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國歷史研究法(10)
- 中國歷史研究法
- 梁啟超
- 4675字
- 2016-11-02 16:27:53
最近則有從甘肅新疆發見之簡書數百片,其年代則自西漢迄六朝,約七百年間物也。雖皆零縑斷簡,然一經科學的考證,其裨于史料者乃無量。例如簡縑紙三物代興之次第,隸草楷字體遷移之趨勢,乃至漢晉間烽堠地段,屯戍狀況,皆可見焉。吾儕因此,轉對于晉齊宋之三度虛此發見,不能無遺憾也。[清光緒三十四年(距今十三年前)英人斯坦因(A.Stein)在敦煌附近,羅布淖爾附近,于闐附近,各得古簡牘多種,最古者有漢宣帝元康,神爵,五鳳諸年號。大約兩漢物居半,馀半則晉以后物也。法人沙畹(Chavannes)著有考釋,吾國則羅振玉、王國維合著《流沙墜簡》考釋,辨證極詳核。]
最近古籍之再現,其大宗者則為甘肅之敦煌石室。中以唐人寫佛經為最多,最古者乃上逮符秦。(四世紀中葉)其上乘之品,今什九在巴黎矣;而我教育部圖書館拾其余瀝,猶得七千余軸;私人所分弆亦千數,此實世界典籍空前之大發見也。其間古經史寫本足供校勘者,與夫佛經在今大藏外者皆甚多,不可枚舉。其他久佚之著作,亦往往而有。以吾所知,如慧超《往五天竺傳》,唐末已亡,忽于此間得其殘卷,與法顯玄奘之名著鼎足而三,寧非快事?惜其他諸書性質,以傳鈔舊籍為主,裨助新知稍希;然吾確信茍有人能為統括的整理研究,其陸續供給史界之新資料必不乏也。[清光緒末,法人白希和游甘肅之敦煌,見土人有爇故紙而調其灰于水,謂為神符,能療病者;視之,則唐人所寫佛經也。跡之,知得自一石室。即之,則室中乃琳瑯無盡藏。考之,知為西夏藏書之府也。白氏擇其精者輦以歸,其中有摩尼教經典,全世界所無也。古畫亦有數軸。白氏嘗為余言,吾載十大車而止,過此亦不欲再傷廉矣。其輦去者,今一大部分在巴黎國立圖書館也。白氏歸北京,事頗聞于士大夫。良久,學部乃遣人往收其余瀝。所得猶將萬軸。輦至京,而達官名士,巧取豪奪,其尤精善者多入私家,今存教育部圖書館者約七千軸,又各人選擇之余也。然當時學部所收尚未盡,非久有日本人續往訪,所得亦千計。其屬于儒書一部分,羅振玉影印者已不少。然此中什九皆佛經,現已發現多種為今佛藏中所無者。且經典外之雜件,亦非無之;以吾所見,已有地券信札等數紙,其年代最古者為符秦時。(忘其年)以千余年前之古圖書館,一旦發現,不可謂非世界文化一大慶也。惜原物今已散在各國,并一總目錄而不能編集也。]
(已)金石及其他鏤文
金石為最可寶之史料,無俟喋陳。例如有含摩拉比(Hammurabi)之古柱,而巴比倫之法典略明;有阿育王之豐碑,而印度佛教傳播之跡大顯。西方古代史跡,半取資于此途矣。惜我國現存金石,其關于典章文物之大者頗少。以吾儕所聞諸史乘者,如春秋時鄭有刑書,晉有刑鼎,其目的蓋欲將法律條文鏤金以傳不朽;然三代彝器出土不乏,而此類之鴻寶闕如,實我學界一大不幸也。
金石之學,逮晚清而極盛。其發達先石刻,次金文,最后則為異軍突起之骨甲文。今順次以論其對于史料上之價值。
自來談石刻者,每盛稱其大有造于考史。雖然,吾不敢遽為此夸大之詞也。中國石刻,除規模宏大之石經外,造像經幢居十之五,銘墓文居十之四。造像經幢中文字,無關考史,不待問也。銘墓文之價值,其有以愈于彼者又幾何?金石家每刺取某碑志中述某人爵里年代及其他小事跡與史中本傳相出入者,詫為環寶,殊不知此等薄物細故,在史傳中已嫌其贅;今更補苴罅漏,為“點鬼簿”作“校勘記”,吾儕光陰,恐不應如是其賤。是故從石刻中求史料,吾認為所得甚微。其中確有價值者:例如唐建中二年(781)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為基督教初入中國唯一之掌故;且下段附有敘里亞文,尤為全世界所罕見。[《景教碑》今在長安碑林。其原文,自《金石萃編》以下,諸家書多全錄。前人或疑為波斯教、回回教等,今則景教確為基督教,已成學界定論。今人錢恂《歸潛記》有跋一篇,考證最精確。]