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經子解題(14)

  • 國學知識大全
  • 呂思勉
  • 4899字
  • 2016-11-01 17:27:09

《列御寇》第三十二 此篇亦淺薄,而間有精論。

《天下》第三十三 此篇蓋《莊子》之自敘,前總論,后分列諸家,可考見古代學術源流。論古代學術源流者,以《莊子》此篇、《淮南·要略》、《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四篇為最有條理,而四篇又各有勝處。《漢志》推論諸家之學所自出,可見其各有所本;《莊子》此篇,則言道術始合而后分,可見諸家之學,雖各有所本,而仍同出一源,(同出一源,謂其同根據于古代之哲學;各有所本,則言其以一種哲學,而推衍之于各方面)其義相反而相成;《淮南》論諸子之學,皆起于救時之弊,有某種弊即有某種學,如方藥然,各有主治即各有用處;而《太史公自序》,則言諸家之學,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其義亦相反而相成也。

三、列子

此書前列《張湛序》,述得書源流,殊不可信。而云“所明往往與《佛經》相參,大同歸于老、莊”;“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莊子、慎到、韓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指歸,多稱其言”,則不啻自寫供招?!斗鸾洝烦跞胫袊鴷r,原有以其言與老、莊相參者;一以為同,一以為異,兩派頗有爭論。湛蓋亦以佛與老、莊之道為可通,乃偽造此書,以通兩者之郵也。其云莊子、慎到等多稱其言,蓋即湛造此書時所取材。汪繼培謂“后人依采諸子而稍附益之”,最得其實。然此固不獨《列子》。凡先秦諸子,大都不自著書;其書皆后人采綴而成;采綴時,豈能略無附益,特其書出有早晚耳。故此書中除思想與《佛經》相同,非中國所固有者外,仍可認為古書也(篇首劉向校語,更不可信。凡古書劉向序,大都偽物。姚姬傳唯信《戰國策》序為真,予則并此而疑之)。

注《莊子》書者甚多,《列子》則唯張湛一注,孤行于世。唐殷敬順就《張湛注》作釋文,本各為書;元、明以來刻本,皆以《釋文》入《注》,二有遂混淆不辨。謂汪繼培得影宋抄本,又錄《釋文》單行本于《道藏》,據以參校,二者始各還其舊;此外參校之本尚多,實此書最善之本也。又有唐盧重元注,《唐書·藝文志》以下,皆不著錄,鄭樵《通志》始及之。書有陳景元序,謂得之徐靈府。清秦恩復得之金陵道院,重刻之。然今所傳《文子纘義》,亦出徐靈府,其書殊不可信,則此書恐亦非唐時物也。

此書大旨與《莊子》相類。精義不逮《莊子》之多,而其文較《莊子》易解,殊足與《莊子》相參證。(讀《莊子》不能解者,先讀此書最好)其陳義有視前人為有進者,如《湯問篇》:“湯問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后之人將謂今無物,可乎?湯問曰:然則物無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按古人論宇宙原始者,率以為有氣而后有形,有形而后有質,皆宇宙論中語。此則明人能知有,不能知無——時間之起訖,空間之際限,實非人所能知;人之所知,實以認識所及為限——已深入認識論之堂奧矣。蓋佛學輸入后始有之義也。

《天瑞》第一 此書為《列子》之宇宙論,與他古書所述大同,而文最明白易曉。

《黃帝》第二 此篇言氣無彼我,彼我之分由形;任氣而不牽于形,則與物為一;與物為一,則物莫能害。蓋承上篇,言人所以自處之道也。

《周穆王》第三 此篇言造物與人之為“幻”無異,夢與覺無異,蓋言真幻不別也;似亦已雜佛學之理矣。(《莊子》物化之說,雖亦已起其端,然言之不如此篇之透徹)西極化人,即西域眩人,乃漢時事?!赌绿熳觽鳌芳啊渡胶=洝分猩婕拔饔蛘?,后人以其地理多合,信為古書;不知其正西域地理既明后,偽造之作也。觀此篇所取材,而知其為魏、晉間物矣。

《仲尼》第四 此篇總旨,在“忘情任理”四字。“中山公子牟”一節,述公孫龍之學,頗有條理。其說必有所本,注文亦極明了,可寶也(今《公孫龍子》殊不易讀)。

《湯問》第五 此篇言空時間皆不可知。又言人所不知之事甚多,不可據其所知,以疑其所不知;乃極精之認識論也。

《力命》第六 此篇言力不勝命,今哲學中所謂定命論;又言凡事皆出于不得不然,今哲學中所謂機械論也。

《楊朱》第七 此篇為厭世之義。楊朱之學,除《孟子》稱其“為我”外,他無可考;此書何從獨有之?可知其偽。

《說符》第八 此篇言因果有必至之符,亦機械論。又言有術者或不能行,行之者不必有術;視學問事功,判然二物。又言人與物徒以智力相制,迭相食,見無所謂福善禍淫等天理,其理亦皆與機械論相通也。

