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
-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
- 3540字
- 2019-01-02 17:22:09
訂立契約
——霍布斯(1588~1679年)
1588年4月5日,霍布斯出生在英國南部威爾特郡馬爾曼斯堡附近的一位鄉村牧師家庭。因父親離家出走,霍布斯從小由叔父撫養。據說他4歲時即進入教會學校學習,14歲時便考入牛津大學,攻讀古希臘羅馬哲學和經院哲學。大學畢業后,霍布斯留校任教,講授了一年的邏輯學就受聘給卡文迪什男爵的兒子當家庭教師,從此他和這個貴族家庭建立起了終身聯系。

托馬斯·霍布斯像
托馬斯·霍布斯被世人譽為“近代唯物主義第一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歐洲實驗自然科學和哲學思想蓬勃發展、英國政治變動最劇烈的時期,以伽利略為代表的當代數學、力學的發展,和克倫威爾所領導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霍布斯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歷史背景。
霍布斯一共陪同學生出游歐洲大陸三次。第一次,他們先后到過法國、德國和意大利,霍布斯了解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新科學成果;第二次,霍布斯受聘于克林頓家族當家庭教師,他開始對幾何學發生濃厚興趣;第三次,他回到了卡文迪什家族,在法國結識了當時的一些著名學者。霍布斯曾經給培根當過秘書,交往甚密,他受到了這位唯物主義開創者思想的直接熏陶;霍布斯曾經專程奔赴意大利拜訪伽利略,同這位偉大科學家討論了有關普遍機械力學運動觀點的問題;1640年英國內戰爆發前夕,霍布斯跟隨卡文迪什家族逃到法國巴黎避難,他還公開批評笛卡兒的二元論和天賦觀念論,并在反駁論戰中與伽森狄結為同盟好友……這些都對霍布斯哲學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哲學辭典
利維坦
所謂“利維坦”,是古代希臘神話中一大怪獸,它威力極大,無與倫比。《圣經》中把它記載為一種巨大的海獸,力大無窮。在霍布斯看來,“國家”就是一大怪獸,是一種人造物,或“人造的人”。霍布斯以此來命名他的書——《利維坦》,意在用以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借此論證君權至上,反對“君權神授”,為克倫威爾的獨裁專政唱贊歌,為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治統治奠定理論基礎。
從1646年開始,霍布斯受聘給當時也流亡在巴黎的英國威爾士親王,即后來的查理二世當數學老師。1651年底,經過了11年的流亡生活,霍布斯回到克倫威爾統治下的英國。同年,他在倫敦發表名著《利維坦》,系統闡述了關于專制主義的國家學說,以適應克倫威爾的統治需要。緊接著,霍布斯相繼發表《論物體》和《論人》,從而實現了他運用機械力學觀點和幾何學方法構筑一個包括論物體、論人和論國家三部分的哲學體系的愿望。
“物體”是霍布斯哲學體系的基本范疇。他指出:“物體是不依賴于我們思想的東西,它與空間的某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延。”宇宙是物體的總和,每部分都是具有長、寬、高的有形物體;經院哲學所謂的“無形實體”,如同說“圓的方形”一樣荒謬。另外,從事思想的東西必定有形體,決不能把思想和進行思想的物體分開。如果說“上帝”無形,那它就不可知,所以,哲學應當排除神學。霍布斯從機械唯物主義一元論出發批評了二元論、唯心論和神學,在17~18世紀的歐洲,“霍布斯主義”幾乎和無神論成了同義詞。
霍布斯力圖運用這種自然觀來解釋人,人與自然并無本質區別。人似鐘表,心臟即發條,神經乃游絲,關節如齒輪,生命不過是肢體各部分的和諧運動。
霍布斯又以機械運動原理來解釋情感和欲望。人的本性就是無休止地追求個人利益和權力,采取一切手段去占有一切,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天賦自然權利。在尚無公共權力壓服一切、人們完全按照自己本性生活的“自然狀態”時,每個人都力圖實現占有一切的自然權利,于是彼此爭奪不已,從而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之中。然而,要求自我保存和對死亡恐懼的本能必然使人產生擺脫戰爭、追求和平的意念。于是,理性出來教導人們,不能單憑情欲生活;應當接受那些大家都必須遵守的共同生活規則或公約,即所謂“自然法”。這是理性頒布的道德律令,頭一條便是:尋求和平,信守和平。為了和平,人們必須放棄力圖占有一切的自然權利,承認他人具有和自己同樣多的自由。
“我們為什么不能和平共處呢?”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么到處都有爭斗、廝殺和死亡?為什么千百年來人類不斷地在發動戰爭、彼此殘害呢?和平的好處似乎顯而易見,人們也期望得到它,而且任何人都能看到,協作對每個人都有益。但是,洲與洲、國與國以及鄰里之間乃至許許多多的家庭中,爭斗仍在繼續著。
爭斗無休無止!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場無休止的戰爭。至少在一段時期內,眾人還是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為謀求共同利益而合作。這是個爭斗與合作的怪圈——二者都不穩定。為什么?