如元至正八年刻于居庸關之佛經,書以蒙古,畏兀,女真,梵,漢五體;祥符大相國寺中,有元至元三年圣旨碑,書以蒙古,畏兀,漢字三體;元至正八年之《莫高窟造像記》,其首行有書六體:異族文字,得借此以永其傳。[21]如唐長慶間(821~824)之《唐蕃會盟碑》,將盟約原文,刻兩國文字,可以見當時條約格式及其他史實。[《唐蕃會盟碑》,吾未見拓本;今人羅振玉《西陲石刻錄》有其全文。碑陽刻漢文,碑陰刻唐古忒文,兩文合壁皆盟約正文也。兩側則刻兩國蒞盟人之官銜姓名。此刻石文中之最特別者。]如開封挑筋教人所立寺,有明正德六年(1511)佚碑,可證猶太人及猶太教入中國之久。[開封之挑筋教寺,據錢恂《歸潛記》引清同治五年英人某報告,稱寺中有兩碑,言寺創設于宋隆興二年(1164)改筑于明成化四年(1468)。今碑已佚矣。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九記此事,猶云“地有猶太碑、碑文附后”;然今洪書無碑,殆刊時失之。此孤征之史料,恐從此湮滅矣。]諸如此類,良可珍貴。大抵碑版之在四裔者,其有助于考史最宏:如東部之《丸都紀功刻石》(魏正始間),《新羅真興王定界碑》(陳光大二年),《平百濟碑》(唐顯慶三年),《劉仁愿紀功碑》(唐麟德龍翔間)等;西部之《裘岑紀功刻石》(漢永和二年),《沙南侯獲刻石》(漢永和五年),《劉平國作關城頌》(無年月),《姜行本紀功頌》(唐貞觀十四年),《索勛紀德碑》(唐景德元年)等;北部之《苾伽可汗碑》(唐開元二十三年),《闕特勤碑》(唐開元二十年),《九姓回鶻可汗碑》(無年月,亦唐刻)等;南部之《爨寶子碑》(晉大亨四年),《爨龍顏碑》(劉宋大明二年),《平蠻頌》(唐大歷十二年),《大理石城碑》,(宋開寶五年)等;皆跡存片石,價重連城。[24]何則?邊裔之事,關于我族與他族之交涉者甚鉅;然舊史語焉不詳,非借助石刻,而此種史料遂湮也。
[21]居庸關有一地如城門洞者(行人必經之路),圓頂及兩壁,滿雕佛像,槧工精絕。間以佛經,用五體字;學者考定漢字以外,則一蒙古,二畏兀,三女真,四梵也。畏兀亦名畏吾,即唐之回鶻。此刻蓋元時物,今完好無損。莫高窟有六體字,摹錄如下。其何體屬何族,則吾未能辨也。
[24]各碑錄文,多見清王昶《金石萃編》,陸耀囗《金石續編》。惟《丸都紀功》乃新出土者;《苾伽可汗》,《九姓回鶻》乃俄人以影本送致總理衙門者;諸家皆未著錄。"
至如內地一般銘窆之文,茍冢中人而無足重輕者,吾何必知其事跡?其人如為歷史上重要人物,則史既已有傳,而碑志辭多溢美,或反不足信,是故其裨于史料者乃甚希也。研究普通碑版,與其從長篇墓銘中考證事跡,毋寧注意于常人所認為無足重輕之文,與夫文中無足重輕之字句。例如觀西漢之《趙王上壽魯王泮池》兩刻石之年號,而知當時諸侯王在所封國內各自紀年。[此兩石實漢石最古者,錄文見《金石萃編》。]觀漢碑陰所紀捐錢數,而略推當時之工價物價。[漢碑紀此者,有《禮器》《倉頡廟》《成陽靈臺》《魯峻》《堯廟》《曹全》《張遷》等碑。]此所謂無足重輕之字句也。例如觀各種買地莂,可察社會之迷信、滑稽的心理。[宋周密《癸辛雜識》言在洛陽見一石刻,其文云:“大男楊紹從土公買冢地一丘,……值錢四百萬,即日交畢,日月為證,四時為任,太康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對共破莂”;此類券莉之刻,唐以后頗多,今存拓本尚逾十數。見《語石》卷五。] 觀元代諸圣旨碑,可見當時奇異之文體及公文格式。[元圣旨碑,現存者如泰安獄廟,襄陽五龍廟,尚十余通。《語石》卷三,曾全錄其一,文詞之鄙俚怪誕,殊可發噱。《岳廟碑》有云:“和尚,也里可溫,先生,達識蠻每,不拘揀甚么差發,休當者。”文見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其所云“也里可溫”即天主教徒;“先生”即道土;“達識蠻”即回教徒;“每”者,們也。意言釋道耶回教徒人等皆蠲免賦役也。此亦可考當時信教自由之制。]此所謂無足重輕之文也。
