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日俄戰爭(9)
- 中國近代史
- 呂思勉
- 4943字
- 2016-11-02 16:39:43
日本此次外交,無論如何平情,總不能謂為不失敗。然其失敗,實有不能盡咎當事之人者。何也?日本之失敗,有三大原因焉。兵力之竭蹶,一也。沙河戰時,精銳死傷,即已略盡。現役、預備兵,悉已調集。后備年限,延長至12年。假再續戰,且將無以為繼矣。財政之竭蹶,二也。日人于宣戰后三日,即募國庫債券1億元。后十日,又命人往英、美運動募債。三月二十四日(陽歷5月9日),借外債1000萬于英、美,以關稅為抵。四月九日(陽歷5月23日)又募一次公債1億元。兩次公債,皆以國民愛國之心,溢出原額數倍。然國民負擔之力,實已告竭。更募外債,則利息必巨,不免舉戰勝所得,輸之外國;且亦恐更無其途也。外交之情勢,三也。是時歐洲諸國,議論皆頗袒俄。故俄欲會議于巴黎,而日不可。改于華盛頓,日人猶以其眾屬耳目而避之。風聞英、美兩國,有挾債權以迫日本之意,則更非空言袒助者比矣。夫各國之所以袒俄者何也?非有愛于俄也,抑當戰事之初,英美與論,頗偏袒日,亦非有愛于日也,惡俄之獨專遠東權利云爾。然則日既戰勝,則能專遠東之權利者,不在俄而在日,其好惡易位固宜。抑人種之感情,亦勢所不能免也。日人之戰俄,非以其為白人,蹂躪中國之黃人而戰之也。然日勝俄敗,為白人者,素以“天之驕子,有色人種,莫敢侮予”自命,得毋有兔死狐悲之感乎?此又其所以多袒俄也。有此三原因,和議決裂,自非日本之利。即彼俄國,亦豈真有續戰之力哉?困獸猶斗,而況國乎?茍有續戰之力,豈肯輕易言和?彼于宣戰之明日,即募外債7億法郎于巴黎。至三月八日,又續募8億法郎。其負債之額,蓋不減于日。以其兵出屢敗,續戰之勝算,應亦自覺其不易操矣。然俄在歐洲,財政之活動,究較日本為易。其兵數則遠較日本為多。又俄國地勢,易守難攻,并世無比。以拿破侖之雄略,猶犯攻堅之忌而敗,而況日本,距歐俄萬里乎?日本是時,兵力尚未到奉天,即到達哈爾濱、滿洲里,俄人未嘗不可依然負固。日人又將如之何?況日人之兵力,必不能更進取乎?誠欲續戰,日本之形勢,實有遠不如俄者。故或謂“和議之發軔,日人實授意美國出而調停,而伊藤之不任和使,乃知其結果不能滿國民之意,而以為規避”云。則其處于不利之地位,毋無怪其然矣。語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徒以國力之不如,國民雖臥薪嘗膽,奮起一致以圖功,究不免于事倍而功半。吾人于此,蓋不能不為日本國民表理解矣。雖然,國力十倍于日本,而本國之事,不免待人解決者則何如?
此次之堅決就和,蓋皆出于其內閣及元老。日本代表軍閥之內閣,政治上非驢非馬之元老,究竟利國禍國,為功為罪?蓋不易言。然此次之拂輿情而主和,則不能不服其排眾難而定大計。何則?如前所論,茍欲續戰,其前途實有不堪設想者在也。設當此時,主持國是者,而亦稍動于感情。或則明知不能不和,而懼以一身當攻擊之沖,遂游移而莫決;則遷流所屆,必有受其弊者矣。陸遜之拒蜀漢先主于猇亭也,諸將皆欲出戰,而遜不許。諸將或孫策時舊人,或公室貴戚,各自矜勢,不相聽從。遜案劍曰:“仆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寸長,能忍辱負重故也。”忍辱負重,此是國民美德。語曰:“有謀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危也。”況乎無御敵之力,而徒撫劍疾視乎?景延廣10萬橫磨劍,至竟如何?德之言兵者曰:“政府之難,非在作國民敵愾之心而使之戰也,乃在抑其欲亟戰之心,而使不輕戰。”至哉斯言。
雖然,彼日本國民之所以致憾于其政府者,則亦有由矣。以戰時財政之枯竭,國民亦既備嘗其況味,自不得不望有賠款以潤澤其金融。故議和之初,民間風傳有賠款50億之說。此固遠于情實,有識者不應如是測度。然亦足見日本國民,跂望賠款之渴矣。久乃知其說為子虛,猶有補償給養捕虜費若干萬萬之說。一旦真相畢露,乃知一文無著,則不免引起金融界之恐惶。一也。庫頁為日本所已占,國民滿擬割取;否則當要俄國以重金贖回。而亦僅得其半,而又一文無著。二也。朝鮮主權一款,各報所傳,初甚簡略,日人因疑其后所傳者為不實。三也。滿洲撤兵條件,兩國相同。則日在滿洲,不占優越地位。撤兵之后,俄在沿邊駐兵,與滿鄰接;日欲運兵滿洲,較為困難;則日之形勢,反不及俄。四也。日本提出諸條件,無一不放棄者,大失戰勝國之面目。五也。有此五因,則日本之忘生舍死,為國家攘患卻敵,爭生存而增榮光者,軍人耳;其外交家,固未能絲毫自效于國,以慰其民矣。此日本國民之所以深憾而不可解邪?雖然,禍福固未易以一端言也。日本報紙,當時嘗慰藉其國民曰“勝利不在一途。日本戰勝之酬報,不必徑取之于俄”云。由今日觀之,則斯言驗矣。然則俄之戰敗固幸,日之戰勝,亦豈徒也哉?嗚呼!
