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志》數術略六家,其書無一存者。惟《山海經》,形法家著錄十三篇,今傳世者十八篇。因多信其書非全偽。然今之所傳,必非《漢志》之所著錄,不在篇數多少之間也。《漢志》“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宮舍”,二語相連。“大舉九州之勢”,乃為“以立城郭宮舍”言之。謂九州地勢不同,立城郭宮舍之法,各有所宜也。《王制》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蓋即此理。《管子·度地》篇所載,則其遺法之僅存者也。《漢志》著錄之書:曰《國朝》,曰《宮宅地形》,皆“立城郭宮舍之法”。曰《相人》,曰《相寶劍刀》,曰《相六畜》,則所謂“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者。《山海經》一書,蓋必與“大舉九州之勢”有關,然仍必歸宿于“立城郭宮舍之法”,乃得著錄于形法家。若如今之《山海經》,則全是記山川及所祀之神,與形法何涉?《漢書·郊祀志》載漢時所祠山川極多,多由方士所興。方士雖怪迂,其所興祠,亦不能全行鑿孔,必其地舊有此說。今之《山海經》蓋當時方士,記各地方之山川,及其所祀之神者(此以大部分言。其又一部分,則后人以當時所知之外國地理附益之。此說甚長,當別論),乃宗教家之書,非形法家言,并非地理書也。以《漢志》體例論,當援《封禪群祀》之例,入之禮家耳,與形法何涉?
第十五章 方技
方技一略,《漢志》分為四家:曰醫經,曰經方,曰房中,曰神仙。醫經為醫學,經方為藥物學,房中亦醫學支派。三者皆實在學問;循序前進,本可成為正當科學,不徒本身有用,亦于他種學問有裨,惜乎未能如此,顧以陰陽五行等說涂附之耳。神仙一家,在當時似并無理論根據。及后世,因緣際會,乃與儒釋并稱三教。此則奇之又奇者也。(參看本章附錄三、四)
先秦醫籍,傳于后世者,凡有四家(雖有后人羼雜,然大體以先秦舊書為依據):(一)《素問》;(二)《靈樞》,皇甫謐以當《漢志》之《黃帝內經》(見《甲乙經》序);(三)《難經》,托諸扁鵲,疑為《漢志》《扁鵲內外經》之遺;(四)《神農本草經》。《漢志》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周官醫師》疏引作《食藥》。孫星衍謂《漢志》之禁字實訛,蓋即今《神農本經》之類也。說皆不知信否。然《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疏引舊說曰:“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素女脈訣,三曰神農本草。”似古代醫學,分此三科,傳于今之《靈樞經》,為黃帝針灸之遺,《難經》為脈訣一科,《本經》則神農本草一科也。(三世非父祖子孫傳相,猶夏殷周稱三代)三者并方技家質樸之辭。惟《素問》一書,多言五行運氣,為后世醫家理論所本。(中國醫學,可分三期:自上古至漢末為一期。其名醫:《漢志》謂“太古有岐伯、俞袝,中世有扁鵲、秦和”。列傳于史者,前有倉公,后有華佗。而方論為后人所宗者,又有張機。此期醫學,皆有專門傳授,猶兩漢經學,各有師承也。魏晉而后,專門授受之統緒,漸次中絕。后起者乃務收輯古人之遺說,博求當世之方術。其書之傳于后者:有皇甫謐之《甲乙經》,巢元方之《諸病源候總論》,孫思邈之《千金方》,羅燾之《外臺秘要方》。至宋之《惠民和劑局方》而結其局。此一時期也,務掇拾古人之遺逸,實與南北朝、隋、唐義疏之學相當也。北宋時,士大夫之言醫者,始好研究《素問》,漸開理論醫學之端。至金、元之世,名醫輩出,而其業始底于成。直至今日,醫家之風氣,猶未大變。此一時期,蓋略與宋、明之理學相當。清儒考據之學,于醫家雖有萌蘗,未能形成也。各種學問之發達,皆術先而學后,即先應用而后及于原理,惟醫亦然。北宋以前,醫經、經方兩家,皆偏于治療之術,罕及病之原理。雖或高談病理,乃取當時社會流行之說,如陰陽五行等,以緣飾其學,非其學術中,自能生出此等理論也。宋人好求原理,實為斯學進化之機。惜無科學以為憑借,仍以陰陽五行等,為推論之據。遂至非徒不能進步,反益人于虛玄矣。此則古代醫學,本與陰陽五行等說相附麗之流毒也。中國術數之學,其精處,亦含有數理哲學之意,然終不脫迷信之科臼,弊亦坐此)
