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經(jīng)子解題(7)

  • 國學(xué)知識大全
  • 呂思勉
  • 4616字
  • 2016-11-01 17:27:09

《明堂位》第十四 此篇記周公攝王位,以明堂之禮朝諸侯,與《周書·明堂》篇略同。篇中盛夸魯?shù)糜猛醵Y。又曰:“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鄭玄已譏其誣。此篇蓋魯人所傳也。

《喪服小記》第十五 《大傳》第十六 此兩篇為記古代宗法,最有條理之作;蓋因說喪服而及之。

《少儀》第十七 鄭云:“以記相見及薦羞之小威儀,故名。”“少”“小”二字,古通也。

《學(xué)記》第十八 此篇皆論教育之法,涉學(xué)制者甚少。篇首即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xué)乎!”又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xué)為先。”下文又云:“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xué)為君也。”此篇蓋皆為人君說法,然其論教育之理則極精。

《樂記》第十九 此篇凡包含十一篇見《疏》,論樂之義極精。《荀子》《呂覽》諸書論樂者,多與之復(fù),蓋相傳舊籍也。

《雜記》上第二十、下第二十一 此篇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

《喪大記》第二十二 此篇記人君以下,始死、小殮、大殮,及殯葬之禮。

《祭法》第二十三 此篇記虞、夏、商、周四代之祀典,極有條理。

《祭義》第二十四 《祭統(tǒng)》第二十五 此兩篇皆論祭祀。《祭義》中孔子與宰我論鬼神一段,可考古代之哲學(xué)。此外曾子論孝之語,及推論尚齒之義,皆可見古代倫理,以冢族為之本。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義可一貫也。

《經(jīng)解》第二十六 此篇論《詩》《書》《樂》《易》《禮》《春秋》之治,各有得失。六藝稱經(jīng),此為最早矣。下文論禮之語,頗同《荀子》。

《哀公問》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此三篇文體相類,蓋一家之書也。《哀公問》篇,前問政,后問禮。《仲尼燕居》篇,記孔子為子張、子貢、子游說禮樂。《孔子閑居》篇,則為子夏說詩。皆反復(fù)推論,詞旨極為詳盡。

《坊記》第三十 此篇論禮以坊民,列舉多事為證。

《中庸》第三十一 此篇為孔門最高哲學(xué)。讀篇首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三語可見。唯中間論舜及文、武、周公一節(jié),暨“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一節(jié),太涉粗跡,疑亦他篇簡錯也。

《表記》第三十二 鄭云:“此篇論君子之德,見于儀表者,故名。”

《緇衣》第三十三 以上四篇,文體相類。《釋文》引劉瓛云:“《緇衣》為公孫尼子作。”《隋書·音樂志》,謂《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今按《初學(xué)記》引《公孫尼子》:“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意林》引《公孫尼子》:“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皆見今《學(xué)記》;《意林》引《子思子》十余條,一見于《表記》,再見于《緇衣》;則《隋志》之言信矣。

《奔喪》第三十四 此篇記居于他國,聞喪奔歸之禮。鄭云:此篇與《投壺》皆為逸禮,見《疏》。

《問喪》第三十五 《服問》第三十六 《閑傳》第三十七 《三年問》第三十八 此四篇皆釋喪禮之義,及喪服輕重所由,實亦《儀禮》之傳也。

《深衣》第三十九 此篇記深衣之制。深衣為古者天子達于庶人之服,若能深明其制,則其余服制,皆易明矣。

《投壺》第四十 此篇記投壺之禮,為古人一種游戲。

《儒行》第四十一 此篇記孔子對哀公,列舉儒者之行。與《墨子·非儒》、《荀子·非十二子》等篇對看,可見當(dāng)時所謂儒者之情形。

《大學(xué)》第四十二 此篇論學(xué)以治國之理。與《學(xué)記》篇合看,可見古代學(xué)與政相關(guān)。

《冠義》第四十三 《昏義》第四十四 《鄉(xiāng)飲酒義》第四十五 《射義》第四十六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此六篇皆《儀禮》之傳。但讀《禮經(jīng)》諸篇,殊覺其干燥無味;一讀其傳,則覺妙緒環(huán)生。此吾所以云今日治禮,當(dāng)以言義理者為主,言節(jié)文者為注腳也。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此篇亦《喪服》之傳也。

今之《大戴記》,雖未必為戴德之舊,然其中有若干篇,則確為大戴所有。如許慎《五經(jīng)異義》引《盛德》記,已謂為今《戴禮》說是也。此書《隋志》作十三卷。司馬貞言亡四十七篇,存者三十八篇。今存者實三十九篇;蓋由《夏小正》一篇,嘗摘出別行之故。《中興書目》、《郡齋讀書志》謂存者四十篇,則因其時《盛德》記已析為兩故也。此書《盛德》篇中論明堂之處,古書征引,皆稱為《盛德》篇,不知何時析出,別標明堂之名。宋時諸本篇題,遂或重七十二,或重七十三,或重七十四,《四庫》校本仍合之,篇題亦皆校正,具見《四庫書目提要》。