第八章 日俄戰事與中國之關系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一發牽而全身動,魯酒薄而邯鄲圍。以今世界關系之密切,雖相去萬里,其影響猶將及于我;況乎兩國之作戰,本因我而起,而又在我之土地者乎?其不能無與于我者勢也。今試述日俄戰時我國之情形,及此戰事與我國之關系如下:
當日俄戰時,我國之輿論,蓋多袒日。(一)以俄人侵略之情勢已著,而日尚未然。有識者固知日勝俄敗,亦不免于以暴易暴。然頗冀以此姑紓目前之患,而徐圖自強。其無識者,則直以日為可友;而于一切問題,皆非所計及。與今之指甲國為侵略,則指乙國為可友者相同是則可哀也。又其(二)則由我國歷代,對于北族,因屢受其蹂躪,遂引起一種恐怖心。俄人之情勢,固與歷代所謂北狄者不同。然當時之人,固無此辨別之力。但以為世界上之民族,愈北則愈強;敵之起于北者,必皆可畏而已。又俄人疆域之廣,亦足使不明外情者,望而生畏。故我國輿論,向視俄為最大之敵。鴉片戰爭時,林文忠即有言曰:“英法等國,皆不足為中國患。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中日戰后,有自署瑤琳館主者,著《中日之戰六國皆失算論》(謂中、日、英、法、德、美);旋又著《俄國形勢酷類強秦說》,謂“達達尼爾及韃靼兩海峽,猶戰國時之函谷關。秦以此攻諸侯,諸侯亦以此拒秦。必封鎖之,世界乃可無俄患。今中日之戰,容俄干與朝鮮、遼東之事,則此藩籬撤矣。影響所及,雖美國或且因太平洋之風云,不能保守其門羅主義之舊,安穩獨立于西半球;況歐亞諸國,與俄鄰近者乎?”此兩論刊于乙未(1895)及丁酉(1897)之《時務報》。一時士林傳誦,對俄皆覺其惴惴。至日俄戰時,此等見解,猶尚未變。以為日雖可憚,終不若俄,我可先擊卻其最強者,然后徐圖其次強者也。此亦冀日人戰勝之一因也(當日俄戰前,以俄人為不足畏者,惟一嚴復而已。以當時之人,真知世界情形者甚少,大抵以舊時讀史眼光,推測今日事也)。
日俄戰前,俄人之所攘奪者,我之權利也。“我縱不能獨力御之。然當日俄戰時,我以攘斥俄人故,而加入日方。既可表示我非蓄縮受侮者流;而日若勝俄,我國亦不致全受日人之指使;若日為俄敗,則我即不加入,東三省亦必非我有也。”此等議論,在當日亦有少數人主張之。然其不能成為事實,則初無待事后而始知。何也?我國之政府,久無實力,焉能為此一鳴驚人之舉?至民間之議論,非不虎虎有生氣。然亦處士之大言而已。使任規劃,即未必有具體之方案。況即有方案,而當時輿論,勢力極薄,亦必不動政府之聽乎!不寧惟是,我國之外交,處于受動之地位久矣;庚子以后尤甚。茍欲與俄開戰,豈能無與他國協商。而當時我國之情形何如乎?以日本言,多一助戰之國,似當為其所歡迎。然此特全不知世事之說耳。作戰須有作戰之實力;當時我之兵力,能助日者幾何?至糧食物品之資助,則彼既入我境,固可自由征發矣。一經共同作戰,則停戰講和,皆須以兩國之同意為之,是日受我牽制而不得自由也。中為俄弱舊矣!沿邊數千里,處處可以侵入;海疆數千里,亦處處可以攻擊;是無端將戰線擴張萬余里也。日將分兵助我邪?姑無論無此情理;即彼愿為之,亦勢所不及。我無日本為助,則勢必敗。我敗,日即勝,亦變為半勝而非全勝;況乎既曰共同作戰,終不能不稍分其力以顧我;則備多而力分;日人本可操勝算者,至此亦將不可保乎?種族之同異,雖非是時國交離合之主因;然感情因此而分厚薄,則終不能免。中日聯合以戰俄,難保不引起黃人聯合以戰白人之感想。日人是時,方亟求世界之同情,尤非其所敢出也。職是故,當時不愿我加入者,實以日人為最。至于歐美諸國,雖無此等關系,然其所求于我者,賠款耳,通商之利益耳。戰事既興,我財政必竭蹶,賠款或致不能照付。又我加入,則戰爭之范圍擴大,商務必致大為減色。對俄宣戰,固與一概之排外不同。然外人不知我內情,又慮因此而引起我國之盲目地排外;于彼之生命財產皆有妨礙。此其所以亦不愿我加入也。內政及外交上,當時之情勢如此。