吾從石刻中搜史料,乃與昔之金石學家異其方向。吾最喜為大量的比較觀察,求得其總括的概象,而推尋其所以然。試舉其例:吾嘗從事于石畫的研究:見漢石有書無數,魏晉以后則漸少,以至于絕,此何故者?石畫惟山東最多,次則四川,他省殆無有,此又何故者?吾嘗從事于佛教石刻的研究:見造像惟六朝時最多,前乎此者無有,后乎此者則漸少,此何故者?同是六朝也,惟北朝之魏齊獨多,南朝及北周則極少,此又何故者?河南之龍門造像千余龕,魏齊物什而七八,隋刻僅三耳;而山東之千佛、云門、玉函諸山,殆皆隋刻,直隸之宣霧山、南響堂山,又殆皆唐刻,此又何故者?自隋而經幢代造像以興,迄唐而極盛,此又何故者?宋以后而此類關于佛教之小石刻,殆皆滅絕,此又何故者?歷代佛教徒所刻佛經,或磨崖,或藏洞,或建幢,所至皆是,而儒經道經則甚希,此又何故者?吾嘗從事于墓文的研究:見北魏以后,墓志如鯽,兩漢則有碑而無志,此何故者?南朝之東晉宋齊梁陳,墓文極希,不逮并時北朝百分之二三,此又何故者?此不過隨舉數例,若采用吾法,則其可以綜析研究之事項更甚多,固無待言。
吾之此法,先求得其概象,然后尋其原因,前文所謂“何故何故”,吾有略能解答者,有全未能解答者。然無論何項,其原因皆甚復雜,而與社會他部分之事實有種種聯帶關系,則可斷言也。此種搜集史料方法,或疑其瑣碎無用,實乃不然。即如佛教石刻一項,吾統觀而概想之,則當時四五百年間社會迷信之狀況,能活現吾前;其迷信之地方的分野與時代的蛻變,亦大略可睹;舍此以外,欲從舊史中得如此明確之印象,蓋甚難也。吾前所言抽象的史料,即屬此種。凡百皆然,而石刻之研究,亦其一例耳。
金文之研究以商周彝器為主。吾前已曾言其美術方面之價值矣,今更從文字款識上有所論列。金文證史之功,過于石刻;蓋以年代愈遠,史料愈湮,片鱗殘甲,罔不可寶也。例如周宣王伐囗狁之役,實我民族上古時代對外一大事,其跡僅見《詩經》,而簡略不可理;及小盂鼎、虢季子白盤、不囗敦、梁伯戈諸器出世,經學者悉心考釋,然后茲役之年月,戰線,戰略,兵數,皆歷歷可推。[30]又如西周時民間債權交易準折之狀況,及民事案件之裁判,古書中一無可考;自《曶鼎》出,推釋之即略見其概。[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釋《曶鼎》文最好。]余如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字數抵一篇《尚書》,典章制度之藉以傳者蓋多矣。又如秦《詛楚文》,于當時宗教信仰情狀,兩國交惡始末,皆有關系;雖原器已佚,而摹本猶為瓖寶也。[《詛楚文》摹本見《絳帖》;《古文苑》有釋文。] 若衡以吾所謂抽象的史料者,則吾曾將金文中之古國名,試一搜集,竟得九十余國,其國在春秋時已亡者,蓋什而八九矣。若將此法應用于各方面,其所得必當不乏也。至如文字變遷之跡,賴此大明,而眾所共知,無勞喋述矣。
[30]今人王國維有《鬼方昆夷囗狁考》及《不囗敦蓋銘考釋》兩篇,考證茲役,甚多新解。
距今十五六年前,在河南安陽縣治西五里之小屯,得骨甲文無數,所稱“殷墟書契”者是也。初出時,世莫識其文,且莫能名其為何物;十年來經多數學者苦心鉆索,始定其為龜甲獸骨之屬,其發見之地為殷故都,其所槧為殷時文字,字之可識者略已過千,文亦浸可讀。于是為治古代史者莫大之助。蓋吾儕所知殷代史跡,除《尚書》中七篇,及《史記》之《殷本紀》《三代世表》外,一無所有;得此乃忽若辟一新殖民地也。此項甲文中所含史料,當于敘述殷代史時引用之,今不先舉。要之此次之發見,不獨在文字源流學上開一新生面,而其效果可及于古代史之全體,吾不憚昌言也,金石證史之價值,此其最高矣。[殷墟書契最初影印本,有劉鐵云之《鐵云藏龜》。其治此學最精深者為羅振玉,著有《殷商貞卜文字考》《殷墟書契》《殷墟書契后編》《殷墟書契菁華》《殷墟書契考釋》《書契待問編》等。又王襄著有《簠室殷契類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