四、荀子

儒家孟、荀并稱,然《荀子》書予極疑之。予疑《荀子》書,自讀其“非象刑”之論始。蓋儒家論刑,止有二義:(一)曰五刑,是為肉刑,見《書·呂刑篇》;(二)曰象刑,見《堯典》。(今本分為《舜典》。象刑之說,見《書大傳》,謂不殘賊人之肢體,徒僇辱之而已。漢文《廢肉刑詔》:“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

為戮而民弗犯。”)即今文《書》說也。皆《書》說也?!胺窍笮獭敝?,與儒家之尚德化,根本不相容。及讀《漢書·刑法志》,《荀子》之論具在,乃恍然有悟。蓋漢時地方豪族,以及游俠之士,(漢時去封建近,此等乃前此貴族及武士之遺也)勢力極大,上捍國法,下凌小民,獄犴不平。職是之故,仁人君子,蒿目時艱,乃欲以峻法嚴刑,裁抑一切。此自救時之論,有激而云,而實行之者則王莽也。夫莽固事事托之于古者也,然則非象刑之論,蓋亦不知何人所造,而托之荀子者矣。本此以推,則見其“性惡”之論,“法后王”之言,亦皆與儒家之義,不能并立。其論禮也,謂“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見《王制篇》)亦法家論法之語也。夫如后世之論,則諸經皆出荀卿。(汪中《荀卿子通論》。按此篇所引諸經傳源流,多不可信。董仲舒作書美荀卿,說出今所傳《荀子》劉向敘;他無征驗。此序之偽,亦顯而易見也)今姑不必深求。但使戰國之末,儒家大師荀卿,其議論果如今《荀子》書所云,則在儒家中實為異軍蒼頭;安得歷先漢二百年,迄無祖述之書,亦無反駁之論哉?今《荀子》書同《韓詩外傳》《二戴記》《說苑》《新序》處最多,亦有同《書大傳》《春秋繁露》《公羊》《谷梁》《左氏》《國語》《楚辭》《禮緯》《詩毛氏傳》《孔子家語》者;又有同《管》《韓》《莊》《列》諸子,《晏子春秋》《淮南王書》者。夫其同《說苑》《新序》,誠可諉為劉向校書中秘,已見是書。《大戴記》晚出,無傳授,昔人即不之信;《小戴記》亦今古文雜;《谷梁》《左氏》《毛詩》皆晚出,姑勿論。其同《韓詩外傳》《書大傳》《公羊》《繁露》,何說之辭?謂諸儒襲《荀子》,則諸儒早見《荀子》書矣,何待劉向?謂其各不相襲,所本者同,又無解于《荀子》書中,與儒家持義根本不相容之處,他家皆無此論也。然則《荀子》者,乃較早出之《孔子家語》耳。其與諸書同處,正足證其書由抄襲而成;而較《荀子》晚出之書,則又轉襲《荀子》者也。予之意見如此,當否誠不敢自信。至于《荀子》之書當讀,則初不因其真偽而異;因其書有甚精處,要必為先秦之傳,固不必問其集自何人,題為何子也。

《荀子》書多精論,然頗凌雜無條理,今為料揀之。按《荀子》書宗旨,犖犖大者,凡有八端:曰“法后王”,見《不茍》《非相》《儒效》《王制》諸篇;曰主人治,見《王制》《君道》《致士》諸篇;曰“群必有分”,見《王制》《富國》諸篇;曰階級不能無,見《榮辱》《富國》諸篇;曰“性惡”,見《榮辱》《性惡》諸篇;曰“法自然”,見《天論》《解蔽》諸篇;曰正名,見《正名》篇。此外攻擊儒、墨、名、法,與權謀諸家之語,散見《非十二子》《儒效》《王霸》《君道》《議兵》《強國》《正論》《樂論》諸篇。要之《荀子》書于諸家皆有詰難;語其宗旨,實與法家最近,而又蒙儒家之面目者也。全書中最精者,為《天論》《正論》《解蔽》《正名》四篇。

《荀子》書,《漢志》三十二篇。(今《漢志》作三十三,乃誤字)隋、唐《志》皆十二卷。唐楊倞為之注,分為二十卷,于篇第頗有升降。今世通行者,為嘉善謝氏刻本,其??睂嵆霰R文弨。又有宋臺州刻本,黎庶昌得之日本,刻入《古逸叢書》中。王先謙更取王念孫、俞樾諸家校釋,又以臺州本及盧氏取之未盡之虞、王合校本,與謝本相校,成《荀子集解》一書,采摭頗備,甚便觀覽。

《勸學》第一 《修身》第二 《不茍》第三 以上三篇,皆儒家通常之論?!恫黄埰贰熬羽B心莫善于誠”一節,義與《禮記·中庸》篇通。又“君子位尊而志恭”一節,論“法后王”之義。