神仙之說,起于燕、齊之間,似因海市蜃樓而起。故其徒之求神仙者,必于海中也。神仙家之特色,在謂人可不死。古無謂人可不死者。《禮記·檀弓》曰:“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禮運》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蓋吾國古代,以為天地萬物,皆同一原質所成,而此等原質,又分為輕清、重濁二類。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人之精神,即《檀弓》所謂“魂氣”,《禮運》所謂“知氣”,《祭義》所謂“昭明之氣”,乃與天同類之物,故死而上升。人之體軀,即《檀弓》及《祭義》所謂“骨肉”,《禮運》所謂“體魄”,則與地同類之物,故死而下降。構成人身之物質,原與構成天地之物質同科,故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傳》成公十三年),又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也。然則鬼神者,亦曾經構成人身之物質,今與其體魄分離而已矣。此為較進步之思想。其未進步時之思想,則所謂神所謂鬼者,皆有喜怒欲惡如人,墨子之所明者是也。偏于物質者,為形法家之說,可謂之無鬼論。此三說者,其有鬼無鬼不同;同一有鬼也,其所謂鬼者又不同;要未有謂人可不死者。求不死者俗情,謂人可不死者,天下之至愚也;曾是言道術者而有是乎?古人雖愚,亦豈可誑。故知必緣海上蜃氣,現于目前;城郭人物,一一可睹;目擊其狀,而不解其理,乃有以堅其信也。神仙家之說,其起源蓋亦甚早。《漢書·郊祀志》謂齊威、宣、燕昭王,皆嘗使人人海求三神山。然其說實不起于戰國。《左氏》載齊景公問晏子:“古而無死,其樂何如?”古無為不死之說者,景公所稱,必神仙家言也。神仙家皆言黃帝。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漢志》作凡山,在瑯邪朱虛縣),而邑于涿鹿之阿,實燕、齊之地。得毋方士術雖怪迂,而其托諸黃帝,固不盡誣邪?然其無理論以為根據,則無俟再計矣。神仙家求不死之術,大抵有四:一曰求神仙,二曰導引,三曰服餌,四曰御女。求神仙不足道。導引、服餌、御女,皆醫經、經方、房中三家之術也。今所傳《素問》,屢稱方士。后世之方士,亦時以金丹等蠱惑人主。張角等又以符咒治病,誑惑小民。符咒者,古之祝由,亦醫家之術也。則知神仙家雖不足語于道術,而于醫藥之學,則頗有關矣。《漢志》列之方技,誠得其實也。
附錄三 (此與下附錄四,皆予讀漢書札記。因辭太繁,故僅節錄)
天下事無可全欺人者。人之必死,眾目所共見也。以不死誑人,其術拙矣。然時人信之甚篤,蓋亦有由。淫祀之廢也,成帝以問劉向。向言:“陳寶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余歲矣,漢興世世常來。光色赤黃,長四五丈,直祠而息,音聲砰隱,野雞皆雊。每見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乘傳馳詣行在所,以為福祥。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此眾目昭見之事,非可虛誑。蓋自然之象,為淺知者所不能解,乃附會為神怪。其說誣,其象則不虛也。神仙之說,蓋因海上蜃氣而起,故有登遐倒景諸說,而其所謂三神山者,必在海中,而方士亦必起于燕、齊耳。
《史記·封禪書》曰:“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漢書·郊祀志》:谷永述當時言神仙者之說,謂能“囗(同遙)興輕遐舉,登遐倒景,覽觀縣圃,浮游蓬萊”。司馬相如《大人賦》曰:“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宅彌萬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竭輕舉而遠游。垂絳幡之素蜺兮,載云氣而上浮。”皆可見神仙之說初興,由蜃氣附會之跡。
神仙家之說,不外四端:一曰求神仙,二曰練奇藥,三曰導引,四曰御女。練藥、導引、御女,皆與醫藥相關。《漢志》神仙家,與醫經、經方、房中同列方技,蓋由于此。然奇藥不必自練,亦可求之于神仙。《史記·封禪書》:三神山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又謂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是也。《史記·淮南王傳》:伍被言:秦使徐福人海。“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王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尤顯而可見。此與自行練藥者,蓋各為一派。