此書《哀公問》《投壺》兩篇,篇名及記文皆同《小戴》,已見前。此外尚有同《小戴》及諸書處,具見下。蓋《戴德》舊本闕佚,后人取諸書足成之也。《漢志》所載《曾子》十八篇,《孔子三朝記》七篇,今多存此書中。不知為《大戴》之舊,抑后人所為。記本纂次古籍,以備參稽,患其闕,不患其雜。此書雖非《大戴》原本,然所采皆古籍,其功用亦與《禮記》無殊。史繩祖《學(xué)齋呫畢》,謂宋時嘗以此書與《小戴》并列,稱十四經(jīng),誠無愧色,非如以《周書》與《尚書》并列之?dāng)M不于倫也。舊注存者十四篇,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謂出盧辯。事見《周書》,說蓋可信。

《王言》第三十九 此書今自三十八篇以上皆亡。此篇記孔子閑居,曾子侍,孔子告以王天下之道,亦頗涉治制。此篇與《家語》大同小異。

《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此篇記孔子告哀公人有五等,與《荀子》《家語》略同。

《哀公問于孔子》第四十一 此篇同《小戴·哀公問》。《家語》亦襲之,而分《大昏》《問禮》兩篇。

《禮三本》第四十二 此篇略同《荀子·禮論》。

《禮祭》第四十六 四十三至四十五闕。此篇同《小戴·經(jīng)解》及賈誼《新書》。

《夏小正》第四十七 此篇與《周書·周月》篇大同。《小戴記·禮運》:“孔子曰:吾得夏時焉。”鄭注謂夏時存者有《夏小正》,則此篇確為古書也。《北史》:魏孝武釋奠太學(xué),詔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則南北朝時,此篇確在本書中。《隋志》:《夏小正》一卷,戴德撰;則隋時有別行本矣。

《保傅》第四十八 此篇與《漢書·賈誼傳疏》同。《新書》分為《傅職》《保傅》《容經(jīng)》《胎教》四篇。按此本古制,誼蓋祖述之也。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中第五十五、下第五十六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曾子天圓》第五十八《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十八篇。朱子曰:世稱《曾子》書,取《大戴》十篇充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云《曾子》二卷十篇,具《大戴》。蓋《漢志》原書之亡久矣。《立事》《制言》《疾病》三篇,皆恐懼修省之意,與他書載曾子之言,意旨相合。《大孝》篇同《小戴·祭義》;《立孝》《事父母》,意亦相同。《天圓》篇:“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近人皆取之,為我國早知地圓之證。然天圓地方,本以理言,(猶言天動地靜。然天動地靜,亦以理言也)非以體言。古代天文家,無不言地圓者,亦不待此篇為證也。下文論萬有皆成于陰陽二力,萬法皆本于陰陽,頗同《淮南子·天文訓(xùn)》。《事父母》篇:“若夫坐如尸,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或謂《小戴·曲禮》上篇“若夫坐如尸,立如齊。”實與此篇文同,而下文脫去。《鄭注》讀“夫”“如”字,乃即就脫文釋之也。

《武王踐阼》第五十九 此篇記師尚父以《丹書》詔武王,武王于各器物皆為銘,以自儆。前半亦見《六韜》。

《衛(wèi)將軍文子》第六十 此篇記衛(wèi)將軍文子問子貢以孔子弟子孰賢。子貢歷舉顏淵、冉雍諸人以對。子貢見孔子,孔子又告以伯夷、叔齊諸賢人之行。略同《家語·弟子行》。

《五帝德》第六十二 《帝系》第六十三 前篇略同《史記·五帝本紀》,后篇蓋同《世本》。按《五帝本紀》既謂“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弗能征”,又謂“炎帝欲侵陵諸侯”,其詞未免矛盾。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蚩尤戰(zhàn)于涿鹿。據(jù)《索隱》引皇甫謐,《集解》引張晏說,二者又皆在上谷,事尤可疑。今此篇只有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文,更無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說。炎帝,姜姓;蚩尤,九黎之君(《書·呂刑》偽孔傳,《釋文》引馬融說,《戰(zhàn)國策·秦策》高誘注)。苗民亦九黎之君,《小戴記·緇衣》疏引《呂刑》鄭注。此苗民為九黎之君之貶稱,非謂人民也。三苗亦姜姓,得毋炎帝、蚩尤,實一人,阪泉、涿鹿實一役耶?此等處,古書誠只字皆至寶也。