于是日本公使內田康哉,首先向我國勸告:“于日俄戰時,守局外中立之例。”又通牒英、美、德、法、奧、意,要求其保證俄國不破壞中國之中立。各國皆贊同之。我遂于光緒三十年正月二日1904年3月13日,向日、俄兩國,發出如下之文書:
日俄失和,朝廷均以友邦之故,特重邦交,奉上諭守局外中立之例。所議辦理方法,已通飭各省,使之一律遵守。且嚴命各處地方,監視一切,使保護商民教徒。盛京及興京,因為陵寢、宮闕所在之地,責成該將軍嚴重守護。東三省所在之城池、官衙、民命、財產,兩國均不得損傷。原有之中國軍隊,彼此不相侵犯。遼河以西,凡俄兵撤退之地,由北洋大臣派兵駐扎。各省邊境及外蒙古,均照局外中立之例辦理。不使兩國軍隊,稍為侵越。如有闖入界內者,中國自當竭力攔阻,不得視為有乖平和。但滿洲外國駐扎軍隊,尚未撤退各地方,中國因力所不及,恐難實行局外中立之例。然東三省疆土權利,兩國無論孰勝孰敗,仍歸中國自主,不得占據。
兩國皆覆牒承認。美國又向日俄兩國勸告:“劃定交戰之地,不侵犯滿洲行政。”于是三國公認交戰之地限于遼河以東,以其西為中立區域。
當國際法未發達時,學者之論,有所謂完全中立、不完全中立者。今則無復此說。既為中立,即須完全。而中立條件中,“不以土地供給兩交戰國之利用”,實其尤要者也。今也,日俄兩國之作戰,皆在我國之地,則我國果得謂之中立矣乎?或引英國國際學者之說,謂“弱小中立國之地,時亦有為交戰國所占據者。如英俄開戰,丹麥中立。英俄或占據其土地,以資利用,丹麥固無可如何。以其無維持中立之實力也”。然彼乃事后之占據,此則劃定于事先;彼之占據,純出強力;我之劃地,則由自認,實不得援以為例也。無已,則曰:“彼之據我土地而作戰,實為我所無可如何;而我對于兩國,實未嘗有偏袒一國之意思。”以是為中立云爾。雖然,此實為后來開一惡例。日攻青島之役,即其顯著者也。
戰事既起,我國沿交戰區域之地,屯兵以防兩國之侵入。兩國侵軼之事,雖時或不免(以俄人為多),幸未有大問題發生。及俄人反攻遼陽失敗后,出奇兵自遼西中立地侵日。我國不能御。遂以自溝邦子至新民屯之鐵道,為中立地與交戰地之界。
至于兩國戰時,或征發我國人民,使服勞役;或則征收其器物,此為無可如何之事。我國民且因此受有損失,外人斷不得指此為破壞中立而責我也。當我國宣告中立時,日外部之覆文云:
除俄占領地方之外,日本當與俄國出同樣之舉措,以尊重貴國之中立。帝國與俄國,以干戈相見,本非出于侵略。若當戰局告終,犧牲貴國,借以獲得領土,殊非帝國本意。至在貴國領域中,兵馬沖要之區,臨時有所措置,則一以軍事上必要之原因,非敢有損于貴國之主權也。
此所謂無損我國之主權者,衡以純正之法理,疑問自然甚多。然既許他人作戰于我土地,事實上即無可如何。要之許他人作戰于我土地,終不免在國際法上,開一極惡之先例耳。
日俄之勝負,既已判明,交戰之事實,遂成過去。我國所當汲汲者,則日俄戰后,我國當如何措置應付之問題耳。當時國內有力之輿論,凡得三說:
(一)謂日俄戰事將畢時,我國宜乘機將《中俄條約》宣告廢棄。同時與英交涉,將威海衛收回。俄既戰敗,其在滿洲之權利,終已不能維持,與其轉移于日,毋寧交還于中。英據威海,本以防俄旅順。旅順既由我收回,威海之占據,即失其目的。況當時威海租借之約,本云與旅順借約年限相同。在法理上,英實無以為難也。日英方睦,庸不免于聯合把持。然俄人嫉妒日英之心,未嘗不可利用。至于日本,犧牲數十萬人之生命,十余萬萬之金錢,誠不能令其一無所獲。然當由我自主,就無損主權之范圍內,與以相當之權利。不可太阿倒持,由彼為政也。此主以機速之外交手段謀解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