服食與練藥,又有不同。練藥必有待于練,服食則自然之物也。《后漢書》注引《漢武內傳》,謂封君達初服黃蓮五十余年,卻儉多食茯苓,魏武能餌野葛是也。《華佗傳》云:“樊阿從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葉青黏散。”注引《佗別傳》曰:“本出于迷入山者,見仙人服之,以告佗。”此神仙家言與醫家相出入者。
導引之術,亦由來甚久。《莊子》已有熊經鳥申之言。《漢書·王吉傳》吉諫昌邑王游獵曰:“休則俯仰屈申以利形,進退步趨以實下,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于以養生,豈不長哉!”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曰:“何必偃仰屈信若彭祖,呴噓呼吸如喬、松。”崔實《政論》曰:“夫熊經鳥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仲長統《卜居論》曰:“呼吸精和,求至人之方佛。”皆導引之術也。《華佗傳》:“佗語吳普曰: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要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當導引。”則導引又醫家及神仙家之所共也。
《后漢書》言普行五禽之法,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此行規則運動之效,首見于史者。注引《佗別傳》曰:“普從佗學,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為禽戲,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語諸醫。普今年將九十,耳不聾,目不冥,牙齒完堅,飲食無損。”云手足不能相及,蓋其戲即今所傳《八段錦》中所謂“兩手攀足固腎要”者。《后書》注曰:“熊經,若熊之攀枝自懸也。鴟顧,身不動而回顧也。”云若攀枝自懸,則未必真有物可攀,亦不必其真自懸。竊疑《八段錦》中所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古所謂熊經者。身不動而回顧,其為《八段錦》中之“五勞七傷望后瞧”,無疑義矣。《后漢書》又云:“冷壽光行容成公御婦人法,常屈頸鵝息,須發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注引《漢武內傳》:“王真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斷谷二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數人。”又引《抱樸子》曰:“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翕,如在胎之中。”)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結氣不息,狀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胎食、胎息,即今所謂吞津及河車搬運之術。靜之至,自可不食較久。二百余日或有之,云五年十年,則欺人之談也。不息若死,亦其息至微耳。魏文帝《典論》曰:“甘陵甘始,名善行氣,老而少容。始來,眾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軍祭酒弘農董芬,為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蓋導引宜順自然,又必行之有序,而與日常起居動作,亦無不有關系。山林枯槁之土,與夫專以此為事者,其所行,固非尋常之人所能效耳。
房中,神仙,《漢志》各為一家,其后御女,亦為神仙中之一派。蓋房中本醫家支流,神仙亦與醫家關系甚密耳。《后漢書·方術傳》言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率能行容成御婦人術。又冷壽光,亦行容成御婦人法。魏文帝《典論》謂:“廬江左慈,知補導之術。慈到,眾人競受其術。至寺人嚴峻,往從問受。奄豎真無事于斯,人之逐聲,乃至于是。”此并《漢志》所謂房中之傳。《史記·張丞相列傳》言:“妻妾以百數,嘗孕者不復幸。”蓋亦其術。此尚與神仙無涉。《漢書·王莽傳》:莽以郎陽成修言。黃帝以百二十女致神仙。因備和嬪、美御,與方士驗方術,縱淫樂。則房中、神仙合為一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