《榮辱》第四 此篇義亦主于修為,與前數篇同?!胺踩擞兴煌币还潱^人之行為,為生理所限,而生理受制于自然律,實性惡之說所本也。

《非相》第五 此篇只首節非相,蓋以首節之義名篇也。與《論衡·看相》等篇參看,可見古者對于相人之術,迷信頗甚。

《非十二子》第六 此篇亦見《韓詩外傳》,而止十子,無子思、孟軻?!盾髯訒肺犷H疑其為西漢末人所集。然其所取資,固不能盡偽。(凡古偽書皆然)墨子學于孔子,說似不誣。(見后)今其書《非儒》《公孟》《耕柱》諸篇,攻擊儒家最烈。其中固有由宗旨不同處,然譏儒者貪于飲食,惰于作務,徒古其服及言而實無可??;頗與此篇所攻子張氏、子夏氏之賤儒合。此不得謂非儒者之病。蓋儒者固自有其真,然徒黨既多,不能無徒竊其名而無其實者。《禮記·儒行》記孔子之言曰:“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篇末又記哀公聞孔子之言,“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則當時耳儒之名而不知其義,以儒相詬病、以儒為戲者甚多;皆“貪于飲食,飾其衣冠”之賤儒,有以自取之也。頗疑此篇中攻子思、孟軻之語,為后人所造;(詳見鄙著《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見《東方雜志》第二十卷第二十號)而其非子張、子夏氏之賤儒之語則真(但為先秦舊說耳,不必定出荀卿其人,且不必定出儒家。此義亦前已及之矣)。

《仲尼》第七 此篇言“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羞稱五霸”,與《春秋繁露·封膠西王篇》合。(《漢書·董仲舒傳》亦同)是今文家義也。夫董子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者也;而此篇下文論擅寵于萬乘之國,而無后患之術,幾于鄙夫之談,亦可見《荀子》書之雜矣。

《儒效》第八 此篇中有辟名家之論,亦及法后王之義。

《王制》第九 此篇中有述制度處,頗足與群經相考證。此外有論人治之語,有言法后王之義,又其言有群乃能勝物而群不可無分,則為法家重度數之意,可與下篇參看。

《富國》第十 此篇言群不可無分,有分為富國之道,辟墨子之徒以不足為患,陳義頗精。

《王霸》第十一 此篇斥權謀?!岸Y之所以正國也”一節,與《禮記·經解》篇同。(《禮論篇》“取繩墨誠陳”云云亦然)此數語法家論法,亦恒用之;亦可見《荀子》與法家相近也(《禮記》亦漢人集諸經之傳及儒家諸子而成。見前)。

《君道》第十二 此篇言人治,辟權謀。此篇《楊注》亡。

《臣道》第十三 此篇為儒家通常之義。

《致士》第十四 此篇論人治數語,與《王制》篇復。“得眾動天”十六字,文體及意義,并與上下文不相蒙;下文論刑賞及師術,亦與致士無涉。蓋多他篇錯簡,或本篇本雜湊而成,而取其一端以名篇也。

《議兵》第十五 此篇論用兵之理極精?!俄n詩外傳》《新序》《史記·禮書》《漢書·刑法志》皆載之。

《強國》第十六 此篇亦通常之論。

《天論》第十七 此篇言“吉兇由人不由天”,“事非人力所能為者,不以措意”,“人當利用自然”,“怪異不足畏”,“合眾事乃能求得公例,徒據一偏則不能得”,乃《荀子》書中最精之論也。此篇駁老子、慎到、墨翟、宋钘。

《正論》第十八 此篇皆詰難當時諸家之論。第一節即駁法家。然第二節論湯、武非篡,義不如《孟子》之精,而持論實與法家相近。第三節駁象刑,則彌與儒家反矣。要之此書雖駁法家,然其思想實與法家近也。篇末駁子宋子,頗可借考宋钘學說。

《禮論》第十九 此篇有精語。然大體與《大戴禮·禮三本》《史記·禮書》同(又有同《谷梁》及《禮記·經解》三年問處)。

《樂論》第二十 此篇同《禮記·樂記》,而多增人辟墨子語,(《史記·禮書》亦同。按《史記》八書皆亡,蓋后又取他書補之)可見《荀子》書中辟他家之語,有后來增入者。亦足為《非十二子》中辟子思、孟軻之語,為后人增人之一證也。(又一段同《禮記·鄉飲酒》義)此篇注亦亡。

《解蔽》第二十一 此亦《荀子》書極精者,足與《天論篇》媲美。《偽古文尚書》“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原出此篇。

《正名》第二十二 此篇論名學哲學極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坪县| 鱼台县| 堆龙德庆县| 张家界市| 额济纳旗| 志丹县| 龙游县| 甘洛县| 五常市| 阳东县| 徐闻县| 镇坪县| 曲周县| 嫩江县| 龙泉市| 集安市| 利辛县| 卫辉市| 安仁县| 稻城县| 南江县| 海南省| 丽水市| 肃宁县| 定西市| 白朗县| 思南县| 余江县| 天祝| 定结县| 称多县| 长葛市| 安阳市| 广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兴安县| 清镇市| 巴彦淖尔市| 涿鹿县| 甘肃省|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