《勸學(xué)》第六十四 此篇略同《荀子》。后半又有同《荀子·宥坐》篇處。

《子張問入官》第六十五 論官人之道,略同《家語》。

《盛德》第六十六 此篇前半論政治,后半述明堂之制。略同《家語》《五刑》《執(zhí)轡》三篇。

《千乘》第六十七 此篇論治國之道,有同《王制》處。此下四篇及《小辨》《用兵》《少閑》,《困學(xué)記聞》謂即《孔子三朝記》。

《四代》第六十八 《虞戴德》第六十九 《誥志》第七十 此三篇亦論政治。

《文王官人》第七十一 此篇同《逸周書》。

《諸侯遷廟》第七十二 《諸侯釁廟》第七十三 此兩篇亦《逸禮》之類,后篇在《小戴·雜記》中。

《小辨》第七十四 此篇戒“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發(fā)明“主忠信”之旨。

《用兵》第七十五 此篇言人生而有喜怒之情,兵之作,與民之有生以俱來。圣人利用而弭亂,亂人妄用以喪身。與《呂覽》《淮南》之說相似,實儒家論兵宗旨所在也。參看論彼二書處。

《少閑》第七十六 此篇論分民以職之道,與法家消息相通。

《朝事》第七十七 同《小戴·聘義》《周官》《典命》《大行人》。

《投壺》第七十八 同《小戴》而少略。

《公冠》第七十九 此篇述諸侯冠禮,后附成王漢昭祝辭。《士冠禮》:“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也。”可見公冠禮自古有之,特以非達禮故,孔子定《禮經(jīng)》,不取之耳。然仍在二《戴記》中。解此,可無訾今文家所傳之不備,亦不必盡斥古文家之《逸禮》為偽造也。

《本命》第八十 《易本命》第八十一 此兩篇為古代哲學(xué),推究萬物原本,一切以數(shù)說之。但其中又有論及男女之義處,又有一段同《喪服四制》。蓋古代倫理,亦原本哲學(xué),故連類及之也。

禮之為物,最為煩瑣。欲求易明,厥有二法:(一)宜先通其例。通其例,則有一條例為憑,可以互相鉤考,不至茫無把握矣。看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最好。(二)宜明其器物之制。江永《儀禮·釋宮注》、任大椿《深衣釋例》二書最要。器物必參看實物,動作必目驗實事,乃更易明。古物不可得,則宜看圖。張皋文《儀禮圖》最便。動作可以身演,阮元發(fā)其議,陳澧嘗行之,(見《東塾讀書記》)可法也。若喜考究治政制度者,則《周禮》重于《儀禮》。其中牽牽大端,如沈彤之《周官祿田考》、王鳴盛之《周禮軍賦說》等,皆可參閱。《考工記》關(guān)涉制造,戴震有《考工記圖》,阮元又有《車制圖考》(《考工記》于各種工業(yè)最重車)。

“三禮”舊疏皆好。清儒新疏,《儀禮》有胡培翚之《正義》,《周禮》有孫詒讓之《正義》,唯《禮記》無之。然古書皆編次錯雜,任舉一事,皆散見各處,鉤稽非易,通貫自難。實當(dāng)以類相從,另行編次。朱子之《儀禮經(jīng)傳通解》,即準此例而作。江永之《禮書綱目》,沿用其例;而后起更精,多足訂正《通解》之失,不可不一閱也。若宋陳祥道之禮書,則該貫古今,更為浩博。清秦慧田《五禮通考》,蓋沿其流;卷帙太繁,非專門治禮者,但資翻檢足矣。

《禮記》之注,以宋衛(wèi)提《禮記集說》,搜采為最多。宋以前諸儒之說《禮記》者,今日猶可考見,皆賴此書之存也。清杭世駿《續(xù)禮記集說》,搜采逮于清初,亦稱浩博。然卷帙太巨,且中多空論,未免泛濫無歸。初學(xué)欲求簡明,讀清朱彬《禮記訓(xùn)纂》卻好。此書參考博,而頗能反之于約也。《大戴記》久訛舛,清盧文弨、戴震,始厘正其文字。其后汪照有《大戴禮注補》,孔廣森有《大戴禮記補注》,王聘珍有《大戴禮記解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筠连县| 石城县| 西林县| 秀山| 合山市| 柳江县| 会宁县| 罗定市| 高雄市| 正阳县| 泽州县| 林口县| 张家界市| 汝南县| 安乡县| 英德市| 贞丰县| 甘肃省| 普兰店市| 大足县| 图木舒克市| 会理县| 通辽市| 江口县| 偃师市| 荣昌县| 广水市| 兴业县| 信丰县| 泰顺县| 博客| 通江县| 崇礼县| 宣城市| 北宁市| 达尔| 白玉县| 淮北市| 金沙县| 固阳县|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