前,南部每年的棉產量超過10億磅,大約是當時世界棉產量的2/3。棉產品大部分是用于出口的。1815~1860年,棉花出口額占到美國總出口額的近一半。美國超過70%的棉花出口海外,主要是英國。Data are from Bruchey, Cott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which also contain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U.S. cotton industry during this period.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棉農擊敗了他們的海外競爭者。

但勝利不是沒有代價的。首先,孤注一擲地將資本、勞動力以及企業資源投入到棉花生產上,導致美國南部在工業發展水平上嚴重落后于北部,而縮小這一差距的關鍵時機就在這之前的25年。其次,早期的美國棉花大部分出自奴隸種植園。毫無疑問,奴隸制度對美國棉花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是美國經濟史上恐怖的勞動制度。我們會發現,在T恤等棉織品服裝的貿易中產生影響的勞動制度中,令人厭惡的絕不只有奴隸制度一項。在這個問題上,現在的貿易懷疑論者所持觀點算是合理。

奴隸制度是美國第一個重大的“公共政策”,用于保護棉花種植者免受市場競爭中經營風險的傷害。由于多種原因,棉花種植者不愿意承擔競爭性勞動力市場帶來的風險,他們更傾向于用俘虜來的奴隸。實際上,這種風險很可能會妨礙美國棉花生產的爆炸式增長。

南北戰爭之前的南部地區,種植棉花是一件令人厭煩的、辛苦的體力活。種植者從仲春開始鋤地,用騾子犁地,準備播種。之后,就開始與雜草斗爭。棉株是非常柔弱的,其自身無法抵抗雜草,所以工人要不斷地確保幼苗避免雜草的侵害。實際上,有大量的記錄顯示種植者最大的煩惱就是如何讓棉花避免“雜草危害”了,這也是最耗體力的工作。Earle, The Price of Precocity: Technical Choice and Ecological Constraint in the Cotton South, 1840---1890.除草和間苗的工作一直持續,節奏緩慢,直到夏末。之后,4個月的采摘期又開始了。在大的種植園里,一個工人可以完成18英畝的準備、種植、除草以及采摘工作。

關鍵問題是,這些工作的時機和強度都要受天氣左右,若沒有天氣預報,棉花種植者無法預計他們需要多少勞動力。在多雨的春季,每塊田需要除草6次。因此,這個季節里需要的勞動力就會翻倍。棉花采摘時間也許是最無法預測的問題(即使是現在,納爾遜和露西夫婦都因此而無法為感恩節制訂旅行計劃)。下雨時或是棉花潮濕時,是不能采摘的,而雨后棉花通常需要三四天才能變干。幾天的雨可能使采摘棉花的工人一個星期無法開工,而一旦棉桃開口和變干后就需要盡快采摘,以免輕柔的棉絨被風吹走或吹落在地上。淋過雨的棉花會長斑點并且變得更加脆弱,因此,美國的種植園主們常常在降雨前匆忙地采摘棉花。

在勞動力市場上,很難滿足這些嚴苛而又不可預測的勞動力需求。正如加文·萊特所說,即使美國南部真的存在農業勞動力市場,也幾乎無法運轉。Wrigh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otton South.由于農場在地理上的分散,造成了通信與交通的不便。人口密度極低,常年不均衡的勞動力需求,再加上信息匱乏,意味著若是依賴“市場”來滿足這里的勞動力需求,那美國的農場主可能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無法完成種植園中棉花的采摘工作。因此,美國農業勞動力的問題,不僅僅是缺少工人或用工成本高,而是缺少一個有效的市場,能夠讓農場工人和農場主進行交易。通過市場在恰當的時間提供恰當數量的工人就像是一種商業賭博,讓美國棉花農場主敬而遠之。

即便有運作良好的勞動力市場,棉花生產中的工作機會是否能夠吸引工人參與也是未知數。早前曾有個研究棉花經濟學的學生指出:“當白人擁有廉價的土地后,就很難再讓他們成為掙工資的人了,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棉花產業能取得發展是依靠奴隸制度而不是自由勞動力的主要原因。”Callender, The Early Transportation and Banking Enterprises of the States in Relation to the Growth of Corporations, 118.當然,這句話在黑人身上也適用。如果不是奴隸制度,黑人和白人都會愿意在自己的農場里勞作,而且在國家成立之初的美國南方地區,任何來到這里的人都能獲得土地。

總而言之,由于勞動力市場運行不暢,而工人們又有家庭農場這一更好的選擇,所以在美國南部的棉花市場對自由勞動力(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都沒有什么吸引力。這樣,奴隸制度既使棉農避開了勞動力市場上的風險,也為他們提供了一種避開限制家庭農場雇用工人的有效方式。奴隸制度還使農場主能夠擴大種植面積,更大的種植面積促使棉花產量也進一步增加。美國南部種植棉花的農場的平均規模是北方自由州的近兩倍,對600英畝以下的農場來說,農場規模與棉花產量有著密切的聯系。Wrigh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otton South, 28, 52.簡單地說,大型農場是奴隸種植園,而不是家庭農場,在1860年,這些奴隸種植園生產出了全球大部分的棉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天水市| 诏安县| 东港市| 北海市| 五台县| 台湾省| 淮安市| 罗甸县| 友谊县| 冕宁县| 大洼县| 邵武市| 龙井市| 红原县| 千阳县| 额敏县| 满洲里市| 孟州市| 建宁县| 巢湖市| 涟水县| 河津市| 安化县| 荆门市| 济源市| 济阳县| 浦江县| 抚顺市| 资阳市| 汝城县| 尚义县| 新疆| 依安县| 秀山| 梓潼县| 徐汇区| 西吉县| 花莲市| 济阳县| 望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