霍布斯用了極大的精力和思想來研究這些煩人的問題,他給自己提出了任務:一勞永逸地確定,為什么只有人類活得這么麻煩;又為什么戰爭不是可怕地持續著,和平也會常常出現。
國家學說成了對此作答的中心課題。霍布斯認為,國家是一種人工物體,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主權為靈魂,官吏為骨骼,財富為體力,賞罰為神經,民和為健康,民怨為疾病,內亂為死亡。“自然法”只具備道德上的約束力,若無強有力的公共權力,它也就不能貫徹執行。為了使“自然法”得到切實的遵守,人們便訂立契約,把除了“自我保存”之外的自然權利轉讓、交付給一個人或一些人組成的議會,此乃“國家”。國家憑借被賦予的最高權力,按照“自然法”制定法律,強迫人們遵守,以保證國內和平,抵御外敵。
顯然,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說呈現出論證專制主義合理性的特色。統治者并非締約一方,因此不受契約限制,也無所謂違約問題,其一切行為均屬正義;統治權絕對不可分割,立法、司法、行政、軍事、財政等權力均應集中于統治者手中,權分則國分,國分則內亂必起;政權和教權必須統一,教會只有得到統治者的批準才能成立,信徒必須服從本國元首、信仰本國法律所允許的教義……更為重要的是,人民一旦交出了權力,便永遠不得收回;統治權一經契約建立,便永遠不可轉讓;圖謀廢除君主,轉讓統治權,就是破壞契約,必受懲罰。
霍布斯的倫理思想也與此理念觀點一致,他運用形而上學的機械論方法分析社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產物,把外物作用于感官產生的苦樂作為道德來源,認為凡有利于生命運動、產生快樂的即善,不利于生命運動、產生痛苦的即惡。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說提出統治權,如立法、司法、行政等權力都應該由統治者掌握。這幅16世紀法國畫原稿,描繪的是當時公證處的一個場面,起草文件的歐洲官員必須受過良好的法律和文化教育。
在沒有國家和法律的自然狀態下,人人有追逐私利的平等自然權利,這必然導致彼此樹敵、互相殘殺。為了安全和共同生存,每個人都必須放棄部分權利,交予國家,訂立契約,用自然法約束自己。一旦人們進入社會狀態后,就會產生法律和道德。道德由自然法規定,自然法是理性的普遍準則,它要求人們自愛自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霍布斯把判斷道德的根本標準歸之于國家法律,強調君主的絕對人格和法律的絕對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否定,反映了英國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殘酷競爭狀況,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剝削的強烈愿望,也體現了對封建貴族的妥協。
霍布斯回國后,便同布朗霍爾主教展開了關于自由和必然問題的論戰,批評了意志自由論;爾后,又與牛津大學的教授們進行了關于數學問題長達20年之久的爭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盡管霍布斯宣布效忠國王,但他的思想傾向于資產階級;故而,一方面他受到學生查理二世的禮遇,另一方面又遭遇教會和貴族王黨的攻擊、迫害。
不言而喻,霍布斯是近代第一個在自然法基礎上系統發展了國家契約學說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的《利維坦》是一部體系完備、內容翔實、論證嚴密的學術著作,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該書被譽為可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相媲美。
值得注意的是,霍布斯對“自然狀態”的描述,與其說是他對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設想,不如說是他自身心靈的投射。
霍布斯生性膽怯,他的大半生都在不安中度過。大家知道,16世紀的英國同當時的意大利和法國一樣,經歷了深切的動蕩,整個社會常常處于無序狀態,個人生命安全毫無保障。霍布斯生逢風雷激蕩的革命年代,無時無刻感受到來自暴力和動亂的威脅,人類似乎回到了人人自危的自然狀態。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使霍布斯矛盾交織,行為乖離。

《利維坦》初版扉頁
《利維坦》全名《利維坦或物質形式和教會的、世俗的國家權力》,1651年在英國倫敦出版,中譯本是根據倫敦登特父子出版公司1957年版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
或許,正是這種無法擺脫的恐懼陰影成全了他。事實上,沒有這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霍布斯對人性的理解不可能如此深刻,也不可能為他所處的時代孕育出沖破神學牢籠的新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霍布斯的恐懼心理還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使他的國家契約說建立在現實的根基之上,而非飄浮于半空的“假說”!
到了晚年,霍布斯重新把興趣轉向文學和歷史,以87歲高齡將《荷馬史詩》譯成英文,于1679年12月4日去世。