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
-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
- 2514字
- 2019-01-02 17:22:00
原子和虛空
——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年)
有這樣一個人:無論你對他多么不感興趣,你都不得不仔細地考察他的思想;倘若忽略了他,你對古希臘哲學的理解與判斷就會出現失誤,你更不能以所謂篇幅有限為借口來請求原諒,這個人就是德謨克利特。
德謨克利特出生于希臘北部色雷斯的海濱城市阿布德拉。色雷斯位于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境內,是塊人才輩出的寶地。而當時的阿布德拉就是個大商埠,海外貿易發達,各地商人來往頻繁。
德謨克利特的父親在當地很有資產和地位,德謨克利特也見多識廣。小時候,他做過波斯術士和星象家的學生,接受了神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并對東方文化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德謨克利特特別喜歡旅行,年輕時就開始到處游歷,從南面的克里特一直到東面的波斯。成人后,他即到雅典學習哲學;他在埃及居住五年,便向數學家學了三年幾何;他曾在尼羅河上游逗留,研究那里的灌溉系統;他還在巴比倫向僧侶學習如何觀察星辰,推算日食發生的時間……德謨克利特肯定也拜訪過埃塞俄比亞和印度等地,前后長達十幾年。回到故鄉后,他開始擔任該城的執政官。在繁忙的政務之余,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哲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追求,其在藝術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
在整個希臘文化史上,除了亞里士多德,德謨克利特博學多才的程度無人能望其項背。但是,他喜歡沉思的生活勝過活躍的生活,因此婉言謝絕了公眾所賜予的極高榮譽而孤獨地度過余生。

德謨克里特像
德謨克里特曾說過:“與其做波斯國王,還不如找到一種因果關系。”他與留基波促成了人類思想的跨越。
其實,德謨克利特從小就這樣。他在學習和研究的時候十分專心,經常把自己關在花園的一間小屋里。有一次,父親牽著一頭牛走進又走出小屋,他竟絲毫沒有察覺。德謨克利特的想象力本來就很豐富,可他還要刻意地去培養。他愿意到荒涼的地方去,或者一個人待在墓地里,以充分激發自己的想象潛能。
德謨克利特的外出旅游,花費了父親留給他的絕大部分財產。他又整天寫一些“荒誕”的文章,還在花園里解剖動物的尸體,以至于族中有人認為他發瘋了。而另有些人企圖霸占他剩下的財產,便控告他浪費祖產,對族內的事務不加理會,把好好的一個花園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根據法律,犯有此罪之人,要被剝奪一切權利并被驅逐出城外。但是,聰明超常并且能言善辯的德謨克利特在法庭上據理力爭,最后被判無罪釋放。
大家知道,赫拉克利特開創了一個永無休止的運動概念。可到底怎樣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這變動不居的世界呢?“原子論之父”留基波給出了較為圓滿的答案。
留基波是德謨克利特的老師,他認為非存在和存在一樣存在,就是原子和虛空,它們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后來,德謨克利特將老師的思想加以發展和系統化,使原子論成為一個理論體系。
然而,德謨克利特到達雅典之后,興奮不已地與路上行人交流談心,竟然發現沒有一個人聽說過自己的鼎鼎大名,不由得悵然若失,甚至很久以后他一回想起此事還憤憤不平地說:“我到了雅典,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我。”
或許,以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原子論”在古希臘并沒有太高地位,但今天他已經獲得了空前的認可,兩千多年前的理論被20世紀的物理學證明了其有著驚人的準確度。
哲學辭典
原子唯物論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一個哲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古希臘晚期的伊壁鳩魯、古羅馬的盧克萊修等。原子唯物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由最小而不可分的原子構成的。原子的數量無限多,體積無限小。原子與原子之間沒有性質上的差別,只有形狀、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原子運動的場所則是“虛空”。原子唯物論的思想方法在西方是很有代表性的,對哲學和科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原子論”的名字很熟悉,可它并不像聽起來那么簡單,要確實說清楚還真得費點口舌。依據德謨克利特的描述,原子的大致形態具體想象如下:
形狀:一些各式各樣的小粒粒,方的、圓的、扁的、長的都有;
硬度:它們是不可分的,內部沒有一點空隙,無論多鋒利的刀也休想砍開;
數目:比撒哈拉沙漠的沙子還要多,數都數不清;
種類:與數目一樣,也無限的多;
大小:不定,有的大過磐石,有的小如螞蟻;
溫度:也不定,有的熱如火,有的冷似冰;
重量:還是不定,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若鴻毛;
壽命:與天同壽,與地齊庚,不可毀滅。
哲學家小傳
據不確切的史料記載,德謨克利特曾就學于阿那克薩戈拉,還和蘇格拉底討論過問題。在蘇格拉底看來,德謨克利特就像奧林匹亞圣會中一位五項全能競賽的勝利者。他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心理學、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醫學等眾多方面,據說共有52種之多。遺憾的是其中大部分都已失傳而只剩下零散的殘篇了。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是因此稱他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除了上述特點,原子還有一項最為根本的個性:永遠不停地運動,從產生到現在到將來。
最初,無數原子都處于旋渦運動中,重的在中央旋轉,聚成大地;輕的被拋到外層,任其游走。它們相互碰撞,或因勾連、糾纏而結合,或因錯開、脫落而分離。世間萬物因不同形狀的原子結合而產生,又因它們的分離而消逝。
德謨克利特稱之為“必然性”,他說萬物都根據必然性生成,沒有什么事物是任意產生的。另外,原子的這種旋渦運動是無序的,所以,原子在虛空中亂作一團。那么,作為運動源泉的靈魂或心靈,實際上應該是精細的球形原子,因為球形是最易于運動的形狀。

早期的原子模型圖
德謨克利特用“流射說”進一步解釋了感覺的成因,影像是一種空氣,眼睛處于潮濕狀態;當眼睛接近可視對象時,兩者之間的空氣被壓縮,影像朝向眼睛運動,并進入眼睛的潮濕狀態之中,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印象來。
不過,有兩類知識,一類真實,另一類模糊。模糊的一類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真實的知識明顯地與此相區別……當模糊的知識在細微的領域中不能再看、再嗅、再嘗、再通過觸摸而被感知時,那種真實的知識就參加進來了。所以,感覺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見顯現的。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虛空。甜是約定的,苦是約定的,熱是約定的,冷是約定的,
各種顏色也都是約定的。實際上就只有原子和虛空。
總而言之,世界就像一個人,有生也有死。因此,沒有永恒的世界,只有永恒的原子和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